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富春山居图

四川文化网 2015-3-21 22:36 1240人围观 艺术动态

关于《富春山居图》 在14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 ...

        关于《富春山居图》
         在14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以下就是温总理提到的流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及简介。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此图历经千年,为世人留下诸多感人故事。据载,清初时收藏此画的收藏家吴问卿在弥留之际欲将其火殉,被其侄从火中抢出,独装裱,人称“剩山图”,现为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另外一大段则一直深藏于清宫中,后被运往台湾。诸多年来,两岸画家和有识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破镜重圆”,重新拼合此画。

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从画上题跋看。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此后烧毁处较完整的一段单独装裱,人称《剩山图》,现为浙江省博物馆所收藏。画的前段(短段)名为“剩山图”,最后到了画家吴湖帆的手里。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

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后半段则一直深藏于清宫中,后被运往台湾。后几百年来,此书一分为二,未再重合。

许多年来,两岸书家和有心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破镜重圆’重新拼合此画。画的后段(长段)从吴家流散后,曾经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宫。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迹倒借此得以“全壁”,后在解放前夕运往台湾,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新华网)

赏析

《富春山居图》水墨技法炉火纯青在“元四家”中,若论对后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最深广的,无疑是黄公望。他年资最高,直接受教于赵孟頫,从五代荆浩、关仝及北宋李成启学,所以画的品格极高。元代画家开始以纸为画本,赵孟頫的《水村图》已见干笔皴擦,元画灵动松秀的笔墨已然初具,而黄公望享年85岁,至其晚年则纸本水墨的技法已经炉火纯青。其《富春山居图》,可以说是代表其晚年风格的经典之作。

至元四年,黄公望79岁,一次从松江归富春山居,偕好友无用禅师同行。暇日,黄公望始于山居南楼援笔作此长卷。但他经常云游在外,而画卷留在山中,只得“逐旋填札”,故“阅三四载未得完备”。无用似不放心,怕被人夺爱,便请黄公望在画中题文,明确归属。但最后何时完成,终不得而知。清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说是经营七年而成,但黄公望自动笔至去世也就只有七年。一幅画画了这么多年,也称得上一奇,而二百五十年后藏者吴洪裕临终前嘱家人当面将画焚烧殉葬,而其侄吴静庵趁他弥留之际于火中夺画残卷,更是旷古之传奇。至今,我们已无法确知原卷的长度,但知前《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更多……

    探秘

黄公望原作真假之谜 谁作假画骗过乾隆?

其实,我们今天能够目睹较为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最应该感谢一个人。谁呢?就是鼎鼎大名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酷爱收藏,也酷爱作诗,更要命的是酷爱盖戳儿题诗,啥名画到了他手里一定逃不脱他的魔爪。遇见名画,他时常拿出来看呀看,越看越爱,爱极了诗兴大发就在画上面找个空白处题首诗、盖个戳儿。可怜那些画家处心积虑留的白全被密密麻麻的诗作毁了。比如被乾隆视为三希之首的 《快雪时晴贴》上,就被他老人家题了有六七十处。

1745年,乾隆得到了一幅名画——《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他左看右看乐在心头,兴致上来了就提笔在画的空白处题诗作词,末了还仔仔细细盖上自己的玉玺。一年下来,这幅长卷的空白处就留下了满满当当几十处诗文。乾隆对此甚为高兴。可第二年,乾隆傻眼了,下边儿又呈上来一幅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这到底哪幅是真哪幅是假呢?

有人说,这乾隆没看出来真假,也有人说,乾隆其实心里明白后来的那个才是真的,只是自己已经在赝品上题了那么多御笔,要反悔实在很丢面子。不论怎样,乾隆一拍案几,金口一开,说前面那个是真的,后面的是假的。不过假的画得也不错,值得收藏。大臣们一听皇帝发话了,哪里还敢再有异议,连忙迭声喊万岁。从此,赝品摇身一变成了金贵的乾隆爱物,而真迹却被雪藏了,另外,真迹也没逃脱被题跋的命运,不过幸好,只有一处而已。

假的那幅到底是谁画的呢?竟然能骗过乾隆老人家的“火眼金睛”?

