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道,是连接陕西与四川的古栈道。起于陕西汉中,穿越米仓山,故称米仓道。是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北交通的主干道之一。 米仓主干道,起于陕西省(汉中)南郑县,经黄官岭、白岩河、穿越高桥垭(米仓山北段)、出米仓山南麓,沿东河之巅宽滩河西岸下行,经庙坝、挡墙,进入四川省南江县桃园镇。经两河口、马桑林、黄泥包、岩房里、白头滩、进入旺苍县檬子乡,经邓家地(又名店子上)、烂柴坝、桥湾里、松包上、船头岭、檬子潭、宽滩河、两河口、大店里、鹰嘴岩、麻柳坝、两汇寺、鹿渡坝、罐子坝至旺苍坝(古百丈关),全长350华里,经广元接剑门蜀道直达蜀都。从檬子潭向东,经观音坝、菩提垭、大河坝、五郎庙、大营坝、沙河子、直达巴州(今巴中),全长240华里。古道因两汇寺金鼓岩天险,马不能通行,骑马者取道巴州。 旺苍坝(百丈关)地处嘉陵江上游,东河干流水路可直达重庆,汇于长江,陆路为蜀汉交通枢纽。古道四通八达,从旺苍坝向北,沿东河上行,其支线有三条。一是从两汇寺分道(今双汇镇),沿西河向北经郭家坝、盐井河、天花板、进入陕西省宁强县毛坝河;二是从鹰嘴岩(今英萃镇中山村)的大店里上坡,翻捎刀溪进入元山坪(今米仓山镇)、经干河坝、倒梯子、别一天、七里峡、烂坝子、卡门上、漆树岩、长滩河、冷坝,红山上、通陕西省南郑县黎坪,穿越瘦牛岭大山,经元坝子、钢厂直达汉中;三是从檬子境内的桥湾里(今店坪村店坪社)分道,经峡沟里、关平沟、百家垭、越东西鼓城山之间,在漆树岩与干河坝支线相接。再向北,经天生桥、云雾垭、大坝口,入陕西省宁强境内,经铁锁关、阴阳山,洛阳、直达陇南。 1000多年前,李白曾叹道:“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古蜀道与秦塞并非不通人烟,而且有三条道路可通。《山海经》、《资治通鉴》、《尚书》均有记载,只是没有详述。当代《词源》对米仓道亦有解释:“自南郑经米仓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其路深溪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山顶,行人止宿,则以藤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坠入深涧,若枕黄泉也”。《旺苍县志》载:“旺汉道一条由县城沿东河北上,经罐子坝、两汇寺、麻柳坝、鹰嘴岩至檬子潭,沿宽滩河东北行,经南江桃园寺入陕西汉中。另一条从鹰嘴岩经干河坝、桃花店、卡门上、分水岭、长滩河、关牛洞翻广元垭壑至陕西黎坪达汉中”。根据四川省文物考察研究院2012年3月对米仓道考察结果,确认从汉中至蜀都,经檬子的米仓道是三条主干道之一(四川日报2012年3月19日)。米仓道究竟何时开通,尚待考证。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864年,皇帝在中原兴起,驻旺苍三年,嘉川煤铁厂后山的轩辕台、玉皇庙(今为玉皇园)。檬子乡境内的回水坨、峡沟里、三阳坪有玉皇庙的遗址,这是米仓道上最古老的黄帝文化。汉高祖刘邦初进川北,经北丈关、卸甲碥、离妻岩、鹿渡坝、神鹿渡江进驻汉王山,屯兵米仓道,在鼓城山(今鼓城乡)创建“汉平关”,其营垒、关寨等遗迹犹存。三国时,诸葛亮在东古城山筑演武厅、点将台,演练“八卦图”,遗迹依稀可见。张飞誘张郃败于米仓道,曹操居汉中,在庙坝高桥河以南的山梁上,修筑拒蜀的防御工事“挡墙”,墙体依山顺势而建,长约200余米,高约3米,宽约4米,至今还残存在深山密林。姜维兵败牛头山,李歆、关平取道于此,途经白头滩境内,为招领后部人马,旗牌官把战旗插在二栋桥,后兵未至,旌旗残留于此,后更名“落旗桥”。在双峰寨插旗一面,后更名“落旗山”。行至张家山,二台子(今柏杨村)宿营,后将二台子更名“关平沟”,张家山更名“营盘梁”。后人还在营盘梁和檬子潭修建关帝庙,供奉关云长、关平和周仓等神像以供祭祀。旺苍的灵溪寺,快活岭的白水寺,均为唐代古建筑。南北朝时期,刘宋在嘉川设宋熙郡,现出土有车马砖等文物。唐宋时,为南北攻守兵家必经之要道。辽、金、元兵进中原,南下巴蜀,亦经此道。后有巴(羌族)人定居川北。东河“石窟”,佛子岩摩岩造像和沿途300余座古墓,碑、碣、石刻10多处。明代在旺苍坝置百丈关,铁柱将军李本通镇守此关。蓝鄢起义军高迎祥、李自成起义军、张献忠入川,先后在嘉川、百丈关驻军,出入于米仓古道。清朝时期,商贸日趋繁荣,自贡盐、蒙山茶、景德瓷器,经米仓古道运至陕甘销售,沟通南北物资交流。