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大型施工企业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的技能人才培养

四川文化网 2019-4-1 17:03 2239人围观 文化川商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十九冶)成立于1966年,是一个具有近50年辉煌发展史的大型国有施工企业。先后参加攀钢、宝钢、武钢、昆钢、柳钢、南钢、邯钢、重钢、梅钢、宝新不锈钢、水钢、唐钢、酒钢、 ...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十九冶)成立于1966年,是一个具有近50年辉煌发展史的大型国有施工企业。先后参加攀钢、宝钢、武钢、昆钢、柳钢、南钢、邯钢、重钢、梅钢、宝新不锈钢、水钢、唐钢、酒钢、鞍钢、凌钢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足迹遍布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及境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冶炼和房建工程总承包两个特级资质,钢结构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公路路基、炉窑、管道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市政总承包一级资质,机电安装工程总承包二级资质,桥梁专业承包二级资质。是国内唯一一家能独立承担从冶金矿山到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制全流程建设的大型综合施工企业。公司隶属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员工5200余人,2014年,总资产达110亿元,总承包施工生产能力200亿以上。
  一、大型施工企业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的技能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的需要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阐明了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是有效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部分,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央企业的一员,中国十九冶从三线建设时期起便扎根西南偏隅,力挑国家钢铁事业发展重担,创造了象牙微雕钢城等奇迹。到了经济转型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下,全球冶金建筑施工行业以及与其它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竞争对手之间不仅拼成本,拼管理,拼创新,更是比工期,比质量,比服务。特别是冶金建筑施工企业,其施工成本、工程进度、建设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数量足、技术精、能吃苦、擅攻坚的优秀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培养的好坏已然成为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同时,加快实施技能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技精艺高的优秀技能骨干,带动千千万万参与工程建设的劳务人员苦学技能,提升本领,打造技能人才社会集群,最终确立行业称雄、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技能优势,不仅是中国十九冶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更是带动就业,推动社会进步,践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是提升竞争能力,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创新时代,以冶金建筑施工为主业的大型施工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对工人的技术技能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在工程施工建设中,计划经济时代那种一个施工平台,车、钳、铆、电、焊各工种齐备、成百上千人军团式突击施工的方式,已完全不能满足现代化工程建设需要。面对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工程工期不断压缩、人工成本飞速增长的市场新形势,在施工现场,一个技能工人往往既要掌握一两项绝活,还要熟悉相关专业工种常识;既能看懂图纸,也会熟练操作;既会精细施工,也要熟知安全生产管理。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悄然成为企业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冶金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占领高地的制胜关键。 而中国十九冶技能人才基础瘫散的“硬伤”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技能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迟缓、一线施工力量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等不利因素,使企业在与对手竞争中处于被动,并不断被同行冲击。若不尽快破解高素质复合人才短缺这一难题,企业发展将举步维艰。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国十九冶惟有只争朝夕,努力营造尊重技能,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价值 “四尊重”良好氛围,完善建立技能人才的引进、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探寻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捷径,有效提升竞争实力,快速抢占人才高地,才能不断增强发展动力,逐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最终赢得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破解人才困局,保障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中国十九冶因肩负“三线建设”使命,诞生于攀西大裂谷,成长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恶劣的地缘条件,闭塞的时代信息,匮乏的道路交通,狭隘的山沟理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面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突变,中国十九冶一时出现了多种不适应:市场匮乏,工程萎缩;人气低落,失望悲观;负债经营,举步维艰。