有人说,其实这画儿也是黄公望画的,只不过赠给了“子明”。那么子明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子明是黄公望一位道友的弟弟,黄公望借宿其家期间,二人相谈甚欢。临别时,子明索画,黄公望就随手涂了几笔给他。同时赠给他的还有《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但也有人说,是明末文人临摹的。虽然是仿作,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几乎与原作相同,若不仔细看还真不好辨别。这人临摹完之后题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后人看黄公望的画值钱,就把原作者的题款弄掉了,并且伪造了黄公望的题款,更煞费苦心的是,还伪造了邹之麟等人的题跋。

不过,也有人提出,这假画其实可能是董其昌作伪的。董其昌是谁呢?他是明代后期的著名书画家,历史上赫赫有名。话说 《富春山居图》几经辗转到了他手里时,他高兴坏了。一时手痒难耐就临摹了一幅,而且他有着足够的技术去临摹,因而画得惟妙惟肖。末了还顽皮一回,把假画弄得和真的一样。

不论事实如何,历代确实有不少人临摹过这幅画。比较好的有沈周、邹之麟及“虞山画派”王翚的临摹。(辽沈晚报)

文艺时光

静观《富春山居图》

也许是为赴一个遥远的约会,经过了三百多年的漫长等待,《富春山居图》三年前在台北故宫山水合璧。这历尽沧桑的旷世长卷,从远古徐徐展开,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山涧溪流,细路小径,富春江两岸的秀丽景色,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迷茫的烟水之中。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富春江山水长卷,是文人画的巅峰,影响了明清两代文人画的创作,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文人画诉说的是文人内心的情趣与哲思,定要胸中垒筑极深的学养与避世无争的心怀,才能有如此高雅清绝的表达。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浩渺连绵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超乎尘上的萧疏、静谧、冷逸的美感,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董其昌说,“寄乐于画,自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的墨色富有抒情性,流动着音乐一般的旋律,仿佛天籁之音,飘飘的,在天上,每一个音都不坐实,是空灵的,恰似文人的心思。富春江山水在水墨中完成它极素至极艳的致极,犹如陶瓷,一定是经过了三彩、五彩、斗彩、粉彩,最后还是要走向青花,在蓝与白的素洁之间完成一个梦幻。墨分五彩,表面是水墨的素淡,实际上墨色的精彩恰恰在于它的千变万化。黄公望创作此画时已经82岁高龄,经历过太多的人生风雨,甚至牢狱之灾,一切都归于平淡,仿佛这淡雅的墨色,“也无风雨也无情,回首向来萧瑟处”。然而,淡雅之中无法藏匿人生风雨的痕迹,千变万化、丰富昂然仍然从水墨中流淌出来。不过,这变化与丰富只有懂得风雨的人才可以看出,蒋勋是黄公望的隔世知音。在蒋勋的解读《富春山居图》中,“这个七百多厘米的长卷,不是一个定点的风景,而是黄公望一生的回忆,他也好像存在于春、夏、秋、冬四季中那个连绵不断的时序关系中。”

我曾因工作之事去机场接过蒋勋老师,刻意带了一束鲜花,不想花团锦簇地去接一位研究西方绘画史的著名学者,反复斟酌,选了暗紫的睡莲,暗绿的叶子,零星地洒了些水珠,让花店小妹用暗绿的纸、白色的细丝带扎好。从机场到酒店,与蒋勋老师一路无语,可是到了酒店电梯,他看着花束,说了一句,“是莫奈的颜色”。那一晚,有一朵莲花盛开在我的梦里。

《富春山居图》应该不是一幅画,而是一个生命态度。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返璞归真,浣却铅华,古意昂然;是“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无我之境,万物静观,沉淀出清明悠远的生命情怀。脚步匆匆的现代人,在现代科技都市的喧嚣里,无心问津梅的清雅、兰的幽香、竹的高洁,菊的婉丽。然而,仍旧可以去感受古人的幽思,让精神在山水中穿游,心灵生成另一种向往。(深圳特区报)

读享

蒋勋《富春山居图》解读美与思

台湾美学名家,近年来专事写作绘画、艺术美学推广的蒋勋导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的新书由新星出版社出版。据出版方介绍,该书不仅采用全彩铜版纸印刷,附完整拉页全览图,蒋勋还在书中对画作的美学价值及历史价值进行深度剖析,将画卷背后独特的东方美学和人生哲学娓娓道来。

据介绍,《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八十二岁前后创作的富春江山水长卷,是中国长卷美学发展到巅峰的杰作,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更由于去年《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见证两岸连枝同根,引发民众及文化界关注热潮。蒋勋在书中用优美的语言引领读者赏析浑厚大气的长卷风景,他写道:“江中沙渚沼泽,黄公望用轻松、随意、率性的笔触横扫而过,有时江面辽远开阔,渺沧海之一粟;有时逼近岸边,可以细看松林间垂钓渔人闲逸安静。山脚水波,风起云涌,一舟独钓江上,令人心旷神怡。”

同时,蒋勋在文字间也注重深度解析画卷背后的哲思。他表示,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图卷里传达了他信仰的老庄道家哲学,万物静观,沉淀出清明悠远的生命情怀,对生活在匆忙急迫中的现代人,更可以提供精神上的另一种向往。“老画家晚年自号‘大痴’,聪明去尽,画卷结尾,高山陡峻之后,一带远山婉转起伏,如余音袅袅,在山水间回荡,仿佛还在说着人生的执著与领悟。”(北京晨报)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