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劳绮女史编撰的《史海觅珠》是她继《雪泥鸿爪——说先祖》之后又一部集子。我认识唐先生是在2011年5月,当时成都丙戌书画研究会秘书长刘道容兄,邀我去丙戌研究会就成都五老七贤中的林山腴先生作一次讲座。会后我认识了唐先生,也知道她是四川提督唐友耕后人,并留下了电话。 2012年3月20日,我随四川省楹联学会冯修齐、景常春先生到苍溪参加梨花节,认识了蒋蓝先生、牛放先生。得知蒋蓝先生正在写《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我即告知蒋蓝先生,唐友耕后人在成都。即将唐劳绮女士电话告知蒋先生。这对蒋蓝先生的写作有帮助。 《史海觅珠》 唐劳绮《史海觅珠》,搜集了在近代蜀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清尊经书院山长王闿运、新繁吴虞(胡适之先生称之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等人和唐氏后人交往的记录。前者是根据王闿运《湘漪楼日记》,后者是根据《吴虞日记》。日记,是作者逐日作相关记载,首先保证了真实性,足以纠正正史之不足。这二者的日记记载的史实,是我们研究近代蜀学蜀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 王闿运(1832—1916年),晚清著名的学者,是今文学派在晚清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光绪四年(1878年)十二月,应四川总督丁宝桢邀来川任尊经书院山长。直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春离开,前后达七年多,也是诸多尊经书院山长中最有建树的一位。王闿运入川,带来的“湖湘学派”,给蜀学蜀文化带来新的气象。崇实去浮,经世致用成了蜀学的重要特点。尊经的学生关心时事,潜心治学,王闿运为蜀中培养了一批杰出人物,如杨锐、廖平、宋育仁、吴之英、张祥龄、林思进等。 王闿运和唐友耕的交道,是唐友耕在总兵任上,唐友耕是光绪六年(1880年)署四川提督。王闿运光绪五年(1879年)四月十日《日记》记载“唐友耕总兵来,字宅坡,号帽顶,照通山投诚者。言语有小说气,余误问其所以至蜀,遂言之不讳,似胜杨玉科。”这是《湘绮楼日记》关于和唐友耕交往第一次的记载。此后这类记载也就更多了。随着关系的深入,谈话的内容也就很多了,有些事关机密犯讳的事也谈了。如光绪六年(1880年)三月二十二日“畅谈肃党本末,多世人所未闻。”王闿运是肃顺智囊重要人物,肃顺被杀于菜市口,王闿运被“目为余党,不敢会试,乃以著述自遣。”前些年我还看见王闿运赠高心夔四条屏。慈禧杀肃顺本是官场应该避讳的事,因是朋友王闿运也就不管那么多了,估计内容可能也有非议内容。《清史稿 肃顺传》上说“王闿运、高心夔辈,皆出入其门,采取言论,密以上陈。”由此可见,肃顺与王等的关系了。 赵仁春(左)与唐劳绮(右)探讨交流 唐友耕因伤痛在四十五岁时卒于提督任上,时在光绪八年四月朔辰刻。临去世召“诸子训曰:汝辈好好读书,正大光明,为朝廷有用之人,吾心安矣。”此时王闿运在湖南老家。五月王闿运回川即去祭奠,并为之撰《唐友耕墓志铭》,长达一千多言。 唐友耕子女众多,族谱记载有12人之多,有男7人,女5人,典籍记载有长子唐鸿龄,五子唐鸿学(字百川),七子唐鸿昌(字少坡,即唐九)。唐鸿学生于光绪二年(1876年),唐鸿昌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吴虞日记中的唐术伯是唐鸿学(百川)之子。唐建伯乃唐鸿昌(少坡)之子。唐少伯乃长子唐绍龄之子。 吴虞是民国“五.四”时期以来对新文化运动,和政治均有影响的人物。在他的日记中大量记载了和唐家的来往,尤其是唐述伯是他的学生。唐述伯到北大预科学习也多亏吴虞帮助。从生活到学习,吴虞都对唐述伯给于无微不至的关怀。如丙寅(1926)夏历2月27日致唐述伯函,教其治学“《周易》终无通诂,可先看王、程、苏三注,取触意绪而已。读《天演论》下篇,稍读《般若》《楞严》诸经,已足通晓,不必深入佛海也。” 合影留念(从左至右依次为唐劳绮、赵仁春、罗萍) 1921年3月28日《日记》也有唐鸿学、唐鸿昌、唐术伯送吴虞去北京的记载。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一位人物,他死后的结局是非常不堪。1949年吴虞过世,葬于新繁青白江龚家碾祖坟。九十年代末我曾去打探吴虞墓地,在龚家碾桥头一个乡间茶铺,一个叫王三哥的人给我讲述了吴虞墓的情况。1960年吴家祖坟地属一大队公共食堂,在下半年因缺乏燃料,就把吴虞墓发掘了,里面尸骨已腐,只有一个玉嘴烟竿和十几枚印章。棺材被当做燃料,印章随抛地里,听到这些情况不仅令人扼腕。 历史上蜀刻在晚唐即有成都过家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龙池卞家印的《陀罗尼经》《增胜佛母陀罗尼咒》。宋时双流所产黄、白麻纸,用楮皮制成,为蜀刻奠定了物质基础。蜀刻和杭州“浙本”,福建“闽本”,鼎足而立。蜀刻校勘精,内容可靠,板好、字好、墨好,世人称为“宋时蜀刻甲天下。”(《太平御览》蜀刻本蒲叔献跋)。清代藏书家叶德辉说:“北宋蜀刻诸经可贵者,贵其源出唐蜀《石经》也。