  许多有一技之长的“能人”不堪生活压力或对企业发展无望,纷纷离职另谋生计,管理、技术和技能人才大量流失;而通过“子顶父岗,父种子田”“轮换”到企业的一大批“轮换工”,因自身综合素质较差,成长基础薄弱,在施工生产岗位锻炼时间较短,缺乏父辈的本事和技能,在工程现场只能做一些挖土抬料等辅助工作,无法满足现代化施工生产需要;企业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集中招工的老一辈技能工人日渐年高,纷纷退休养老,而年轻一代的80、90后们,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为现实,多数认为“参公”才是有价值有面子的职业首选,当工人干脏、累、苦等出力流汗的事情,低人一等,难以接受。由此造成企业技能工人后继乏人,技能人才日渐萎缩。深陷生存危机的企业,即使是找到了生产任务,却又遭遇到不能有效组织施工力量的难堪,人才匮乏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面对生死存亡的抉择,以技能人才培养为切入点,破解人才困局,摆脱生存困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大型施工企业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的技能人才培养的
  内涵和主要做法
  中国十九冶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划,不断改进培养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校企高度融合,实施青年技工订单式培养;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开展各项技能提升培训;创新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促进技能人才全面成长;发挥企业文化引领作用,提升技能人才的精神品质;实施多元驱动,深度挖掘技能人才潜能,逐步形成从技能工人、高技能人才、技能专家、最终形成技能专家群集的渐次培养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质量齐优的技能人才带动新形势下企业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主要做法如下:
  (一)制定培养规划,健全培养组织体系
  1.明确目标,制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
  为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有效破解人才困局,中国十九冶先后制定了“二五”、“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技能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先行先试,总结经验,进而带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全面成长的“人才强企”目标。据此,公司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努力构建管理人员20%、专业技术人员30%、作业人员40%、行政辅助人员10% 的“2-3-4-1”型人力资源整体框架,加快培养1500人左右、工种齐全、技术精湛、作风过硬、行业领先的技能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工人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同时,要求各分子公司依据规划,结合本单位的生产实际,详细制定本单位的技能人才培养具体计划并积极推进计划的全面实施,从而有效保证公司规划目标的落地和全面实现。
  2. 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培养组织体系
  为使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得到有效实施,中国十九冶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董事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人力资源管理战线副总经理为主要责任人,人力资源部为第一责任部门,其它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分子公司一把手为主体责任人,为人才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为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公司专门召开人才工作会,明确指出,人才培养,人人有责;它决不是某个领导、某个部门或某个单位的事情,而是谁用人谁培养的系统工程,更是一把手工程。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各项目部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找准人才培养突破口,采取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在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多方面给予全面支持,为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共同努力。
  3. 找准方向,完善培养措施
  根据公司人力资源整体发展规划,中国十九冶以“坚持人才优先、注重以用为本、突出高端引领”为宗旨,制定了“提升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培养为重点,突出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
  在实施过程中,中国十九冶依据冶金及建筑施工行业的特性,在进一步巩固传统的培养方法的同时,不断加强校企融合,突出工程项目锻炼,强化世界观引导,全面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使企业技能工人的数量、质量实现明显突破,基本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通过重大工程磨炼、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促进优秀技能人才快速成长,进而通过职业道德考评、敬业忠诚度考核等多元评价体系,将优秀技能工人打造成技能过硬、社会认可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业绩考核、加大贡献奖励等措施,突出对优秀技能人才的激励,推动他们突破自我,勇攀技能技艺高峰,最终成长为国家亟需、社会尊重、企业重用的高级技能专家。
  (二)校企高度融合,实施青年技工订单式培养
