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冯俊龙 | 永放光芒的金色人生——《黄金》的精神传承和文学特色

四川文化网 2024-6-8 14:02 1275人围观 学术评论

世界上曾经有一支独特的部队,他们使用的武器不是枪炮,而是工兵铲加地质锤;他们的战场没有血与火的硝烟,而是在天寒地冻或者人迹罕至的荒郊僻野;他们征服的对象不是凶狠的敌人,而是视若珍宝的稀有金属……这支部 ...


  世界上曾经有一支独特的部队,他们使用的武器不是枪炮,而是工兵铲加地质锤;他们的战场没有血与火的硝烟,而是在天寒地冻或者人迹罕至的荒郊僻野;他们征服的对象不是凶狠的敌人,而是视若珍宝的稀有金属……这支部队是专门寻找黄金的部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到新世纪的2018年,几经转制,今天已正式划归自然资源部并入中国地质调查局。

  回首黄金部队40年来的漫漫征程,无数为国寻金的“黄金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牺牲了他们应该享受的天伦之乐,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国力强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人生永远闪耀着金色光芒。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编委会成员作为继往开来的黄金人,沿着前辈足迹,精心采撷,收集翔实史料,历时3年,深度发掘黄金人艰苦朴素、坚韧不拔的精神,用文学的方式编著的《黄金》,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黄金部队的珍贵谱记,更是黄金人的精神赓续,铭记了共和国波澜壮阔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神秘特种部队的前世今生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发展亟需大量外汇支撑,但仅仅依靠开展贸易取得外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通过迅速获取黄金替代外汇成为必要途径。黄金是世界通行的硬通货,虽然稀少,但也能通过地球中富含金元素的矿物质获取。于是,敢于在艰苦条件下战天斗地的中国人,组建了寻找金矿的部队。这就是黄金部队的源起。

  一声令下,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寻金部队成立。国家专业的黄金部队从东北大兴安岭开始,掀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黄金矿产资源堪查活动。大兴安岭在满族语中的意思是“金色的山”,传说中“遍地是金子”。寻找真金白银可不能依靠古老传说,不过所有的传说故事都是古人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要想找到传说中的黄金,还要先考证这里蕴藏黄金的可靠依据。

  “黑龙江自古便被称为金镶边,清朝年间,大兴安岭的黄金年产量最高达10万两,为掘金开设的驿站,沿黑龙江上游左岸向西延伸到额尔古纳河畔,铺就了北方的黄金之路。”(引自《黄金》,下同)但是这样的“金山”不但隐匿在地下,而且这里地理环境极度恶劣,几乎到了“天上难得看见鸟飞,地上看不见人走”的蛮荒。

  为了国家建设,领受任务的基建工程兵部队51支队,派出一支小分队踏进这片充满诱惑,更充满危险的死亡地带。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这里安营扎寨,锲而不舍,忘我奋战,终于从地下深处发掘出富含金元素的矿物质,提炼出梦寐以求的黄金。

  首战告捷,宣告西方国家“中国贫金论”的破灭,也标示着中国人民充满无穷智慧和具有不懈奋争的精神。黄金部队开进藏北无人区,到冰封雪覆的阿尔金山,再到青海的可可西里、内蒙古、广西、云南、四川……足迹遍布中国25个省区,先后有12个黄金支队战士在为国家寻找宝藏。

  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黄金部队,其发展并不一帆风顺。

  作为唯一一支以军事组织形式从事地质工作的武装力量,黄金部队最初的雏形是在1979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黄金指挥部。1982年,中国裁军开始,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从保证国家能源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和黄金战略储备物资生产的需要出发,基建工程兵黄金指挥部从1985年1月1日起列入武警部队序列,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随着国内外局势发展,为进一步加强武警黄金部队的全面建设和集中统一领导,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从1999年2月10日起,武警黄金部队实行武警部队和国家经贸委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由武警部队对其军事、政治、后勤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国家经贸委负责其业务工作;2018年3月,党中央公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黄金部队改革作出决策部署;2018年9月1日零时起,武警黄金部队整体转为非现役专业队伍移交自然资源部,并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任务和多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任务。

  从基建工程兵到序列、转隶武警,黄金人始终按照军事属性要求抓建设,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履行使命,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金精神代代传承

  中国黄金部队可以说是全世界唯一以“黄金”命名的寻宝部队,也可以说是一支凭借个人意志与献身精神为祖国而战的部队。黄金人因金而生、以黄金命名,却与代表财富的黄金保持足够距离。这支部队身处艰苦环境,常年与大山为伍,足迹遍布戈壁荒滩,黄金人斗风雪、过沼泽、攀峭壁,用生命与自然抗争,以信念与死神相搏,更有不少黄金人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人生永放光芒,他们留下的红色精神一代一代赓续弘扬。

