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60
升钟水库历经半个世纪的开发历程 ——谨以此文献给为修建升钟水库沤心沥血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 升钟水库位于南部县西北部,库容13.39亿立方米,库区主航道静水80公里。水库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供水、养殖、旅游开发等综合效益。水库大坝在西河段碑垭庙,坝高79米,长350米,坝面12米,正常蓄水为海拨高程427.4米,淹没南部县升水、双峰、保城、大坪、西河、太霞、神坝、店垭、桐坪、铁鞭等10个乡镇,水域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控灌南充、广元、广安、遂宁四市的九县(市区)纵横5500平方公里的208万亩耕地,占灌区耕地面积的70%。其中南部是首灌区,境内有8条干、支渠盘旋于嘉陵江右岸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66个乡镇、738个村、5578个村民小组,56.86万亩耕地直接受益,占全县灌区耕地面积的68%。升钟水库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查勘选址上报方案,1976年3月25日经国家计委批准兴建,1977年12月8日正式动工,1984年下闸蓄水,1987年右总干渠上段通水开始发挥效益,1998年底一期配套工程全面竣工。 进入21世纪后,南部县委、县政府把升钟水库旅游开发列入到重要日程,成立了升钟水库旅游开发领导小组,抽调了县委常委专门负责抓日常工作,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关心指导下,各部门大力配合,从零开始,建基地、办赛事、树品牌,一路风雨兼程,走过了十多年辉煌灿烂而又难以忘怀的岁月。 2009年,首届中国升钟湖钓鱼大奖赛在升钟湖拉开帷幕,这是全国迄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奖金是高的野钓赛事,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规模最大的钓赛活动”并获得基尼斯最佳项目奖。升钟湖依托天然的水域优势,成为全国唯一能同时举办国家级、世界级池钓、野钓、路亚钓大赛的天然赛场。2010年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钓鱼赛事训练基地,南部县被正式命名为全国钓鱼城市。从2009年开始,每年一届的升钟湖钓鱼文化节如期举办,现连续举办十届,升钟湖钓鱼文化节也与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青海环湖自行车赛并列为全国三大休闲体育文化节。 如今的升钟湖已成为国家级AAAA旅游风景区,景区内8万亩烟波浩淼,湖区风光秀丽,绿岛遍布,水清鱼肥。生态停车场,水上运动中心,美人鱼码头,6个国际标准钓鱼池,15公里环湖公路,农事博物馆,中国钓鱼文化博览馆等十个大型基础设施相继完善,打造出十个核心景点。文化内涵与承载能力均得到大大提升,也成为享誉全国的休闲天堂,钓鱼爱好者的垂钓乐园,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吸引中外游客到升钟湖旅游观光人达130多万。中国升钟湖已成为南部县对外宣传的一张重要名片。 中国升钟湖有今天的盛誉和辉煌,但其历经了六十多年几上几下的开发历程却鲜为人知,我们不能忘记为修建升钟水库沤心沥血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 1.断断续续几上几下的前期查勘选址过程 早在1953年上半年,西南水利部副部长饶兴带队,两次对嘉陵江及其支流(西河)进行查勘,选择水利工程地址。先后完成了《嘉陵江水利工程勘查报告》和《复勘报告》。1954年,四川省水利厅规划队据西南水利部勘查资料来南部对西河进行勘测规划,认定升钟区西河段具备修建大型水库的地理条件。1955年省水利厅审议为规划项目。1956年秋,省水利厅副厅长金鉴来南部,由副县长杜籍菁陪同到升钟区实地查勘,决定由县上先报计划。1957年南部县水利科完成了在西河碑垭庙和李子口两地选择坝址的可行性调研报告。县人委以正式方案上报省水利厅。