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川农学子深入大凉山,多形式助力乡村振兴

徐科 2020-8-5 21:09 309人围观 校园文化

四川文化网雷波8月3日电(通讯员 谢雯婷 杨宇雪)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突出短板必须补上。7月12日至20日,情系三农暨东西部高校乡村振兴联合实践调研四川分队,深入雷波县马湖乡三 ...
四川文化网雷波8月3日电(通讯员 谢雯婷 杨宇雪)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突出短板必须补上。7月12日至20日,情系三农暨东西部高校乡村振兴联合实践调研四川分队,深入雷波县马湖乡三大贫困村,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感受彝族文化、采访老党员、为村民免费发放兽药等系列活动,团队在了解文化、给养猪户带来畜禽养殖健康与兽药合理使用科普的同时,见证乡村的卓越变化。
感受别致彝族文化,见证乡村蓬勃发展
大杉坪村由99.5%彝族同胞组成,2002年,在雷波县政府引导下,原村民从距此100余公里、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克觉乡整村搬迁来此,18年过去,这里从深山老林发展为四川省第一个扶贫旅游示范村。
草编、草鞋、特制餐具、挂旗各式各样具“彝族”特色的新奇玩意儿呈现在小队成员眼前。草编,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心灵手巧的彝族同胞编织了动物、昆虫、小人等形状陈列在展台上,成员每每拿起一个就不舍得放下。
“来哇,队里的女娃娃些都来试试,穿上去老漂亮了,不要不好意思哦!”热情地“阿妈”挥着手鼓励团队的女孩子们来试试,阿妈是本地出名的“服饰收藏家”,据阿妈介绍,每个彝族地区的服饰花色图案都不一样,团队成员穿上的正是美姑县的彝装,红、黑、绿正是经典配色。每到特定的节日,村里人都会穿上民族服饰围绕着火堆一起跳舞,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真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穿这个裙子一定要转起圈来形成一定弧度,特别美。”伴随着阿妈的画外音,小队成员笨拙地转起圈来,不时被裙摆绊脚,不自然的模样引的在场所有人哈哈大笑。
大理石墙面、金色油漆喷绘的文化墙一出现即抓住了团队成员的眼球,驻村干部一一介绍了墙绘的内容——筹备庆祝火把节、婚礼的过程、射日的传说......为更深入了解彝族文化,团队成员有幸受邀加入特色墙绘工作。村子里一面面内容丰富、设计新颖的文化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的精神文明宣传内容与极具当地彝族特色的墙体彩绘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乡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原本单调的房屋融入当地的彝族文化,不但加强了乡风文明建设、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也让贫困村里“画”出文明新风尚,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彝族阿妈为团队成员穿戴头饰。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周山丰
老党员忆峥嵘岁月,教育实现乡村蜕变
在驻村书记的带领下参观村史馆,团队中的党员同志深受感染,庄严向入党誓词宣誓,而一场老党员的采访即将拉开帷幕。
“我呀,党龄比你们这两个娃娃加起来还大”年近80的刘爷爷是村里不择不扣的模范人物,除老村长的身份外还是一名教书育人近40年的老教师,从他手中带出来的孩子已经几千余名,桃李遍天下。爷爷谈及入党的初心,眼神中多了一份坚定,正因为想要改变从小生活的地方,与家乡一同变得更好,因此选择靠近党组织并努力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成员交谈的同时,他还刷着智能机乐呵呵地给团队成员分享手机里有趣的照片。爷爷不时地感叹道:“以前老师什么都得教,这里的娃娃能学到的太少了,现在国家政策好了,都能免费从小学读到中学。”爷爷的孙子孙女都远在城市中读书,最小的已经念到了高中,最厉害的大孙女已经上了大学,“读书好啊,多读书,有了文化才能去更好的地方......”
团队走访了解到爷爷所在的唐家山村正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号召,重视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严防辍学情况等发生,此外,这里寒暑期都会定期进行专门的课业辅导,从第一位考出大山的女大学生,到现在越来越多学有所成的孩子反哺家乡,留到中小学教书,使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如今唐家乡村已经成功退出贫困村并始终坚持教育兴人,每年也迎接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志愿者,前来为大凉山深处的孩子送去知识与温暖,蜕变之花已在唐家山村悄悄盛开。
团队成员采访老党员。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周山丰
科技支农助力养殖,展现农科学子担当
养殖场土鸡欢快地在绿树环绕的林子里奔跑着,以“小团体”形式分散在各处,被精心照顾的他们仿佛是这座山最快乐的生物,而它们背后的“王大哥”正踌躇着,颗粒般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哎,担心它们(鸡仔)生病,也不知道用什么具体的药,隔几天就要病死几只。”王大哥望向小队成员低沉地说道,而像王大哥这样的养殖户还有很多,因自身防疫知识缺乏,养殖技术有限,经常做的是“赔本买卖”。因此小队成员暗自下定决心,决定结合专业知识举行养殖防疫知识宣传和免费兽药发放。
身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身上更多了一份责任和使命。清晨天微亮,赶集的村民还未来到,团队便携带千余份兽药与连夜赶制的养殖防疫科普单设点在集市门口等待,“驱虫药一瓶可以给30多只鸡驱虫,杀菌药......”面对不断涌来的养殖户,团队成员卖力吆喝着,耐心回答每一个养殖户的提问,记录着高频问题,事后制作成调研报告反馈给政府与公司。同时借助提前制作的200张宣传单,耐心针对养殖常见疾病进行科普。蹩脚的汉话搭配肢体语言,彝族阿妈努力想让成员明白自家鸡、鸭的情况,眼神中透露着真挚。通过发药间隙与养殖户聊天了解到,整个村子的兽医就一位,同时兽医还需要服务其他几个村,只有到了畜禽大面积生病的时候才找到兽医,可是时间已经晚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让不少想尝试扩大养殖规模的养殖户望而止步。
“太多了,太多了,太缺乏基层兽医了,我们学的东西现在也太少了,很难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真的要多来外面看看,才能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队员小秦连声感叹道。
据悉,种养技术培训、兽药免费发放、养殖防疫科普已是团队坚持了7年的事情,累计发放兽药3万余件(袋)、印发宣传册2500余册、举办农技推广30次。团队成员一代又一代更迭,但情系三农故土,坚守支农初的信念不断传承着,身为高等农业院校学子更应该肩负起强农兴农的使命,在强化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将技术真正带到最需要的地方,将青春之花绽放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团队成员对养殖户进行用药及防疫知识科普。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周山丰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关闭

主编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