嘉庆七年设宽滩汛(今檬子乡黎明村宽滩组),潘总爷率骑兵、马步守兵20余名,驻防米仓道。后迁营地坪(今米仓山镇大坝村),元山坪(今米仓山镇元山村)。 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坝成立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先后在青龙寨、华盖山、土寨子、牛角洞、快活岭、九龙场、五官寨等地对敌作战10余次,歼敌3万余众。中共地下党领导人武志平、余洪远等先后率领红军经米仓古道出入川陕,时为苏区重要地下交通线(红色交通线)。1935年,巴山游击队进入川陕边境,迂回米仓道上,坚持革命斗争长达五年之久。在店坪村店坪社境内的柳树岭、桥湾里、任二碥山梁上,遗留着当年红军修筑的战壕,续写着血雨腥风的游击战争历史。民国时期,鼓城山一带普种鸦片,南来北往的商贾络绎不绝,穿行于米仓古道。1946年至1949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经此道出入川陕,解放川北陕南,建立了新政权。 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旺苍至檬子的古道,已被公路所替代,原始古道已不复存在。现存的古道遗迹,只有檬子境内还有10多公里,仍然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其中最险峻的几段路,足以显示出先人们的智慧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店坪村桥沟河两边岩石上,用鏨子打的桥梁平台和石梯;柏杨村新路碥的古道,是从一道悬崖的半山腰,用鏨子开凿的石梯和平台,宽1米多,长300余米,道路十分险峻。右则石壁上刻有“养生溏”三个大字,“光绪三十四年八月”等字样。旁边还有一碑座,石碑已毁。寸腰岩的道路,也是从悬崖峭壁中开凿的石台阶和片石砌成的石梯,长约200余米,邓家地河沿的峭壁上,凿成的石梯长200余米,这些阶梯久经踩踏,光滑平坦,几乎看不到鏨子的痕迹,可见这条古道历史久远。清咸丰四年(1855年),徐二老爷在古道上的河坝场(今店坪村店坪社)兴建场镇,商贸十分兴盛。咸丰八年(1859年)遭受火灾,场镇变成废墟。河坝场沟里,两岸的石磴上,有4个架桥的柱眼,残留着古桥梁的痕迹。明朝万历二十年,薛武利、刘添智等匠师在铁佛寺铸造铁佛用的铸铁,就是在鼓城山下的铁厂沟,修建土高炉炼成的。后因高炉梗塞,留下一块“铁牛”,重约1000余斤,沉睡在深山。铁牛的上方岩石上,贴着许多“端公画的纸苻”,印信和鸡血清晰可见。 檬子乡店坪村黎家地有一溶洞,叫“蛮王洞”。明朝末年,一支反清复明军100余人,活动在米仓道上,隐居于洞内,出入川陕古道与清军周旋。清朝政权建立后,广元县派清军围剿,堵在洞内用柴火加辣椒面,用风车向洞里吹火焰熏后,用石头封住洞口,外面用生铁水浇铸,无一人生还。此洞已被县文化部门列入文物保护范围。2000多年前,居住在西陵(原万家乡西陵村)的“白鼠”部落首领的女儿“螺祖”,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开劈了中国最早的丝绸之路。明朝万历二十年在干河坝(今鼓城乡金竹村)修建铁佛寺,用铸铁铸成的铁佛、观音、文殊、普贤、韦陀各一尊,分别盘坐在高三尺许的石刻莲花台、铁铸千佛图上,身高丈余,体重千斤,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是世界四大铁佛之一。文昌宫、万寿寺、清凉寺建筑宏伟,殿内神像众多,堪为佛家圣地。“倒梯子”以鏨子凿成的石梯而得名。在群山环绕的峡谷中,经过数百米陡峭山路,爬上一道垭口,地势豁然开朗,右边石壁上刻有“别一天”三个大字,‘清咸丰八年冬月初一,宽滩汛司厅查应昭提’。七里峡中桃花店,民国三年(1914年),李忠德会同僧人张真先设圣坛,组织“红灯教”,开展抗暴斗争。烂坝子清乾隆年间兴场,成为川陕贸易的物资集散地。在长滩河与冷坝交界的分水岭,有一石碑,刻有“广元界”三个大字,后称广元垭壑,这就是四川与陕西的分界线。 从檬子乡店坪村桥湾里向北,前行一公里,进入一道峡谷,两山对峙,形若一门,中间一条小沟,宽约5米,两山绝壁直插云霄,左侧岩壁上的通道,是用鏨子凿成的石梯,宽1米多,长200余米,蜿蜒而上,古称“一夫关”。路侧有一石碑,记述了古道的修建人和筹资情况,石碑左则刻有“上达秦境”,右则刻有“下达巴蜀”,‘清咸丰六年等字样’。 米仓道上还有很多古客栈,高阳镇的罐子坝、鹿渡坝。