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追寻父亲的足迹(二)--追忆父亲邓志宣

谦谦 2018-11-27 11:27 1654人围观 文学作品

有人说,乐山是一座留不住人的地方,而成都却是一个来了不想走的地方。1929年11月,也就是民国十八年十一月,15岁父亲离开了乐山来到了成都。
  二、从军
  (一)初到成都
  有人说,乐山是一座留不住人的地方,而成都却是一个来了不想走的地方。1929年11月,也就是民国十八年十一月,15岁父亲离开了乐山来到了成都。
  父亲到成都落脚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成都有名的包家巷。现在有很多老成都人都说,没出生在包家巷的人,不能算是老成都人,这是因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包家巷诞生了第一个产科医院,发展至今,据说在这里出生的人有四十万之多,这也是包家巷今天出名的原因之一吧。但父亲在包家巷的那段日子里,当然还没有这家医院。当时在这条小巷里,有好几所学校所在,其中就有刘文辉办的学校。父亲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度过了来成都最初的日子。
  说到成都,我最初印象,还是从《三国演义》连环画里刘备的国都而得知。中国有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老不看三国,少不入川”,可能说的就是川人的性格和生活,从中反映出了成都乃至四川是一个生活既简单又懒散舒适的地方。说到简单,成都的名称最简单,虽然,成都历史上也曾叫过“蓉城”、“锦城”,但成都这个名称,叫得最久,她是把《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u)。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中的成都一词直接拿来用了。说到懒散,那就是成都人自己打趣的噱语:连普通话都懒得说,一口川普走天下。娱乐活动那就更简单,喝茶打牌搓麻将,安逸赛过活神仙。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成都平原东部。宜人的气候,深远的历史,富饶的物产,使成都成为一个宁静、悠闲、充满文化情趣之地。自古因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而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地”。成都的看点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文化教育,这在中华文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成都是古蜀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堂--石室学堂。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天子和诸侯们忙着争夺王位,扩展领土,无人关心教育。孔仲尼在曲阜办的杏坛大学,是私学。而由地方政府拨款,兴办官学的第一位教育家是蜀郡太守文翁。文翁上任后,感到四川文化落后,便选派了一批聪颖的青年官员,带着四川的土特产作为学资,到长安去,向博学的文士们拜师求学。这批青年学成归来,文翁便委派他们当教师,这是中国的第一批专职教师。文太守在成都市区,用石头建造了一幢校舍,是中国的第一所公立学校,蜀郡郡学。后人把这所学校称为“文翁石室”。在唐宋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时期,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李商隐等流寓成都,创作了大量吟诵成都风物的诗词歌赋,并留下众多文化遗迹。据说,就连民国军阀刘文辉在当省主席时说过,如果县政府的建筑比当地学校的建筑要好的话,县长就要被就地革职。可见成都的文化教育的渗透力以及氛围和魅力所在了,而这种氛围和魅力却是成都在几千年的发展、沉淀和积累中形成的。
  除了文化教育外,最能体味成都人生活的莫如下饭馆、坐茶馆、欣赏川剧、曲艺、杂技等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项目。古老的川菜自秦汉时发端,属中国四大菜系(鲁、川、粤、淮)之一,讲究五味调和,以味为本,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川剧,又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融汇各地声腔,形成了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那么“坐茶馆”却是成都人的另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俱、老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添水的功夫,无不使人留恋忘返。在我对父亲不多的记忆当中,好看书、好美食、喜茗茶、嗜烟酒是最为深刻的,可见,成都给一个少年的诱惑和烙印有多深了。
  此时的成都乃至四川,由于军阀混战,政局变幻无常,是老辈们常说的军阀割据的防区时代,已从民国初年的土匪横行的混乱无序的局面逐步向新兴军人主宰局势的过渡中。虽然还是天天在打仗,但成都市民的生活也已经由动乱恐惧渐渐变为无奈的稳定,茶馆和赌场又重新恢复了闹热。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当时手握兵权的均是满清的遗老遗少,虽然民国了,头上的辫子剪了,可骨子里,仍然是军阀割据的理念。所以军阀统治是近代中国的一大特点。而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更是不能例外。由于四川保路运动的发生,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武昌首义,推翻了满清统治,这也让各路新老军阀惦记上了这个富庶的地方,使得四川逐渐形成了土匪横行和军阀混战的温床。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辛亥革命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四川军阀之间发生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争。
  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一样的地方是,川军从来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川军内部的派系繁杂,大小军阀各据一方。北伐战争后,虽然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这些军阀先后易帜换上了国民革命军的旗号,但是,改旗易帜并未结束四川的混战。各派当中,以时任四川军务善后督办兼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刘湘和时任四川省主席兼第24军军长刘文辉这二刘实力最强。最后在四川形成了以刘湘(21军)、刘文辉(24军)、邓锡候(28军)、田颂尧(29军)四巨头分治的局面。二刘都是野心勃勃的人物,当二刘成为四川压倒群雄的两大势力之时,虽然是叔侄,但二人之间的矛盾也逐渐产生了。就在刘文辉和刘湘争夺势力范围之时,各路军阀都在大肆招兵买马。当时的成都城内,正处于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三军合驻的蜜月时期,到处都是招兵点。
  父亲对比了几家的招兵简章,觉得刘文辉24军招考录事(录事是民国时期官府或其他机构中任抄写工作的低级职员),比较符合自己,又是驻防在成都,再加上当时刘文辉的势力正在上升时期,给当兵的待遇也比较优厚,便去报考。经过考试合格被录取后,便来到了包家巷接受培训。父亲的军旅身涯便从成都的包家巷开始了。
  接受了几个月的业务训练后,父亲被分配到24军警卫2旅12团担任连书记,不久,就被升为营书记员。这不但与父亲的文化程度有很大关系,毕竟上过旧时私塾,现代学校也是初中肄业生,而且,别看年龄小,好歹也是茶馆里的袍哥老幺出身,有一定的社会功底。而旧时军队里,大多数士兵是文盲,不识字,不会写家书,就连营连一级的中、下级军官,很多都是草莽、行伍、土匪或者是袍哥出生,有文化的不多,这就让年少的父亲有了用武之地。除了连队里的正常行政文书管理外,连队文书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不识字的官兵们读家书、写家信。营里也经常抓父亲的差,拽到营部去帮忙,后来,嫌来回叫麻烦,就升父亲为营书记员了。
  虽然成都外边炮火连天,各路军阀你争我夺忙着抢地盘。但成都城里却是歌舞升平。虽然刘、邓、田三家蜜月已有裂痕,桌底下互使袢子,暗地里较劲,可明面上却是你来我往,笑脸相迎,所以,三家共管的成都,表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的。父亲他们除了每天的军事训练和正常防务外,便没了其他事情,仍然在成都城里过安逸舒适,继续享受着进酒家、坐茶馆、听戏园的生活节奏。父亲在成都的三年中,足迹踏遍了武侯祠、杜甫草堂和永陵(王建墓)、北周文王碑、文殊院、青羊宫、孟知祥墓、朱悦廉墓、僖王陵等,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和中华古老文化,逐步熏陶着这个初入社会的懵懂少年,给他今后军旅生涯的成长过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
  可惜好景不长,一场“二刘大战”,摧毁了父亲的成都梦,不久,就随着败军退出了成都。(未完待续)
原作者: 邓鲁(狼髀石)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