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云轩读《论语》第八读述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5 16: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个话的中心在孔子中的前面八个字,而很多更爱想知道后面的老彭是谁?这个有些探匿的味道了。我这里就淡淡的说一下,关于老彭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老彭是商代的贤人;第二种说法是彭祖,彭祖寿命长,所以称为老彭;第三种就是老聃和彭祖。三种说法各有各的理由,每个理由好像都是解释的通的,历来争论不一。这里我也存疑吧。这个话的关键还是孔子自己评论自己。他说自己什么呢?“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个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传述以前圣贤的东西,自己没有去创作。相信古代而且喜欢古代圣贤的东西。有人会说孔子作了啊,孟子也说孔子作春秋呢。孟子说的做何孔子说的作是有区别的。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作,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作。我们看《中庸》里面说:“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看来所谓作是要得位和有德两者都具备的人才可以做了。孔子虽然有德但无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的是序书、删诗、定礼,正乐、赞易、修春秋。所以孔子做的仅仅是一些编辑之类。然而孔子传播修订古代文献的功劳是伟大的,他为什么这样做是因为信而好古。正是因为这样,孔子在背地里才把自己比成古代类似老彭一样的贤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常常说好学,这里又说出了他自己学到三个条目。孔子说:“默默的记住,努力的学习不知道满足,教诲他人不知道疲倦。这些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孔子这里说的识是不言默存在心,我们常常说要用心记,必然外界之烦乱与其不合,所以默以沉心。学而不厌,厌不是厌倦,是满足。学习不知道满足,这样学习就有乐趣。获得之知识也必然日益增加。诲人就是教育人,孔子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从学说到教,且是不知道疲倦,孔子这个也是难得的啊。这三点也是孔子的教育方法,我们学儒的人也要注意呢。
  子曰:“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说道四个点是自己忧心的事情“不认真修德,学问不仔细研究,知道应该的做的事情不去做,知道自己错了又不去改。”我们看四点。修德就是修自己,也就是大学中的修身。讲学就是探讨学问,这个是丰富自己学识,这个就是知。徙义是行义,把自己修的和学的表现出来,必须是要做应该做的。知行合一这个才是内外的统一。改过是内省。就是自己不断反思,曾子说三省吾身,省是改过的基础。反省之后知道有失,力行改过。这样就组成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呢。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个话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闲暇时候的样子,什么样子呢是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关于这两个词的说法很多,朱熹引杨氏的说法申申是容貌舒缓,夭夭是脸色愉悦。两个意思有些重叠。而颜师古在注论语的时候说,申申是衣冠配饰都很整齐干净。申申是说孔子肃敬的样子,夭夭是孔子和悦的样子。我觉颜师古的话值得采纳。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孔子平常的闲居日子,看着有让人尊敬的样子,又却让人感到和蔼可亲。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孔子常常想的是周公这个圣人,所以常常梦到周公。但是后来自己年纪衰老了,精力不济了,所以孔子感叹到,自己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曾经在武王去世后摄政,后来还政成王。周公是周礼的制定者,孔子常常说吾从周。是自己从周之礼。既然从周之礼,所以心中常常有周公呢。孔子是久不梦见,恐怕也是叹息道之损坏吧。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个大约是孔子教学的内容,道是志之所向,就是以弘道为目标。据与德这根话分歧很少,古代的注解说,得就把道贯彻到心不失去,得一善而拳拳服膺,这根就是德。依于仁,就把仁落在实处,无终食之间违仁。游于艺呢,就是闲暇时候的课程,那么有什么课程呢就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我们看孔子的用词志是不改的要立定的。