  在偏僻野外寻找隐藏地下的黄金,特别是在条件艰苦、工具简陋的年代,有时的确是凭借运气,但更多的是依靠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不言放弃的坚持、始终如一的坚守、胸有成竹的坚信。

  首倡建立黄金部队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人民军队的忠诚、智慧、勇敢了如指掌。为了国家强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终于建设起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黄金部队;在《黄金》一书中,无论是第一代黄金人王卫国、陈永华,还是第二代黄金人郭镇凯、齐锐新,第三代黄金人孙耀华、阿木约布以及正在成长的第四代黄金人薛立等代表人物,他们都把“为国寻金”作为人生第一目标,远离都市繁华,甘守孤独寂寞,过着清贫的物质生活,创造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白天守钻头,晚上抱枕头,吃饭啃馒头,睁眼是山头。”黄金人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缺吃挨冻,孤独单调,完全靠意志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有的原来是部队的基建工程兵,有的是从地方招收的高中生,有的是地质大学毕生的大学生,后来还有随军的家属,虽然学历不同、人生经验有差异,但目标都是为国寻金;虽然技能不同、取得的成绩也有差别,但最终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黄金人喊出了“进得去、站得住、打得赢”的口号,建立了一支敢打硬仗、打得赢仗的队伍,人人练就了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们闪光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路。

  鄂伦春老猎人熬拉•呼其图的孙子树海,5岁时就跟着爷爷认识了在东北深山老林寻找黄金的兵哥哥,目睹了在这没有硝烟却有死亡的战场,拥抱黄金却远离财富的战士们那种令平常普通人不解的生活,深切感受到他们那种对祖国无比忠诚、甘于奉献的精神,长大后果断决绝地参与到寻金事业中来。这位生于僻壤山林的猎人后代,在黄金精神感召下,最终为祖国的黄金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黄金人并不以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而居功自傲。相反,他们为国献身的挚情一直没有改变:王卫国退休后留在他初寻黄金的东北,许向东毅然留在三门峡,孙耀华在同窗好友高薪诱惑下仍然坚守在为国寻金第一线……“黄金与人很像,黄金在地层含量相较于其他矿物尤为稀少。可正是这稀少的黄金,在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无比绚烂的光彩。”黄金精神同样如此,珍贵而高尚。黄金部队曾经是中国军队的一部分,黄金精神却代表着中国军队的精神内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黄金人完成了历史使命,黄金人的长征却在继续。

  “黄金精神”一旦铸成,便会放射出耀眼光芒。在寻找黄金之外的灾难救助,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3年的芦山地震,以及在驰援境外的尼泊尔抗震救灾中,熟悉地质勘查专业知识,具有野外生存经验的黄金人,迅速奔赴震区,不顾生命安全对受灾群众进行救助,正是黄金人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牺牲的精神写照。

  彰显历史真实的文学书写

  《黄金》是以文学的方式书写黄金人的历史典籍,浸透黄金人血与汗、苦和累、光荣与梦想的历史过往,展现了浩瀚历史长河中黄金人的无比辉煌,它的文学特色尤为值得关注。

  要把黄金人40年的历史清晰阐述出来,并且还要涉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将很多普通人并不知晓的“神秘”正确展现出来,《黄金》的编纂人员不但要具备史学家的独到眼光,还要具有哲学家的深邃思辨,更为重要的是不可缺少数学家的逻辑思维和文学家的深厚笔力。

  历史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通过人物细节彰显真实历史,这是记叙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黄金》中的细节描写,成就这部作品不仅是黄金部队的历史传记,而且是可读性极强的文学作品。

  作品开篇即扣人心弦。解放南京、占领总统府,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黄金》详细描写王卫国等解放军将士冲进南京总统府的场面,让读者近距离感受真实历史的厚重。但编纂者的用意,却是选择这个历史大潮中最具代表性的小细节,引出为什么要在建立新中国之后创建黄金部队的根本原因。

