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会在攀枝花

相会在攀枝花

卡莎 2019-1-18 15:38 3239人围观 文学作品

(转载自《攀枝花文学》)攀枝花文学院编者按:“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8年,就是这样的特殊年份,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迎来四十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改革开放催生百里钢城 ...
(转载自《攀枝花文学》)

攀枝花文学院编者按:“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8年,就是这样的特殊年份,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迎来四十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改革开放催生百里钢城,孕育钒钛之都和阳光花城。改革开放之“花”——攀枝花,不仅以钢铁、钒钛成就了物质文明,还孕育和铸就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期集中刊发了宁小龄、龚学敏、伍立杨、赵秀芹、马平、蒋蓝、杨献平等作家赴攀钢创作采风的成果,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攀钢取得的巨大成就。

杨素宏
四川省公安厅《刑警纵横》杂志主编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在攀西大裂谷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处,有一座以花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攀枝花——多么美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
  起初,我对攀枝花的认识,不是一座城市,而只是一种花,一种长在木棉树上的火红火红的被称为木棉的英雄花。
  那年我十七岁,从电影《自豪吧,母亲》里听到一首歌,歌名叫《相会在攀枝花下》,是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的:
  “年轻的战友,再见吧,再见吧!为保卫祖国离开了家。你看那山岭上一片红霞,那不是红霞,是火红的攀枝花。攀枝花英雄的花,不灭的火焰,胜利的火把。当你凯旋归来的时候,我们相会在攀枝花下……”

  那部电影,反映的是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懵懂少年的我,萌生了些许英雄情结,冲着这首《相会在攀枝花下》,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去云南边防从军卫国。因为,云南边疆,有很多很多的攀枝花英雄花……
  知道攀枝花市是一九八七年以后的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从云南调到了四川,因工作需要,我到攀枝花采访过几次,但大都匆匆而行,没有深入了解攀枝花,更没有到过“攀钢”。而最近一次到攀枝花,是应攀枝花市文联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的邀请,专程参加“致敬改革开放·再现攀钢辉煌”主题文学采风创作活动。于是,我有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余位作家、诗人,相会在攀枝花。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觉!”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觉!”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一个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幸福的伟人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郑重地作出了在西南、中南、西北纵深腹地建立“三线”大后方的重大决策,并将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的龙头。“钉子就钉在攀枝花”。于是,中国西南金沙江畔,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数十万建设大军,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背着铺盖卷,迈开双脚,跋山涉水,相会在攀枝花下。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天当罗帐地当床,澡堂就是金沙江”的豪迈气概拼搏奋战,在短短数年内,建成了中国西部第一座大型钢铁企业——延绵百里的攀枝花钢铁厂。

  我想象不出当年的攀枝花是什么样子,但从老张口中,我知道那时的攀枝花,就是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因为村口有一棵攀枝花树,所以村子就叫攀枝花村。而如今我见到的攀枝花,却是一座现代化城市,是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还多的地区。
  攀枝花市有许多名字,“渡口”、“钢城”、“钒钛之都”、“阳光花城,康养胜地”,每一个名字都是她成长路上的印记,都透着她坚强奋进的性格。
  “这个城市年龄跟我们差不多,只是我们渐渐老了,她却越活越年轻。”老张今年五十九岁,比攀枝花钢铁厂的年龄稍大几岁,是在攀钢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甘肃天水人。
  老张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的攀枝花成长的每一个年轮,也见证了攀钢集团把一车车优质钢铁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充满传奇的故事。

  “当年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对建设攀枝花是费了心血的。毛泽东主席说,攀枝花是战略问题,不是钢铁厂问题。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觉。周恩来总理说,三线建设,渡口很好。成昆铁路、攀枝花要加快建设进度……邓小平亲自到攀枝花视察钢铁厂选址并说,这里得天独厚。彭德怀元帅任三线建设副总指挥时,看到攀枝花建设热火朝天的景象,特别赋诗一首:“天帐地床意志强,渡口无限好风光。江水滔滔流不息,大山重重尽宝藏。悬崖险绝通铁道,巍山恶水齐变样,党给人民力无穷,众志成城心向党。”今天的攀枝花,已经成为中国钒钛之都。”老张深情地回忆着那段不平凡的峥嵘岁月。
  老张,就是现在的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治杰。

弄弄坪
  这里本是一个不大的小山包,是大裂谷边缘延伸至金沙江边的一片缓冲地带,之前人们并没有给这个小山包取过名。一群身着朴素中山装的人来到这里,边走边看,时而望向对面陡峭的山坡,时而指点脚下奔涌的江水。他们驻足在一个土台上,一个带着浓重四川口音的中年男子,似乎是这群人的中心,他说话时,其他人都自动地安静下来聆听:“这个钢铁厂的厂址,选得好嘛!”“把这个地方弄弄平……”
  攀枝花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平,瘦高个。说话的语速跟他行事的风格一样,简洁干练。
  “当年邓小平同志来攀枝花考察时,在弄弄坪这个地方,告诫随行人员和攀枝花建设指挥部的人,把这里弄弄平,就好了。于是,弄弄坪就成了攀枝花钢铁厂的所在地。这也是四川话的特殊魅力所在。”
  李平的幽默,让我想到,无论前行的路上有多少崎岖不平和荆棘刺篷,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敢于披荆斩棘,就一定能把它弄平整,并在那片曾经充满荆棘的地方,创造出奇迹来。
  今天的弄弄坪,不正是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么?