据是要依据的,依是要依靠的。道德仁的重要性明显高在游上。六艺的继承也是在道德仁上。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和?修养的教育远高于六艺了。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是十条肉干。十条是不是很多,我们可以估算一下。有的书说的非常清楚束脩是十脡,十脡又是五朐。一朐是多少,就是一个田兽的胸脯上的一个肋条上的肉。假如是野猪,一个肋条上的肉最多半斤。晒干了也最多四两。那么束脩最多也就现在的两斤多的肉干。要是换成兔子或者其他野动物怕是更少了。若有的人就以此说孔子教人,这个肉干就是最基本的学费了,后来的学费也被称为束脩了。有的书为了证明孔子不收学费就把脩训为修,把束修解释成为束带修饰。而在《礼记檀弓》篇和《春秋谷梁传》中都明确说了馈问之礼,也就是行挚,而且不是什么重的礼,是薄礼。而且不是学费是作为见面礼的。古代送见面礼是很正常的,这个其实也不能看做学费了。孔子说:“自己带着见面礼来,哪怕是微薄的束脩,或者比束脩好的东西,我从来没有不教诲他的。”未尝不也就是必然会。那么孔子这个话怎么看呢,其实就是知礼,知道一般的礼节。我们常常向别人询问,我们常常说不耻下问。其实最重要的是礼貌。而束脩就是当时对于他人的一种尊重。比如现在人见面递过去名片一样。这里还要提一下郑玄在注解《论语》的时候说,行束脩之礼的行挚是指年龄在十五岁。古代十六岁成年,而十五岁可以去行挚,也就是去拜见别人的时候行挚。那么按照这个解释也是解释的通的。也就是孔子说:“满了十五岁的人来求教于我,我从来没有不教诲他的。”两个说法都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我们出现一个词叫启发。我想这个词的出处大约出就是在这里吧。什么是启就是打开,这里是想的清楚的意思。发我们常常说发声,发在这里就是说明白的意思。看来启发的原来的意思就是想清楚说清楚了。愤是什么呢,就是努力想但是又想不清楚的样子。悱呢是想说又不说不清楚的样子。那么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孔子说:“教育人的时候,不到他努力想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示他,不到他想说的却不达的时候不去启迪他。教他一个东西,他却不会推演出其他的三个东西,就不要再用这个方法了。”这个教育方法对于现代来说也是有益的,很多学校也是还在采用这样的方法呢。教育人要让学生困而求之,在其不得的时候,因势利导,这样事半功倍。而不能举一反三,那么这样的教育方法就存在一些问题,就要换一个方法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我们现在很多人遇到宴席的时候,就是饱餐一顿。无论这个宴席的缘由。为什么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呢。因为孔子看见他人的哀痛,产生怜悯,心从也感到有些悲戚,所以自然吃不饱了。这个就是恻隐之心呢。孟子说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这个也是人性的基础啊。孔子在这天会到丧主家去弔哭,而且这天孔子不会再唱歌了。前面说是丧家影响到了孔子,孔子心生恻隐,吃饭不饱。进而再次说道孔子按照礼去弔哭,根据礼也会在丧事的时候取消娱乐。《曲礼》说“哭日不歌。”在《檀弓》篇里面也说到:“吊于人是日不乐。”也就是说我们往吊的人要把自己的心情也要沉重些。这个不仅仅是礼的要求,这个也是人性。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不惧。好谋而成者也。”子路的性格过于快了,孔子一表扬颜渊,子路居然有些吃醋。看来圣人的身边弟子们也是风尘有意思的。这个段落的意思很清楚。孔子对颜回说:“用我的时候,我会通达,不用我的时候我就隐居起来,这个怕是我和你颜渊能做到吧。”子路听了有些酸溜溜的说到:“老师带兵打仗,你选择谁和你一起啊。”孔子说:“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不用舟楫徒步过河,毫无畏惧,就是死也不知道反思的人,我才不选他一起呢,必定选面对危险不畏惧退缩,足智多谋而且很顺利完成的人”我们很容易想到孔子说的人正是子路了。子路好勇无谋。孔子正是在开导子路。可惜子路不听,最终也是死在好勇无谋上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个话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意思。也就是孟子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有孟子中孟子引用孔子的话,也就大勇。孔子要交子路也就是大勇呢。什么是大勇呢?就是“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执鞭的是什么人,是那些为天子诸侯开路的人,他们拿着皮鞭。这样的人地位非常低贱,可以说是贱役。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粮仓的委吏、管理园囿动物的乘田。两个官职都是小官。 在鲁定公五年的时候,阳货幽禁了季桓子,季氏也僭越公室,真可以说是陪臣执国政啊。这个时候孔子远离政治,修诗书礼乐。从这个实际的行动,我们就可以明白孔子这个话的意思了。