1958年中央建工部科学院人民公社规划工作组与省、地有关部门在南部作规划试点,在《南部县规划》中提出:“西河从升钟扎坝80米,两岸开渠400多公里,将穿山越岭、跨河渡江,把沿途水库连成一片,可灌南部等五县一市”。与此同时,四川省水利厅先后派水利规划四队驻南充地区进行水利规划,南充地区组织水利科技人员紧密配合,南部县水利工作人员全力以赴,深入西河干流复勘,选择水库大坝最佳地址,最后选择了碑垭庙方案,灌区除南部县外,增加了阆中、西充、蓬安等县市。方案经南充地委领导和规划队现场审议后,整理成《关于修建升钟水库的报告》,由南充地区行署逐级上报。 中共四川省委于1959年批准建设升钟水库。南充地委收到批文后,随即从南部、西充、南充三县抽调5名干部,成立了“升钟水库临时办公室”,并开始了水库开工前准备工作;紧接着又从受益县抽调了100多名干部和3300多名民工,修建通往碑垭的公路,为施工机械与人员进场做准备。1960年4月7日,南充地委、行署在碑垭庙召开了“升钟水库建设誓师动员大会”。但后来由于在灌区范围、干渠方案、移民安置等方面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以致工程断断续续几上几下。 1961年9月24日,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南充地委转南充专区计委党组《关于进一步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的意见》,要求所有基建项目必须按照省、地缩短基本建设的五条原则执行,即:一是现在不需要,短时期内也不需要的建设项目,应该坚决立即停建;二是现在不需要,将要需要的建设项目,应该缓建,以后有条件时再建;三是现在需要,但无力继续建设的项目,应该在现有条件下,能够部分生产的应迅速收尾转入生产,不再进行基本建设;四是正在施工属当前需要,但由于投资限制,今后不能大量施工,只能利用少数资金,适当维持,明年继续建设;五是集中力量,确保当前生产密切有关的煤炭、天然气、森工、交通、电力等关键性项目按计划完成。升钟水库符合第二条,属缓建项目。 1961年10月8日,南充专区计委党组再次给地委呈报《关于进一步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的报告》,强调调整压缩基本建设战线的“五原则”,并明确了升钟水库缓建。《报告》还要求:“凡是1958年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要迅速压缩回农村;凡是已停建缓建项目,经过必要的安全处理后立即停工;凡计划外项目一律停建,所有物资资金一律冻结,彻底处理”。就此,升钟水库建设完全停工,工程领导机构撤销,施工人员全部撤离。 1962年至1965年连续三年遭受春旱夏旱,地处西河岸边的原盐亭县大坪区在1965年的春夏旱中,全区83个村有42个村、330个生产队无水育秧,占全区村社50%以上。2万多亩水稻只栽了1.2万亩,有600多户人畜无饮用水,只有用塑料袋到5-10公里外的西河低洼处取水保人畜生命。经过这一场旱灾的折腾,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修建西河水库。大坪区于1965年冬和1969年10月两次组织民工600多人在西河老鸦滩处修建水利工程,直到1970年4月,因未勘测设计,工程量大,加上“文革”的冲击而停工。这期间,为修建水利工程,盖工棚6间,造木船三支(20-40吨),开石料20000多立方米,总投资10多万元。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国家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基本建设项目逐渐恢复,国家对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村电力等方面的投入增大。1969年10月16日,南充地革委生产指挥组向省革委生产指挥组上报了《关于转报〈南部县革委请示修建东方红电站和升钟水库工程的报告〉的请示报告》即南革生(69)字第135号,南充地革委给省革委的报告指出:“鉴于我区六县(南部、阆中、西充、仪陇、蓬安、南充)一市(南充市)即无水利资源又无电源的困境,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近年来广大贫下中农反映十分强烈,因此,我组研究同意转报南部县革委请示修建东方红电站和升钟水库工程的两个报告,请审查批示”。