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合州(现重庆市合川区)生产的桃片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享誉各地。桃片,这个从民国时期便开始生产的糕点自身拥有着的悠久文化历史,其手工制作工艺更是应该值得广为流传。四川农业大学理学院溯洄·桃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6日下午来到重庆市合川区同德福桃片厂,与余晓华先生畅谈同德福桃片的古往今来,一齐探寻桃片手工技艺的魅力所在。 图为溯洄·桃团队集体合影 “同德福桃片具有128年的历史”刚刚坐下,余晓华先生便为我们介绍同德福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求技之路。晚清时期余先生的便曾祖辈创建同德福,而后第二代传人余复光更是将其发扬光大,在192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上,桃片享誉全球。那一年同德福的桃片在世博会上获得了金奖,同德福桃片被评为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名小吃等荣誉称号。 余晓华先生也是从小肩负起了技艺的传承,成为了桃片的第四代传人,说着说着他便慢慢搓着双手“从我13岁起,父亲便开始口头传授桃片的各种配方和制作技艺,15岁时练习手工切桃片。”余晓华先生回忆到,刚开始练习时不能浪费桃片,只有用萝卜土豆练习,重复一个动作,一天下来五根手指很难张开、手臂疼痛以至于筷子夹菜都十分吃力。如此精湛技艺造就了他的蒙眼“盲切”桃片这项独门绝技,让他先后登上了2009年央视“欢乐中国行·魅力合川”、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3年“美丽乡村行走进合川”、2017年央视“魅力中国城”等大型节目表演舞台,更是让国内外友人了解到合川桃片这一巴蜀美食。 图为余晓华先生给团队成员讲解同德福历史 皮贵榕 摄 图为同德福被评合川日报评为“世界第一桃片” 杨璐蔓 摄 待团队成员听完历史背景,品完同德福桃片,余先生便领着团队在厂周围进行参观。绿荫环绕的周遭,显得十分静谧。“淘米、收汗、制沙、炒米、过筛、碾磨、再过筛、静置、制作搅糖、浆桃仁、插粉、炖糕……”,进入桃片厂余晓华先生继续为团队成员讲述桃片制作的18道工序。尽管机械化的加工提高了桃片的生产率,他还是选择自己完成桃片的最后一道工序——切片,他说这样的桃片才是有手工韵味儿的。不仅如此,余晓华先生还带领他的团队研制出了不同于市场的桃片口味——香酥口味。由于传统桃片中过高的含糖量不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同德福便很早就开始探索如何在少糖的条件下制作出唇齿留香的美食,并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同德福桃片相比于其他桃片的口感上虽然甜味不浓,但是却在香气上拔得头筹。 图为同德福的独特香酥味桃片 摄 图为包装好的同德福桃片 徐富坤 摄 同德福桃片虽然历史悠久,但却能在不同的时期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做到与时俱进。有着余晓华这样的一代又一代的手工匠人对手艺的执着追求和对祖训与初心的坚守,才使得桃片在中国的美食界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让桃片这一美食标签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回到余先生的办公室,记者与团队成员接着访问着关于同德福桃片的未来。作为同德福第四代传人,余晓华先生表达了他对合川桃片未来的担忧。“前些年某些厂家打着合川桃片这一金字招牌却不按传统工艺进行制作导致桃片质量参差不齐,桃片的销量也是不比以往。”三江水奔流的脚步,在时光的洪流里,有多少兴衰更替潮落潮起。“合川桃片历经百年变化,曾经的手工制作被机器生产代替;曾经只有8家作坊发展到10余个知名品牌。”好在余晓华先生等人带领的合川桃片协会正一步一步带着桃片事业慢慢前进着。“桃片是先卖品质、其次是文化、最后才是品牌。”余晓华先生说这是他对桃片事业的定义,成为非遗的桃片,他希望现代青年,能够从桃片品质出发,从而将桃片的手工工序以及桃片的由来普及给大众。 图为团队成员品尝同德福桃片 杨璐蔓 摄 告别了余晓华先生,团队成员交流着这次的探访心得。记者陈俊杰感叹“果然‘吃桃片要一片一片吃’,这样才香。”刀影下的桃片,隐藏得更多是手工匠人的耐心磨炼,持之以恒的坚守。百年来的独特技艺,值得后续继承且广泛流传,在漫长时间销蚀下矗立不倒。溯洄·桃团队将继续踏上桃片文化的征途之中,在后期宣传中也将尽力让广大群众了解其中之精髓,弘扬桃片含蓄文化。 图为“同德福天下”匾额 皮贵榕 摄 |
2025-02-22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