孔子说:“若富贵可以按照道去得的话,就是让我做开路一类的贱役,我都是愿意的。若按照道不可求,那么我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就是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去努力服务政治,虽然是小官小吏都是愿意的。要是政治昏暗的时候,就远离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来孔子的时代还是有相当的自由。起码不愿为统治者做事情的时候还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子之所慎:齐、战、疾。孔子平常特别小心对待的事情,有三件,斋戒,战争,疾病。为什么要这样了?斋戒修心之敬,战争怜士卒家国,疾病关乎性命。三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当时呢,很多人不关注祭祀,也不关心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也不关心疾病给人带来的死亡。夫子独小心谨慎,是他人所不能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动乱,孔子三十六岁的时候在齐国避乱。孔子是有音乐修养的人,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这个音乐。韶是孔子时代的古乐据说是舜帝时候的乐。孔子曾经说这个韶乐尽美矣又尽善矣,尽善尽美的韶乐非常吸引孔子,所以孔子专心致志的,虽然没有说孔子废寝,但是孔子都忘记肉的味道了。并且孔子还说了句:“没有想到音乐可以达到这样尽善尽美的地步。”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子贡是非常有意思的人,问孔子话也转弯抹角,和子路真实鲜明的对比啊。孔子一行人在卫国暂时停留。冉有问子贡:“老师会去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问一下。”结果子贡问的是什么呢?子贡进去便问道:“伯夷叔齐是怎么样的人啊?”孔子回答到:“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之间有怨恨吗”孔子说道:“他们求仁得仁,怎么会有怨呢。”等子贡出来告诉冉有孔子不会帮助卫君的。这里到底是什么事情啊?这里有一段历史,卫灵公在的时候驱逐了继承人儿子蒯聩,卫灵公去世后国人立了蒯聩的儿子辄。后来蒯聩回来和儿子辄争夺卫国的君位。父子相争,明显是不符合礼教的。而伯夷叔齐的故事,他们让国的故事大家很熟悉吧。一个是对于权力的互不相让,一个是相让。两者是鲜明的对比呢。所以子贡向孔子问伯夷叔齐,看看孔子的看法,就间接的看出孔子对于父子间对于君位争夺的看法了。孔子称赞让位的人,明显是不会帮助卫君辄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们看这个想到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这个话不难理解。这里的疏有几种解释。朱熹的解释是粗,孔颖达的解释是蔬菜,论语正义说是粝米。三种意思都可以解释的通的。孔子说吃简单的饭菜,喝白水,用弯曲的胳膊做枕头,这样里面也是有快乐的。这个是懂得生活的快乐。孔子是这样颜回也是这样的。当然这个也是末节。中心在最后孔子说不应该获得的富贵,对我来说就是浮云一样。什么是不应该,就是不以其道。就是不按照道义的方法。从论语全文中来看,真正安贫乐道的人,在孔子看来也只有孔子和颜回了。所以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周易是群经之首,孔子也是一个易经爱好者。孔子给易经写了十翼,孔子看易经韦编三绝。赞易是孔子晚年的时候。关于这个话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朱熹的“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开始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了。”也就是孔子初得易经时候的说法。还有一种是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中的说法,孔子在赞易后感叹到:“要是早几年,我五十岁就开始学易经,那么我就可以没有大过了。”明显正义的说法更好些。一些古本把易写成亦。这样断句也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了,“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这个断句的意思就是说再给我几年,我五十岁来学,也就没有没有大的过失了。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朱熹解释为常言。而郑玄的解释是周西都音,就是镐京的话。普遍都遵从郑玄的解释。孔子平常讲话会用到镐京的音,特别是读《诗经》《书经》和赞礼的时候会用镐京的音。雅言类似周朝的官话。但是用的场合有写特殊罢了。论语特别指出了孔子使用雅言的场合。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是楚国的大夫,因为封地的原因所以被称为叶公。叶公问子路孔子这个人的情况。