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步履不停 空杯人生——余志均和他的书香龙溪

刘颖 2019-9-21 09:36 1432人围观 文化资讯

“我要把‘大文化’‘大论坛’‘大旅游’结合起来,把我短暂的人生奉献给雅安,让最后的晚霞胜似初升的太阳。”

  近年来,四川省文艺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文艺“四新”发展迅猛,涌现出一大批心怀祖国人民、响应时代召唤、追求艺术思想的新文艺工作者,他们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大家的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余志均和他的书香龙溪,便是这千千万万文艺“四新”中的一份子。
  华西雨屏,雅州天漏。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被称为川西“咽喉”的“雨城”雅安,是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的过渡地带,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一个叫作“龙溪”的小村庄,在这里孕育生长。坐落在村庄一隅的“书香龙溪”文化艺术服务中心,算得上是四川省最基层的新文艺组织了,这里的村民们都曾参与过其中,都是它的见证者。而这个服务中心的创始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翁——余志均。



  这位花甲之年的老人,在六十周岁创建了“书香龙溪”文化艺术服务中心,为乡亲们组织了各类文化文艺汇演、书画创作展览,带领了上百名志愿者开展公益活动、捐赠物资。他关心孤寡老人,走进留守儿童,被评为“四川好人”,被大家叫作“乡村绅士”,甚至曾经为了在马路边救下一位陌生老人撞断过腿。这样一个热心乡村公益、送去精神食粮的人,一个拥有所有感动事迹的人,让我感到好奇,究竟是什么促使着他非得这么去做,一刻也不停息?
  带着疑问我展开了与余志均的对话,才发现他所做的这一切,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传承文化,服务大众。谈话中,当提起那些帮助他完成理想的人,支持他继续前行的政府机关时,余志均几度落泪,你能感觉到他有一颗异于常人的炙热的心,于是也就理解了这份执念之情。
  “大家经常说我这个人挺好,好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个杯子空着是最好的,对不对?”



  我爱好文艺,我是一个传播者。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约三千人口的龙溪村,在开展文化活动上的专业人员可谓寥寥无几。2015年,一心想要打造文化园的余志均,考察了所有可使用的场地,仍觉得差强人意,便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家腾了出来,创建了“书香龙溪”文化艺术服务中心。
  弘扬本土文化,举办文艺活动,提供交流平台,创建公益项目,是“书香龙溪”成立的主要目标。第一步就是要利用节假日,把老百姓的生活丰富起来。新春放假七天,乡亲们可以去的地方屈指可数,要么相约着出门“逢个场”,要么搓搓麻将闲聊琐事。余志均觉得单调,就在服务中心创办了“文艺七天乐”,组织文艺爱好者在村里表演七天不同的节目。“古时候大富人家会邀请梨园子弟到家里唱戏,也会让周围的乡亲们来捧捧人气,我就延用了这种传统的路数。”他的这一举措为推进文化惠民和文化扶贫作出了贡献,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关心,老百姓自娱自乐,跑到群众当中去表演,就这样把一个很不起眼的活动持续办了四年。
  不仅如此,“书香龙溪”密切联系雅安文艺界,邀请了大量本地文艺爱好者进行文学、诗歌、音乐、书画等艺术创作。现已完成“书香龙溪”主题曲《美丽龙溪》,以及《大美雅安》《我在雨城等你》《我在雅安等你》《我的家乡龙溪》等50首歌唱家乡的音乐作品;《岁月在心上》等80余首感恩生活的诗歌作品;《守候回归》《我为重建加块砖》等10个小品类作品;《国宝天骄》《水墨上里》等300幅雨城山水画的美术作品。
  今年9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书香龙溪”还承办了由雅安市文联、市文化馆、美术馆主办的《我和我的祖国·国花国宝颂国庆》大型美术展,余志均参与了整个方案的发起和设计,为展览提供了70幅牡丹画和70幅熊猫画。余志均心中一直有个念想,他认为牡丹是国花,熊猫是国宝,国花国宝同时一起做的书画展,在全川,乃至全国都并不常见,于是就想打造一个“双骄文化”,把这种类似的展览长久地办下去。
  从“书香龙溪”成立至今,共组织各类文艺汇演90余次,组织书画创作展览27次,活动范围并未局限于龙溪村,还覆盖到了雅安的六县三区,为每一个乡镇送去了精神食粮,并被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雅安电视台等十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它的成立,延长了文艺工作手臂,搭建了文艺展示平台,架起了文艺爱好者和从业者的桥梁,建立了引导民间文艺群众的渠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文艺组织、新文艺工作者重要指示的一大举措。
  余志均并非从一开始就从事文化传播的相关工作,年轻时从商,做一些城市建设的工程。雅安市文联刚成立的时候,很多人不太清楚其性质,也没有相关的知识,恰巧余志均平日里爱好这个事情,对此也有一点研究,就顺理成章地担任起雅安市雨城区文联的副主席。进入文联工作后就要同艺术家们打交道,也要跟老百姓打成一片,从刚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十多年,了解越深就越觉得有意义,也越来越热爱它。
  同时作为生意人和文化人,跟不同圈子的人交往,对于余志均来讲并非难事。改革开放40年,他一直用诚信经营着自己的人生。赚到第一桶金后,他误打误撞地进入了艺术圈,又顺水推舟地加入了志愿者行列。这一切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却又是冥冥之中一定会发生的事情。面对不同的身份,余志均显得毫不在意:“和人交往最重要的是真诚,与他是哪类人无关。我常说做正自己就能影响他人,给他一个微笑,他就会给我一个大笑,如果我给他一个大笑,他就会与我拥抱。”
  随着城市的变化,为了支持市政建设,余志均的老宅现在已经拆除了,这就意味着“书香龙溪”没了家。他在当地的前进小学置办了一个展厅,将收藏的字画、书籍暂时放到那里展览。“它们的去向是我首要关心的事情。”余志均皱了皱眉头,“这个问题是目前最让我头痛的事情,我希望能够申请到一个像样的基地,把这些作品作为精神食粮分享给老百姓,让他们能够欣赏能够参观,关在箱子里实在让我觉得可惜。以后我会捐给政府,我相信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把它们更好的传承下去。”



