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草鞋县令》背后的什邡故事

川剧《草鞋县令》背后的什邡故事

四川文化网 2019-4-29 10:18 3629人围观 四川演艺

去年底到今年,一台具有廉政教育意义的大型历史题材川剧《草鞋县令》分别在成都锦城艺术宫、德阳市、什邡市轮番上演。这台由什邡市委、什邡市政府出品,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承制,集结了川内一流主创人员的大戏, ...

  去年底到今年,一台具有廉政教育意义的大型历史题材川剧《草鞋县令》分别在成都锦城艺术宫、德阳市、什邡市轮番上演。这台由什邡市委、什邡市政府出品,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承制,集结了川内一流主创人员的大戏,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欢迎。这部大戏撷取历史上著名的“草鞋县令”纪大奎执政什邡期间真实故事为素材,经艺术加工创作而成,戏里丰富的什邡元素,堪称对什邡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是对什邡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物产名胜的生动展现。现就借这部戏,说一说藏于背后的“什邡故事”。
《二十四条》,以德教化民风变
  “师兄啊,那高景关五千山民,乃天之弃民,师兄千万不能行那妇人之仁,当除恶务尽,赶尽杀绝!”
  这是《草鞋县令》中,杨承祖对纪大奎说的话。
  然而纪大奎却反问杨承祖:你这是一个儒生该说的话吗?紧接着又问:你所组建的烟茶行会,盘剥百姓,不利民生,马上给我停了……
  杨承祖只有说好,不敢有丝毫“讲条件”。
  其后,纪大奎郑重说出: 我将亲自撰写二十四条条谕录,颁发城乡,以淳民心,以厚风俗。
  一旁的岳丈马上连声称赞:好!儒家仁恕,墨子兼爱,贤婿此举,可谓仁政。
  戏里的《二十四条》并非虚构 ,而是纪大奎施政什邡时的一大功绩。
  纪大奎到什邡履职之初,便有人对他说:“什邡县民性强悍,宜示之以威。”他说:“如果无德可怀,专示以威,于民何益?吾无德于民,民犹怀之,若导之以德,民风不更淳乎!”纪大奎的意思是要用德来教化百姓,而不是用威权来震慑。于是,他采取怀柔政策,办学校,兴教化,振风气……
  其中,把朱熹所注《四书》和王阳明阐述的“良知”学说,写成《读书入门三法》交与方亭书院,让秀才、监生们把它刻印成《条谕录》发行到城乡,教人们身体力行。另外,还拟定了乡规《二十四条》,其内容包括观善惩恶,严禁凶、盗、赌、强占豪夺、差役讹诈等内容。
  据传当时有秀才、监生数十人,惹事生非,操纵诉讼,特别一个绰号名“尖尖帽”的,尤其刁恶,自夸有生杀人的权力。纪大奎听到后深为警惕,每讯问一案,先要清查有无讼棍引诱,如有发现操纵等情,必依《条文》严惩。然后对诉讼双方以伦理道德相劝,做出切实的批示。如此十天后,那些爱诱讼的秀才、监生,有的躲了起来,有的改恶向善,不再出面肇事了。
  平息什邡、绵竹、广汉三地百姓用水纷争,也离不开《二十四条》。
  戏中便有纪大奎治理水患的情节。吴中隆对纪大奎说: 老爷,什邡连年灾荒不断,若不尽快引水下山,莫说我五千山民,就是你满城百姓,也在劫难逃!
  确乎如此。什邡虽有石亭江和南阳泉水分流灌溉,但由于土多砂砾,渗透性强,流域内经常会发生供水量不足的情况。由于各处堰堤参差互变,不能划一,造成极大用水矛盾,什邡、绵竹、广汉三地常因用水问题起纷争,由此引发的流血伤人等恶性案件也层出不穷。兼有地理学家头衔的纪大奎不仅使用科学手段治理水患,还用这《二十四条》规范百姓用水行为,让它成为人人必须奉行的“文明公约”,大家都得讲道理,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从而使用水纠纷减少,直至不再发生。
  打破烟行垄断,也有《二十四条》的功劳。
  什邡特产晒烟,有奸商欲垄断其利,行贿上司,居然得到上面准设烟行的批文。纪大奎则认为,贫苦农民单家独户种烟量少,过去小孩都可以零星拿点烟上市出售换粮米,若立烟行,控制了买卖,必然伤害贫民利益。于是力请上级,收回批文,便利百姓。后来他离任时,还担心奸商再行谋设烟行,遂将不立烟行的规定刻在石碑上,以昭永禁。
  从订立《二十四条》可以看出,纪大奎作为一代学识渊博的儒官,工作中特别善于思考,以民为本,重视教化,爱护百姓,以德服人。故而,《二十四条》也为纪大奎在什邡建功立业铺平了道路,几年下来,以德教化使民风大变,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对纪大奎的称颂在什邡处处流传,最为经典的一句便是:“小民何幸见青天”。
智勇剿灭清凉教
  纪大奎:吾,纪大奎,愿与山民首领吴中隆立誓---撤迁李冰陵,直取野河滩,头道金河水,再建我家园,若违此誓,当如此箭!
  吴中隆:我代高景关五千山民,谢过纪老爷!
  众山民:多谢纪老爷。
  吴头领含笑死去。

