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多措并举促进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四川文化网 2024-7-1 12:01 352人围观 学术评论

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主体位置,雄居亚洲中部,总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海拔为5305米,最低海拔为2168米。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是以藏族为 ...
作者:李琳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生

  一、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旅游资源概况

  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主体位置,雄居亚洲中部,总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海拔为5305米,最低海拔为2168米。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丰富的草原文化,以及较发达的农牧业,是一个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

  (一)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人类精神的“植被”。藏民族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神奇富丽的自然环境、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豁达豪放的民族性格,创造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

  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西藏工布扎念博咚、门巴族萨玛民歌、卓舞(热振曲卓)、巴贡(霞尔巴贡)、赛马会(恰青赛马会)、藏香制作技艺(敏珠林寺藏香制作技艺)、藏族唐卡(齐吾岗派)等17个项目入选。至此,全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106项,实现西藏自治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十大类别全覆盖。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6项、96人列入国家级名录,460项、522人列入自治区级名录,2034项、1050人列入市县级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藏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支撑。

表1.1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总体来说,西藏非物质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民族文化成分单一(藏文化为主体)。

  (二)西藏旅游资源概况

  1.自然风光旅游资源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特殊原因,西藏生态环境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绝大多数自然资源还处于原生状态之中,历经千年神采依然,保持了原始纯净的外形特征及文化内涵,对外界具有巨大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地形复杂,生态多样。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藏东高山峡谷到藏西神山圣湖,西藏处处都有神奇迤逦的自然资源。复杂多变的高山峡谷形成了多种地貌类型,呈现出冰缘、岩溶、风沙和火山等地貌特征。蜿蜒于西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边界上,在其周围5000多平方公里内,分布着4座8000米高的山峰,38座7000多米的山峰。

  西藏自治区境内河流与湖泊众多。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这里。雅鲁藏布江为西藏第一大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深达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西藏除了拥有众多的神山圣湖、雪峰冰川,还有历史上连接中原文化的吐蕃文化,促进中华各民族交融和团结的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有令人神往的雪城江南、长江源景观带、羌塘草原景观带,有秀美迷人的拉萨河、可可西里风景区等。

  西藏现有5个5A景区,分别是:布达拉宫(拉萨市)、大昭寺(拉萨市)、巴松措(林芝市)、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林芝市)、扎什伦布寺(日喀则市);另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昌都市)、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喀则市)、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曲市)、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芝市)、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芝市)、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萨市)、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昌都市)等。

  2.人文旅游资源

  西藏历史悠久,古人类遗址、历史古迹和古建筑群遍布全区各地。许多著名的寺庙古墓均为国家级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已经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西藏全区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位于拉萨市中心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建筑群,1995年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布达拉宫作为西藏的地标性建筑,不仅是藏传佛教的神圣之地,也是西藏历史的见证。它始建于公元7世纪,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扎什伦布寺是西藏最大的寺庙之一,建筑风格独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大昭寺是西藏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是藏传佛教的中心,拥有珍贵的佛教文物和历史遗迹。古格王国遗址位于阿里地区,是西藏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藏保护完好、管理有序的寺庙众多,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主要有以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为代表的藏民族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中心人文景观区;以山南雍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藏王墓群为代表的藏文化发祥地人文景观区,见证了西藏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展现了藏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以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萨迦寺为代表的后藏宗教文化人文景观区,其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物收藏,体现了后藏地区的宗教和文化特色;以藏北“古格王朝古都遗址”为主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区,是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区的代表,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是研究西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以昌都康区文化为代表的“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区,这里的寺庙和古迹不仅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特色,还展现了藏族人民与周边民族交往的历史和文化。

  二、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和旅游的内在联系,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的地方特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西藏旅游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为西藏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国家和西藏政府大力扶持和旅游业的发展,西藏旅游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资料来源:2015-2022《西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为了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西藏各地市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有效路径。西藏各地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拉萨市

