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冯兴东: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川藏公路

谦谦 2018-10-23 13:25 2782人围观 文学作品

冯兴东  笔名冯星皓,籍贯四川盐亭县,四川大学硕士,博士在读,资深媒体人,曾在国内区域大报做记者、编辑、主编,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嫘祖文化促 ...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

  每天,朝霞洒落青藏大地,烟霞弥漫康藏峻岭,面对崇高,人不会粗鲁。千百年来,甘孜阿坝昌都林芝等地的藏民佛子,一磕一拜磕长头去到心中圣地——拉萨,让我们对心灵清净的信仰者,久久地肃然起敬;横断山脉、长河高山、险峻流滩、原始森林、雄峰陡壁、潺潺流水、蓝天白云、成群牛羊……也许,自然与人的崇高,合二为一了;自然的无限景致与心灵的慈悲宽宏也合二为一了。——川藏线,就是这些无限自然景致的冒险宫殿。


  当我们抒写四川到西藏的道路时,“川藏线”也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古藏先民与内陆商队,有无数条商贾马道,有无数条人背小道;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今天,我们要向读者展示四川至西藏道路的前世今生、世易时移……
  古代西藏与内地的交往,古亦有之,源远流长,而且线路多达几十条;历史更迭,千余年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今日已没人能复述出当年的繁荣,因为曾经存在过的道路都不见踪迹。早在唐代,唐与吐蕃便开始了“茶马互市”了,宋代进一步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繁荣。“茶马互市”在很长一段历史上是西藏同内地经济交流的最基本的内容,成为联系西藏同内地的重要纽带,也是“茶马古道”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旧时,昌都、林芝地区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就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马在“茶马古道”中意义重大,“茶马古道”所说的马,最早作为运输工具在古道上显示了重要性,其后又成为一种与茶叶交换的商品——“茶马互市”,具有了另一种价值。


  中国的康定、西藏属于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族的主食。在高寒地区,人们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古时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所以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皮毛、藏金、藏红花、麝香、贝母、鹿茸、虫草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日用器皿、糖、布、线、粉丝等到生活日用品等就在康藏集市上以物易物了,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正如藏族古谚语:“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话翻译成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如今,随着“川藏公路”的开通,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茶马古道”造就西藏与内地人员的交往、商贸的繁荣,是中国人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国人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

  道路是交流、融合、商业发展的产物。——现代谚语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原始的“茶马古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的需要,更不能满足藏汉的物质文化交流,所以,新的“川藏公路”开建在即。
  1950年4月,新中国进藏部队筑路大军响应毛主席指示:“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1万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民工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等原始工具,仅仅4年多的时间,就于1954年打通了川藏北线。其后又经过4年的奋战,川藏南线于1958年正式通车。相对北线而言,南线经过的地方,多为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但沿线大都为高山峡谷,通麦等断裂带,山体较为疏松,泥石流、山体滑坡频发,工程更为艰险。“川藏公路”是新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公路之一,也是中国最险峻的公路。
  “川藏公路”是古代川藏线的现代升级,东起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止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由中国的318国道、317国道、214国道、109国道的部分路段组成。“川藏公路”分为南、北两线。南北交接线是昌都-八宿县邦达镇,在南北线中间有一些连接的线路一般也归为川藏公路的一部分。


  南线由四川成都、雅安、泸定、康定、东俄洛、雅江、理塘、巴塘,西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波密、林芝八一镇、工布江达、墨竹工卡、达孜至拉萨,全长2146公里,属318国道(东起上海人民广场,西至西藏中尼公路的樟木口岸)的一部分。南线是以康定为要点的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合称,有多个著名险段。
  北线由成都至东俄洛与南线重合,再由东俄洛与南线分开北上,经八美(原乾宁县)、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西藏江达、昌都,至那曲县,到拉萨,全长2412公里。分大北线、小北线。

  川藏线的前世今生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30年代,川藏公路是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合称,川康公路建设于20世纪30年代,是成都通往当时的西康省省会雅安的省际公路,西康撤省后两条路并称川藏公路。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1950年4月,川藏公路开建。11万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民工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开始了川藏公路的修建。
  ●1954年12月川藏公路北线正式通车
  ●1958年川藏南线部分正式通车。
  ●1969年川藏南线全部建成通车
  ●1958-1977年,四川和西藏的施工部队,以及852大队的通力配合下,对部分路段按公路老六级技术标准进行了改建,并将部分临时性桥涵建成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建筑。
  ●1984年12月25日,为纪念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车30周年,在拉萨建立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以铭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业绩和巨大牺牲。
  ●1991年,国家根据川藏公路的使用功能和交通量预测结果,考虑到投资的局限性和灾害分布特征的特殊性,制定了“分区段合理整治”的原则,并酝酿确定了建立机械化养护保通队伍、强化路政管理措施、建立川藏公路全线或重点路段道路病害数据库及预警监测系统等养护保通措施。按照上述原则及措施,1996年10月,组建了武警交通川藏公路机械化养护支队(2001年根据武警总部有关文件精神更名为武警交通第四支队),担负西藏境内地质最复杂、自然灾害最多的竹巴笼至东久桥(K3359+000—K4129+500)782.5公里区段的养护保通任务。
  ●2012年,318国道102滑坡群、通麦至105道班段改建工程开工。通麦1号隧道位于波密县通麦飞石崖,设计车速每小时40公里。由于特殊的地貌特征,隧道内围岩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开挖时容易发生坍塌、涌水突泥等现象,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该路段,与通麦1号隧道同时建设的还有4座隧道。
  ●2014年10月18日上午9时30分许发生山体塌方的川藏公路西藏昌都境内然乌段,因受损掉落到路面上的防雪走廊体积太大,加之道路狭窄,落石不断,抢通工作受阻,大型设备抵达现场。掉落到路面上的受损防雪走廊体积太大,通过大型机械破碎才清理抢通。


