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1
四川文化网2月8日讯(通讯员 王睿)近日,为响应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主题,四川农业大学实践团队——“银河邮差”乡村调研团(以下简称实践团队)来到了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探访乡村产业,寻找乡村振兴之路。 战旗村作为成都市“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核心区,同时也是“唐昌国家农业大公园·战旗村景区”组团核心区。乡村十八坊项目是战旗村的特色项目,据当地村民讲解,乡村十八坊项目是战旗村农民合作社利用闲置的村集体资产建设用地,发动群众自筹自建、共同运营、自我管理和共享收益。此次,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实践团队,针对当地的产业特色,深入采访了多家乡村十八坊的商户以及本村村民。“2018年的时候,听说村子要搞乡村振兴,要回来支持以下自己的家乡嘛!”薯脆麻花坊的老板刘泽安这样说,他告诉我们,他是同镇不同村的居民,曾经在四川大学做了二十多年的薯脆麻花.蜜味坊的老板杨洪福给我们科普,乡村十八坊的“十八坊”,既指十八个非遗传承大作坊,也代指在这里经商农民的十八般“武艺”,每家商铺都有每家的特色。实践团队对村民们的分享认真记录,学习总结乡村振兴的经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青年力量。 图为战旗村乡村十八坊 王睿 摄 此后,实践团队还来到了手艺人的牌坊里,从最初的棉布经过复杂的工序到成型的唐昌布鞋;从非遗传承人手中的一针一线到一幅幅精美的蜀绣;从结实的竹条变为花样各异的竹编……战旗村体现着各色的文化。其中,唐昌布鞋是千层底布鞋的一个分支流派,起源于川西毛边布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2021年6月10日,唐昌布鞋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产传承人赖淑芳跟我们说,手工制作布鞋有30多道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来不得半点马虎。从手艺人的一针一线里,实践团队深刻感受到战旗村蕴涵着的深厚文化、内在底蕴以及文化修养。 图为战旗村手艺人做布鞋的日常 王睿 摄 值得一提的是,战旗村在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的同时,创新销售思路,搭上新时代网络直播售卖的首班车,在原始的线下售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线上直播“带货”,“以前我们卖东西,要到集市上去卖,还没什么人买。现在网络各方面的条件都发达了,直播卖货一天能卖好多!”一位村民给我们分享他的感受。与此同时,战旗村搭建“精彩战旗”特色产业在线服务大厅,把订单农业、精品农业、体验农业、线上交易有机结合,大力推行产品网上交易。据了解,2020年,村集体资产达82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63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万元。由此可见,互联网并非仅有娱乐消费之用,也可以凭借其极强的传播力为乡村扶贫打开新的视角,用以丰富销售乡村特色产品的推广手段、拓展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乘互联网之东风,乡村产业也得以扶摇直上。 据实践团队了解。战旗村作为首批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的村子,结合当地生态以及特色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产业经济。“村子的旅游发展起来之后,来村子的人都多了起来,热闹了起来。”一位村民非常激动地和我们说。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干净整洁的花香小径、宽敞整洁的柏油路、清澈明亮的沟间小溪……这是被称为“上风上水、生态宝地”,“全国文明村”,“中国幸福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的战旗村带给我们的感受。“和之前相比,现在战旗村小河沟的垃圾少了许多。”一位战旗村的环卫工人讲到,“小河沟的水清澈了许多,战旗村的生态环境自从乡村振兴以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他工作的二十几年时间中,战旗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他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河道的垃圾日益减少。当经济大潮携浩大声势而来,当我们渐渐遗忘生态赋予我们生活的色彩,文明的源远流长需要绿色生态的保驾护航。而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战旗村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政府将之前周围的工厂搬迁离开战旗村,空气愈加清新,生活环境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文明与自然的和谐便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浓厚的一抹色彩,在政府与村民的努力下,经济与生态齐飞,文明共发展一色。 图为战旗村的生态环境 王睿 摄 本次实践团队的调研顺利开展,四川农业大学学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青年意气风发,在实践中追寻人生方向,在踏实中扛起青年责任。实践团队有着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索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实证方法,探索到战旗村乡村十八坊的商铺特色;感悟到战旗村唐昌布鞋手艺人的匠心传承;发现了乘互联网之东风,乡村产业也得以扶摇直上;了解到战旗村治理生态发展起来的旅游产业。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离不开村子中的每一个人,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正因每一个人的努力,才得以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实践团队也将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共助巨轮化星舰,驶向星辰大海、浩浩寰宇!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