  拉萨市以布达拉宫、大小昭寺、《文成公主》大型实景音乐剧、慈觉林藏院风情街、文成公主文化旅游主题园等为依托,以“旅游为体,文化为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文旅产业集群。布达拉宫、大小昭寺是拉萨的标志性建筑,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来此观光。这两个古迹既是藏传佛教的神圣之地,又是拉萨都市文明的标志,游客在此能深切体会藏族特有的魅力与深厚的底蕴。而《文成公主》大型实景音乐剧,是以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历史为主题、以他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旨打造的传统文化精品剧目,融戏剧、音乐、舞蹈和现代舞美元素为一体,在给游客带来了视听盛宴的同时,生动地再现了藏族的灿烂文化,以及汉、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慈觉林藏族风情街、文成公主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能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人文气息。风情街的特色小吃,手工艺品,藏族服装,使游客对藏族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以文成公主的故事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的互动活动及展示活动,使参观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领略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日喀则市

  日喀则市围绕珠穆朗玛峰、卡若拉冰川等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江孜古城等历史文化名胜,打造“珠峰之乡,云端冰川”旅游品牌,推动文化旅游特色产业深入发展。日喀则市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卡若拉冰河等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观。独特的自然条件,为打造日喀则市“珠峰上的故乡、云上的冰河”的旅游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日喀则市除自然景观外,还蕴藏着丰厚的历史和人文资源。扎什伦布寺是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庙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江孜古城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是游客西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图片来源:日喀则市旅游发展局和定日县文旅局

  日喀则市除了自然风光还有西藏县级层面第一个大型实景剧《江孜印迹》,江孜独特的地脉、人脉与文脉,以江孜深厚的历史人文和壮美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通过原生大的表现手法,把江孜的历史典故、文化积淀、宗教信仰与民俗风情艺术地再现出来;从传统局限的舞台跳出来,把广阔天地纳人演出背景,与高原风景浑然一体,加之高科技舞美技术的娴熟应用,使得整台演出从舞台到服饰、从灯光到人物,都给人以一种撼人心魄的大美享受;观看《江孜印迹》,仿佛就像读一本关于江孜的历史书,让游客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加了解江孜的历史、宗教、文化、精神,使游客内心留下深深的印迹,并愿意为此付出更多。

  (三)山南市

  山南市将“雅砻文化发祥地”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作为促进山南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围绕“藏源文化旅游基地”建设项目,不断提升山南市旅游产业的文化底蕴,打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兴、互补、互促的“藏源山南”文旅品牌。雅砻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又是西藏文化的上源。这一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山南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山南市境内有很多雅砻文化遗存,包括西藏首座寺院雍布拉康、世界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等,这些遗迹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山南市以“藏源文化旅游基地”为契机,将文旅融合,形成了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与线路。包括杰德秀古镇旅游功能区、桑耶旅游功能区等。以“藏源山南”为品牌核心,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发展格局。

  (四)林芝市

  林芝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成功地将旅游业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四季变换中,林芝市展现出不同的魅力,通过精心策划和宣传,“春赏桃花、夏沐林海、秋观红叶、冬享暖阳”的旅游亮点已经成为林芝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同时,以“人间净地,醉美林芝”为主题,林芝市举办了多届桃花旅游文化节,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和吸引力。不仅展示了林芝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精彩的表演,让游客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林芝市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图片来源:西藏商报(阿旺尼玛摄)

  (五)那曲市

  那曲市以“特色、高端、精品”为发展路径,以“极地那曲”“格萨尔艺人之乡”等品牌为引领,以“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积极举办或参加文化旅游博览会,促进文旅产业持续向好发展,彰显文旅产业活力。位于青藏高原地带的那曲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与文化资源。那曲市以打造“极地那曲”这一品牌,成功地把大批的游客吸引入到高原旅游中。那曲市被成为“格萨尔之乡”,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重要流传地之一,通过“格萨尔”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旅游产业在当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那曲市着眼于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文化、旅游展会,增进与国外及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六)昌都市