……至于《史》《子》,亦以北宋蜀刻为精。”(《书林清话》卷6 宋刻书字句不尽同古本)。宋刻《开宝藏》《太平御览》一千卷,《册府元龟》一千卷,奠定了宋蜀刻本的历史地位。 四川自明末“甲申之变”后,张献忠屠蜀,成都变为一片焦土,蜀刻古本荡然无存。清康、乾年间湖广填四川,随着生产力的恢复,蜀刻才有了恢复。相继有了“九思堂”、“ 志古堂”等刻坊,光绪二十六年后,上海铅石印本在川流通。清末,则有“存古书局”、“ 二酉堂”刻本流行。而尤为翘楚则为谓南严氏贲园刻本。在以前介绍清刻书业,竟很少语及大关唐氏“寿考堂”和“怡兰堂”,可能的原因自然是它们的主人是大关唐友耕。唐友耕俘获了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石达开后来被评价为英雄,这自然是不允许提及的。 赵仁春(左)与唐劳绮(右)探讨交流 唐鸿学、唐鸿昌无疑是唐氏后裔中在学术成就上最有建树的人物。在他们的主持下,唐氏家族“怡兰堂”刻印了大量典籍,成为蜀刻善本书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怡兰堂”是他们刻书的堂号。 “怡兰堂”继承了蜀刻的优良传统,所刻之书是蜀学、蜀文化的宝贵财富。尤为精致的是怡兰图本的《梦溪笔谈》和费氏三书。这套《梦溪笔谈》是宋朝沈括撰,清光绪壬寅年(1902)刻本。开本23.4×13.1厘米,半框9.8×14厘米,半叶10行,行21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竹纸,单鱼尾,上下黑口,左右双边,字锋俏丽,古朴刚劲,较初印,原装四厚册,书品极佳,牌记题“大关唐氏刊于成都”。有“光绪壬寅冬十月据马本重雕合商毛两本斟大关唐鸿昌记”字样,知此本依明崇祯马元调本重雕,用明商浚稗海本、毛晋汲古阁本精校。卷首有明崇祯四年嘉定马元调序,后有明毛晋跋。此书,光绪壬寅年冬十月据马元调本重雕,合商浚裨海本、毛晋汲古阁本。唐鸿学题写书名,唐鸿昌作记。 唐鸿昌,字少坡,一字少公,家族排行第九,印文常钤“唐少坡考藏印”(朱文)、“少坡鉴定”(白文)、“唐鸿昌印”(朱文)、“唐九”等。唐氏寓成都,家庭大富,在四川大邑县有良田二千余亩,是唐友耕留给子读书的田产,免其后顾之忧。然唐氏不治生计,独喜收罗古籍字画,倾其家产,广为收集。他们是近世蜀中收藏家、鉴定家。以怡兰堂、寿考堂名义辑刻有《怡兰堂丛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梦溪笔谈》《三朝北盟会编》《费氏遗书三种》等均为蜀中善本。许多流传有绪的字画,都钤有唐少坡鉴定章。如民国时期的川省警察厅长名山张毅崛,是蜀中著名收藏家,他的藏品大多盖有“少坡鉴定”。唐鸿昌所藏《蜀鉴》是国家珍贵古籍,四川省图书馆林英先生在《蜀鉴》版本源流考中一文中写道《蜀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刻本,-----书中钤有‘唐鸿昌印’‘少坡过目’‘唐鸿昌’‘唐少坡收藏印’‘大关唐少公流览所及’,是为民国大关唐氏唐鸿昌旧藏。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唐氏怡兰堂所刻费氏三书,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1924年胡适著《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前面写道“读费密的《弘道书》三卷,成都唐氏怡兰堂刻的《费氏遗书》本,民国九年刻成。”文中说到“直到近年(1920年)成都唐鸿学先生刻《费氏遗书》三种—《弘道书》《荒书》《燕峰诗钞》,世间始有人知道费密的思想确有很可表彰的价值,确可以算是清初思想界代表之一个。”胡适在文章结尾写道“费氏父子一面提倡实事实功,开颜李学派先声,一面尊崇汉儒,提倡古注疏的研究,开清朝二百余年‘汉学’的风气;他们真不愧为时代精神的先驱者。”此书系吴虞到北大教书后转与胡适的。唐氏诸刻本,对传播文化、提倡蜀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赵仁春手书 怡兰堂刻本,所选底本也是颇有眼光的。如所刻《老子指归》,所选以明正统《道藏》为底本,比明胡震亨本、四库本好很多,且间或校勘数字。所遗憾者,怡兰堂刻本目录,迄今未见,是件遗憾之事。还有费密的诗集蜀中久已失传,唐氏就李调元《蜀雅》所收费密诗刻成《燕峰诗钞》,皆费密可以传世佳作。 唐劳绮女史历穷年之力,为我们研究大关唐氏历史留下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这是值得令人感佩的。
2019年03月28日于崇宁听雨楼
赵仁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巴蜀撷英书画院学术顾问、四川省楹联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四川省金石书画研究会理事、四川省书学学会理事、省书协、省诗词学会会员,成都市昭觉寺历史文化顾问、续修寺志特约编辑。都江堰国学会、文庙书画院高级顾问、郫都区崇宁学人联谊会会长。
撰文/赵仁春 图片/罗萍
|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