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记忆龙兴寺

开颜 2017-9-12 09:27 2701人围观 文学作品

    龙兴寺,有着千多年的故事,尽管那是一段我所无知的岁月,是在我还未降生的时空里面发生的一切。  龙兴寺,始建于东晋(337年),初名大空寺,唐玄宗开元六年诏号龙兴寺。古寺以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闻 ...
  
  龙兴寺,有着千多年的故事,尽管那是一段我所无知的岁月,是在我还未降生的时空里面发生的一切。
  龙兴寺,始建于东晋(337年),初名大空寺,唐玄宗开元六年诏号龙兴寺。古寺以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闻名天下。这座佛寺建筑,以塔为中轴线上的主体,僧房散布两边。寺内处处透着禅机,袅袅升起的檀香飘散。彭州这座城市,是在龙兴寺钟声中,逐渐醒来,又在暮钟的安抚下归于安静,岁月交替,周而复始。老年人口碑相传,龙兴寺里有着七口老井,据说通往东海,导致川西坝成为内陆海,后来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木制结构的佛塔,镇住水魔,才让周边从此告别水患,才有了后来逐步繁盛的蜀中膏腴之地。唐代会昌灭佛,木塔消失,后在原地修建砖塔,随着岁月流逝,砖塔也渐渐破旧,民国年间南半部垮塌,仅存一角,远望如弓,有诗曰:远眺如悬弓天外,近视若腾蛟冲霄。
  我认识龙兴寺时,还是一所学校。龙兴塔已成半边塔,又有塔子飞走一牙,落在内江附近河里的传说。长者告诉说:宝塔始为木塔,到五代时改建为密檐式砖塔,其青砖垒砌,塔体方形,密檐17级,高35米,68角皆悬马蹄铃,是我国最古老的舍利宝塔之一,号称“彭州第一奇观”。
  老塔子北侧,遗留着明清建筑的房子,成了校门。据说,这所学校1949年利用龙兴寺旧址创办的。推开校门,两排法国梧桐延伸,春来青叶,秋深叶落,只留下风中摇曳的宿果,后来才知道属于悬铃木科,有人说来自法国,有人说是中国南方乡土树种。有时,喜欢用小石子敲下几个果子,轻轻地搬开,放在手心一吹,那小小的种子便会随风而去,给人一种迷幻的感觉。若是风大,则可能被反吹入眼,那可是有些难受的事儿。
  因为是学校,原来的一些建筑被撤除,泥塑的所有佛像被推倒销毁,幸存藏经楼、大殿以及假山上十多株楠木树。学生所学知识归纳为语文、工业基础、农业基础,还有不可缺少的政治课;记得一位语文老师讲解资产阶级人性论时,说起了小说《野火春风斗城》,有两段主人公与母亲相见的场景,再三说明,同学们千万要以批判的眼光,去读这一部书,尤其是母子相见的情形。在那个年代,能大胆推荐这部书的人不多,老师在当时的心境到了今天,才觉得很有见地。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已经成为故人。
  是的,学生时代就是一段充满好奇,弥漫的岁月。记得,我们还刚背着书包摇摇晃晃去上学,一晃已经爷爷奶奶的岁数了。空暇的时候,一直在感叹岁月飞逝,觉得时光真是来去匆匆。这些年,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在青春里打滚的孩子,很多时候,我真的不由得害怕时间过得太匆匆,因为我明白在这么多逝去的时光里,还有很多事情不曾去做。至今想起,还是有着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毕竟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穷极一生,做不完一场梦。最初的梦想早已记不清了,那应该落叶的法国梧桐树也早已不在,靠东的一边已经成为寺庙院墙,里面摆布着几十张桌子藤椅,坐着一群喝茶的人。只有龙兴寺样塔还在,居士们总会围着它转上三圈,或是一种寄托吧。