  昌都市以康巴文化为基础,打造“卓卓康巴·传奇昌都”文化旅游品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多种“引客、留客、带动”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康巴文化为基础,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昌都市依托其深厚的康巴文化底蕴,成功打造了“卓卓康巴·传奇昌都”这一文化旅游品牌。康巴文化作为昌都独特的文化符号,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昌都市一直秉承着“以文促旅,以旅促文”的发展思路,通过对康巴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传承,并把它与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活动的设计相结合,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感受到康巴文化的独特魅力,致力于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昌都市也以康巴文化为主要特征,以民俗文化、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容,打造出一批具有康巴文化特点的旅游产品,使游客在昌都留下难以忘怀的旅行记忆。

  (七)阿里地区

  阿里地区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资源,力推广以“游第三极峡谷,看古象雄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品牌。这一主题不仅涵盖了阿里地区壮丽的自然风光,也突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此外,阿里地区还打造了“藏西秘境,天上阿里”这一旅游品牌,旨在展现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冈仁波齐位于普兰县境内,海拔6656米,是阿里地区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其独特的山形和云海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朝圣和探险;札达土林地处札达县境内,以其独特的土林地貌和丰富的形态变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险和观光;古格王国遗址作为阿里地区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古格王国遗址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访和了解;托林寺、皮央东嘎、科加寺等寺庙和遗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阿里地区宗教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机会。

  西藏文旅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西藏共接待游客5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累计650亿元,均创下了历史新高。2024年第一季度,西藏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22.59万人次,同比增长65.24%;实现游客出游总花费38.49亿元,同比增长89.57%。

  三、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力度不足

  在“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提高游客的参与度,让游客融入到非遗与环境之中,增强“非遗”的吸引力。然而,在创意不足的情况下,参观者往往只会走马观花,对其中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让人产生一种迷茫与无聊的感觉。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着本末倒置、注重“外表”和忽略“内在”的现象,导致游客难以达到“依依不舍的效果”。

  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政策制度尚不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政策体系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非物质遗产保护法,尽管它的传承制度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开发,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制度来规范,也没有相应的法律体系来引导、推动和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中国传统非正式制度体系中,相应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德规范还不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还有待提升,也尚未在全社会达成必要的共识,这就使得在正式制度管辖之外的部分行为仍缺乏约束。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从整体上看,西藏文旅融合深度不够。西藏的文化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充足,但是目前并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主要体现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缺乏特色品牌理念;自然景观建设模式与风格有些单一;地方特有的人文和生态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此外,受高原独特的气候和环境影响,地方旅游产品品质较差,服务管理水平较差,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的市场需要,也不能充分发挥旅游者的消费潜能。

  4.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目前,旅游企业、旅行社与从业人员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缺乏基本认知与理解,对许多适宜与旅游结合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不够,有时甚至存在片面或错误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参与度不高,缺乏对旅游业的深入认知,不懂现代管理思路与方式,服务意识不强。多方主体之间尚缺乏深度地跨界合作,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识、熟悉旅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失。同时,缺少专门性的研发团队,缺乏基础研究与市场调研。上述原因综合起来,造成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产品开发程度不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存在不规范,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呈现不足,相关产品市场认同度不高等问题。

  四、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1.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力功能

  要让“非遗”在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就必须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并非单纯的将两者形式上联系在一起,而是以盈利为动力,考虑当地利益的基础,将两者在内容上进行融合,围绕融合后的统一主题进行协调发展。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设计中,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利用非遗技艺开发文创商品,如非遗剪纸、竹编制品等,提升旅游周边产品的供给质量。通过非遗主题景区、非遗展览、研学体验等活动,为游客提供丰富的非遗文化体验。

  2.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政策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旅游开发应以保护为主,适当开发,开发反哺保护为主的原则,用于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的管理,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良性、可持续发展。可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行为主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社区、非物质文化遗立传承人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从业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企业,景区,以及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行为予以规范性引导。各地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梳理自身资源,完善相关制度。

