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走进泉州木偶戏剧团 感受演绎中华文化

刘颖 2019-8-22 21:27 1655人围观 校园文化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
  “既然喜欢,那就去从事,坚持下来”,这是泉州木偶戏剧团传承人戴老师对木偶戏的态度。8月6日,四川农业大学泉州历史文化调研团队来到福建省泉州市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开展实践活动,观看了木偶戏的公益演出,并深入后台,向表演木偶戏的老师讨教,学习了解木偶戏文化,亲身体验提线木偶的操作,在提线木偶的一提一拉中感受非遗文化传承的不易与坚守。

  [attach]25413[/attach]
  木偶戏表演人正在表演剧目《驯猴》。叶子璇 摄

  优秀文化的传承,不仅要有人去传承,更要有人去欣赏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清中叶开始,泉州傀儡戏便随着移民的脚步,向广东、浙江、台湾及东南亚闽南人和华侨聚居地流播。特别是对台湾地区民俗文化和主要方言(闽南语,亦称“河洛语”“福佬语”)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attach]25414[/attach]
  表演者在演出结束后带木偶与观众们互动。叶子璇 摄

  泉州市木偶剧团创立50年来,以传承古稀提线木偶艺术为主务,先后十次参加由中央文化部举办的“艺术表演团体全国大巡回演出”,足迹几乎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木偶剧团在每周二六日的下午四点都会有免费的公益演出,实践团队在演出前二十分钟到达剧团时,礼堂里就已座无虚席,济济一堂。在演出前礼堂的屏幕上先放映了一段有关泉州木偶戏的历史、发展及成就,让观众能更深刻体会到木偶戏的文化魅力所在。随后演出开始,一共表演了《驯猴》、《若兰行》、《小沙弥下山》、《命运傀儡》四个曲目。木偶在演员们的十指一提一拉的跳动中唱起来跳起来,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在木偶的一颦一笑、一唱一跳中,演员们看起来并不是操控者,反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和木偶一起跳动,一起诉说。演出的四个曲目,有的是以前较有历史感的剧目,在不断的改良完善之中,变得更通俗易懂,抓住观众的眼球,有的是现代创新剧目,根据现在观众的口味和审美,作出的更符合当下生活的新兴剧。“我们的传统文化,虽说叫作传统,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需要会不断有新的东西被激发出来,带来新的感受和意义,能够更好的被传承:下去,这也是传统文化弹性的魅力所在”,戴老师在演出结束后的采访中说到。

  [attach]25415[/attach]
  戴老师在演出结束后与实践团队成员交流。叶子璇 摄

  十几年热血挥洒,为的是一朝登台亮相
  据了解,明代泉州傀儡戏与宋元南戏诸剧种长期交流融合,演出剧目、音乐唱腔、表演技艺、偶像造型工艺等已成熟完备,成为宋元南戏“泉腔戏曲”的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泉州傀儡戏班社林立,演出兴盛,蔚为大观。且已形成科班传习制度,甚至出现了专门制作木偶头像、服饰盔帽、砌末道具的“西来意”“周冕号”等专业作坊。木偶轻则几斤,重则几十斤,每一个木偶都有十几到三十几条线,要能彻底掌握演木偶戏的要领技巧,至少需要练习三四年的时间,这仅仅只是基础,后期还需要再加上情绪的融合多加练习。戴老师告诉成员们,他从事这个行业已经十七年了,“从开始的简单操作,到现在就是一个人负责编排一个剧目,包括所有的唱词、曲子、剧本”。

  [attach]25416[/attach]
  实践团队成员正在学习木偶操作。叶子璇 摄

  泉州木偶剧团现有团员50多名,年龄层次来自60、70、90年代。他们中大多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木偶戏的表演,一直到二十几岁才有独自上台演出的机会,十几年的热血挥洒,都为了这一朝亮相。有了这样的积淀和锤炼,文化的魅力愈加显得深刻与悠长。在采访中,实践成员们问到戴老师是如何踏入木偶戏的行业中,他说:“就是因为喜欢,小时候我就在隔壁上小学,我们一放学,就跑到门口从门缝里看木偶戏,后来初中毕业,我就来了,一直到现在。”戴老师在采访的过程中,说起木偶戏就神色飞扬,眉眼之中都透露着深深的热爱。演出结束后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还有许多观众都来到后台,向老师们学习木偶的操作。

  [attach]25417[/attach]
  成员们在后台看到的制作精美的木偶。叶子璇 摄

  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经济十分繁荣,多元文化交汇共荣。寺庙林立,祈福攘灾、酬神还愿、醮事出煞等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极为繁盛。泉州傀儡戏充分发挥其巫文化潜质和“沟通人神”的独特功能,与道教等宗教的科仪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民众生、老、病、死等生命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以木偶戏也被叫作嘉礼戏,直到至今,都是泉州及闽南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文化事业的路上,需要有千千万万的接力者,而这一脉相传的精神,也铸就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魅力。

  [attach]25418[/attach]
  图为泉州嘉礼馆(即木偶剧团)外观,古色古香,大门两侧写着“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叶子璇 摄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原作者: 叶子璇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关闭

主编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