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院学子多角度探鹿野苑
四川文化网讯为了解石刻文化,关心石刻艺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四川农业大学静觅实践团队在1月16日拜访了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旨在寻访过程中感受与宣扬悠久的石刻文化和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入馆前合照)
初觅鹿野苑
一大早,团队成员便乘车前往目的地郫县,开启一天的文化、建筑寻觅之旅。郫县作为古蜀文明起源的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鹿野苑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博物馆集石刻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展览为一体,主要从事石刻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图为观看入口处的博物馆简介)
博物馆以石刻为藏品,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布局手法,使观者穿越于不同的自然空间和人造空间。墙体结合当地施工水准,利用建筑体块之间的缝隙组织光线,展品和风景,使建筑融合于自然环境,创造出独特的场所氛围。
(园路中一梯比一梯高的大台阶)
探寻风水中的石刻艺术
了解场馆的大致布局情况后,开启了一天的观赏之旅。100多尊佛像、1000多件石刻艺术品,从隋唐到明清跨越千年,见证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兴与落,记录了无数佛间与人间的故事。
(图为大厅采用自然采光下的佛像)
途中穿过一片片竹林,心境淡然,伴随着工作人员对佛像、历史故的事讲解,遥远的故事和远方的诗歌仿佛就在面前。最后到达室内展厅,殿堂里住着100多尊佛像,柔和的自然光线折射在一尊尊佛像的脸上。全队成员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扫描每尊佛像旁的二维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图为团队成员记录石刻资料)
(图为团队成员认真观看佛像石刻)
(图为团队成员在观看记录石刻佛像)
(图为团队成员在观看石刻佛像)
(图为团队成员分组学习)
天光下的艺术建筑
团队成员均是来自风景园林专业的同学,结合设计专业本身,一起探讨学习鹿野苑博物馆的设计精髓。该博物馆的设计师是刘家琨先生,刘大师善利用建筑材料的本来面貌去体现建筑本身的美学取向,整个建筑主体以清水混凝土为主,利用凹凸窄条模板,形成建筑肌理,打开自然光线。
(室内自然采光构建同行空间)
(建筑瓦片材料)
建筑的每个展区都有不同的采光分时,利用外墙的凹凸造型,从屋顶或者侧墙引入自然光线,充分考虑到自然光线对石刻藏品的腐蚀性极小的特性,通过反射光,将每个佛像展品都沐浴在柔和、朦胧的自然光芒下,给人一种室内背景泛光的错觉,打造出庄严肃穆的意境。条形天窗、竖向玻璃,将室内与室外的景色交融,将心境与自然、信仰更深的交织其中。不管是体量的切割和空间的雕刻,还是路径的引导与意境的营造都堪称典范。
(展厅二楼延伸至外的平台,在树林中立起的小佛像)
寻觅尾声谈感悟
“此次参观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在导游小姐姐的带领讲解下,深入了解到石刻艺术及其文化底蕴,同时学习到建筑设计背景、设计构思和设计手法,增强了本专业建筑设计知识,为以后的工作设计打下基础。” 团队成员夏雨薇在参观结束后说到。
博物馆没有宣传,也不是大众景点,仅仅是创始人的一份情怀以及一颗想把宣扬出去的心。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加深对灿烂文化的了解和传承,结合自身专业,从中不断去学习去完善。一项文化的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专业的事,是整个社会的事,但只有从个人做起,付诸于行动,才能让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图为结束后大家在门口合照留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