  中国十九冶依托自有的技工学校,深层挖掘“人无我有”的资源潜力,纵深打造 “学、培、用”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工程建设需要的无缝对接,促进优秀青年早日成才。为加快补充技能人才后备力量,有效化解青黄不接的矛盾,公司在充分调研社会培养资源的同时,也在深挖内部培养潜力上下功夫,最终确立校企融合的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既打开企业后备人才的来源通道,又妥善解决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特别是公司向学校明确提出:公司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学校建设,学校必须把各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优先输送给企业,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一是学校在教学设计上,紧密结合公司发展实际,针对公司工程建设需求和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开设订单式专业培养,优化教学设计,致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精心培养精一门专业技能、会几门相关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学生。为满足公司急需,学校开设了包括焊接、铆工、钳工、电工、数控、机电、工民建等18个专业在内的课程,并重点加强电、钳、铆、焊四个专业的高效培养,保障公司工程建设主业后继有人。
  二是在授课教师的选配上,公司站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度,从生产一线抽调优秀高级技术、技能专家到学校任专职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青年走技能成才之路,学校开设的“周树春焊接精英班”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捧。除此之外,学校还聘用公司的高级技术、技能专家做专业兼职教师,定期、不定期到学校传道授业解惑。专兼职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大缩短了学生理论与实际融合的进程。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对西南边远贫苦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的政策倾斜,不断扩大民族地区学生的招收比例,力尽社会责任。
  三是在实践教学中,中国十九冶将施工生产平台完全向学校开放,企业生产施工一线的车间、项目就是学生的实践课堂,鼓励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积极参与生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提前感受职业熏陶。学生在实践期间,通过与现场师傅的频繁的接触,不断在施工现场以实践操作检验所学理论知识,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将学生课堂搬到施工一线,将现场技能工人请回学校再深造”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企业与学校的同进共赢。
  (三)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开展各项技能提升培训
  中国十九冶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养、关键人才重点培养、稀缺人才加紧培养、一般人才有计划培养的人才“四培法”,在开展传统技能培训的同时,还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建筑施工企业特点,不断探索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建立激励与淘汰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技能提升与心理辅导结合、仿真实训和实战磨砺结合的“四结合”培养体系,加强技能人才针对性培养。
  1.坚持“师带徒”传统培养方式
  在“妙招”、“绝活”的传承上,中国十九冶一贯坚持“师带徒”这种“薪火相传”的传统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优秀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保证 “独门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一是完善制定 “师带徒”管理制度,从选师标准、实施步骤、过程监督、考核考评、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了制度保障。公司要求每名高级技师和技师在完成本职任务的基础上,每年必须带1-2名徒弟,并签订师徒培养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职责。师徒结对以后,要互帮互学,互为促进,师傅要在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的同时,积极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徒弟要在虚心请教的过程中,也不断为师傅提合理化建议,要形成师徒共勉、教学互长、比翼齐飞、竞相提升的人才培养之良好格局。
  二是将师徒培养协议条款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实行“组织考评师徒”和“师徒相互考评”双向考评办法,考核结果作为技师、高级技师评优、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考核每年度实施一次,徒弟进步明显的,给师父发放带徒津贴,培养效果不佳的,降低津贴标准或不发津贴。
  三是建立“好师徒”评选机制。对师带徒培养工作进行评比,从单位重视情况、活动开展情况、师徒工作业绩、技术技能提升、员工群众认可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比,每年评选出10对优秀师徒和“师带徒”先进单位公开表彰,发放奖金。
  2.多途径开展新技术应用培训
  为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有效满足工程建设需要,中国十九冶不断加强对技能工人的知识技术更新培训,提升他们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