1970年4月18日,南充地革委向省革委提交《关于修建升钟水库的报告》即南革生(70)28号,报告指出:修建升钟水库,兼有发电、防洪、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可灌面积250万亩,仅次于都江堰工程,居全省第二位。 1970年6月25日至7月20日,南充地区水电局在西充槐树乡举办了升钟水库灌区规划培训班,各受益县水利技术骨干145人参加了培训,以槐树乡为规划试点,摸索出以原有小型塘库堰站为基础,实行“大、中、小、蓄、引、提”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网,为升钟水库工程效益提供了可靠资料。1970年7月28日,南充地革委决定,从地区受益县水电部门抽出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与省水电规划勘测部门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组成了300多人的升钟水库勘测设计队。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工作,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对水库枢纽和灌区渠系配套,汇集了全部规划资料,提出了《升钟水库水利工程报告》上报省水电厅和国家水电部,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1970年9月1日,南充地革委核心领导小组向省革委核心领导小组报送了《关于上报升钟水库工程规划的报告》,这个报告再次把南充人民迫切希望修建升钟水库的强烈愿望和该工程已于60年代初动工修建,由于种种原因被迫下马的情况向省革委核心领导小组作了说明,省革委和国家水利部非常重视,把升钟水库工程列入了南充地区1970年水利基本建设项目。 2.国家水利电力部前副部长钱正英为升钟水库选址划上了句号 1972年2月,四川省水利勘测设计规划队,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深入西河勘查,在升钟至西河桥约60公里的主河道上,对升钟水库坝址进行测量,初步拟定三个坝址方案,一是碑垭庙、二是瓦窑河、三是李家坝。三处坝址都在南部县境内,究竟选择哪一处做坝址却没有定下来。1972年4月上旬,时任国家水利电力部副部长的钱正英受国务院委托,在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贺格非等陪同下,率工作组从武胜东西关电站风尘仆仆直奔升钟。钱正英穿着极为简便,身着普通蓝布上装,吃饭也不讲究,随便吃了一点东西就放下碗筷,抓起一个馒头对随从人员说:“走,到工地”。在省地领导和有关技术人员的陪同下,钱正英一行从碑垭庙起程沿着陡峭的山路一边走一边看地形地貌,一边认真审视水利部工作组和省地水电部门拿出的坝址方案图纸,提出一些技术上的关键问题。晚上住在南部县委招待所,她又认真听取了参加升钟水库勘测工程技术人员的选址汇报意见。在取得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后,她以一个水利专家的经济韬略和对民情的体察动情地说:“南充是农业生产区,旱象严重,修一座大型水库很有必要,水利部支持四川修建升钟水库,以解决川北一带老干旱区的灌溉问题,发展工农生产。由于升钟灌区大水源少,我赞成建成多年调节水库”。关于坝址选定,钱部长认为:李家坝和碑垭庙都有建坝条件,但由于李家坝河段比较长,工程量大,投资多,地形地貌复杂,加上要淹没绵阳地区8000多亩耕地,左分干渠要多修干渠空流河段30多公里,最终确定升钟水库坝址选择在现在的碑垭庙。 1972年9月至74年1月,地委领导和省水利专家先后6次上京汇报工程方案,钱正英副部长在北京两次接见了由南充地革委副主任李世德率领的四川省南充地区升钟水库赴京汇报人员,钱部长明确表态支持升钟水库立项修建。从1972年起连续4年时间,省地县水利部门都组织专业队伍向国家水电部上报初设方案,经两次补充材料,对土石坝和砌石坝两类坝型12个方案的图纸精度比较,1975年11月22日,省计委、省建委、省水电厅联合初审后报国家水电部和国家计委审批。1976年3月12日,水电部水电字[76]16号文批准升钟水库枢纽工程及右总干渠的设计方案;1976年3月25日,国家计委发文正式批准修建升钟水库。 历史已经证明,钱正英这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对升钟水库坝址选定是正确的,也是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她的名字也深深的络印在升钟水库受益地区人民的心中。 