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何平编著:《马背诗人毛泽东》(一)

四川文化网 2019-11-25 09:10 2672人围观 文学作品

《马背诗人毛泽东》四十二章二十万字,主要是针对有的人给毛泽东主席身上泼脏水的一些不实之词而写,实事求是再现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形像,学习习近平主席对毛泽东同志的尊敬和爱戴。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胜利召开, ...

  协助编写单位:
  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
  世界文艺界杰出文艺家联合会
  四川省南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四川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南充分会
  (注:《马背诗人毛泽东》四十二章二十万字,主要是针对有的人给毛泽东主席身上泼脏水的一些不实之词而写,实事求是再现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形像,学习习近平主席对毛泽东同志的尊敬和爱戴。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毛泽东讲公道话的大气候正在形成,《马背诗人毛泽东》旨在正确地、完整地评价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功绩,让毛泽东思想光辉永远照辉我们前进。请编委成员单位及全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的同志提出修改意见。2020年八一建军节正式出版,向建国七十一周年献礼。请将意见转四川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南充分会培训部部长何平。联系电话15984842555,QQ2529254192)
  目 录
  第一章 韶山牛郎
  第二章 农家学子
  第三章 徒步游学
  第四章 下地干活
  第五章 鹰击长空
  第六章 为母守灵
  第七章 大梦先觉
  第八章 立党为公
  第九章 农民运动
  第十章 跃马扬鞭
  第十一章 三湾改编
  第十二章 党指挥枪
  第十三章 朱毛会师
  第十四章 上阵杀敌
  第十五章 饮马长江
  第十六章 羽扇纶巾
  第十七章 挥师东进
  第十八章 于都路线
  第十九章 血染湘江
  第二十章 遵义会议
  第二十一章 四渡赤水
  第二十二章 一盏马灯
  第二十三章 乌云密布
  第二十四章 北上抗日
  第二十五章 骑马受伤
  第二十六章 西安事变
  第二十七章 抗战爆发
  第二十八章 延安精神
  第二十九章 整风运动
  第三十章 抗战胜利
  第三十一章 重庆谈判
  第三十二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章 空城战术
  第三十四章 强敌追杀
  第三十五章 开始决战
  第三十六章 见米高扬
  第三十七章 强渡长江
  第三十八章 进京赶考
  第三十九章 开国大典
  第四十章 功载千秋
  第四十一章 走马黄河
  第四十二章 长风破浪
  第一章 韶山牛郎
  上世纪20年代,江淮大地正下着大雪,朔风怒吼人世间动荡不安。一个王朝的末路气象,夹杂在肆意飞舞的雪花之中,纷纷扬扬,将天地覆盖。这个时代出生的人,就好似夕阳的余晖,总不免带点悲凉。当时英、法、俄等列强入侵中国,清廷媚外无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千万双泪眼,在乱世中艰难度日,在蹒跚的呼声中,回旋着不安的神情。这时韶山冲出现了一位替穷人撑腰的大英雄。这个放牛郎可了不得,1927年9月9日他扛起枪带领将士举行秋收起义,在暮色里骑着一匹小黄马,马嚼声音占据着天地,战神的曙光,经过一个萌芽的清晨,渗透在人们的胸膛。长征途中,毛泽东常把这匹马让给战士骑而自己徒步。这匹马随他到延安,在凰山下累死了,毛泽东流下了泪水,特别指示:不准剥皮;不准吃肉;不准拔毛尾,要完整地埋掉。
  警卫员贺清华又给他物色一匹小青马,这匹马同小黄马一样,奔跑起来会四蹄腾空。小青马对毛泽东特别温顺,只要见到他走近,就欢快地嘶鸣。1962年小青马老死,被制成标本。1964年8月,延安革命纪念馆派专人运回,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对外展出。28年的战争生涯,毛泽东骑在马背上转战南北,写诗著文,躲过国民党军阀和日本人的枪林弹雨,躲过重重暗杀,躲过重重包围,毛泽东活了下来。他亲自参加指挥了240多次战役和重大战斗,没有一次失败过。在几十年的战斗中,他没有丧失一只胳膊、一条腿或一只眼晴,实际上从未受过伤。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穷人打下了江山。毛泽东在战火纷的马背上呤唱出最浪漫的诗篇,洋溢着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激情。