  这是川剧《草鞋县令》的高潮部分,剧情悲壮。笔者亲临锦城艺术宫观看时,顿觉剧场气氛凝重,撼人心魄。再联系前面一段剧情——
  杨承祖说:师兄初到什邡,有所不知,自我朝定鼎以来,高景关五千山民,他们不剃发,不易服,不交税,不服役,盘踞山林,独霸雄关,乾隆爷曾御笔钦定,流寇,匪类,三次下旨大军围剿,奈何林深山高,水幽路险,所以才除恶未尽……吴忠隆,乾隆钦定为匪,必须剿灭。
  但纪大奎为政以德,辅以智慧,圆满解决了吴忠隆等几千山民“身份不合法”的问题,其仁政感天动地,为后世称道。
  这一故事情节并非杜撰,无中生有。在什邡历史上,确实有纪大奎平息清凉教一事。而清凉教一伙便是戏中吴忠隆一伙的原型。
  清凉教的首领名叫“吴忠友”。据《清史稿》记载:“奸民吴忠有据山中聚众积粟,讲清凉教。大奎躬率健役,夜半捣其巢,获忠友,餘众惊散。下令受邪书者三日缴,予自新,民遂安。”
  又据文史专家、原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李仲屿先生考证及什邡文化学者调查:
  清乾隆年间,什邡高景关发大水,水量是平时的181倍,泥流滚滚,洪水滔天,毁堰破堤,将原洛水集镇“街子场”移为乱石坟岗(今洛水朱家桥村处)。幸存者被迫迁址李家碾(今洛水集镇处)。至清嘉庆及纪大奎60岁到任什邡县令的时候,人民生活依然潦倒不堪。加之嘉庆元年发生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纪大奎任什邡县令时,白莲教虽然已被朝廷剿灭,但在民间特别是边远山区,仍然有借白莲教起义反抗官府之名,聚众敛财。什邡山中的“清凉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目的是妖言惑众,谋人钱财。
  纪大奎亲自前往高山侦查。那时,进山道路要经过“手爬岩古栈道”,崎岖陡峭,峭壁悬崖,森然搏人,令人毛骨悚栗。不像现在,经过北京大道高景关,“坦道通途穿峻岭,铁龙昂首入云端。”纪大奎微服乔装,摸清吴忠友活动和藏匿地点之后。下山带领一班精干衙役,半夜潜入后山,即白岩大垭口周围。他们攀附葛藤爬山,到黎明时分,登上山顶,抓获吴忠友及其党羽数人、搜出粮食近百石。当地山民,惊惶不安,四处躲藏,害怕受到“清凉教”案的牵连。纪大奎立即在什邡多处张贴告示:
  “此彭县小民谢姓,诡名吴忠友,暗喻‘无中生有’之意。不过虚词诳敛钱粟,并无他术。凡被惑者,三日内将所传之书缴案,具结悔悟,悉置不问,毋用疑畏。”
  原来,为了聚敛更多钱财,吴忠友经常派出小喽啰,一路唱道:“天道无形,应知无中生有。”还玄天海地说,山中有个吴忠友,就是这个“无中生有”的得道高人,你们去听他传道弘法,加入清凉教,就能消除八灾十难,升仙了道,来生荣华富贵、五子登科。一时间,聚集几百人。此时,清凉邪教案告破,教首被抓,山民惊慌失措,可想而知。
  纪大奎深知“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深意。“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百姓宜抚,首恶必办,为政以德,既能为朝廷分忧,又能还清正廉明政风与淳朴厚道的民风。
  果然,告示贴出二三天里,四方百姓便交来清凉教书籍上百本,民心终于安定下来。初审那天被捕之人之,纪大奎只把首恶吴忠友和他的大徒弟刘元章二人押解省府,其余人员都在责打之后释放。随后,纪大奎又写下《邪教诱民十术告示》,广泛传播。什邡“清凉教”案很快得以平息,县人得以安居乐业。
  依法行政,以求清正廉明;扫黑除恶,必须揪出罪魁祸首。当是该剧的现实正能量。
李冰治水,章洛之幸
  众百姓衣衫褴褛,跪在李冰塑像前祷告。
  众人:李冰爷,你要救命啊……
  纪大奎:你们看,这李冰凌下,四面环山,北有章水,南有旧河道,这不就是一个现成的水库吗?你们的乡贤张师古,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可他就是宁愿把《三农纪》带进坟墓,也不敢宣之于世,为啥子?就是怕,人言可畏,众怒难犯啊!今天,我想问你们,为了根治什邡水患之灾,为了下游的千顷良田,为了五千山民一个锦绣家园,你们愿不愿,水淹李冰陵?
  这是什邡市精心打造的大型历史川剧《草鞋县令》之片段。戏中,李冰陵是纪大奎兴修水利之地,虽然这一情节是必要的戏剧性虚构,但纪大奎在什邡治理水患不假。由此可以说,纪大奎治理水患是对李冰治水精神的延续。
  为此,我们有必要借这出川剧,说一说李冰。

