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0
四川文化网成都电(通讯员谢莉娟)8月13日,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入蜀道实践小分队去往四川省成都平原进行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有通过路边采访,调查问卷,资料收集等方式深入了解东湖公园的前世今生,领略西蜀名园魅力。 东湖公园作为团队社会实践第一站,意义不凡。东湖穿越千年历史,荟萃江南园林与西蜀园林特色,成为历代川西名人学士雅集之地。东湖集城湖园林,楼堂轩阁,诗文雅事一体,乃中晚唐著名宰相李裕德开创,是我国有迹可考的仅有两处唐代古典人文园林之一。千古悠悠万事无休,历经朝代更迭,东湖依旧美不胜收。 东湖公园精在体宜,在有限空间之中创造无限意境。一步一景或许略有夸张,但不断变化的景物也让团队成员目不暇接。初见时,蝠岩隔绝观赏视线,勾式盘溪萦回曲折;一池水草,几多金鱼,静态的水面之下生意盎然。当团队成员极目远眺时,远处树影深深,只有些微阳光透过叶片形成光影,斑斑点点,趣味盎然。东湖,一个在夏日可以让游人静下来的地方,它是隐士,在闹市喧嚣中静心潜行。它在有意无意间影响园中来往行人,促使他们忘却浮华,放慢脚步,沉淀下来,感受自然慰藉。 当团队成员绕过蝠岩,回首再望时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宽阔的砚湖水面与之前仅允许一人通行的步道形成鲜明对比。团队队员感慨于造园主的巧妙构思,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让她们此时有极强的感官体验。 东湖余韵犹存,这位隐士也沾染上不少人间烟火,园子深处人气十足。现如今不少当地居民把此处作为纳凉避暑的胜地,在此处进行休闲娱乐活动。 [attach]26569[/attach] 图为东湖中休闲的当地居民。(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谢莉娟摄) 在之后的采访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这些当地居民与东湖的情缘十分奇妙,东湖一直贯穿于他们的整个人生岁月。东湖见证了他们少年时代言笑晏晏,也见证了他们青年时代金榜题名,更见证了他们老年时代志趣相投。他们陪伴着东湖渐渐老去,他们也见证了东湖历史变迁。说起东湖时他们滔滔不绝,对园中一切——小到一块石,大到一座阁,之前是怎样,现今如何,皆了然于心。 时光在东湖的建筑之中旧与新之间传承融合,成就今天的青白江楼。 [attach]26570[/attach] 图为团队成员向东湖工作人员了解青白江楼修缮过程。(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覃雨菲摄) 当团队成员走进青白江楼内部,很明显能够发现建筑屋盖与建筑架梁新旧之间的明显差异。架梁纹路斑驳,虽历史久远,它依旧保持着较完整的木构架形态。它伴着岁月余晖,幸存到今天,供世人回望楼阁前世今生。为了保持青白江楼的完整性,东湖工作者利用现代仿古技术重新配套制作青白江楼屋盖。清白江楼也得以再次以完整面貌矗立于此。 [attach]26571[/attach] 图为东湖园内百年龙爪铁树。(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谢莉娟摄) 园中古树美景繁多,几百年历史的龙爪铁树,形状似船的珍珠舫,岁月沉淀下的古城墙……但采访中,团队成员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楠木林中,数不胜数的鸟巢。 团队成员事后回忆说:“当我们走进楠木林时,小鸟们都出去觅食了,整个空间显得十分幽静。整个空间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树上星罗棋布的鸟巢,通过鸟巢可以推断在此处的鸟类数量不在少数。”在之后的讨论中他们也谈到,在都市绿地中能有一块鸟类栖息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小鸟们在经受自然风霜雨雪考验的同时,还要面临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而导致的食物短缺、水源污染、栖息地锐减等问题。对比东湖的鸟巢景观,可以想象一代又一代东湖工作者为了维护和谐自然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讨论到此处,团队成员不禁肃然起敬。东湖历经千年变迁,功能从最初的私人园林到公共园林再到如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东湖与时俱进,不断发挥着作用。 园林,自然与人工创造的美好环境,值得每一个人去保护追寻。在采访中,团队成员表示,作为一名风景园林的学生,很开心之后能有机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与自然共舞,创造更美好的风景。 [attach]26572[/attach] 图为实践小队成员出发前合照。(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覃雨菲摄)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