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张光奎:浪击烈马卷长鬃,划断长河落剑锋

四川文化网 2019-11-8 11:51 4592人围观 艺术名家

张光奎,号同盟山人,1944年生於获嘉,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台湾高雄国际艺术中心顾问、河南中国书画协会副会长、新乡工笔画会会长、新乡收藏 ...

  张光奎,号同盟山人,1944年生於获嘉,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台湾高雄国际艺术中心顾问、河南中国书画协会副会长、新乡工笔画会会长、新乡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曾出版年画、连环画20余幅。1964年宣传画《读毛主席的书做红色接班人》在解放军报发表,1975年年画《欢庆胜利》评为新年画奖刊登在《河南画报》。作品曾获河南省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美展银奖,1999年作品《锦绣家园》参加全国第二届工笔山水画展获铜奖,2001年作品《老宅》参加中国工笔画院首届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2012年作品《唐风雨韵》参加《话说武当》全国画展获优秀奖(最高奖)。同年,作品《雨润太行》入选全国工笔画展,2014年作品《烟雨楼台》入选《万年浦江》全国画展,同年,作品《晨冢牧韵》人选《吉祥草原》全国画展,2015年作品《留住乡愁》入选《八大山人》全国山水画展,同年作品《民族脊梁》参加米兰国际世界博览会中国书画名人作品提名展获金奖。先后在海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2014年在平原博物院举办《张光奎水墨太行工笔画展》。人民日报艺术月刊出版《张光奎水墨太行》画集。多幅作品被海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

太行舒怀
文/张光奎
情  缘
  我打小生长在太行山下,苍茫的群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神秘的峡谷,迷茫的云雾无不勾勒出我无限的暇想。数百次的进山写生,让我流连忘返,余兴未终。
  每当看到魏巍太行的翠松崖柏,品尝崖上老院的粗茶淡饭,太行山人勤劳朴实的情感让我豁然心动,画太行成了我追求的梦想。它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与我结缘,让我一生痴迷。
  我平生画了很多以太行山为题材的作品,在全国性画展中也获过大奖,并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但我始总感觉没有释放出我心中的情结。一次随中国工笔画学会再次去太行山采风,见到那斑驳的古宅石墙,残破的木屋阁楼,这些即将消逝的历史遗存深深地揪疼了我的心,强烈地责任感让我欲罢不能,我认为用画笔把它记录下来,呈现给后人,将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没想到这一朴素的初衷竟然耗去了我无尽的时光与精力,使我一往无前。


情  痴
  为了完成这个创作心愿,十年间的写生路漫长而艰辛,从五十八岁开始,从河北,山西到河南;只要听闻太行有好的山村石寨,遗迹胜典,不管路多么难走,不论酷暑严寒,都要争取去看看。风里雨里十年间我几乎走遍了整个南太行。搜集素材写生稿画了几百张,把写生运用到作品中也是再创作的一个过程。起图画稿反复创作了七八遍都被推翻了。于是我重理思路,破地域局限,调画面节奏,终于完成了我的太行长卷第九图稿,2014年2月,七十岁的古稀老翁,进入了正稿的创作之中。
  我之前也画过长卷,最长是十米写意,被台湾朋友收藏了。这一次画40米还是工笔画,说心里话并无胜眷。幸好跟前 有一批好友支持,才让我沉下心来,埋头笔耕,渐入了创作的灵感。我每天三点伏案,闻鸡起舞,在静静地晨曦中思考,每天绘画十多个小时乐驰不疲。我一点一滴地刻画下去,充分运用传统中国画的散点画法,吸收山水,花鸟写意中各画种的长处,又借助西画的光感,努力丰富画面的层次和质感。我一丝不苟地皴擦开来,在墨与水复杂的变化中,演绎着呈墨纷彩,从淡墨写意下笔,浓墨工笔收拾,泼墨勾勒出山石机理,掏染韵白出春风秋雨。一天天工作下来看不出画的进度,却慢慢地找到了个中感觉。时值四年,画兴不衰,得心应手。终于用了15000个小时,基本完成了幅面高近两米,长约四十米之百分之八十了。为了打开看全画幅,观瞻征询各界建议,在文联,美协,藏协及帝隆集团等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中国工笔学会冯大中,萧玉田等会长率领全国工笔画学会办公室全体成员,莅临新乡,参加作品征询会并举行了观摩研讨会,各位老师和朋友们对作品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冯大中要求我打造一件流芳千古的精品巨制,为中国工笔画增光添彩。任务艰巨让我汗颜。