  动人的小细节不止是恢宏阔大的重大历史场景,还要符合生活常理。常年在外寻找黄金的吴澎骥,在大冷天忽然要妻子换上裙子,似乎不合情理的背后,原来是“结婚整整五年了,吴澎骥就没见过她穿裙子是什么样子,每年都是在她穿着棉衣时离开成都前往阳山,等再次穿起棉衣才冒着飞雪回来。成都的夏天是什么样,妻子的裙装是什么样,在吴澎骥的脑海中都没有了记忆。”这样的描写,比任何赞扬黄金人与家人分离、为国家默默付出的语言都令人感动。黄金人以及他们的家属,与普通人的区别如此让人触目心惊,一下子让人泪目。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还包含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人物心理描写不但要配合作品推进,更要符合生活常理。《黄金》中的孙耀华,是地质大学的高材生,兴冲冲来到黄金部队,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却不料参军入伍就“碰了一鼻子灰”,被严格要求军训。“在战争电影中,军人都是拿着炮扛着枪的英雄模样,眼下到了黄金部队新训,孙耀华却什么军械都没看见,每天都是枯燥地重复着前一日的生活,他手里摸得最多的不是枪,而是打扫卫生的扫帚。”孙耀华百思不得其解,苦闷异常:“现在天天走齐步、正步,打扫卫生,这算个什么事儿?”有血有肉还要有感情,感情还必须符合现实,才能成功塑造出承载“历史真实”的人物。细节的处理不但彰显历史的真实,更能体现作者的文学创作实力。

  鲜活的历史要再现出来,必须有真实的历史元素。

  “酒过三巡,四瓶玉泉大曲就要见底了,这两块三一瓶的白酒,在当时可算是上等好酒,这还是王卫国离开塔河县兵站时在服务社买的。”可能已经不再有的白酒品牌,肯定不再有的售卖价格,让读者走进了历史的真实;孙耀华和赵华宇在武汉街头的小餐馆,一个要喝“二厂汽水”,一个叫上“中德啤酒”,这些带有浓浓历史感的名字,是历史纪实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厚重,更是作者手到擒拿的道具,表明了作者已经具备了不可小觑的文学创作功底。

  再现真实历史,同样离不开环境的描写。有很多历史纪实文学作品,以为是“记录过去发生的事”,事实清楚是根本,却想不到“事实清楚”还要证明“事实是真实”。《黄金》中有不少关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前者对当时的社会风气、风俗进行了恰当的解读,后者对人物所处的自然风景进行了简单的描绘,但就是这些着墨不多的文字,巧妙地让历史活起来。活起来的历史自然就更趋近真实。

  《黄金》这部作品主要是梳理黄金部队的历史,提炼永远闪耀光芒的“黄金精神”,让这支曾经为国寻金的部队、现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的团体,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关于黄金部队组建、裁撤、改警、改制的方方面面,还有诸多有关黄金方面的专业知识。令人欣喜的是,《黄金》的编纂者并没有一味重复相关文件内容,也没有喋喋不休叙述“黄金是如何生成的”,而是将重大历史事件、关键历史成因、高深专业知识巧妙分解,适时嵌入故事情节之中,并且点到为止,收笔及时,让读者既了解前后成因又不觉枯燥。

  一部长达25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要清晰展现一支存在40年、几经转变、横跨国内外无数地区,在不同领域和环境,为国争光、敢打胜仗的黄金人光荣历史,并且要将有关文件解释得通俗易懂、有关专业知识顺应作品中人物推进,可谓千头万绪,杂乱繁复,殊为不易。但是,《黄金》做到了。这部作品有贯穿整部作品的人物,比如王卫国、陈永华、陶金花、孙耀华等黄金人的代表人物,也有着墨不多而且不属于黄金部队的鄂伦春老猎人,还有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大众群体,由他们来承载黄金人全景式的历史,可以说是编纂者的大胆尝试,也是他们的最大成功。

  要写好一部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的行业史谱,作者的文字功力必不可少。在《黄金》中,读者处处可以领略到文字的美妙:“山脉构成其坚毅的骨骼,江河交织成了密集的血管,森林生成了丰盈的肉身与苍翠的鳞片。”优美的排比句,祖国大好河山顿时如画如幻;“你是怕我们娘俩绑住你,不让你去吧?”一个“绑”字,让黄金人与家属之间的牵跘让人心痛……除此之外,该部作品中还有比如“按抑着奔腾翻涌的情绪”中“按抑”这样的新词组合,虽“新”但不“僻”,让人一看即懂,而且印象深刻。

  比较特别的是,《黄金》的每章前面都有一首诗。细品这些作为“引子”的诗词,再读完章节内容,精炼的概括一下子就拔高了作品的高度。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编纂者也给出了出处,这是纪实文学作者难得的谨慎。

  这部凝聚着黄金人心血的长篇历史纪实文学作品,以不可否认的史实,在众多历史事件中选取最有意义的代表性事迹,用详实的数据,凝练的语言,打造出极具画面感的历史瞬间,运用感人肺腑的理性抒情,让每一位黄金人的人生都焕发出异乎寻常的金色光芒,伴随中华文明永远照耀着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作者简介  冯俊龙:文史学者,作家,评论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冯俊龙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关闭

主编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