英雄墙
  走进“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大厅,一面半圆形的墙上,镶着一百多块黄铜雕塑的手掌模型。它们排列得很整齐,我第一眼见到它们时,感到有一种冲击内心的震撼力。走近一看,才知道那是攀枝花建设史上的劳动模范的手掌模型,每一张模型上都刻有劳模的姓名、籍贯和被授予全国、省、市劳动模范荣誉以及授奖时间,称之为“劳动之星荣誉墙”。驻足细看,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劳模的名字,更是他们背后的英雄事迹,在我心里,这是一面英雄墙,墙上的那些手,就是一双双创造世界、创造奇迹的手。墙上只有手掌没有头像,但我仿佛看到的是一张张坚毅的英雄的面孔,我不认识他们,我只要知道他们是英雄,就足够了。
  ——冯广臣,男,汉族,1933年生,辽宁鞍山市人,全国劳动模范;
  ——刘淑珍,女,1936年生,河北遵化县人,全国劳动模范;
  ——范小红,女,1964年生,重庆市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刘丽华,女,汉族,1956年生,辽宁北镇市人,东区公安分局民警,攀枝花市劳动模范;
  ——程云俊,女,1966年生,上海市人,四川省劳动模范;
  ——荚雅丽,女,汉族,1965年生,辽宁阜新市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建设攀枝花,为了建设攀钢,他们奉献青春,奉献终身,奉献子孙,一辈子,不,是一家子几代人,把心血和智慧,都奉献给了攀枝花,只为这朵花开得更鲜艳。

  “建设好攀枝花,让毛主席睡好觉”、“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天当罗帐地当床,澡堂就是金沙江”……这是我在攀枝花景视山上见到的当年最富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标语,也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最朴实最有鼓动性的标语。它们被雕刻在一块块大青石上。据说,这些青石是从金沙江运到山上来的。
  景视山,位于攀枝花市东区、金沙江南侧,是一座山地公园,“园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园”,山上树木葱茏,芳菲成林。攀枝花英雄纪念碑就坐落在公园内一座不高的小山包上,纪念碑四周绿树掩映,郁郁葱葱,那些刻有标语的大青石,就屹立在纪念碑的两侧,俨然昂首挺立的哨兵守卫着纪念碑,任凭风雨侵蚀,也纹丝不动。
  纪念碑红色花岗石贴面的基座上镌刻着这样的碑文:“谨以此碑献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从祖国各地来到金沙江畔建设这座崭新城市的人们,纪念为开发攀枝花工业基地而献出青春智慧乃至生命的英雄们,缅怀在此之前为查找发现这块宝地而披荆斩棘奔走呼号的先驱者,殷切期望全市各族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把攀枝花建设得更加雄伟壮丽。”碑文简短有力,内涵丰富,犹如战斗檄文,有纪念缅怀,有号召鼓劲,读后让人对先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肃然起敬。有道是:

红花碧树满山岗,
三线史诗谱华章。
铁骨英雄成景视,
金沙水月映阳光。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纪念碑碑文上写到的“缅怀在此之前为查找发现这块宝地而披荆斩棘奔走呼号的先驱者”中所说的先驱者。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四川江安人常隆庆(1904-1979)、河北清苑人刘之祥(1902-1987)、江苏如皋人汤克成(1900-1984)等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就先后对攀枝花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实地踏勘,写下了《盐边、盐源、华坪、永胜等县矿产调查报告》(常隆庆)、《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刘之祥)、《盐边攀枝花及倒马坎矿区地质报告》(汤克成)等。正是基于这个基础,才有了后来党和国家领导在六十年代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科学判断之后,决定将“钉子就钉在攀枝花”的伟大战略决策。从此,攀枝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开发建设。于是,就有了这座以花命名的现代化钢城,也就有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诞生。
  时至今日,我们在感叹钢花灿烂时,缅怀和传承常隆庆、刘之祥、汤克成先生等老一辈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薪火传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攀钢股票正在攀升 
       你告诉我,这里曾经是不毛之地。看了这座城市,再看了现代化的炼钢高炉和重轨生产车间,说什么我也不相信这是不毛之地。曾经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子,现在变成了闻名于世的现代化城市。
  如今,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炼出来的钢,可是世界上一流的上等好钢,那是好几代攀钢人的心血凝结而成。特别是经过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攀钢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依靠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资本运营,并通过一、二、三期工程建设以及现在的二次创业,已经从当初的普通高炉冶炼、氧气顶吹转炉、氧气底吹转炉、电弧炉炼钢技术,年产钢铁仅二百多万吨的钢铁厂,发展成为设备大型化、生产自动化、跨地区跨行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成为中国西部最大、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成为具有世界领先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技术、企业生产能力高速发展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值不断攀升。
  “高速铁路钢轨,世界第一。”这是经过攀钢工人师傅们多年来的刻苦钻研研制出来的!攀钢研究院党委书记杨杰跟我是家门,他说得很形象:这群科研人员和炼钢工人,都是搞“轨”搞出来的世界级高速钢轨。
  杨杰说,攀钢现在生产的高速钢轨,不仅供应国内建设需要,还出口三十多个国家。可以说,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用的钢轨,没有进口的,全部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
  攀枝花的钒产量,目前应该是世界第一。而钒钛合金产品,已经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由于攀钢人的努力,也由于国家的重点扶持,攀钢让美国公司生产的钒退出了中国市场。如今,世界上百分之四十的钒钛合金产品是中国产品……
  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