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知道后说:“你为什么不说,这个人研究学问来非常勤奋连吃饭都会忘记,在道学间快乐的没有忧愁,甚至还不知道衰老快来了。”我们想孔子这个态度是什么,是说自己为学之乐,也是可以说是好学。孔子的好学正是他人常常不及的地方啊。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们记得中庸里面有这样的话“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生而知之,安而行知的人可以说是圣人,而学而知之,是贤人,利而行之是智人,其他的是平常人。孔子首先排除了自己是圣人生而知,然后说自己喜欢古代的东西,非常努力的去求知识。孔子的求知,是对于周文化的求,而且这个求是对于周人文化本质的追求,也就是仁。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的言语是极为谨慎的,孔子平常不谈论怪力乱神四个问题。孔子这四个问题远离了教化的根本,离开了仁。那怪力乱神是什么呢?怪就是怪异。就是当时不可以解释的。力就是武力,勇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争强斗狠,甚至是凶残了。乱的是变乱,战乱。神就是鬼神。这里的神是区别与当时的祖先崇拜的。怪力乱神现代社会尚且还有人迷恋。孔子很早提出来,明显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是我们很熟悉的。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了。好像意思很清楚。但是这个三人行的解释不少。关于这个朱熹的解释就是三个人,有不善与善者二人还包括我。朱熹解释成:“孔子说,有三个人以前走,一定有我可以学的人,我选择善的做老师,不善的人我看有没有与他相近的,若有就改掉。”还有一种说法是《论语正义》中的善于不善是指的我,这样意思就不一样了。“孔子说,我和两个人一起走,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他们认为我善,我就跟从,认为我不善我就改过。”这个意思是听取众人意见。和朱熹的解释不一样。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是虚数。这个也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接受的解释。孔子说:“和一些人一起做事情,必定有可以学习的地方,选他们好的地方学习,看见不好的就引以为戒改掉自己不好的地方。”三个解释各有长处呢。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字面的意思是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字面简单,但是背后呢,原来是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孔子的智慧。桓魋任宋国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在宋国有很大的权利。公元前492年孔子曾经在宋国的一棵树下讲课演礼。桓魁就拔去了这个树,而且扬言杀掉孔子。孔子的弟子让孔子快跑,孔子知道桓魁的目的是想吓唬自己,要是想杀孔子对于桓魁来说很容易的。于是孔子就缓缓的离开。弟子非常着急,孔子就说了这样一番话。看来孔子是胸有成竹,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只要慢慢离开就可以了。若是跑起来,还会引起桓魁的疑心,招致杀身之祸呢。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圣人言行身教,而且圣人的道是博大精深的。弟子们哪里全部可以得见呢。孔子这个话的深意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孔子说了什么了什么呢?孔子说:“弟子们,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隐瞒你们的吗?我没有一点隐瞒的,我做的都是和你们一起啊,我就是这样的人啊。”孔子是怎么样的人,是和弟子们一起行的人,所以可以值得圣人的道不仅仅在口头的言上,而且还在行动上。弟子们过多的注意孔子的言了,孔子告诉弟子们心的重要。只有知行合一这个才是大道啊。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四点来教人,文就是学问之道,诗书礼乐以及学习方法都是文,行把学到的拿来做这个就是行。忠就是行之尽力。信就是行实,也就是我们说的脚踏实地。四点是贯通一致的。学以致用,用必然忠信。这样才是君子之学。为儒不可不知道。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朱熹在集注中怀疑第二个子曰是衍出的,我们把这个子曰去掉,这样这个话就更有连贯性。但是不去意思变化也是很小的。我今从朱本。孔子说:“圣人我是没有看到的,能够看到君子就不错了,善人我是没有看到的,能够看到有恒心的人就不错了。没有假装做有,空虚假装做充实,困穷假装做富足,这样的人很难有恒的。”圣人是神明莫测的,他知万物之理,人却难测圣人。君子是具备才德之人。善人是努力去追求仁而义无反顾的人,有恒是对于求学坚持不懈的人。恒看来是求学治学的基础了。