1949年他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让一双双孤零零的手,举起万束灵光,写出最深沉的主题,绽开了无人破晓的晨昏。马背诗人毛泽东的形象成为了人类进步文化的人格象征,使得一切积极向上,追求光明的人民对他由衷地信仰和崇敬。毛泽东为了人民的利益,得罪了部份官僚和外国侵略势力,使一些心地黑暗的人恐惧和排斥,以至受到他们长达几十年的诋毁和控诉。毛泽东从1927年秋收起义到1935年遵义会议期间三次被撤销中委,八次受到严重警告,但他还是继续在干,因为在他身上有最深刻的历史自觉,他从来不安于现状,而要改变现状。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经艰难,人民最大的幸运就是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说起马背诗人毛泽东故乡湖南个这富饶而生气勃勃的内陆省,充满着传奇故事。除洞庭湖界定出北面的边界外,环绕湖南省三面都是起伏不平的山地。韶山古属荆楚,为南岳72峰之一,位于湖南湘潭西北部渑池县城北20公里处,主峰海拔1492.9米,山腰云雾缭绕,又名云门山。韶山层峦叠嶂,林壑幽美。大小山峰35个连成一体,以王朵山、关山、麦尽山最为出名。相传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时曾在此休息,并在其中一座山峰上演奏过韶乐,故而得名。虎歇坪在滴水洞西边山上,又名牛形山,原名大石鼓。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择大石鼓为葬地。毛泽东祖父坟墓地在戍山辰北,国民党几次挖坟都没有对毛泽东祖坟起到破坏作用。 1949年春,国民党特务潜来韶山掘坟,挖断毛家龙脉,以灭毛泽东的豪气。特务上山时出现狂风大雨,电闪雷鸣的天象,让那些挖坟的人无法弄清方位,宣告流产。
  那是贯穿万里之遥的一道闪电,在同一时刻清晰的轮廓从韶山冲驶过。它以难以企及的高度,向上向上,攸闲自在地盘旋在浩翰的天空。1893年12月26日,马背诗人毛泽东出生时,当地百姓惊叹不已,盼有真龙天子出世。直至毛泽东16岁永远离开此地之前,他从没有到过离韶山70里外的任何地方。毛泽东出生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时做"三朝酒”,请来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母亲文七妹(又名文素勤),1867年2月12日(清同治六年正月初八)出生于距韶山20余里的湘乡县四都唐家圫的一个小农家庭。文素勤在最佳年龄26岁时生下毛泽东才两个月就带到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子。她请来算命先生给外孙测八字,先生说要让孩子平安长大,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毛泽东出生前文七妹生的两男孩子都夭折了,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个名字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文七妹就把毛泽东留在外婆家,一值到10岁。毛顺生要儿子毛泽东回家放牛,学做农活。位于湖南湘潭县的韶山冲是湘潭、宁乡、湘乡三县交界处。毛泽东故居占地566.39平方米,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房屋13间坐南朝北,房前有1亩见方的池塘。毛泽东卧室顶楼上有开口,顺楼梯可攀上。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楼上召开了秘密会议,建立了韶山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1911年修的毛氏族谱记载毛贻昌的祖父毛祖人家住东茅塘,有水田10亩,生了两个儿子后,又借债买了上屋场的五间半房和22亩水田。1883年毛祖人两个儿子分家,毛贻昌的父亲毛恩普分到了上屋场的茅房和水田。毛恩普继承家产时便欠上了债。1885年毛贻昌和湘乡嫁过来的文七妹成了婚。1893年毛泽东出生时家里负债累累,毛顺生下定决心做贩米和猪牛生意还债。文七妹哥哥文玉瑞老丈人赵老板在湘乡开着一家大商号,也开始和毛顺生合作做生意。在资金周转不足的时候,毛顺生发行一种叫毛义顺堂的票子来代替货币,这是原始股票的邹形,于是很快利滚利,毛顺生家开始发达起来。1910年4月11日,长沙米价每一石涨到八千文,黄贵荪无钱买米一家人跳河后,饥民开始抢大户和米店的米,其中也抢了毛顺生家一车米,毛顺生气得不得了。毛家贫苦子孙请求族长毛祖渐开仓卖粮,毛祖渐不同意,还把毛承文捆绑起来毒打。毛泽东听到后去同毛祖浙辩论,毛祖渐十分生气,最后只好平价卖一百多担谷给毛家贫苦子孙,毛顺生由此受到责罚。毛顺生一气之下不让儿子读书,把17岁的毛泽东送到湘潭一家米店当了学徒。毛泽东除每一日在粮食贸易行稍事招待客商外,终日居在楼上读书习字,后来他留下一首五言诗出走了。这首诗是:
  沙水对沙洲,源源不断流。
  人住人脚下,何日待出头?