  在包括什邡在内的川西一带,说起李冰,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冰乃秦时四川郡守。在他的任期内,主持修建了都江堰等多项水利工程,根治了四川的连年水患,使四川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晚年,他来到章洛大地,导洛通山,修建了朱李火堰,彻底根治了章洛的水患,使什邡成为川西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正是在导洛通山,修建朱李火堰过的程中,李冰积劳成疾,病逝在章洛大地上。两千多年来的多种文献,都记载了李冰因劳致疾,卒葬章山。李冰之死,由秦皇立祠建墓。见于应劭《风俗通》(佚文):“秦昭王听田贵之议,以李冰为蜀守,穿成都两江,造兴田万顷以土,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遂)立其祠(山)也。”东汉蜀郡都水之官员为李冰造像。1974年于都江堰侧出土了建宁元年(168年)蜀郡都水官为冰造的石质大像,其名曰:“故蜀郡李府讳冰。”
  再者,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张天师下二十四治(化),在李冰葬所设立“公慕治”“后城治”(《二十四个治图》)。据 《唐书.地理志》:“大朗庙在治北五十里,达蓬山之阳,蜀太守李冰神祠。”又《新唐书》:“什邡,武德二年析雒置,有李冰祠山。”明万历间,曹学仝《蜀中名胜记》:“什邡公慕化(治),上有升仙台,为李冰飞升处。”《古蜀记》云:“李冰功配夏后(夏禹王),升仙在后城化(治),藏衣冠冢于章山冢中矣。”志曰:“章山后岩有大冢;碑云‘秦李冰葬所’。”宋熙宁碑即明万历碑(《大安王庙碑》)均有记载:“冰一日巡视水道,至广汉溯江而上(因有马沿河之名)”,“至后城山,遇羽人谓公曰,公之德(注)于民深,名注天府久矣,上帝有诏,命予来迎。遂挟之飞升而去。”今祠之西岭即后城治,上有李斗峰、升仙台即是其地。《汉乘备录》(明代什邡残志)载明人李畅《秦太守李冰祠》五律诗曰:“章山胜地境,上接大蓬颠。禹有功遗处,冰分业继先。三江因地势,一水自通天。解组重来社(大王庙),黎民倍庆颜。”清康熙五十四年,《重修金相寺》碑云:“方亭井鬼之地也。然毕宿大蓬后城山之阳,祭祀河潼大帝大安王庙侧,李公之墓。”任乃强、王家佑、温少峰等学者在其文中更主李冰生于洛、卒于洛、葬于洛之论。罗开玉在其《中国科学神话宗教的协合:李冰为中心》一书中也力主李冰积劳殉职,死于导洛工程中之说,认为“李冰死后安葬在可俯瞰洛水的章山之上。”
  而后城治地处洛水朱家桥村的半山腰,是什邡的文物保护场所。清代县令名其为什邡著名八景名胜之“大蓬飞烟”。这里前有高景雄关挺立,后有莲花石奇观独特,李斗峰云环雾绕,足下石亭江咆哮奔腾。放眼绿水青山,陡峭奇峰,天地开阔,眉目舒张。李冰导洛时曾在这里安营扎寨,“李斗峰”三字至今依稀可辨,升仙台摩崖石刻“使承仙造供养”,相传是李冰当年祭天的遗迹,亦是如今的旅游胜地啊!
  李冰虽然已仙逝千年,然则从汉高祖时追封为“昭应公”至清雍正时又封为“敷泽兴济通佑王(清代之前又曾封河潼大帝)”,历朝历代皆有封号,这里不再累述。单说现世,前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也曾为李冰挥毫题词:“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这十六个字是对李冰一生的高度概括。
  章洛大地,先有李冰通山导洛,后有纪大奎治理水患,他们的功绩都泽被后世,让什邡成为沃野千里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这是什邡人民的巨大福报。川剧《草鞋县令》,就是在这些史料基础上,进行合理艺术加工演绎,从而塑造了一个勤政务实,敢于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表达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此乃匠心所在。
原作者: 萧然、程兴海、李鼎安、钟斯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