  我热爱公益,我是一种凝聚力。
  2008年汶川地震,余志均第一次接触到公益活动。政府在雅安廊桥开办书画义卖,他看到很多志愿者去帮忙,心里也想做一点贡献,就拿了三十余幅自己收藏的作品到现场去参加。没想到群众热情高涨,反响热烈,这也为他后来筹备公益项目,在“书香龙溪”组建文艺志愿队作出了铺垫,越来越多乐善好施的有义之士也加入到他的团队。
  大兴镇前进小学是雅安市大兴镇留守儿童最多的学校,余志均在这里成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在学校里办了三个留守儿童培训班,邀请了雅安市文联的专业老师教授他们书法、美术和舞蹈。“城里的孩子家庭条件好,能够去各种地方补习,而农村长大的孩子,放学连接他们的人都没有,还谈什么补习?所以我就自己出钱请老师补习他们的课业,教他们特长。”余志均说。今年,中国美协、中国文联在雅安举办了写生活动,启动仪式定在了余志均的留守儿童之家。他们来到这里,为孩子们捐钱捐物,感动了四川省的很多部门。“四川省文联的蒋东生书记、郑晓幸主席、平志英书记曾先后专程前往留守儿童之家,亲临现场进行指导调研,省美协还特别安排叶莹老师现场授课。让农村的孩子插上艺术的翅膀,也是我成立留守儿童之家的初心。”
  2018年,针对文明城市的创建,余志均带领着他的志愿者们去当交通劝导员。这群志愿者的平均年龄为50岁,主要工作是在路口对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劝导。他们觉得在这把年纪还能跟交警一起站在路口,为国家做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让我欣慰的是最后做下来不管是文明办还是交警都说,他们准时到岗不提前下岗,很负责,很有耐力。”余志均动情地说。他开办的很多活动,基本上都是自费,政府支持他为百姓效力,有时也会适当给予一点经费,这就使得他的积极性变得更高,更想去为老百姓做事情。“只要让老百姓高兴,能从中有所收获,哪怕让我贴钱,我都愿意做。”
  截止到目前,“书香龙溪”文艺志愿者队已招募志愿者800名,开展公益活动近百场,募集捐赠善款共计50万元,全部用于精准扶贫,帮助了不计其数的群体。余志均已经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是支持他热心公益的最大动力。“精神特别好,去报旅行团别人都说她年纪超纲没有资格,却经常陪我去参加活动当老志愿者。”提到家人,他连话语都温柔起来。“我母亲很年轻就嫁到家里来,那时候我父亲还在雅中读书,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母亲在照顾家里。我出生没多久,父亲毕业了,回到乡下当了一名文书。他写得一手好字,也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的原因,我对艺术才有了浓厚的兴趣。父亲去世后,母亲考虑到我长期在外家里没人照顾,就跟着我一起生活。母亲对于我来讲,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羁绊。”万事孝为先,余志均尊重着、爱戴着自己的母亲,因此也想帮助更多的“父亲母亲”,需要他的时候,他甚至会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父母,在每个寒冷的冬天,和志愿者们一起提着油提着米去敬老院,帮他们打扫卫生,好让他们干干净净地过春节。“唤醒更多的人做好事,是我们做好事的核心。”



