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8
周慕莲,表字瑶卿,四川成都苏坡桥人。慕莲十二岁时,丧失父母,随男父到了保宁(今阆中),在一家茶馆当小伙计。适逢唱“玩友”的琴师彭瞎子,便向他学习川剧,始学小生。1914年,问到成都,常到城隍庙里听灯影班唱戏,由此认识了贾培之和白友生。后经他俩介绍,正式向永遇乐的名旦陈明生拜师学旦角。慕莲跟随陈老师练功学戏一年以后,便在群仙茶园登台演出,连续三晚演了老师传授的三出戏:《调叔》、《戏凤》和《小放牛》,博得了内、外行观众的普遍赞贫。从此,他成为“永遇乐”台柱之一。1920年,经唐广体介绍加入“三庆会”,又正式向康子林参师,他在康老师的直接教诲和“三庆会”各位名家的指点下,艺术日益精进。慕莲在舞台艺术方面不仅以戏路宽而驰名(闺门生、花旦、奴旦、鬼狐旦、青衣旦皆能应工),更以表情细腻,唱腔稳练刚劲,刻画人物生动准确见长,在群众中享有“表情种子”的盛誉。1930年,他随三庆会赴渝演出。康子林死后,他亲自扶棺回蓉安葬。以后,为了扩大视野、增长艺术知识,曾遍游平(北京)、汉、津、沪等地,与各剧种的名角,进行了广泛的艺术交流;尤其是与京剧的四大名旦(梅、程、荀、尚)相互交流、学习,使他的表演艺术更加完美和成熟。抗战前,慕莲回到成都,由于战争带来的社会动乱,迫使他只得间或搭乡班演出。 建国后,周慕莲在西南川剧院工作。1952年,他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荣获文化部颁发的艺术奖状。这以后,他一面坚持舞台艺术实践,一面积极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工作,将自己擅演的《刁窗》、《别宫出征》、《情探》等戏的表演经验和有关舞台实践的心得整理出来,汇集为《周慕莲舞台艺术》一书,于1962年正式出版。郭沫若专门为该书题词:“前有青莲、后有慕莲。一为诗仙,一为剧仙。纵横九域,上下千年,春风二人,桃李满川。”评价极高。 周慕莲不仅是一个表演艺术家,而且还称得上是一个艺术教育家。解放前,他以极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出了风莲、紫莲、青莲、仕莲四位名旦。解放后,又培养出了高风莲、刘卯钊等一批青年演员。在教学上,他主张对学生要“既爱又严”,"既教戏又教人”。方法上,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强调对学生要“先刻模子,后去凿痕”。由于他的方法得当,(教学)效果极好。 在繁忙的演出和教学工作的同时,周幕莲还经常带队下厂下乡,送戏上门,或赴省内、外各地巡回演出,身体力行地坚持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由于周慕莲忘我的献身于川剧艺术事业,积极要求进步,1956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并相继担任了重庆市川剧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1950年,他又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后不幸被病魔缠绕,于1961年2月11日与世长辞。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