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道德经》内修行悟道的方法:

已有 670 次阅读2017-9-14 13:11 谈功论道

外面看到的肢体形叫外形;主“动”。 修的是肢体形,整合的是 “外三合”功夫。
 
内在看不到的精气神和五脏五志等五行所包括的人体内在物质叫内五行;主“静”。修的是精气神,整合的是 “内三合”功夫。
 
以内外兼修的方法,通过动静结合的修练,使神形兼备。无论你是用于养生还是技击,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练习的过程就叫“修行”。

 
如果你了解道家的 “闭关修炼”想潜心修行道家的丹田功夫,就一定要掌握修炼的方法。修炼的指导思想就是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说:“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做到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一切事物变化纷纭,最终都要返回它的根源。返回根源叫寂静,寂静叫做本来状态,回归本来状态叫做常理,了解常理叫启明。不了解常理轻举妄动就会遭遇凶险。”
 
修行之学是“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开头的虚就是要求修炼者,抛除一切杂念和欲望,清虚自己的心志,从而掌控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形神能够真正的安静下来,再守静的状态下真正进入修炼“炼己” 的物我两忘功态标准。
 
开头的虚静就是标准的修炼方法。虚和静有什么区别哪?比如说;“肚子饿了叫空虚,吃饱饭就得到了充实”。如一个器物是空的代表虚,有虚空才能有成装东西的妙用。相反如果一个器物没有虚空,它就没有了可以利用的空间。
 
一个修炼者如果想追求虚,就要把内心的各种念头清理出去,包括各种情志和欲望都要把它化解掉。
老子强调“虚”,如果你“实”的话,就不能得到新的启发。庄子在老子的观点基础上强调“一个空的房间,点燃一只蜡烛就很容易照亮整个房间。相反如果整个房间堆满了货物,用再亮的灯,房间内还会产生很多阴影”。这个就叫:“房屋生白”。
 
我们也是一样,如果想得到智慧就要学老子的“损之又损”,慢慢去掉,慢慢去掉,去掉最后为“空”的话,才能进入“灵”。修行者叫它“空灵、虚灵”虚灵才能不愚昧,灵性才能不会被掩盖。
 
如果你心里面充满各种世俗的念头,怎么可能觉悟呢。庄子也说:“一个人嗜好和欲望太多的话,天机就很浅”,这里的天机代表的是,对自然界的领悟能力。有些人再怎么聪明,但是想法和欲望太多,还是很难觉悟。
 
老子一再强调:虚、静二字。说到静这个字,静是安静的静。我们人是动物,是通过意识指挥形体来完成各种运动的。动是肢体语言,静是动的生发,动静是矛盾的对立于统一。所以古人才有“动静结合、内外兼修、才能使形神兼备”的说法。
 

         遇事心情不能安静,处理事情时就会一塌糊涂。习武之人招式不分动静,就很难大成。练功之人阴阳不能判、虚实不能分就很难成功。

 
老子对万物的描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就是观察,让我们透过智慧去觉悟。比如我们观察大地,整个自然界的现象,观察所有生物的现象,观察之后才能觉悟,原来这一切都可以让我们了解。后来道家用于观察自然的地方就叫了“道观”。
 
观察是道家的特色,通过观察才能让你觉悟,让你发现万事万物的根源和回归之体。一切事物变化纷纭,但最后都要返回它的根源。如: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交替、生死变迁等等。
 
回归根源叫寂静、也叫回归本来状态,回归本来状态也叫常理。是人都有理想、都有目标、都有追求。想达成某些目标、计划和追求,人人都可以有这个想法,但你不能要求非有不可。所以我们要了解老子“无心而为”的观点,我做我应该做的事,但不要有刻意的目的。
 
如果我有一个刻意的目的;“想让每位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懂得修行”那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听不懂、找不到方法怎么办哪?我就要再说一遍或者告诉他答案吗?    …除非靠自己去看、去想、去领悟,或者诚心诚意的亲自去请教。
 
有些修炼者悟性很高,是因为他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心中像镜子一样,看到、听到、想到什么事情立刻就能觉悟。无论是做事还是修炼,对“活在当下,珍惜现实”把握的非常到位,进入修炼状态时,随时可以抛开任何念头和欲望,甚至可以忘我,从而进入废寝忘食的动物冬眠状态,这种冬眠状态叫:“胎息”。是动物物性和人体性命的自然回归,修行者称这种状态为:万法归宗。
无心而为、无为而治都是取法于自然的规律,所有的规律都是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滋生出来的。到时侯了;你就明白了,这叫“知常曰明”。了解了常理就是启明。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需要的就是活的明白,明;代表的是光明,是内在产生的觉悟。是通过对道的认识才能觉悟到,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都是平凡平常的事情。

关闭

主编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