  放牛郎毛泽东冲出韶山考入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在学校他读《新民丛报》,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字:子任。任是梁任公梁启超。1921年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给他推荐了胡润芝的书,一篇读罢头飞雪,他又把自己的字改成润芝。放牛郎毛泽东小时候在韶山和同伴放牛时,在山坡上玩耍误了放牛,牛跑到人家田里吃庄稼,父亲毛贻昌(字顺生)知道后非常气愤,认为儿子不成器。毛泽东母亲文七妹心肠软,不像他父亲毛顺生脾气粗暴死硬。毛泽东长相像他母亲,有一双大而且敏锐的眼睛,面带微笑,言谈举止间让人感到一种慷慨浪漫的气质。文七妹对儿子毛泽东非常关爱,常陪儿子毛泽东到凤凰山佛寺诵经,向神祈福。毛泽东从6岁起开始学习田间劳动,插秧时,他提着小畚箕送秧苗。中耕时,他拔一掉田间的杂草。割禾时,他跟在后面拾稻穗。放牛是他的一件主要劳动。怎么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伙儿玩得痛快呢?7岁时的毛泽东把大家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他把果子平均分给大家吃,把剩余的草拴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抓着草就归谁。大伙都称毛泽东的办法好,都把他叫“牛司令”。这一年湖南闹旱灾,盗贼如毛。传说风水先生不过五路过韶山,在饥寒交迫之下晕倒在地,被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救起,还送了一斗米给他。不过五大为感动,于是将他多年寻得的一个天子龙穴告诉毛顺生说:这里的山象嫦娥奔月,灵气十足。如果在8月15中秋晚上,当嫦娥头顶冒着月亮灵气的那一刹那,把你祖先的骸骨放进嫦娥嘴巴里,那时天地会为之一震,“你的儿子当中定会有一个成为开国之君”。毛顺生按照不过五的说法,果然把父亲骸骨葬在嫦娥奔月的穴位之上。立马又送放牛郎毛泽东上学堂,让儿子读书成才。
  第二章农家学子
  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是他的姨表兄王季范。毛泽东在幼年时代,长时间住在外婆家,受到外婆的宠爱和众表哥的呵护,他为躲避严厉的老爹毛顺生,甚至不愿意回到自己家。在众多表兄中,毛泽东最喜欢王季范,他比毛泽东大九岁,毛泽东叫他九哥。1972年王季范去世,毛泽东送的挽联上写着“九哥千古"。毛泽东曾指着王季范说过这祥的话:没有他就没有我。这就是对王季范启蒙之功的最高评价。王季范自小学习成绩好,受到家族内亲人们的器重,王季范自然是毛泽东祟拜和钦佩的模范。王季范也非常喜欢这个聪颖好学的表弟毛泽东。两人间培养了深厚的情谊,王季范为毛泽东开启了知识之门,让毛泽东产生了要读书的强烈欲望。这颗智慧的种子埋在毛泽东心里,支撑着毛泽东求学上进。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在《改变世界的日子一一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世》一书中,说王季范的妹妹王十姑,同毛泽东是两姨表姐弟(毛泽东的母亲是文七妹,王十姑的母亲是王六妹),两人从小在外婆家一起玩,一起长大,青梅竹马,直至谈婚论嫁。就在毛泽东和王十姑翘首以待好事成双时,算命先生说二人八字不合不能结婚。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问在外交部担任礼宾的王海容:
  “那个王十姑一一怎么样了?”
  王海容回家问奶奶一一王季范的夫人肖太大。奶奶说王十姑后来同本县姓赵的结婚,不久去世,没有后人。当王海容告诉王十姑已经去世,毛泽东叹气道:
  “她是好人。人很白,性格很好,手很细一一我们还拉过手哩!”
  在读私塾时,毛泽东向母亲提出要带午饭到学校吃,文七妹以为儿子可能是为了节省往返时间,利用时间多读点书,于是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文七妹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多,晚上回来后依旧显得很饥饿的样子。她担心儿子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便细细地盘问毛泽东。毛泽东只好老老实实地告诉母亲:“妈妈,我们学校新来了一个叫黑皮伢子的同学,他家里很穷,每天都没有午饭吃。我见到他总是挨饿,于是我就想自己带午饭去,同黑皮伢子勺着吃。”文七妹听到儿子这番话,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感到非常欣慰。母亲告诉儿子说:“你应该早一点告诉我。你这样做是正确的,我很高兴。但是以后要带够两个人的午餐,免得两个都半饥半饱的。”此后,文七妹总是给儿子准备两个人的午餐,饭菜也越来越丰盛。