3.南部人民用热血和生命为升钟水库建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2年,为保障省地勘测施工队进场,南部县组织民工修建了升钟乡李子垭至碑垭庙公路15公里。1975年,又新建碑垭至皂角乡公路12公里,扩建大河至碑垭公路42公里,升钟至铁鞭公路20公里,同时修建升钟至碑垭、檬垭、双峰、保城等7条公路近300公里。从而形成库区北至广元、西至成都、南达重庆的对外交通和场内施工工地间的交通运输网络。1977年3月,又扩建了永红至柳树4.2公里,新建柳树乡公路7.3公里。1978年在承建左总干渠时修建顺渠公路74公里。 1977年5月,为保证各地10万施工大军的到来,南部县升钟水库指挥部承担了架设盘龙到碑垭全长70公里的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任务,市上要求2个月时间必须完成。在县水电局工程技术人员努力下,打坑、立杆、拉线、埋杆,基窝共989根,提前12天完成架设任务。线路横跨数十条河,翻越几十座大山,靠的是人拉肩杠,硬是把5000多吨的上万件物质器材搬运到施工点,沿线的盘龙、南隆、金星、定水、兴隆、老观、大桥、永红、升钟、皂角等地干部群众近万人参加工程开挖搬运工作。1978年,又先后架设了总长210公里的10千伏输电线13条,形成了以大坝为中心,连接库区铁鞭、大坪、神坝、桐坪、保城等施工工地的供电网络。 1977年5月,架设了李子口至铁鞭通讯线路31.6公里,大坝至各施工单位专线联络,开辟了15公里的山间邮路。 1976年至77年,共建工棚40多处,连同办公用房、仓库等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 大坝左右岸上各建一座500立方米水池和两级提水自来水塔,埋没管线6000多米。 在水库蓄水之前对库底进行彻底清理,对库区360米高程以上,428米高程以下的树木,阻碍航行的孤石进行清理,先后完成清理坟墓354处,处理粪坑、沼气池8305处,污泥沟塘深埋农药库基13个,共挖填土石方12.5万方,劳动日53430个,清理大坝至剑阁86公里内的46个障碍物。 在铁鞭等地设立了42个石料物,在盘龙,老鸦、河东设立4个较大的砂砾场,从1978年至1987年,全县共开采条石22万立方米,河沙卵石130万立方米。 1980年在大坝设立码头,开通大垭至檬垭、李家坝、铁鞭等水上交通,在库区修建公路26公里,机耕道200公里,跨水公路桥4座,人行桥多座。在库区、县移民安置点还设立交通渡口120多处,渡船150多只。 1984年,南部县升钟水库灌区配套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这项工程非常艰巨。一是任务重;根据规划设计,工程有3条干渠、1条支渠、4条分支渠,20条斗渠和251条农渠,渠道总长2400公里(不含若干毛渠);二是时间紧,升钟水库大坝已开始下闸蓄水,南部县作为首灌区要赶到“水到渠成”,建渠配套刻不容缓;三是集资数额大,水库枢纽工程和右总干渠主要由国家投资,辅以群众投劳。而配套工程政策则以自筹为主,民办公助,谁受益谁负担;四是工程分布面宽,摊子大,全县当时86个乡镇中覆盖了72个乡镇。尽管工程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全县人民把配套建设视为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高度来认识,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同德,不畏艰险,迎难而上,1987年5月完成右总干渠南部段及大桥定水分支渠的工程建设并通水,建成了一批库区电灌站,实现首灌面积5.4万亩;1991年5月流马支渠通水;1993年5月左分干渠通水,全县灌面增至10.83万亩;1994年西蓬分干渠通水;1997年石河分支渠通水,扫尾工程和提灌站建设延续到1999年底结束。至此,全县共完成各类渠道384条,总长2420公里,其中明渠1954公里,暗渠56公里,隧洞363公里,渡槽16公里,倒虹管28公里,电灌站285处,装机355台、2.3万千瓦,完成开挖回填土石方1919万立方米,安砌条石159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35万立方米,投劳工日2791万个,完成投资6.35亿元。其中国家补助2.39亿元,地方自筹3.96亿元(含投劳折资和世行贷款),实现灌面56.86万亩。 