  一是积极走出去。为掌握国际先进的压力容器、铝合金结构、不锈钢结构等焊接、建筑金属构造等技术,公司先后选派优秀技工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孟加拉、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学习交流,并以开展技能对抗比赛的形式进行切磋探讨,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学习他人,提升自我。每年选派骨干技工参加中冶集团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深造,有效提升专业理论和工程知识,特别是通过这一平台,学员之间建立了广泛的沟通渠道,互相取长补短,拓宽了视野,得到了提升;此外,公司经常选派青年技工到同行业知名企业学习新型支模、大型吊装等专项专业技术,快速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公司结合施工企业特点和现场工程建设需要,把培训课堂搬到施工一线,开展技术应用培训,组织专家现场解决技术难题,现场施工人员经过指导和专项培训,很快熟练掌握技术要领,保证了建设需要;选派生产一线班组长参加清华大学优秀班组长远程网络教育培训班,加强新工法、新技术推广运用和工程作业培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二是主动请进来。培养过程中,密切关注行业技术的新动向,高度重视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除自主开展培训外,还力邀国际国内专家到公司授业解惑。为掌握焊接新技术,邀请世界技能大赛组织焊接首席专家到公司举行专场学术报告,全方位接触国际最新的技术领域;为解决大口径管道焊接技术欠缺问题,公司多次邀请国内知名企业优秀专家举办专项技术培训,从焊机电流调试、焊位选择、手法应用、气候适应等多个领域对参训人员进行强化训练。创新的培训方式、国内外专家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全面拓展技能人才的思路和视野,有效提升专项技术水平和个人综合能力。
  3.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平台作用
  为加快优秀技能人才的成长步伐,中国十九冶完善建立国家、省、市三级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业涵盖了电焊、建筑金属构造、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测量等多个主体工种,并以此为平台,逐步建立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突击攻关等多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师工作室集高级技术、技能专家和优秀技工为一身,各自发挥专业特长,技术专家司职技术研究和科研攻关,技能专家致力于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技术能手负责新技术的检验和普及推广,开辟完善的研发、培养和应用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特别是优秀青年技工在新技术的学习、尝试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在专家、能手的悉心指导下,通过不断的探索和锤炼,技术技能快速提升,很快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一批又一批优秀技工脱颖而出,大师工作室平台的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优势日渐凸显。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矿浆管道建设中,以“周树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焊接专家黄成楷牵头成立技术攻关课题小组,在反复分析论证和多次焊接工艺性能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专项技术现场强化培训,公司40余名焊工和30余名当地黑人焊工,全部熟练掌握了纤维素型焊条下向根焊、药芯焊丝自保下向焊等高端焊接新工艺,保证了工程建设急需。
  4.建立“结对子”培养机制,促进技能人才一专多能
  随着现代工程建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施工生产方式的转变,过去那种“一招鲜,吃遍天”式的技工,越来越不适应施工现场“精一门技能,通几种技术”的多面手要求,一专多能型的技能工人越来越受到青睐。中国十九冶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对技能工人要求的变化,根据施工需求,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尝试, 要求技能工人以所掌握的第一专业为主,通过与其他专业的交叉学习、相互补充,经过工程锻炼、操作实践和取长补短,使技能工人在不断提升原有专业技能基础上,重新掌握第二种、第三种甚至更多种的技能技艺。为此,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推广“结对子”互帮互补活动,强化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
  具体实施中,在同一工程项目上,公司要求不同工种人员要积极与其他工种同事两两结对,互相传授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不足之处相互指教,相互帮助,进而相互学习,共同提升,使技能工人在相互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新知识,逐步掌握新技能。为突出效果,公司对进步突出的互助对子进行表扬表彰,并推广成熟经验,效果不明显的,组织上予以督促或进行调整重新结对。通过这种立足岗位施工与人才培养两不误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具备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成长,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较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复合型人才示例图:


  5、加强班组建设,培育技能人才成长沃土
  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国十九冶特别注重作业班组这个企业最细小的组织细胞建设,为各类优秀技能人才成长培育肥壤沃土。
  为此,中国十九冶制定《班组长管理办法》,加强班组管理的制度化、管控的程序化、奖惩的机制化、行为的规范化等建设,形成班组内部管理体系。在班组长这个兵头将尾岗位的选配上,中国十九冶有意识的把优秀的技术能手选拔上来,在充分发挥其技能带动作用的同时,也不断锻炼其团队管理协调和组织能力。同时,定期开展“西部铁军特色班组”创建活动,通过营造“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激发技能工人干事创业的激情,特别是通过各班组之间技能比武,争先创优活动的广泛开展,快速提升技能工人的综合能力,促使一批批技能人才在争、比中茁壮成长,一个个优秀技能人才集群不断形成,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四)创新评价体系,促进技能人才职业素养不断提升