那么恒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不去把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做到真实本性,也就是实,也就是诚。就是致良知。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个话是说孔子仁德的地方,孔子的时代鱼和鸟作为食物来源是非常重要的,得来也是比较容易的。孔子渔猎不会过度的去捕杀。孔子在钓鱼的时候不会用纲,纲就是在一个大绳子安装许多鱼钩来钓鱼,类似钩网作用古代钩和钓常常混用。这里的钓其实是钩。孔子也不会弋射在巢中休息睡觉的鸟。箭的后面带有绳子叫弋。还有一种说法天子狩,不需要管理园囿的人来提供鸟兽。而是需要天子和诸侯亲自狩猎。而大夫和其他宾客都要带着钓竿和弋箭。但是一般钓竿和弋箭都是礼之陪衬,并不使用。这个就是重礼不重财的一种表现。孔子循周礼。故这样记述孔子。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说:“有这样的一种人,不知道而却凭空创作,我是不会这样的。多闻多看,选择善的学习。这个也是一种次一等的智慧啊。”不知而作是枉作,孔子述而不作何况枉作就更不会了。孔子要人多从外界感知学习。取善的来做中国才是学的道啊。上文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都是枉作,是孔子厌弃的。只有脚踏实地的做学问,这个才是智呢。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互乡是一个乡名。历来说法很多有说在滕县的还有说在沛县的等等,大概是难以考证吧。这个地方人言语自专,孔子觉得很难和其语言沟通。但是有一个十五岁下的童子却受到孔子的接见。孔子的弟子感到很疑惑。接下来孔子的话就很重要了。孔子说:“我赞赏他的进步,不是赞赏他的退步,为什么我要做的斤斤计较太过分呢。他今天改掉自己不好的来见我,我很赞赏他这样自洁。难道还要去怀想他以前吗。”还要一种说法就是不保其往上。保是担保,往是以后。也就是说这个人今天这样,但是我不敢担保以后还是这样。孔子赞赏自新的精神。所以见了互乡的这个童子。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记得日新的精神。日新是反思所得的。这里可以回头翻看一下大学传的开始几章。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的具有的,所以说性本善。仁既然我们内有就不必在外求啊。这个求仁而得仁。在自己要心向往之。这样仁自然就来了。所以孟子反对义袭,反对从外而得的。我们内心不得,那么一切都是空言啊。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陈司败据杜预注解《左传》的解释是就是陈国司寇。郑玄注解为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但是郑玄的没有根据。显然杜预的注解更好些。陈国的司寇问孔子:“鲁国的昭公知道礼吗?”孔子说:“知礼。”为什么会这样问啊。因为昭公在二十五年的时候去晋和齐侯有一番谈话,没有失礼,所以当时的人以为鲁昭公知礼。但是到底知道不知道啊。陈司败所以问孔子。孔子因为是鲁国的人,因为按照孔子当时的礼,孔子就给鲁昭公打掩护,说知礼。当然孔子说的话是不真的,但是孔子的内心是真的。孔子离开后。陈司败看见巫马期,巫马期是孔子的弟子。陈司败就上前给巫马期作揖行礼,然后对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会有偏心不会袒护不好的,你老师这样的君子还袒护吗?鲁侯娶了同姓的吴国的女子,叫做吴孟子,如果鲁侯知礼,那么谁不知礼呢。”明显陈司败是知道鲁昭公是不知道礼的。因为周礼同姓不婚。在国家间尤其严格。我们会发现周天子的王后往往是其他姓的,特别是姜姓的多。孔子这样说了,所以让陈司败很奇怪了。孔子知道后很快知道自己的错误于是说道:“好幸运啊,我有了错,别人会知道的”对于自己的错误孔子不是隐瞒和狡辩,而是感到幸运。这是不是让我们对孔子肃然起敬呢。这样的行为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是很难呢。这个值得深刻的反思啊。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无疑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不仅仅在器乐,也对声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孔子和人一起唱歌,觉得这个人歌唱的好,必然要请这个人再唱一次,然后跟着这个人来唱。跟着唱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在论语中很多地方都展现了孔子学而不厌的这个精神。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里的文莫有两种解释的,朱熹的解释是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文大概。而在《论语正义》中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文莫是一个词,就勉强。按照两种解释得到的解释就不一样了。第一种是文方面大约我和别人是差不多的,但是身体力行我却没有做到的。这个好像孔子在自谦了。