七十年代初,时值川北普遍大旱,粮油兼上级加之“文革”动乱,各种物资匮乏,一切凭票供应。南部县为了保证工地施工人员生活物资供应,在县委“一切为了升钟水库”的原则前提下,责令商贸、粮食、食品等部门千方百计筹集货源,并在省市划拨的有限指标内,全县人民勒紧裤带,全力保证工地供应。一切小型工具、香烟、火柴等短缺物资及医药用品尽力满足工地需要。 据1978年至1982年底的统计,南部县修建升钟水库共伤残民工34人,殉难31人。这些建设者用生命铸就了奉献的丰碑,其中有很多忠骨都埋在了升钟水库建设的工地上。 4.行政区划调整,淹没区移民安置工作得到了有序推进 升钟水库设计蓄水位为427.4米,汛后超蓄水位为428.8米,校核洪水位为432.1米。根据有利于水库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原则,设计确定库区内428.8米高程以下耕地、柴坡、林木等均为征地范围;429.9米高程以下房屋搬迁和公路、桥梁等建筑物损失为赔偿范围。据此,在428.8米高程以下整个库区淹没水面达8.5万余亩。淹没区除南部县西北部的升钟、保城、双峰、皂角等乡村外,还涉及盐亭县大坪区9个乡、63个村;剑阁县8个乡、31个村;阆中县2个乡、7个村。淹没面积以盐亭县大坪区最多。鉴于盐亭县隶属绵阳地区,为了妥善处理征地移民安置问题,南充地革委向省革委建议将大坪区9个乡划归南部县管辖。省革委考虑到大坪区9个乡历史上原属南部县辖区,1952年调整行政区划时,连同富驿区所辖各乡一起划到盐亭县的事实,根据历史的现状采纳了南充地革委的建议。随即对绵阳地区和盐亭县做了一系列协调工作。在征得各方意见的基础上, 1973年11月26至27日,由省革委农村组长李林枝主持,在盐亭县召开调整行政区划会议。参加会议人员有:省水利厅副厅长金鉴;绵阳地革委副主任赵文定;南充地革委副主任李世德;盐亭县革委主任王庭瑞、副主任杨昌炽、王绪基;南部县革委副主任陈现锐等。省农林组、民政厅、水电厅、绵阳、南充两个地区的地县民政、水电部门和大坪区革委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本着从全局出发,团结治水,便于领导,方便群众,有利生产的原则,做到既有利于升钟水库淹没处理,又不影响将来武都水库西梓干渠的修建,经充分协商讨论达成协议,盐亭县将大坪区幅圆面积316.9平方公里及所属大坪、丘垭、光中、神坝、铁鞭、罐垭、西河、店垭、同兴(桐坪)9个公社的83个大队、501个生产队、16510户、75828人,耕地面积102483亩及所属区内一切机构、人员、财产、档案资料等全部于1973年底移交清楚,从1974年1月1日起由南部县行使管理权限。 1984年,鉴于阆中县木兰乡所属的鹿羊,金鸭场、临江坪三个村淹没面积较多,又将这三个村划归南部县,再从南部县的升钟乡划出4个村,皂角乡划出2个村,双峰乡划出2个村,将这11个村移民较多的新增设一个乡的建制,以便加强升钟水库枢纽工程管理和建设。随即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升水乡,乡人民政府设在碑垭庙,2004年升水乡改为升水镇。 从1977年3月起,南部县革委就组织力量对淹没区广泛宣传动员,1978年成立移民安置领导小组,县革委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工负责,确定对移民搬迁户以统一安置为主,实行就近安置的原则,主要在大坪、升钟两个区范围内解决。直到移民搬迁户安居乐业为止。整个期间,全县共移民搬迁安置2849户、14414人、房屋12589间。其中水库淹没区2562亩、13037人,房屋11534间;右总干渠南部段272户、1294人、房屋983间;铁鞭隧洞进口暗拱段工程15户、83人、房屋71间。总计支出经费18594488元。 从1976年至1992年16年间,升钟水库以建设用地需要为由先后6次报省人民政府及其土地管理部门批准,累计从南部县征用土地面积达33251.08亩,而实际使用为38779.85亩,其中:库区淹没耕地20119.5亩;枢纽工程用地3835.8亩;渠道工程用地13813.5亩;水库管理局用地1000亩;八尔滩整治3.85亩;管理单位用地7.2亩。 1994年县国土局根据国家测绘局提供的航测图片,参照技术规程精确详查结果,升钟水库实际占地面积为85858.9亩,其中:南部县境内水面为49789.4亩;升钟水库落消地3952亩;干渠占地(含暗渠遂道)1341.2亩;支斗渠占地30067.5亩;水工建筑物占地为708.8亩。 1987年5月5日,升钟水库枢纽大坝及溢洪道工程全部竣工,右总干渠上段验收合格。