情悟
  征询会后作品进入了后期艰难的调整阶段,我认真分析了大家的意见,静下心来又投入作品的再创作之中。通过这次画水墨工笔长卷创作,我感悟颇深。首先体会用好水墨是作品的命脉,先写后工是此次工笔画创作不断走出困境的绝佳选择。我感到工笔和写意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工能纤雅富丽,写能笔键墨活,两者互动,各有长短。工笔画和写意相结合形神达意,虚实相生,气韵生动,能达到远看像“写意”,近看是“工笔”的艺术效果。线条质量也是水墨工写进程中不可忽略的支撑点。线在笔墨里,意在万物间。只有从生活中提炼筛选出自己感悟最深刻的地方,运用到作品之中去才是硬道理。
  我想工笔偏重于写实,也不可忽视工笔画中神韵的写意性,不仅应注重形似,还应注重对意境的升华。只有运用中国画独有的传统技法,泼墨撞水让画面生动,细心收拾效果会事半功倍。工笔画同时要注重吸收外来艺术的元素,加强写意性是工笔画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许多探索人,用勤奋努力与无私奉献,极大地丰富了画幅的表现力,开拓了工笔画新的写意捷径。我认为水墨工笔画从写实到写意,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和发展中,尤其要讲究虚实,讲究情趣。把写实与写意相融,自然之精神与画家的心境、情感合一,形神兼备,工写结合,也就是抽象与具象的结合,工笔画才能达到气度高旷而不疏狂,心绪周详而不琐屑,趣味典雅而不枯燥。一幅好的作品格调高雅,笔精绝妙而不刻板,写意抒情而不荒率,方为上品。
  总之,我觉得只有植根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保持传统工笔画的特质前提下,对水墨传统语言形式进行有效扬弃,使当代中国工笔画的表现语言日趋完善,使水墨工笔画表现领域更为宽泛,更具有时代风貌,使其在继承中发展,在保持中纯化,才能做到工写互融,在开放和吸收中不断前进。让我等共同努力,为开创工笔画的新时代勇于探索,添砖加瓦。
作品欣赏

(请横屏欣赏)


  水墨工笔画长卷《太行山居图》创作思想概述

张光奎

  历代勤劳朴实的太行山人,用双手改造太行,营建家园,彰显了他们的聪明智慧。面临旧房老屋的坍塌,心中倍感凄凉。记录这批民族文化遗产,为研究山村民居提供历史依据成了我创作的初衷。

  新时代的变身,为山区建设增添了光彩。把历史的沉淀,抗战的遗存,在筑路、水利等工程上的宏伟壮举及现代建筑都溶入作品中,提高长卷内涵,是我追求的目标。

  经历了十年晋冀豫三地采风,九移其稿,七载绘画,两次大型征询展。中国工笔画学会全体驻会大师,亲到展室指导,并提出了打造成世纪精品的高要求。国家博物馆也派画师观展,使我创作激情倍增,推动了高1,95米,长50米水墨工笔画长卷《太行山居图》的面世。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
  • 左秀棠 2020-9-12 12:10
    张老师数十年笔耕不辍,执着追梦,终于完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工笔长卷_太行山居图。张老师不愧为太行赤子!人民画家!向张老师致敬!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