  虽然毛顺生没有寄希望儿子读书成才,但渐入富农家境识字还是必须的。1904年毛顺生又把8岁的儿子毛泽东送到关公桥私塾跟随毛咏薰学习《三字经》《千古文》《百家姓》。在私塾经过邹春培等三位老师指导之后,毛泽东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仁山的族兄毛宇居,也叫毛泽启。1906年13岁的毛泽东离开学堂,拜毛宇居为师。阅读了《春秋公羊传》《左传》等经史书籍。1909年毛泽东在乌龟井私塾跟随毛简臣读《汉书》《通鉴纲目》等古籍。1910年毛泽东又在东茅塘面山楼私塾跟从毛麓钟学习《史记》《日知录》等著作。毛泽东步入国学之林,初步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1910年毛泽东写七绝.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阴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宇居是当地有名的秀才,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有一次毛泽东趁老师不在,溜到山上摘野栗子,被毛宇居抓住要惩罚他。毛泽东争辩说死读书不好,然后说请老师罚我背书好了,企图将大事化小。毛宇居清楚地知道背书难不到毛泽东,为了师道尊严需要加码。毛宇居把学生毛泽东领到院子中央要他赞井。毛泽东面对这一难题,围着这口井转了两圈后高声赞道: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圄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宇居听后惊叹不已,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奇才,于是更加尽心尽力培养。这是毛泽东最早的诗作。诗是什么?我们常说诗言志。所以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诗句,就是文化人用文字表述自己的志向。写得好的诗句,获得人们的共鸣,哪怕只有几十个字,就可以获得诗人的桂冠,从此,同学们都称毛泽东为大诗人。毛泽东《赞井》一诗志向跨越了自身所处的时代,超过了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第三章徒步游学
  入夜,空气炎热而凝滞,只有蟋蟀的叫声划破寂静的夜空。山村似乎完全融入了大自然。一个微弱的黄色斑点使房屋的一面墙隐约显现。在没有玻璃的窗子里面,毛泽东不再意已经入夜,他正在埋头阅读一本古代中国传奇小说《水浒传》。毛泽东脸上满是汗水,用被子半掩着光亮和自己,因为毛顺生不喜欢儿子读书浪费灯油。毛泽东就去读“无字书”,去了解社会。有一次,毛泽东从《民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的是两个人徒步游全中国。毛泽东看了非常激动,也非常羡慕。很想出去走走看看,可是他一是没有钱,二是没有时间。1912年夏天,他找私塾同学肖子升一起商量,要去游学。就是向社会学习,调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毛泽东在游学中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活知识,从而立下了改造社会,造福人民的大志。已经当上了老师的肖子升,一听到毛泽东要邀他一起去游学,就高兴地答应了。还有一个叫肖蔚然的也答应和他们一起去。三个人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他们换上了草鞋,每个人带一把伞,一个布袋子。袋子里面装着换洗衣服、毛巾、笔记本、毛笔和墨台。出了长沙的小西门,一路上看到的是河水清清,满山苍翠,很是高兴。他们首先到了宁乡,在一个叫王熙的同学家住了两个晚上。他们拜访了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劳动敬养院。给所长写了副对联。游历了香山寺。到附近的宋家潭,找农民宋冬生了解农村的一些情况。给一位老翰林写一首诗,换了40个铜板。经过回龙山给白云寺的和尚送了对联。在黄材镇给一些店铺写招牌,了解店铺的经营情况。又到了同学何叔衡的家,看到他家喂养的大肥猪和整齐茂盛的大菜园。他们在去梅城的路上毛泽东与肖子升露宿在河堤上。他们找来两块石板当枕头。毛泽东风趣地说:
  沙地当床,石头当枕。
  蓝天为帐,月光为灯。
  毛泽东还指着一棵老树说:这就是衣柜。他顺手把背袋和雨伞挂在老树上,躺下开始睡觉。毛泽东三人一个多月的游学,途经5个县,行程近千里,回到家里写了许多笔记和心得。同学和老师看了赞誉毛泽东是“身无半文,民忧天下”。这样的游学,毛泽东还去了多次,收获很大。了解了社会,观察了民情,对他进行革命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认为人的才学不单来自书本,他在《讲学堂》中读书笔记:“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非常看重游学的作用,他在《讲堂录》上这一样写道:“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下;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即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毛泽东把游学的感受投寄湖南《通俗日报》发表,反映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问题,以期研究解决。潜心研究,从而抓住中国社会问题的症结和走上革命的正确途径。人民是毛泽东心中的“上帝”,是英雄,是主人。所以他游学接触人民群众,他从人民群众中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毛泽东理论和实践更加丰富了,生活更加充实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章下地干活
  韶山秀美的自然环境天造地设,脚下的红壤,浇灌的稻田银色的水面上,点缀着一排排稻谷的嫩苗,在阳光下就像带有千万条划痕的巨大镜面反射着光影。一丛丛竹子以及它们精致幻绿叶,构成了画框,衬托出雾气笼罩的青色山峰。松树肩并肩站立在高处,似乎在威严地保卫它们阳刚生命力的山坡。毛泽东对大自然无比崇敬,正在热衷于读书中的毛泽东,老爹要他下地干活。毛泽东从6岁起就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割草、放牛、拾粪、砍柴,识字后也帮父亲毛顺生记帐。特别是14到15岁这两年内,他成天在地里跟家中雇的长工一同干活。在这段时间,毛泽东对父亲的严厉感受很深,后来回忆说:
  “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我仔细记帐,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于是,犁、耙、栽、割,全套农活都样样在行。还常常跟长工争胜,抢重活干。”
  毛泽东养成了山区农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劳,不怕艰难,对农民的疾苦也体会得很深。毛泽东没有终止学习,下地后更加努力地攻读课外书。 停学两三年之后的毛泽东,获得了再次学习的机会。一次秘密帮会“哥老会"几个成员撬窃了毛家。
  毛泽东认为这是好事,“因为他们偷的是他们没有的东西。”
  这件事情发生后,不仅毛泽东的父亲不同意孩子的古怪想法,毛泽东坦承"我母亲也不肯接受我的观点。”1906年冬至这一天,毛顺生设酒席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吩咐毛泽东招待客人。毛泽东不愿意做这些事,父亲生气了,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毛泽东当着客人反驳道:
  “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
  毛顺生更加生气,举手就要追打。毛泽东便跑到家门前池塘边,声称父亲再要逼近,就跳下水去。在母亲的调解下,一场风波才和平解决。毛泽东父亲毛顺生物色了一个18女孩子罗一秀,强迫14岁的毛泽东聚她,实际上是为家里添个劳力。罗氏是湘乡县人,生于1889牟10月20日(清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拒绝和这个姑娘住在一起。毛顺生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毛罗氏”作为毛泽东原配妻子写进毛氏家谱。1910年2月11日,罗一秀患痢疾病逝。
  毛泽东打开了他的广阔天地,在韶山追索每一本书。他得到了一本《关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威胁》的小册子。他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本叫《盛世危言》的书提倡改革和技术进步,使毛泽东初步接触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为中国应当借鉴西方有用的东西,以拯救中国的核心文明。这本由一位有改革思想的买办所写的书使他深信,为了中国,他必须离开韶山,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1906年湖南饥荒发生了大规模抢米运动。暴民把湖南总督赶出了清朝的衙门。当局派来一个新总督,对暴民进行血腥镇压,很多造反者被砍了头,人头挂在旗杆上示众。这件事情让毛泽东看到了一个世界在颤动,铭刻在一生的记忆中。
  1901年毛泽东和父亲毛顺生就继续上学的事发生争吵。毛顺生要儿子毛泽东到70里外湘潭县城一个米店去当学徒。毛泽东只是放声大笑,心情十分沉痛。为了这件事,在很长时间里,毛泽东同父亲毛顺生互不说话。毛泽东是真正希望去一所教“外国”课程的新式学堂里当一名全日制学生。通过母亲文七妹家的关系,毛泽东到了湘潭一个失业的法律专业学生家独立地学习了6个月。通过读书、听课和辩论,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从母亲娘家的亲戚朋友中5块10块地借了一些钱。郑重向父亲毛顺生宣布:“我决定到东山高小去上学。”
  “你说话当真吗?”毛顺生急匆匆地说。"莫不是你今天早晨中了大奖,突然发财了?”如果毛泽东去上学,就必须筹钱另雇一个长工来做毛泽东做的那份活。毛泽东问父亲毛顺生"顾一个长工一年要多少钱?”毛顺生说一年要十二元。毛泽东把一个信封放在父亲手里,说:这里是十二块钱,我明天早上就去东山。"第二天天一亮,毛泽东就起床收拾行装。母亲文七妹关注着他,没有多说话。"你要不要跟你父亲道个别?”毛泽东说"不,不用。”毛泽东这样回答。在毛顺生的家里,挂在房梁上一串串红辣椒为非常简陋的屋子增色不少。毛泽东就此从这座房子开始了他喜爱辣味食品的一生。
  第五章鹰击长空
  韶山的平静只是假象,因为山外已在发生急速的变化。中国最后的王朝在苟延残喘。中国正在被更为先进的欧洲列强瓜分。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人打败了中国,中国的精英们由焦虑变得惊慌起来。毛泽东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思想和社会天地,从而走出建筑在几亩田地上狭窄的家庭天地。在离开韶山的时候,毛泽东内心带有一种强迫感,一定要在父亲的眼里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并在服务于更有价值的目的方面,成长为比他父亲更全面,更完美的人。毛泽东的父母亲,没有能够引导他信奉一种社会革命哲学。在韶山的童年生活中,解释了为什么这位革命者会成功?新思想和旧中国的社会条件,使他成为一个造反者;在家庭的磨难中,则使他成一个有非凡决心的造反者。
  马背诗人毛泽东,1910年7月离开家乡的时候,给严厉的父亲毛顺生写了一首七绝诗夹在父亲每天要看的帐簿里,作为向父亲告别《七绝.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氏家族先贤们的求知精神和重教传统,对毛泽东走出韶山起到了重要作用。1910年毛泽东听外家表兄文运昌介绍,毛泽东离开韶山,开始了向湘乡长途跋涉的求学路。毛泽东穿过东山高等小学堂的几道黑色汁漆门,跨过架在深沟上的白色石桥,来到了一座高高的大门前。