  为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人才职业素养,中国十九冶积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通知》(劳动部发【2006】22号)文件精神,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职业技能鉴定,通过职业理论考试、实际操作技能考评和职业道德评价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对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实施全面的考核和鉴定,有效推动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
  1.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基础,创新完善评价体系
  中国十九冶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通过职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核考评,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综合素养进行客观评价,有效促进其职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在多年的实践中,也发现鉴定体系中有与实际结合不够严密的地方,较为突出的就是缺少对鉴定对象的工作业绩考评。为实现职业技能鉴定与企业具体实际的有机融合,中国十九冶以承担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工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企业高技能人才试点评价标准” 这一科研课题为契机,制定“面向企业、基于岗位、创新指标、突出业绩、重在能力、强调发展”的创新思路,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理论知识水平”的评价原则,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评价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保证结果的客观公正。通过不断的调研、探索、研究、完善和反复的实践检验,形成完整的国家职业标准与生产岗位要求相衔接,职业能力考核与工作业绩评定相联系,企业评价与社会认可相结合的企业新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得到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并推广应用。

  2.有序开展技能鉴定,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素质
  为使技能鉴定工作有序开展,公司制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管理办法》,对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四个技能等级定期开展鉴定工作,每两年鉴定一次;同时,对鉴定标准、鉴定程序、专家推荐、结果公示、违规处罚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保证鉴定工作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成立职业技能鉴定领导小组和鉴定专家委员会,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形成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
  在鉴定工作开展过程中,公司结合人员分散、集中培训困难等特点,提前半年左右下发工作通知,从鉴定专业、鉴定程序、时间安排、复习内容、考场分布到指导专家等都予以明确,让参加鉴定人员有充分准备。在考场设计上,根据公司分支机构和项目遍布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特殊情况,以就近参加为原则,分片区设置多个考场,监考人员出差到相应考点按照公司要求统一组织同时考试;在操作技能测评中,专家组克服时间长、路途远、设备携带不便等诸多困难,深入到外地考点或工程项目现场组织实施。鉴定结果出来以后,全部在公司公开媒体上公示,有异议的,组织专家进行复查,有误差的予以更正。通过科学全面、实事求是、严谨公开的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较好营造学技术、强技能良好氛围,有效推动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鉴定对象除公司正式员工外,还涵盖外协队伍、派遣单位以及直接招收使用的劳务人员,保证作业队伍的施工操作能力同步提升。
  对于鉴定中未能达标人员,全部列出问题清单,反馈给其所在用人单位和本人,使之完全清楚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找准今后努力提升的方向;同时要求所在单位,制定针对性的学习提升计划,并选派责任心强、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过硬的同事对之一对一的督促帮助,弥补缺失,提升能力。

技能鉴定流程:

  3.竞赛促进评价,完善技能人才选拔机制
  为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步伐,中国十九冶仔细探究职业技能竞赛的功能特点,完善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借助竞赛平台,制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标准,明确提出既要知其然,也应知其所以然,更要动手成其然的目标要求,促使技能工人改变以往只重操作不重理论的偏见;在参赛选手选拔上,采取从班组到厂队、分子公司再到集团公司层层淘汰的办法,确保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为保证参赛选手取得优异成绩,中国十九冶建立赛前强化训练机制,选派优秀教练对选拔出来的选手进行专项技术强化攻关,力求技能技艺熟练精湛,不出差错;为保证选手在赛场最佳发挥,聘请心理专家对选手进行专项心理疏导,使其以最佳心态和状态参赛,把自有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为使训练与比赛无缝衔接,公司投入重金购置设备、工具、原料、材料,建设一流集训基地,保证训练的高效率和高水平。
  为提升优秀技能工人参加竞赛的积极性,公司有针对性的制定保障措施,明确参赛人员在集训期间,视同正常工作,保证薪酬绩效水平不降低;竞赛成绩优异的,除国家、省、市、中冶集团以及公司奖励外,所在用人单位还应同等嘉奖。机制的完善,大大激发技能工人的参赛热情,周树春、曾正超、徐帮学、刘定律、王晨宇等60余位高技能人才在比赛中大放异彩,一大批技术能手在比赛中锻炼成长,成为优秀技能工人的典型代表,并快速成长为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五)传承优秀文化,提升技能人才的精神品质