  3.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和层次

  首先,资源优势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要全面、系统地整合西藏自治区的文旅资源,结合西藏特有的自然资源、民族风情以及人文景观,梳理西藏旅游发展现状;客观评估文化价值,提炼精神标识,萃取文化精髓,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其次,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需要通过有机整合、互相渗透、交叉重组等方式打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边界,围绕文化和旅游,结合多方力量,互动合作、协调发展。最后,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撑。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数字文旅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以及新场景,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和愉悦感。通过数字技术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文旅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4.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

  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人才是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受以前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和旅游人力资源开发限于单向思维和行业藩篱,难以产生双向介入与互借优势的人才效应,已经相对滞后于其他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这是当下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需要正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旅行社的管理、服务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在以游客为主体的旅游活动中,应力求让他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保护的基本途径;与此同时,要对有关的保护政策和法律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旅游活动中做好保护工作的“第一宣传员”,从而保证政策的实施,提高游客和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五、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模式探讨

  从理论分析和实践需求的角度而言,西藏应坚持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易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立足西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西藏的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发掘,不断探索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1.“非遗+节庆”模式

  西藏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背景,孕育出了许多西藏的传统节日,如藏历新年、雪顿节、江孜达玛节、望果节等在内的众多传统节日不仅是西藏非遗的重要代表,同时也逐渐成为西藏文化旅游的“活名片”。2008年,西藏江孜地区的“江孜达玛节”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达玛”藏语赛马射箭的意思,达玛节最初是祭祀江孜法王帕巴白桑布的家族活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江孜达玛节又被赋予新的内涵,除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外,又加入了拔河、抱石头、马术、民族服饰展演、歌舞表演等内容丰富、体验性强的活动。此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使物资交流与商品贸易逐渐成为节庆的重要内容,江孜达玛节也成了项盛大的商品展销会。如今,一年一度的达玛节是江孜人民最为热闹的节日。届时,江孜城乡万人空巷,农牧民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如同过年一般热闹。除了传统节日之外,西藏各地还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当地特色,精心策划、组织了富有当地特色的现代节庆活动,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林芝桃花节、象雄文化旅游节、工布牧歌民俗文化节、康巴文化节等一批具有代表性和高质量的节庆活动,既推动了西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又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

  珠峰文化旅游节以“神奇珠峰、魅力后藏、吉祥日喀则”为主题,各文艺团体以公演和比赛的方式展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舞节目和传统藏戏,是珠峰脚下的一个文化盛会,也是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平台。

  2.“非遗+旅游演艺”模式

  西藏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内涵十分丰富,尤其是在非遗方面,涉及到了舞蹈,音乐,戏剧,服饰,历史传说等诸多方面,这些都给了旅游演艺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将西藏特色的非遗项目通过剧情、音乐、舞蹈、服饰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并充分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强化视听效果,让游客获得沉浸式的愉悦观看体验。立足实景剧这个旅游IP,以实景剧为载体,将非遗元素融入其中,建立旅游景区,与当地政府、文化机构、旅游企业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非遗+旅游演艺”模式的发展。可以共同出资、共同开发、共同推广,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西藏的文化旅游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3.“非遗+创意旅游商品”模式

  在西藏,以其特有的民族技艺、独特的生产工艺、不可替代的区域文化特征,已成为来藏旅游者采购旅游产品的第一选择,其中包括唐卡、藏香、藏纸、佛像、扎毯、卡垫等在内的众多传统手工艺品,丰富了旅游者的消费选择。但是,随着旅游业与旅游业的深入融合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开发出富有个性、富有个性的新产品已成为市场的主流。西藏要顺应这种发展态势,积极打造“文创西藏”的西藏旅游业新名片,使西藏旅游产品在文化创意、艺术审美、区域特色等方面得到持续提高。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原则,贯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水平,提升旅游文化品质,发挥旅游业独特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创新动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文化需求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文旅融合要坚持以文化为导向和标杆,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渗透、辐射功能,推动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在现有旅游产品中植入文化元素,赋能旅游改革创新,助力旅游提质增效,不断强化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文化形象、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创新发展。
原作者: 李琳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关闭

主编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