  “先生,请问您能让我在这里上学吗?”校长问了一声这个一脸严肃的年轻人叫什么名字。
  “先生,我叫毛泽东。”
  毛泽东热切求学的态度,校长猫了他一眼,反驳不收留他的理由:16岁啦?还没学过数学和地理?写字又这么难看?另一个在场的老师替这个农家孩子说了几句好话。毛泽东获得了在东山小学试读5个月的机会。东山像是为毛泽东预先安排向更高地位爬的阶梯,是一个在韶山根本无法获取知识的地方。只有学习才是毛泽东的真正朋友,在东山,毛泽东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当时改革运动的政治情况使他认识到,知识能够再造世界。政论家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和改良运动倡导者康有为所作的《戊戌变法》第一次给了毛泽东严格的政治熏陶。
  一天傍晚,毛泽东碰上萧三手里拿着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急忙借到手,像艳遇新情人一样抱着书不放。就像地平线上出现一道光亮,年轻的毛泽东注意到了西方世界。为了了解更多的英雄,他喜欢读关于中国古代帝王的书,特别是对统一中国的强人秦始皇和有军事才智并使汉朝走向强盛的汉武帝。因为毛泽东对《三国演义》和其他一些英雄传奇了解很多,同学们都很尊敬他。毛泽东学习成绩很好,校长同意他5个月试读期过后继续上学。
  1911年春,毛泽东带着行李离开了湘乡东山学校,同萧三一起步行到了湘潭。挤进了由湘潭开往省会轮船的三等舱。令毛泽东惊喜的是,他被专为湘乡人开设的学校录取学习。在学校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了孙中山领导民族主义运动的《民立报》,他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墙上,建议组织一个半改良半革命的新政府,由孙中山任总统,康有为任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1911年10月,革命者在武汉开始了推翻清廷的行动。革命军在一个月内攻占了17个省,清王朝结束了。毛泽东非常感动,决定"参加革命",加入了革命军在湖南的一支部队(新军)。他的军饷每月七元,两元用伙食费,剩下的大部分买报纸。毛泽东在《湘汉新闻》读到一则"社会党的报道,其他文章开始把"社会主义"作为重新组织社会的新奇思想加以讨论。1912年春毛泽东"便退出军队,决定回到我的书本子上去。”
  毛泽东一向睡眠好,无梦的毛泽东一听见铃声,他穿着圆口黑布鞋踩着铃声的节奏走过操场,来到教室。长沙修业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一见26岁的历史教员出现在门口,刷刷地起立,齐声喊:“先生好!"
  毛泽东把粉笔盒往讲桌上一放,忽然说:“同学们,起立!”孩子们迟迟疑疑起立。“诸位同学,今天我讲的课,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华。洋鬼子之所以一再打中国,就是欺侮我们中国人站不起来,腰杆挺不直。今天我讲这段历史,同学们还坐得住吗?所以先生愿意看见你们站着,你们愿意站着吗?”
  “愿意,!愿意!”满教室轰轰响,大家齐刷刷站了起来。毛泽东环视教室说:“像中国人了!”毛泽东在黑板上写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字时,便听得远处传来七八声枪响。不知是在处决还是在吓唬,张敬尧兄弟开枪就像啪啪啪扇男人耳光或打女人屁股,一年四季随意得很。毛泽东面对一屋子耸得像宝塔一样的孩子,心里寻思:今天新民学会开会时,要把巴黎的火药味同长沙的火药味融在一起研究。“同学们,我今天不讲八国联军了,讲讲巴黎和会。这两桩事情,都是强盗之举。”
  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张敬尧问副官:"那个毛泽东既是湖南人,怎么不说湖南话?”徐副官带七八个士兵闯进学校,几枪托将门楣上的《湘江评论》编辑部木牌砸落在地。
  毛泽东对大家说:"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大家莫要紧张。”
  徐副官虎虎地问道:“那个是毛泽东?”
  毛泽东闻声而出:"武将叫阵,文人出马。敝人姓毛,名泽东。”
  徐副官说:“你就是要把洞庭湖开闸的《湘江评论》主编?"
  毛泽东笑一笑说:“不开闸门,何以成洪流?不唤起民众,何以反抗专制?你们军人有炸药,若是你们也来参与开闸,一声爆破,何愁湖南的革命形势不一日千里?”
  徐副官说:"你敢跟我耍贫嘴?我今天是奉张大帅之命来警告你的。你乱写刁文,犯了张大帅的虎威了!"
  “我毛泽东这两个月写了很多文章,不知我的哪篇文章犯上作乱,犯了张大帅的虎威?”“是不是我写的《民众的大联合》这篇文章?”
  徐副官恼了,拍拍腰间手枪:“我不跟你说这一篇!”
  毛泽东说:“啊,那一定是这一篇。"毛泽东翻出《湘江评论》创刊号,“一定是呼吁释放陈独秀先生的这一篇!”
  徐副官说:"你称陈独秀万岁!”
  毛泽东说我是这么写的"我祝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万岁!"
  徐副官说:“你为政府要犯鸣不平,不是犯上作乱是什么?”
  毛泽东勃然一怒,手指着对方说:“国家软弱,民生维艰,陈独秀为之呼号,呼吁民主,呼吁科学。6月11日,陈独秀被政府抓起来了。陈独秀说出了中国民众的心里话,政府为什么抓陈独秀?”
  “太放肆了!"徐副官恶胆边生,“给我梱起来!”
  "慢!”毛泽东说:张敬尧今天没有给你抓人的口谕吧?”
  徐副官进退两难,“娘的,我就捆不得一个秀才?”