  当年,老塔子还是孤独地耸立着。塔前是撤除老房子后,形成的塔子坝。一碗醋调面,很有彭县特点的老味道,还有一些面馆能够做出来,但已经大不如从前;一个锅盔拿在手上,边走边啃,连接了几条老街 。那时,喜欢逢场天的闹热,卖草鞋的,卖烘笼的,卖叶子烟的,还有叫卖合折的摊位;挑担的,背背篼的,总是嘴里喊着“得罪,得罪,扁担跺背”。行在其间,五味杂存,真的是几百年以来,老彭县的风情。
  当时,还保留着大雄宝殿、藏经楼的格局,以及两旁的厢房。偶尔还能看见一段石板铺设的台阶,上面有着些许苔藓;一片青瓦,一段残墙,一扇窗棂,一方雕花,让人贪婪的嗅到古寺悠长的气息。父亲母亲说起过古寺的过往,而老师们或许是不愿意吧,或许是不敢说起原来的菩萨,原来的大殿,原来的痒痒树。讲解政治的老师,一本教科书放在手中,眼睛不时看着窗外。他个子高,鼻梁上挂着一副眼睛,从镜片中能够看见树影,自然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扭头一看,那是古寺留下的几株楠木树,总是四季常青,何人栽种,没有记载,自然也没有留下传说。每天,一群白鹭,或者老窊,晨起飞去,傍晚归来,一位学生回家询问了家长,才告诉大家,那是这些生灵们,已经养成了习俗:听得懂龙兴寺的晨钟暮鼓。
  陆游有一首诗:“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指的是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形容寺院僧人的生活。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
  还记得最初的梦想么。我希望自己能有机会走遍世界,能用我的笔记录这一切,能把听过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尤其是秋天,我总是会走在彭县城内的四条大街,法国梧桐的残叶落在地上,虽有一丝秋日的萧瑟,但转瞬便被和煦的阳光融化了。在当时,能够成为彭县一中的学生,真的是幸运。
  第一个语文老师姓张,还是班主任,但留下的印象不深,只记得后来语文老师换成了袁老师。这位老师很胖,讲课的语调很轻,但在课堂上很有穿透的感觉,尤其是她那胖胖的手,右手大拇指按着左手的食指、中指,提醒课文中的重点,不厌其烦。《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主席留下的诗词,而袁老师讲解时,总是饱含激情朗诵,富有磁性,给人更多的想像,荡气回肠。
  她住在原来寺庙的后堂,紧邻着藏经楼。北窗外,能看见一个小天井,里面还长着开着鲜花的花草植物。天井西侧的藏经楼,曾经发生影响四川和平解放的事件,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三将军毅然决然在楼上签字,宣布脱离蒋介石集团,走上与人们共同享受和平的道路。在藏经楼里,百多位学生听过团课。我也恰好是其中一个。说句实话,留下印象的是,头上的楼板不时会落下尘埃,或者落在听课人的衣服上,若是落在女同学的头上,会产生一声尖叫,吸引百分之百的目光,连老师也会站起来,招呼大家静下来。
  在当时,我们不可能登上藏经楼,说是年久失修的危险建筑。2015年,我第一次登上藏经楼,已经是翻新后。我还是轻步走在雨廊前,真的害怕惊醒旧日的故事。几个月后,我完成了《蓉城博弈》这本书,揭开尘封多年的往事迷雾,写出三位将军向往光明,为川民不再遭受战争涂炭,忍辱负重前行的心路历程;更记录了地下党员们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为四川走上和平道路坚持斗争的经历。今天,藏经楼还是耸立在原来的地方,两株补栽的银杏树,在风中传递着不朽的过往。
  藏经楼的前面,是大雄宝殿,曾是学校开会的地方。殿内菩萨的位置,成为了主席台,学校领导经常在台上讲话。一次文艺汇演,班里演绎了样板戏《红灯记》第二场,帅气的李宏宇同学扮演李玉和,晋学惠扮演李铁梅,演出完毕时,在场的全校老师同学都站起来鼓掌,表示了一种惊异。让人记忆很深的是,我们班的五七小组做出了成绩,将在学校讲述成长故事。演讲者已经成为故人,而演讲稿初稿则出于我的手。说来也是同学的趣事,一个同学成为了彭县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的积极分子,后来推荐上了大学。