南充地委、行署在铁鞭电站举行盛大的通水典礼。省委常委、副省长谢仕杰莅临讲话。中央、省、地有关部门代表参加庆典,四方宾客云集,全场彩旗飘飘,在欢呼鞭炮声中,沿线群众载歌载舞,喜笑颜开,沉浸在激动的喜悦声中。 5.各级党政为升钟水库工程建设的付出已镌刻在历史的丰碑 升钟水库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全面竣工,都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南充市(地)委、市政府(行署)、南部县委、县政府和各级水利部门、计划部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就没有今天的升钟水库及其配套工程建设的顺利竣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非常关心升钟水库建设,五十年代初期就指示水利部门要下决心解决川北革命老区人民的缺水问题。工程列项初期,水电部钱正英副部长亲临升钟水库现场考察确定大坝选址、并指示立即开展初步设计。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跃邦亲笔为升钟水库题写库名。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省人大一直把升钟水库工程作为重点工程,并成立了以常务副省长何郝炬为组长的“四川省升钟水库工程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工程建设。历届省委书记、省长、人大主任以及分管副省长都要实地现场指导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南充市(地)委、市政府(行署)领导历来就把升钟水库工程看作全市(地)的重大工程,七十年代初期,不顾“文革”干扰,亲率勘测队伍现场规划设计,多次赴省、上京汇报争取工程立项。成立了以时任中共南充地委副书记李世德为指挥长的升钟水库工程指挥部,从开工到竣工一直住在工地,领导各受益县市指挥部工作。省市许多部门对升钟水库建设都给予大力支持,对淹没乡镇进行定点帮扶,做了许许多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1975年11月,南充地委、地革委成立了“南充地区升钟水利工程指挥部”,地委副书记李仕德为指挥部指挥长,抽调南部县委副书记敬英才担任副指挥长;1976年1月,南部县委、县政府成立“升钟水利工程南部县工区指挥部”,受地区指挥部统一领导,随后改称“升钟水库工程南部县指挥部”。1977年11月22日,经中共南部县委研究决定以南委组[77] 266号文件任命南部县委副书记刘国兴为升钟水库工程南部县指挥部指挥长,蒲炯任铁鞭工区指挥长。县指挥部受县委、县政府委托全权行使升钟水库建设工程项目指挥权、管理权和各种问题处置权。县指挥部机构和人员根据工程需要设置和配备。人员从机关、乡镇、企事业单位中抽调,编制、工资、福利仍保留在原单位,人数常在200-300人之间,实行定期轮换。 南部县升钟水库工程指挥部设党委书记、指挥长、党委副书记、副指挥长、党委委员等职,曾任党委书记的人员和时间是: 刘国兴,1977年11月至1978年9月,时任南部县委副书记,任县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主持指挥部全面工作。 敖赐觉,1978年9月至1981年2月,时任南部县委副书记,任县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主持指挥部全面工作。 谢正顺,1983年7月至1986年2月,时任南部县委副书记,任县指挥部党委书记,主持指挥部全面工作。 从1984年起至1999年15年间,曾任南部县委书记的文明富、蒲显福、白明江、梁仕培、伏文超都曾兼任县指挥部党委书记。 从1977年起,曾任南部县升钟水库指挥部指挥长的县上领导有:王文福、黄登庆、吴显荣、陈道远等,他们与县指挥部其他领导成员和工作人员一道,身先士卒、吃苦耐劳,默默无闻为升钟水库的工程建设的付出,已深深地镌刻在人民的心中。 参考文献:《升钟水库南部县灌区志》 《南部县志》 南部县档案馆有关资料 |
淡然22192: 从阆中火车站至升钟湖大坝经皂角路修成双向四车道,多好啊!若修成,只需几分钟的路程,即可连接两大景区!呼吁有关领导,拚弃管辖限制,以大局为重,于国于民均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