  人群中一阵骚动,只见石花石头两个孩子哭着奔来,抓住徐副官要拼命。“你们还我爸爸!还我妈妈!”女孩子呼声凄厉。人群里有人喊:“光天化日的,杀人就是要偿命!”北大校长李大钊等全国呼吁,1919年9月16日,陈独秀出狱!毛泽东“北上请愿,驱除张毒!”12月6日,驱张代表团团长毛泽东和40余名代表奔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为三千万湘民请命。毛泽东住在北京长街福佑寺。
  “开慧!”毛泽东奔过去,“你怎么找到这里的?”杨开慧站在冬日的太阳里,朝他笑。杨开慧告诉毛泽东,父亲病重了,在北京住一家德国医院。毛泽东去医院见恩师杨昌济瘦多了,一双眼睛还是那样炯炯有神。
  杨昌济一直担心湖南的"驱张”,他说:“张敬尧现在已四面楚歌,张毒之孤立显而易见”。
  这时"驱张请愿团”4名成员寻到医院,说长沙发来电报,毛泽东父亲病重,劝及早返回。毛泽东说:"家父病重,我早几日就知道。侍奉父亲,也是孝道,然而忠孝难两全。我此刻所思所想,是如何做好中华民族之孝子,而不只做韶山毛贻昌一人之孝子!”
  杨昌济叹口气,对杨开慧说:“润之此人,既资质俊秀,又大气磅礴,可倚可靠。”
  毛泽东组织的这次请愿无果而归。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陈独秀说他的文章如“山洪出闸"。1920年2月15日下午,陈独秀走入武昌文华大学第四讲堂讲:"我希望,武汉市能开全国之先河,摆脱军阀统治,实行市民自治!”全场响起掌声。
  1920年冬,毛泽东约杨开慧寒假到板仓过春节,不做嫁妆,不坐花轿,不举行婚礼,不作俗人之举,两人自由地结婚了。1921年夏天,毛泽东赶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新婚不久就要分离,毛泽东和杨开慧恋恋不舍,毛泽东给杨开慧写《蝶恋花.向板仓》: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毛泽东从上海开会回到湖南,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并担任书记,杨开慧用全部身心支持毛泽东的工作,两人相濡以沫,一起渡过了一个又一个艰苦的日子。1921年秋,杨开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掩护毛泽东的活动,杨开慧辞去了岳云中学的教师职务,杨开慧负责湘区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1年8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社址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杨开慧为大学筹集经费。何叔衡、毛泽民、毛泽潭、夏明翰等曾在这里工作学习。1922年毛泽东创办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担任该馆的负责人,主持馆内一切事务。馆内藏有《新青年》、《先驱》、《赤光》等进步书刊,吸引了不少青年人。1922年10月24日,杨开慧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毛岸英。1923年11月2日,又生下第二个儿子毛岸青。
  1923年12月30日,天色还未破晓,刺骨的寒风吹皱了清水塘一弯绿水,一钩冷月孤零零地挂在天边。毛泽东接到党中央通知,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和杨开慧婚后娶少离多,特作《贺新郎.赠杨开慧》: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表明毛泽东无暇顾及娇妻弱子的无奈和自我解脱。湖南清乡司令何健悬赏1000元大洋,捉拿杨开慧。1930年10月中旬夜,天黑如锅底,清乡铲共义勇队如狠似虎向板仓扑来,杨开慧不幸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保姆陈玉英和8岁的毛岸英。在狱中,清乡司令部5次提审杨开慧,强迫她交出地下党组织人员名单和毛泽东秘密联络的通讯地址。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获得自由。杨开慧毅然回答:
  “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杨开慧经受了皮鞭抽、木棍打、竹签扎、杠子压等酷刑,她回答敌人的只有3个字:
  "不知道!”