  以川藏公路通车为标志,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就此结束。源源不断的物资通过川藏公路进入西藏,随着第一座工厂、第一所学校、第一个农场,以及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医院、第一个电站在西藏地区的相继建成,西藏经济社会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川藏公路的通车,使沿线城市乡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发展速度逐年加快。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川藏公路沿线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传统的伐木和放牧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川藏公路”上的康定、泸定,作为汉、藏民旅交汇的地带,随着交通的便利,汉、藏贸易的发展,带来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在康定这一汉藏贸易的中心地,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十分突出。为了与当地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的隧道口特别设计了具有强烈藏式建筑风格的洞门。尤其是洞门口巨石上刻下的雄浑激越的《歌唱二郎山》曲谱与歌词,无声地提醒着每一个到这里的人,提醒人们记起当年修筑川藏公路官兵的艰辛与毅力,引发人们无尽的向往与遐思。



  “川藏公路”,宛如一条巨大的产业通道,为沿线产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条件。“川藏公路”,极大地便利了藏汉民族的人员、货物往来,增进了藏汉民族的交流,特别是大大地促进了藏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使藏区直接从农奴社会过度到新社会,必将在藏汉民族的交流交往中树立丰碑。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川藏公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无穷魅力,已经成为了自驾旅行者、骑游者、徒步背包客等热爱旅行的人士的天堂。他们“为所欲为”,纵情自我地享受着“川藏公路”奉献给他们的饕餮盛宴——横断山脉、长河高山、险峻流滩、原始森林、清澈胡泊、雄峰陡壁、潺潺流水、蓝天白云、成群牛羊、淳朴民风、洁白哈达等等景观荟萃……难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2006年给“川藏公路”一个称号: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因此川藏线成为了独步天下的游侠的首选。


  从成都到拉萨2416公里的路程,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横断山系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过渡带,即川西边缘邛崃山脉南段余脉的中山丘陵,再往西行,就是位于青藏高原第一道屏障夹金山脉上的二郎山,在东西距离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海拔从近500米陡升到3000至5000余米,构成了我国地理格局中第二台阶向第三台阶的过渡带,成为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的天然分界线。同时还要翻越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十三座雪山,穿越18个著名的大山垭口,以及10多条大河。从山脚向山顶盘旋而上,视野越来越开阔,遥望远处的雪山,让人顿然生出一种在天际奔驰的感觉。所有行进在这条路上的人,都会不时驻足赏景。看公路上盘旋着的汽车,看呼啸直下的骑行者,看背着大包的徒步者……在这条路上欣赏美景的人,也成为这条路上别人眼中的风景……


  对很多驴友来说,人生中走一趟有着“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美誉的“川藏公路”才算圆满;“川藏公路”是陆路进藏风景最美的路线,但这条线也是最危险的一条线路,危险主要来自自然条件,此线路横穿横断山脉,地形起伏大、悬崖绝壁多,雨季多泥石流,冬季多大雪封山,途中四季变幻无常,而且很多地段气候寒冷多变、终年积雪。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那边风景实在是太美:绵延在崇山峻岭的漫漫天路,像一幅幅徐徐展开的风景画卷;素有“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区,更像是一颗明珠,其静谧祥和的生活和秀美迷人的湖光山色早也被人们熟知。有人说,走过了“川藏公路”,等于把世界的美景都尽收眼底了。对于爱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的人来说,花钱去让自己缺氧头疼并且不断刷新所去过的最高海拔是很有乐趣、很有谈资的一件事。对于心里杂念多的人来说,去看看纯朴的藏民以及他们的生活可能是一种精神升华。对于文艺青年来说,那边更是净化心灵的圣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如果只是一个游者去走马观花中国景观大道川藏公路,你根本就无法全面了解那无边的景致,就正如我们了解和认识的藏人和藏族文化一样,仅仅停留在建筑、唐卡、藏香和藏僧、酥油茶上……旅行中对藏人文化、风俗和礼仪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后,你才慢慢发现:藏人的那一份自然与淳朴,隐约看到了英国人的优雅和高贵,德国人的内敛与谦逊。于是自然地,你就对像色达五明佛学院那样的藏传佛教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诚然,川藏线上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致,也让我们深深地折服;那是因为,自然的崇高和人类的圣洁也合二为一了——就像融入了藏传佛教一样。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某一天,川藏路本身也会变得像路上的风景那样漂亮,柏油路平整光亮,到时我们会不会觉得缺了点什么呢?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路安在?路是脚走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作者简介
  冯兴东笔名:冯星皓,籍贯四川盐亭县,四川大学硕士,资深媒体人,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出版过40万字的专著《鹤鸣山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5)。担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总编审(四川省国防教育委员会2015、8)。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荣获2017四川省散文奖。
原作者: 冯兴东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