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3
四川文化网2月20日电(通讯员 黄惠灵)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深受西蜀历史文化浸润,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但是目前对其研究较少。为了深入研究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内涵和特点,1月11日,四川农业大学的“寻味三苏祠造园艺术”团队在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展开了以“三苏祠”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实践。 实践前期,通过上网查阅收集“三苏祠”的整体资料,并且协同老师确定实践内容。在为期七天的实践中,实践团队通过摄像、测绘、建模等方式对部分景观节点完成图像收集、补测、搭建空间框架等工作。同时分析和归纳“三苏祠”的造园理论及造园艺术风格特点,为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相关研究填补空白,为西蜀园林的发展添砖加瓦,使传统文化焕发活力。 走进千年古祠,品味造园艺术 “三苏祠”是西蜀纪念性园林中极富有代表性的作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蒋正中评价道:“较之武乡遗庙(武侯祠)、工部草堂(杜甫草堂),殆有过之无不及也。” “三苏祠”在造园艺术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体布局及造景手法上。在布局上,以南大门为起点的中轴线部分作为“三苏祠”的主体部分。“三苏祠”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自由变化的手法,呈现出有收有放、灵活多致的特点,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在造景手法上借助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筑山、理水两法以及植物搭配营造浓郁的自然气息,再通过借景达到“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的作用。古祠园内形成绿水环绕,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桥频架,亭榭影绰,翠竹浓荫之景。 [attach]32366[/attach] 图片由四川文化网通讯员黄惠灵摄 再现苏宅故事,体会人文情怀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三苏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卓越的政治实践、辉煌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同登“唐宋八大家”,除此以外,三苏父子关心国家命运,清廉高洁,深受敬仰和爱戴。是以苏宅中的三苏生平、三苏文化、苏家精神等吸引着慕名前来的游客,“三苏祠”在数百年来始终是文人墨客及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场所。 “三苏祠”内各处景点皆与三苏父子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在日后扩建部分中三苏父子生活场景的再现,使千年古祠更添人文情怀。东厢房内“程夫人教子”蜡像、船坞旁“八娘伴母”石像等场景的再现,让文字变成了实物,还原了更真实的苏家生活,赞叹于苏母程氏的气节、品质以及苏家的教育方式。一个个尽收眼底的苏家故事,赋予了印象中生硬的三苏父子形象活的灵魂和血肉,队员们为三苏父子的正气、孝顺及好学等品质而赞叹不已。 [attach]32367[/attach] 图片为“八娘伴母” 由四川文化网通讯员黄惠灵摄 文物重修重保护,千年古祠再焕生机 在文物保护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四川眉山“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在原址上模拟重建,经历百年添建扩建形成现今规模。 祠内“东厢房”部分专用于阐明和纪念灾后大修部分。13年受雅安地震影响,“三苏祠”受灾严重,多处垮塌、受损及毁坏,在积极全面的修缮和维护下,古祠重新焕发生机。“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多亏了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及维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尽可能的还原了原来的“三苏祠”,才使得我们如今有幸得以参观和研究。 “三苏祠”内具有丰富的文化景观,祠内陈列有三苏父子的大量手迹、各种印版和拓版的诗文字画等文物。“三苏祠”在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别出心裁,多个建筑内均有可购买的文创产品,包括折扇、旗袍、图书等,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另辟蹊径,也为“三苏祠”的发展助力。[attach]32365[/attach] 图片由四川文化网通讯员黄惠灵摄 “寻味三苏祠造园艺术”团队以图像形式开展此次“三苏祠”社会实践活动,突破传统实践形式,多方面对“三苏祠”的造园艺术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期寻找园林根植于人文历史的艺术本源及中式园林艺术与其他传统艺术的联系和融合,为西蜀园林的研究作补充;同时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提供思路,用以学习和借鉴。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