  中国十九冶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注重对他们精神品质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浸润“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和“敬业、忠诚、担当、进取”的企业精神,不断修正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锻炼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优秀品质。
  1.加强“西部铁军”企业文化学习
  为使“西部铁军”精神代代传承,中国十九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督促技能工人强化对“西部铁军”文化的学习与理解。
  一是将“西部铁军”文化所倡导的“客户至上”、“同进共赢”等核心价值体系在不同媒体上广泛宣传,并通过规章制度、《企业文化手册》、《员工手册》、“西部铁军”军规等载体,强化“西部铁军”文化学习和宣扬。
  二是有针对性地将企业文化内容融入到技能鉴定理论考试中,促使技能工人加强学习理解。
  三是利用岗前培训、班组会、党小组会、作业准备会等机会,不断宣贯,使开拓进取,奋发向上,顽强拼搏,创业奉献等企业文化内涵铭记在心。
  2.浸润“西部铁军”优良传统
  为使“西部铁军”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中国十九冶将每一个施工现场都变成展现“西部铁军”精神、演绎企业特性文化的舞台。公司明确要求每一名技能精英,从项目锻炼,到参加各类竞赛,通过心理、生理、精神等多方面的引导、熏陶与培养,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并带动周围的同事;用日积月累熏陶和感染的方式,帮助广大技工懂得忠诚与感恩,明白是企业给了自己舞台和机会,没有企业,自己将一事无成,只有更多地付出,才能回报培养自己企业的道理;特别是在面对社会上高薪等诱惑的时候,能够泰然处之,不为所动;要学会拼搏与顽强,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也毫不退缩,奋勇向前;要明白责任与担当,懂得工作就是职责,职责就是担当,给自己压担子,就是给自己机会,就是信任,就是价值的体现。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润和感染,使责任意识,拼搏精神,顽强意志等优良品质渐渐融入到每一名技工的灵魂,并在企业需要时刻义无反顾,挺身而出。2014年越南“5.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面对暴徒的铁棍石块和熊熊烈火,1400余名铁军战士为保护建设工程和公司财产,英勇不屈,毫不退缩,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西部铁军,祖国放心”的诺言,完美诠释了“忠诚”、“担当”、“责任”等优秀企业文化内涵。
  (六) 多元驱动,深度挖掘技能人才潜能
  中国十九冶依据层次需求,通过分配机制、精神激励、职业晋升等针对性措施的建立与完善,深度挖掘技能人才潜能,促进他们不断超越自我,贡献社会。
  1.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体系
  为激发技能工人干事立业的内在动力,在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规划之初,中国十九冶就制定、完善技能人才待遇分配及绩效激励等长效机制。在薪酬设计上,建立以 “业绩”和“效益”为主导的收入分配办法,加重技能贡献对薪酬的影响比重。薪酬分配坚持“三倾斜”制度,向一线倾斜,向骨干倾斜,向人才倾斜。在绩效激励上,打破大锅饭,兼顾公平,效益优先,突出以“绩”定“效”;建立完善津贴制度,对具有技师、高级技师技能等级人员,按月发放技师津贴,获得中冶集团、公司首席技师称号的,再增发荣誉津贴;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奖励标准,凡是立足岗位开展技能技术创新,有效推动企业发展或为企业赢得效益的,实施专项奖励,加大“活工资”比重;实行任务承包、计量计件等灵活薪酬,鼓励多劳多得,以能取酬,拓宽技能工人增收渠道,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使广大技能人才可以通过提升自身技能水平提高收入待遇。分配制度的完善建立,解除技能人才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学技术、强技能的进取热情。
  2.营造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中国十九冶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注重技能人才成长环境的营造,通过环境的持续优化,促进高技能人才自我突破,创造更大价值。
  一是致力内部环境优化。中国十九冶利用召开职代会、生产工作会、科技创新大会、创先争优表彰大会等契机,公开表彰优秀技能人才,大张旗鼓地为他们披红戴花;对在各类竞赛中载誉而归的优秀代表,公司高层亲自接见,授誉献花,表扬勉励,并号召全体员工积极学习他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为增强员工争当优秀技能人才的意识,公司有针对性地把技能人才对社会进步、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写进《班组长手册》,把他们的典型事迹材料列为各一线班组学习的必修内容。同时,还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培养计划写入《中国十九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以一种全新高度和鲜明态度向广大技工表明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崇高地位和重要价值,技能人才同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一样,深受职工群众、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的尊重和爱戴。与此同时,公司还积极推荐优秀技能人才代表参与劳动模范、各类专家等荣誉的评选,并结合企业实际,为优秀技能人才量身定制“首席技师”、“技能专家”、“西部铁军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努力扩大他们的社会知名度,营造劳动光荣、崇尚技能、尊重技能的社会氛围,激发他们志存高远、再接再厉、再攀高峰的信心与激情。
  二是努力扩大社会影响。为转变社会对技能人才的传统偏见,中国十九冶通过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攀枝花电视台、《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攀枝花日报》以及微信平台、媒体客户端、企业媒体订阅号等数十种媒体,全方位宣传优秀高技能人才在企业施工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和突出贡献,并在各种新闻信息媒体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的典型事迹和感人故事,大力宣传国家、行业、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措施,树立技能人才是社会、企业人力资源中坚力量的新观念、新思想,全面彰显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