还有第二种勉强去做我和大家差不多,但是身体力行却没有做到。当然这个勉强是的意思和现在我们通常的勉强意思是不一样的。这个勉强是说自己天分不足,却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做。也就是我们说的学而行,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好学来行。和躬行也就是自然而行是不一样的。这个也是贤与圣的区别。孔子在下节说自己不算圣人,这里又说自己没有做到躬行。其实是一贯的。两节参阅下,明显第二种解释更丰富些,更是有优势。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在本章第二节曾经出现过的诲人不倦又再次出现,两节课再次参阅一下。孔子这里明确说了自己没有做到圣人和仁人的境界,但是学圣人的道没有满足,教化他人不知道疲倦,孔子自认为可以用这个来总结自己。而公西华在这里说这个正是弟子学不到的地方。孔子的两点,一个是学一个是教。两者是互相推动的。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做起来去确实非常有难度的。对孔子来说却以此为快乐。所以正是公西华不及的地方,也是我们不及的地方。不过不是真的学不到,我们努力行,勉强行就对了。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所以说上下。病的意思我们知道病在古汉语中是重病的意思。孔子生了严重的病,按照当时的风俗,人们多要向天地之神去祷告。子路也这样做了。孔子就问子路:“你这样做有什么根据和先例吗?”子路对答道:“有啊,有一篇《诔》说为你向天地之神祷告。”孔子说:“照这样看来,我的祷告已经很久了。”我们会很奇怪,无端端的怎么样来的这样的一句。其实这里孔子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符合天地之精神和神是相通的。自己的行为也就是祷啊。所以说自己的祷很久了。有的书说这里证明孔子是迷信鬼神的,这个应该是不准确的。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对于人的行为说到,“铺张奢侈就显得不顺乎礼仪,甚至僭越,简单了就会显得寒酸一样。但是比起僭越,宁可去寒酸。”孔子这里谈到的两个极端应该是不逊一个是固。不逊的行为让人想到如今的的流行词土豪。固让人想到穷屌丝。但是孔子在二者选择的时候却选择了固。我们在看论语的时候会发现孔子常常有举出两种极端的现象,而自己选择的是其落后的,而不是超前的。比如先进章中谈到去从先进的野人和过犹不及,这样的例子很多的。从这个我们可以隐约感到孔子的思想虽然是主张道德的君子的。但是在选择两个极端的时候,往往他是靠近更多的人。而不是选择少数人。这里孔子宁可选择固这样的寒酸,也不选择奢华的僭越。从这个我们可以渐渐的知道孔子的思想是为统治服务,而不是为统治者服务。有人以孔子思想看做为统治者服务这个是一种误区,孔子最理想的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可得到一个平衡。当这个平衡不平衡的时候,孔子选择的是被统治者。这个是我们学儒要注意的。这个也为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而心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从言行看出来。所以孔子这里说道:“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充满烦恼。”君子坦荡荡,是因为自己没有私心,对他人有包容和谅解。遇到事情先为他人想,所以这样的人就如孔子说的久而敬之了。而小人因为自己有私心,便会以自己的心去猜忌他人,有了猜忌,自然就不信任他人。所以常常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了。是故圣人教导我们从这两点就可以判断什么是君子的了,君子在背后不诋毁他人,因为君子内心坦荡,做事情放的开手脚,因为顾及的不是自己私利。小人反是,这样的小人虽然有成功都是一时,不可以长久的。君子虽然没有成功但是确是很安然的。所以孔子在《雍也章》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我们不可以以小人的侥幸来看,我们要知道他们是长戚戚的样子。知道他们内心惶惶。这个其实是一种痛苦。这样还是要去做坦坦荡荡的君子啊。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我们在读《中庸》时候有时候有两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的言行就是这样,温威恭三点都是未发,厉不猛安都是发而中节的和。也就是说孔子的行为是符合中庸的要求的。孔子平常显得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粗野凶悍,恭顺而又安详。也就是说孔子的行为既要符合人性,也是符合礼制。所以孔子也说自己从心所欲不逾矩了。有这样的修养,对圣人来说不逾矩是很容易了的。不过孔子的从心所语是七十岁左右才可以做到的。之前还是要处处谨慎,也就是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这样的和类似这样的修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