双汇镇的大浪坡、高石坎。正源乡的桑树店、辕门上、风箱坨、码头上、竹园子。英萃镇的桑林子、关嘴上、边家渡、大店里、。鼓城乡的街街上、元山坪、关口垭、花房子、包儿上。檬子潭的宽滩河、堰塘坪、松包上、桥湾里、百家垭、烂柴坝、邓家地。南江县桃园境内的墙塬里、白头滩、黄泥包、岩房里,陕西的庙坝、毛家水井、白岩河、唐口子。这些客栈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或更早,房屋为古代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戏剧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千姿百态。有些房屋一直保留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住居环境改善而消失。米仓古道上,还有多处方便人们通行的古渡口和货运码头。嘉川的庙儿弯,旺苍的马家渡,双河场等地曾经是货物集散地。东河上游罐子坝的罗家渡,麻柳坝(原正源乡)、鹰嘴岩(今英萃镇)、檬子潭(今檬子乡)都设有官渡。 “妹儿住在老山林,哪怕山高路难行,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悠扬的山歌,唱出了米仓道的万种风情。“揹老二揹的二百三,上揹陕西下揹川,坡又陡来路又窄,一天要翻三座山”。唱出了米仓道的艰险。还有催人奋进的劳动号子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语言、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工艺、民间习俗、传统体育竞技。聚民间舞蹈、杂技、戏曲、文学、艺术、绘画、剪纸为一体的“端公戏”独具特色。这些流传在米仓道上古老的民风民俗,积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有重要的探究和考古价值。 米仓道,是中国交通史上古老的通道,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等社会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历史地位。远古时期是兵家必争之战道,府衙驻防之官道,商贸流通之驿道。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先人们还是选择了这条古道。米仓道是贯通南北交通的捷径,“揹老二”络绎不绝,商贾川流不息。特别是明清时期,鼓城山大种鸦片,赶烟会的客商人流如潮,穿行于米仓道,云集在鼓城山一带,兴盛一时。1933年,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红色交通线,米仓道上的英雄儿女,从这里走向革命,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英勇斗争。生活在川北陕南的人民,世代踏着先人开凿的古道,经历了与人类社会、自然灾害抗争的历程,走过了艰苦的岁月,为社会发展付出极大努力,最终走出了一条灿烂辉煌的“米仓新道”。 “红色旺苍、中国茶乡”,是古蜀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红军城”、“木门会议遗址”,蕴含着红色历史文化的风韵。鼓城山、七里峡、米仓山大峡谷、鹿亭溪、檬子大峡谷,呈现出妩媚动人的英姿,让游人如醉如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红色旺苍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分布在米仓道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光雾山名胜区紧密相连,是川、陕、甘结合部的旅游金三角。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峡谷、溶洞、瀑布群构成的自然风光,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发现、保护、研究米仓古道的历史文化,是当代人的责任。誠望有关专家、学者,亲临考察,传承祖国文化遗产,为发展川东北经济、文化、旅游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