  如今,我站在大雄宝殿前,面对一位长者撰写的有关龙兴寺碑文,找不到一段很有意思的痕迹。毕竟是彭县一大批学生们的回忆,只能留在回忆中。我突然想起一个朋友说过的话:所有的恩赐都不是白白来的,那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不变的沉淀与坚守,才换得你深情一眼的相望。
  龙兴寺开始恢复原来的模样。八十一米高的龙兴塔依旧耸立在彭州城的北边,以其庄严的姿态面向湔水九溪的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还是演绎着生活的故事,有的习俗淡漠了,有的理念重生了,而龙兴寺的晨钟暮鼓依旧,只是多了东侧的喝茶人。他们是彭州城里固有的一批居民,休闲成了本性。而晨钟暮鼓中,从早晨诵经、抄经开始,再是瑜伽禅、以素斋过堂结束。询问一位法师,他说这是出家人的禅修,放松身体,放松内心,让呼吸自然地进出。
  一个香火再起的地方,这座城区里唯一的一个寺庙,响着固有的晨钟暮鼓,真的提醒着彭州人,认清真正的自己。很多年过去了,我发觉这段往事始终藏在我的心里。或许是其中的禅音,会藏在古寺的某一个角落,能在学生时留存,潜行至今。
  90年代初,县委政府决定学校搬迁,还佛寺一个场地。二十几年了,龙兴寺恢复了原来的一些格局,保留着藏经楼的风貌。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在清除残塔过程中,于残塔地宫石室里,发现长宽2.4米,内深2米的空间,里面山峦堆放着一批残破的佛教石刻造像,其中6个北面分别刻有纪年铭文,最古老的距今1400多年。这批佛教石刻造像曾远渡美国展览,其惟妙惟肖的形态,形神兼备,引起难以想象的轰动。在中国人心中,观世音菩萨救众生于苦难之中。而这里出土的观世音菩萨形态各异;而唐代风格的造像,具有当时妇女面容丰满、体态丰腴、线条柔美的特点。如此云云佛像均敬奉在龙兴塔中。新建的龙兴寺舍利宝塔,是中国仅存的19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主塔高81米,取佛家“九九归一”之意。隅塔高26.7米,塔外壁佛龛供有佛像1080尊。气势磅礴的造型,雄伟挺拔的高度,是我国乃至东南亚目前的第一高塔,同时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座与印度佛院加耶塔样式最接近的金刚宝座舍利塔,是佛教融入四川当代建筑的一个杰作。
  天空,不知何时飘起了雨,一滴滴若珍珠般飘落敲窗,而后碎裂,或是串成条条珠帘,极致浪漫的诱惑。我开始想象,想象雨天里,曾有那样一个人,拽紧我的手满世界奔跑,让我认识一个雨雾中空间,浏览小城的街道,小城的叫卖,还有城北龙兴寺的晨钟暮鼓。说句实话,曾经在此存在几十年的彭县一中,留下许多痕迹,尽管已经无法再次找到,却会记忆众生。
  我和朋友一起登上了龙兴塔顶,俯瞰不大的彭州市区,以及北面遥遥的龙门山脉,还有蜿蜒的湔水九溪。岸边翠竹,阡陌田野,掩映着农家院落,无疑是川西坝子北端锦绣农田。我想起陶渊明的那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走进龙兴寺,是一种回忆,是一种向往,就像很多彭州人一样,一说起家乡,都会讲述富有传奇色彩的龙兴寺,还有那座高耸入云的龙兴塔,寺塔相依,成为家乡的一种寄托。登临龙兴塔的人们感受艺术中的佛家传说,更给你带来一些猜想:唐代重修龙兴寺时,为何会留存如此静美的佛像于塔下?自然,你会去解读,曾为天彭第一奇观的龙兴塔,为何会是彭州人心中的一尊佛!
  幸运如我,能够记录这一刻。
原作者: 珙桐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关闭

主编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