  我是龙溪村人,我是一个农民。
  余志均常常告诉大家“我是龙溪村土生土长土特产”。他出过一本书,叫做《雨城方言》,全方位地研究了当地方言的来龙去脉与精准发音。他说:“为什么要写雨城的方言?因为我是雅安市雨城区龙溪村人。不管我走到什么地方,我都说它好。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是一座生态城市,雅鱼、茶叶闻名远扬,也是大熊猫最温暖的故乡。我长期住在这个地方,家乡给了我很多帮助,我怎么能不说它好呢? ”纵观当今社会,大部分小镇青年走向城市以后,很难再回到家乡发展,而余志均却一直留在龙溪村,守护着这片养育他的故土。他说自己的灵气都源于这里,只有这片土地才能滋润他的心灵,不但自己会留在这里,还会把更多有能力的人都请到雨城,让他们了解这里,帮助这里的发展。
  “虽然我是在龙溪村长大的农民,却也一直爱好着艺术,艺术是一种熏陶,艺术让人年轻。”谈到平日的兴趣,余志均憨厚地笑了起来。“我的两个女儿,特别是女婿,也喜欢书法,但是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像我这样与艺术交流。平时有空我就在家练习写字、画画,开发自己最后的价值。”
  这些年,无论是以物资还是文化,余志均都一如既往地在做助人或者渡人相关的事情,他认为在别人有难的时候帮助别人,在自己落难的时候才会有人来帮助他自己。“我做得远远不够,我还得努力。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作为一个桥梁传递着别人的爱。”有一次他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政府给予的低保在彼时是她家里最大的收入来源,一万五千块的学费于她来讲庞大而沉重。当地的宣传部门对此事作了报道,余志均听闻马上组织起志愿者,办了一场捐赠活动。“这是众人的力量,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我要把凝聚力做好,让他们的心跟我的心凝聚在一起。”他目光如炬,内心坚如磐石。“曾经我关爱过一个学校二十年,日复一日,看着他们从几百人到几十人,最后只剩下三个人。去年这个学校不存在了,但我还是会继续做下去。今天我很感动,也很激动,当我回看这些年来的照片,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我哪里来的这些精神、这些力量,能持续这么多年,完成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不都源于政府、领导给我的鼓励吗?我不图回报,得到的都是福报,这种福报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余志均还会按照自己的的步伐坚定地走下去。他准备在雅安建立一个大型的影视体验园,让老百姓走进影视生活自己当明星,自己演自己的故事,把当地的文化特色传承下去,发扬出去。他要为群众写剧本、当编剧,导演出他们自己的生活。他说:“我要把‘大文化’‘大论坛’‘大旅游’结合起来,把我短暂的人生奉献给雅安,让最后的晚霞胜似初升的太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引进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到“书香龙溪”,是余志均终其一生的目标。
  无疑,余志均的人生经历是值得年轻人学习的,他对现在的“80后”“90后”,包括“00后”抱有很大的期望。他希望年轻人能多了解国学,延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俯下身子踏踏实实做事,做一个厚德载物的人。余志均与时俱进,丝毫不迂腐顽固,对时事的关心超乎了我的想象。“全世界都注视着中国,而我们中国看的就是现在这一代年轻人。现在是5G的世界了,以后的工作机器人也能替代了,那人做什么,只有传承传统文化、发展科技事业、做公益讲品德,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为祖国放歌,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是每一位新文艺工作者的愿景。余志均身体力行地为加强基层文化宣传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时,铺天盖地的报道赋予了他不同的身份,但他似乎并不认可,只说:“我是一个为老百姓服务的老百姓。”


  来源:雅安市广播电视台、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作者单位:《现代艺术》杂志社

原作者: 唐响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