铁水奔流钢花飞

  炼铁炉正在燃烧。一条火龙从铁炉下端蜿蜒而出。我站在距离炼铁炉三十多米的地方,感受到的是一阵阵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热浪,一分钟不到,脸上热辣辣的,衣服被汗水浸了个遍。炉前,戴着安全头盔的工人师傅正用一根长长的钢筋在抛引着铁水,他的身上裹着厚厚的据说夹有石棉的特制工作服,头上罩着防护面具,脖子上搭着毛巾,那欢快奔流的铁水和不时飞溅的钢花,似乎是想要把工人师傅吞噬……我不知道工人师傅此时正经受着怎样的炙烤。整个车间,被刚出炉的铁水映得通红,尽管那几个大风扇在拼命地嘶鸣着、鼓吹着,可那热浪丝毫不曾减少。据介绍,炉前的温度是上百摄氏度……即使在万能生产线,生产工艺和工作条件已经随科学化、现代化在不断进步,然而,当成型的钢坯从轧钢机中窜出来时,那一股热流,似乎也能让人感到窒息……原来,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攀钢人为了赢得企业的竞争能力,也为了国家的钢铁事业不受外国肘制,自主研发并建成了万能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是国内第一、世界重轨第三家一百米钢轨生产线。生产线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七机架万能轧制工艺……钢轨质量达到了时速三百五十公里高速铁路的“高精准度、高平直度、高光洁度、高纯净度”的要求,获得中国唯一钢轨“国家出口免检”证书,产品享誉海内外。
  在攀钢厂区内所到的每一处,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都让我感受到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感受到他们身上的蓬勃朝气。
  一九三三年出生,一九六五年大学毕业的老劳模、科研专家周炳沂,今年已经八十五岁,他是从鞍钢调到攀钢来的,在攀钢工作到退休。他有一番话让我特别感动:“人这一生很短,在攀枝花这几十年,我们一家人能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就已经知足了,剩下的日子,就是多看看攀枝花越变越好,多看看攀钢越来越兴旺。”
  刚大学毕业,在学校学习机电专业的二十出头的巴中女孩巩小倩,个子瘦小单薄,我在攀钢厂区见到她时,她刚刚入职一个月。问她为何选择到攀钢工作,她平静地说:“我感觉攀枝花这个地方还是蛮好的,攀钢是一家大企业,又是国企。来之前,我就查找资料了解了攀钢,我觉得攀钢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吸引着我,也许就是攀钢精神吧。我的老家是革命老区,是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红军精神和攀钢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正是我们年轻人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再说,年轻人嘛,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就好,就算吃点苦,比起攀钢的老一辈,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一老一少,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对待人生,对待攀钢,对待攀枝花,内心都是那样的从容,那样的热爱。
       有了这份从容,这份热爱,铁水和钢花,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中,一定会奔腾不息,灿烂辉煌。

《攀枝花文学》责任编辑:黄  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杨素宏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作者简介:袁红,笔名卡莎,女,大专,系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达州诗协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官方中国作家协会网站《中国作家网》会员、网易《中国作家》副总编辑、网易中国作家协会圈子管理员、网易四圈联盟电子会刊《中国散文》创始人、网易《温馨港湾快乐家园》《中国旅游文学》《玉融诗苑》首席圈主。曾任四川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刊《天府诗词》、内部文学杂志《柴门艺苑》副主编。上百篇文学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小作家》《成都颂》《大巴山诗刊》《中国作家网》《散文在线》《百家竹》《大竹文学》《川东竹海》《教苑荟萃》《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桂湖文艺》《重庆知青》《五津激浪》等。几百篇文学作品发表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