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散文】——卢沟晓月

谦谦 2015-12-18 15:22 2473人围观 文学作品

在中国,有十大著名古桥。无论是在什么版本的史料中,北京丰台的卢沟桥在这十座古桥中都是排在第一的。排在卢沟桥之后的名桥分别是:潮州的广济桥、扬州的五亭桥、赵县的赵州桥、晋江的安平桥、太原的十字桥、浔江河 ...
       在中国,有十大著名古桥。无论是在什么版本的史料中,北京丰台的卢沟桥在这十座古桥中都是排在第一的。排在卢沟桥之后的名桥分别是:潮州的广济桥、扬州的五亭桥、赵县的赵州桥、晋江的安平桥、太原的十字桥、浔江河上的风雨桥、泸定县的铁索桥、东陵的五音桥、颐和园的玉带桥。
  大凡知道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卢沟桥的作用和意义是其余九大名桥都难以相比的。卢沟桥,不仅是燕京八景之一,不仅是古代进出北京最重要的通道,不仅是它的建筑与造型至伟至美,更在于这座桥在“七七事变”中拉开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于她开启了中华民族从屈辱和蹂躏走向独立与繁盛的曙光。正如一副吟咏卢沟桥的对联所写:“昔时民族危亡,枪响卢沟,八年驱梦魇,月圆狮醒;今日国家安泰,河清永定,百里赏秋光,花好龙腾。”甚至连马可·波罗也曾这样赞美过卢沟桥:“是一座美丽的石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因此,人们要把卢沟桥排在中国十大著名古桥之首,实在是当之无愧。

  在北京,自明清以来,有十大赏月胜地,而卢沟晓月的胜景仅被排在月坛之后。月坛是明清两朝帝王在每年秋分亥时祭祀月神的圣地,把月坛排在第一位是理所当然的。除此之外,颐和园、圆明园、景山等皇家的赏月胜地却都排在了卢沟晓月之后。
  我们知道,与上述几个皇家园林的赏月胜地相比,卢沟晓月是彻头彻尾的民间赏月之地。那么,一个民间烟火味十足的赏月之地为什么就排在了那几个享誉天下的皇家园林之前了?原因很简单,一是金朝皇帝金章宗十分赞赏此处,将其封为“卢沟晓月”并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二是乾隆皇帝不仅为卢沟桥写过诗,还题写了“卢沟晓月”并立碑于桥头;三是这里自古是进出京城的主要通道;四是她意境渺远,由远山、近水、晓月、古桥、亭台、拂柳、繁花等,构成了一幅壮阔、高远、空灵,只有在中国水墨画里才有的绝美画卷,因此便有文人撰写了这样的嘉联:“赏卢沟晓月,月泻银辉,忆几番石鼓铭文、宛城遗梦;叹永定清溪,溪流春色,观不尽京畿胜景、园博韶光”;五是她背靠宛平古城,面朝九州大地,以一种“过桥便是天涯路”的人生况味触动过无数代人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在八百多年的历史中,从这个桥上走进京都或离开京都的人,可谓是不计其数。他们或是进京赶考,或是进京上任,或是进京朝贡,无论是什么原因,这座桥都记录下了他们铿锵的步伐、喜悦的面影。那些离开京都的人,或是离京赴任,或是被贬回家,或是辞官归田,或是奔赴商旅,这座桥都留住了他们人生的脚印、远去的背影。这样一个交织着多层次、多维度人生况味的地方,成了无数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命运节点和难以抹去的人生印记。因此,老北京的人们要把卢沟晓月名列在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赏月胜地的前面,就是至情至理的了。

  卢沟晓月,顾名思义,是卢沟桥佛晓时分的月亮,也就是五更天的月亮。卢沟桥一带,地势宏阔,永定河从远处奔流而来,又从桥下流向远方,每到中秋的夜晚,天空、原野、远山在明月的映衬下,犹如水墨,宛若梦境,叫人流连忘返。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若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多少反射的美感。”在中秋之夜的佛晓时分,一轮浑圆的晓月已移到了西天,悬挂在若隐若现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这时的月与桥的距离却是更近的感觉;晓月的明亮度要比初升之月和中天之月都要明亮许多,诗意许多。因此,多少个世纪以来,在每年中秋夜的佛晓时分,卢沟桥畔总会有许许多多人或三五成群,或扶老携幼,翘首赏月,在心底吟咏着这样的诗句:
  河桥残月晓苍苍,照见卢沟野水黄。
  树入平郊分淡霭,天空断岸露微光。
  北趋禁阙神京近,南去征车客路长。
  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尽五更霜。
  ——明·邹缉《卢沟晓月》
  在卢沟桥畔赏晓月,最能勾起人的思古情怀。卢沟桥距离京城三十余里,古时候那些离京远去的人们,中午在京城的酒楼与友人吃毕送行酒后,走到宛平古镇已是日暮时分,于是他们就只好投宿在宛平客栈,待次日佛晓再启程赶路。次日五更,鸡鸣三遍,赶路的人们急急忙忙收拾完毕,穿过宛平城楼,走到卢沟桥头,此时东方的天际已曙光微明,头顶的穹庐黛色如洗,脚下的大地薄雾萦绕,明月也已西斜,正悬挂在如梦似幻的卢师山之巅,回照的月光,让满地铺满银光,给古桥注满霜辉。在望尽悬挂西天的晓月后,再回首看看京城若隐若现的雉堞,面对此情此景,置身此月此桥,远行的人们一定是百感交集,一定诗思如涌泉。多少个世纪了,不知道在这里止步望月后又迈步过桥的都是一些什么人,不知道那些人将要去到哪里,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明白,走过卢沟桥就是茫茫天涯路了,这条路会将他们带向命运的远方,他们的人生会因走过这座桥而进入另一片天地。此一去,也许这一生再也没有进京的可能,也许余下的生命都会在异乡度过,曾经的庙堂之梦,曾经的一腔豪情,从此将在山山水水间慢慢老去。当岁月把他们逼向老景,独坐于老屋下,闭着眼睛,一一检视自己走过的一生,卢沟晓月,就成了他们一生中无法挥去的情结,这个情结,有些怅然,有些迷惘,甚至可能还有些荒凉。此时此刻,遥想古人心境,可谓是:“往事悠悠,永定河边千古月;秋风瑟瑟,卢沟桥下半船歌。”