  3.畅通职业发展和晋升路径
  为有效打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和岗位晋升路径,消除技能工人只能“受治于人”的思想包袱,中国十九冶积极探索“双师”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打破专业限制,立足岗位实际规划和职业发展路径,鼓励有深厚理论基础的大学生更多地参加生产锻炼,向优秀高技能人才学习,提升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技能鉴定,向精技术、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对于技艺精湛但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的高技能人才,帮助其提高学习思考能力,夯实理论基础,使之在精通生产操作的同时,懂得工法原理,参与技术创新,走向既有绝活绝技,又能带领团队,还能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的“灰领”岗位。“双师”融通计划实施以来,一大批青年工人和大学毕业生纷纷响应,主动尝试操作与技术、管理的相互融合,努力弥补操作或管理“单打一”的缺失和不足。在工程建设现场,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员互相沟通,相互帮助,共同促进,形成了学知、练技的互动热潮。其中,优秀高级技师周树春、徐帮学已顺利晋升焊接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成为双师融通复合型人才的典型,树立了新型人才成长的标杆。


  三、大型施工企业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的技能人才培养的效果
  (一)技能人才量质齐升
  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实施7年来,中国十九冶技能人才量质齐升,高手林立、专家咸集。1500余名技能人才中,高级技师180余人、技师420余人、高级工820余人,高技能人才达到技术工人的83.7%。技能人才中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人,中国大能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全国及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市级及以上劳模4人,全国技术能手12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住房城乡建设部技术能手、全国冶金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专家、全国冶金建设行业技术能手、四川省技术能手等多层级技能人才72人,中冶集团首席技师、技术能手39人。为国家培养输送焊接、建筑金属构造2个项目国家队队员7名,教练组长2名。需要说明的是,近万名与中国十九冶工程项目协作的社会从业者,在公司优秀技能人才的带动下,技能技艺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中国十九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社会效应得到进一步显现。
  (二)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技能人才杠杆优势的形成,推动了中国十九冶经营指挥中心北上成都和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了“北上东进”、“西部市场核心”战略的完美实施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数年间,中国十九冶先后参加邯钢高炉推移工程、东汽异地重建工程、成都二环路东段改造工程、泰钢1800mm不锈钢炉卷F3轧机组技改工程、越南河静两座4350m高炉工程、成都天府新区建设工程等多项国家、省重点工程建设,屡创佳绩,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2014年,中国十九冶喜获冶炼工程总承包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两个特级资质,成功跻身建筑业双特级资质俱乐部,创巴蜀第一。
  (三)生产经营持续向好
  技能人才团队的壮大,有效促进了企业经营发展,中国十九冶走上快速良好发展的轨道。2008年至今,市场签约由不足60亿发展到160亿,年增长率达13.1%。营业收入由46亿增长到100亿元,企业利润由每年3298万元增加至21165万元。员工收入由27896元增长到64468元,增长了131%。
  (四)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
  中国十九冶技能人才培养方略的有效实施,带动了周边贫困民族地区的就业,维护了地区民族和谐与稳定,得到了国家、省、市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企业先后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四川省就业成绩突出企业”、“中央企业职业技能竞赛先进单位”、“全国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荣誉50余项;凭借优秀技能人才团队的有力助推,中国十九冶多次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荣誉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荣获四川建筑企业最大市场占有份额10强、四川建筑企业最佳效益10强等称号,成为四川省重点培育的大型企业,“西部铁军”名扬四海。
  更令举国振奋的是,在2015年8月17日闭幕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年仅19岁的中国十九冶技工曾正超以精湛技艺力挫群雄,勇夺焊接项目金牌,既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实现了几代中国技工的梦想,又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青年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蓬勃朝气,展示了中国技工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品质,弘扬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铁军”技工,技惊世界!
  (备注:该成果获得第二十二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原作者: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