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无数先贤终身感悟亲自体证的文化精髓,对现代人的生活、事业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家庭教育领域,意义重大,不可忽略。 提升心灵境界,树立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心灵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人对自己、家人、国家都要有责任感,了解世界、检验真理、体悟奉献应该伴随终身历程。 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直至“我以我血荐轩辕”……先贤为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价值观,浩荡坚贞的气概、不可侵犯的骨气,无不浸透着中华民族的不屈意志、奋发精神。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总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晚辈不懈奋斗。
追求理想,讲求情操,不仅可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正义感、是非感,还可助其形成一腔正气的人生使命感。而刚毅正直的品格、自强不息的精神,则是年轻人最终能立足于社会的动能和支撑。 当今许多年轻人道德沦丧、追慕低俗、昏昏沉沉,就是缺乏理想、情操丧失的原因。要改变此种现状,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高要求、严规范,拔高境界、树立典范,不与庸俗爱好、低级娱乐为伍。 淡泊物质享受,培养学习精神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淡泊物质的心灵高度,能鼓励人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积极向上,从黑暗中走向光明。在当下追崇享受、物欲横流的风气下,这种高雅的情怀无疑是涤荡灵魂的灵丹妙药。
强化礼仪素养,培育尚德意识 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亦为人格尊严的体现。中国古人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礼”。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的基础。 处世之道倾向尚德,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以德待人。现实行为中具化为: 1 真 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廉洁俭朴。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以己所能病人,不以人所不能愧人。 2 让 中国人历来以让为处世美德。宽厚待人、宽宏大量。家庭中,孔融让梨被极力倡导。名利场中,君子因无所争被赞颂。物质面前,以不贪为宝。人际矛盾,主张退后一步自然宽。 3 诚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诚,素有“待物莫如诚”的古训。这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内容。“开诚心,布公道”,往往能化解矛盾,消除成见, 沟通感情。 4 信 守信用,重然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一言九鼎。 5 同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中国人立身处世,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谦谦君子的作风——“推己及人”的广阔胸襟和博大情怀。 “内修外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以上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对于塑造孩子的优秀品质有着重要作用,这一课如果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所关注与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必能事半功倍。 待续下期:暴脾气、烂性格、阴险人设,你的家教中枪几条?作者高小丁系四川省文联作家、编剧、法务工作者,系列家教文化项目“巴风蜀韵论家风”主讲人、文案主笔。 |
2025-02-24
2025-02-22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