  依着卢沟桥的栏杆,扶着桥柱上石狮,遥望西移的晓月,还会陡然间唤起诸多家国情怀。晓月也已向西,旭日还未东升,朦胧中的山川大地更显寥廓,更显苍茫。西天的那轮晓月,照过古人又照今人,照过远古又照现代,此时此刻,在月明星稀的天空里,惟有她在独步天庭。那么多年了,她在天上究竟都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依着的桥栏,虽已有八百多年了,与卢师山巅的晓月相比,不过还是个婴孩。这个婴孩有过盛世时光,也被拖进过满清妄自尊大的藩篱。在那个危机的夜晚,晓月没有告诉这个小小的婴孩,那个鬼子到底是不是在宛平城里?没有提醒这是鬼子们的虎狼之谋,没有提醒一场燃遍中华的战火就要拉开序幕。在那一夜,卢沟晓月用沉默目睹了一场旷世的杀戮,用清辉照彻了一场誓死的阻击,用弯刀一样的弯月映衬着千百把砍向敌人的大刀。在枪炮声之外,在血与火之上,她已斜向西天,将桥上的杀戮、城里的抢掠、村中的涂炭,通报给了东方冉冉升起的旭日。在那一夜,整个中国都无心再赏月,人们把千古月事全都封存在了李白的诗里。从那一夜始,整个中国都举着弯月一样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颅砍去。从那一夜起,卢沟晓月用了整整八年时光向世界诵读着这样的诗句:“一座名桥昭国史,千秋皓月照卢沟”。从那一夜起,晓月也好,初月也罢,她都用亘古不变的阴晴圆缺,每日每夜无言地向天下呈现着关于中国的故事。卢沟晓月,晓月卢沟,因那一夜的枪炮声,成了灾难中国的血色入口,更成了不屈中华的铿锵起点。
  此时此刻,因西斜,她成了晓月;因熹微,她成了晓月;因卢沟桥的雄鸡啼鸣,她就这样成了有很多故事的晓月了啊!远处的卢师山脉很淡很淡,淡如一抹云烟,淡如几层薄雾,而西天的晓月却异常分明,异常明亮。她回照着卢沟桥,回望着永定河,而我在桥上,在她柔媚的银光里举头望她。她很安详,是享受着和平与和谐的那种安详;她还很圆满,是满足于家国祥瑞的那种圆满。桥下的永定河不再干涸,它碧波荡漾,流淌的河水把卢沟晓月的安详与圆满之光带向远方。再过一个时辰,我也将带着卢沟晓月的安详与圆满走过这座英雄的桥,桥的那边,依然是茫茫天涯路,依然是雄关漫道。我知道,在天涯的尽头,她不再叫卢沟晓月,她叫天涯月了。是的啊,在这里,是卢师山脉,是永定河水,是卢沟古桥,是宛平古城,是燕京大地,是京都文化成全了她,赋予了她晓月的千古美名。因此,剥离了卢沟胜景,她不再是卢沟晓月,人们在这里赏月,说到底是欣赏卢沟大地的壮美,是欣赏永定河水的婉约,更是欣赏卢沟桥上一道道深深的辙印,是借着月光解读辙印里隐含着的人生况味、岁月遗存。

  然而,从1937年7月7日那一夜起,这轮晓月就不仅仅是卢沟桥的了,她成了全体中国人的民族符号,成了九州大地共同的记忆。她弯月时,是一把中华民族横空的大刀;她圆月时,是一面华夏子孙映鉴古今的明镜。从那一夜开始,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身处何处,只要举头望月,就会想起那个侵略与反侵略的血腥夜晚,只要天上还有月亮,就会记起那场杀戮与反杀戮的正义战争。卢沟赏月,赏月卢沟,望见的不仅仅是月泄银辉、宛城遗梦,更有京畿胜景、家国韶光。
  忆往昔,一桥何壮,惊虹卧卢沟,两列石狮言美妙;看今朝,孤月正明,霜露铺大地,千家好梦话团圆。
原作者: 汪建中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