  1930年11月14日下午1时,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9岁,留下遗言:
  “我死后不作俗人之举。”
  1930年12月,毛泽东从报上得悉杨开慧牺牲的噩耗后,写信给杨开慧的亲属,悲痛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托人辗转寄来银元30元,为杨开慧修墓立碑。
  第六章为母守灵
  1917年,毛泽东当时只有24岁。他以《心之力》为题回应了杨昌济德育教育的激情,这是毛泽东的最早文献。为了使毛泽东紧随自己的路前行,杨昌济向毛泽东介绍“船山学社”和《新青年》。王船山是一位17世纪主张济世救民的爱国者和哲学家,而《新青年》杂志则把现代西方这把刀子插进了僵硬的中国传统的胸腔。毛泽东同意杨昌济“国家为一有机体,犹人身之为一有机体也,非如机械然,可以拆卸之,而更可装置之也。”毛泽东从杨昌济那里吸取了一种信念,就是通过坚苦努力,可以使人获得新生。毛泽东在日记里写道: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湖南省第一师范杨昌济(只教高年级,1915毛泽东成为杨昌济的学生)。杨昌济生于1871年4月21日,世居长沙县清泰乡板仓。杨昌济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在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组织学有会反对日本"二十一条”活动。他在名为《明耻篇》封面上写下:"五月七日(二十一条签字的日子),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1915年毛泽东创建了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政治组织"新民学会”。让湖南的天空上亮出了第一盏红色的信号灯。1915年6月,毛泽东写五律.挽易昌陶:
  关山骞骥足,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倩,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漾谁家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1918年初,毛泽东等在长沙北门外平浪宫聚餐,为罗章龙去日本留学饯行。毛泽东在送别诗中,表达了修炼身心,待机而动的心情: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可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已不再受别人怪念头的驱使,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的5年半中,他在书籍或副本的页边上,写下了不下100万字的分析、有独立观点的批注。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者。杨昌济把他列为在他教过的几千名学生中最有出色学生的第三名(萧瑜第一,蔡和森第二,这两人后来成为共产党里一度辉煌又陨落的流星)。
  1918年10月毛泽东母亲文七妹去世,享每52岁。毛泽东回家参加母亲葬礼,在毛泽东为母亲写的悼词里,佛家和儒家思想各占一半: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履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1918年10月8日深夜,毛泽东写好《祭母文》后,又含泪写下挽联两副: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韵山洒泪多。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需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毛泽东为母亲守灵七日后,带着小弟弟辞别父亲,回到长沙。为了弥补自己"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他将克勤克俭的父亲毛顺生接到长沙小住,尽一份儿子的孝心。1920年1日23日,在母亲去世三个半月的时候,父亲毛顺生因患急性伤寒医治无效病逝,享年50岁。毛泽东先后把小弟弟毛泽覃和从小在他家长大的堂妹毛泽建接来长沙读书,安排毛泽民在一师附小做校务。这三兄妹跟随毛泽东干革命,举家为国,先后都献出了生命。
  第七章大梦先觉
  1918年,杨昌济离开长沙到北京大学任教。毛泽东和另外20人于1918 年秋随其后去北京。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在李大钊手下做北大图书管理员,月薪8元。毛泽东在图书馆第一次读到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他经常应邀去杨昌济家中,并在那里结识了杨开慧。毛泽东参加了李大钊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确立毛泽东政治信仰的第一步。随后又拜访通过《新青年》结识的第二位教授陈独秀。毛泽东在北京期间,陈独秀对他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西行漫记)127~132页。
  1919年5月,毛泽东的上司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专辑,毛泽东开始明确信仰马克思主义。1918年至1919年他在"李大钊手下","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李大钊传记)。1919年春,北京爆发了学生大游行即五四运动,这次运动把《新青年》倡导的思想推向了高峰。当学生们把孔、孟思想骂得体无完肤时,毛泽东到山东拜谒了孔子的墓地。他又爬上了东岳泰山,考察了孟子的出生地,还去了梁山县《水浒传》好汉们聚义的地方。
  1919年下半年,毛泽东回到湖南长沙,帮助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印刷《觉悟》、《女界钟》、《新文化》、《热潮》、《向上》、《奋争》、《新声》。毛泽东在集会上演讲“使用国货,抵制日货。”发动示威游行以反对北京政府和张敬尧的亲日政策。为抵制日货,7月9日,“国货维持联合会"和"湖南各界联合会”成立,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团结的标志。毛泽东在1919年7月14创刊《湘江评论》,毛泽东任主编,7月21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表文章《民众的大联合》,实际上相当于1949年毛泽东提出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宣称,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和民主正是中国所需要的。
  《湘江评论》出版第五期以后,就被军阀张敬尧查封,同时取缔了"学生联合会”。毛泽东豪不畏惧,接着担任长沙另一个学生周刊《新湖南》的主编。又被张敬尧查封。毛泽东就在长沙的主要日报《大公报》发表文章。毛泽东在十三天内发表九篇文章,痛斥旧社会对于个人自由之束缚。毛泽东办进步刊物受阻,1919年11月他改组“学生联合会”,12月组织长沙学生罢课,反对张敬尧。张敬尧召集学生代表开会,痛骂学生干涉政治,厉声喝道:“你们若不听我的,就砍掉你们的脑袋!”毛泽东搞政治活动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大家逐渐意识到,只有借助外界力量,才能把张敬尧赶出湖南。于是派代表分赴几个大城市活动,毛泽东再次去北京,恰巧杨昌济1月底去世,毛泽东在北京去看望同时安慰杨开慧。写《虞美人.赠杨开慧》:
  堆来枕上愁和状,江海翻波浪。夜来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恁。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生,号霞,字云锦,故乡板仓。1913年随父亲杨昌济搬到长沙城。1917年的一天,毛泽东带着《伦理学原理》一书到杨昌济家。杨开慧接过毛泽东手中的书,翻开一看,只见圈圈点点,硃墨纷呈。杨开慧高兴地说:"难怪我爸爸总夸奖你。你真是不动笔墨不看书呀!"毛泽东热情地解释道:"写书的人总是带着自己的伦理偏见,说的话不可能都是对的。况且古今不同时,事物多变化。我们不应该一味迷信古人和洋人,也不应该全盘否定前人成果。因此,我们读书要好好想一想,对的,才相信它。不对的就应该摒弃它,而且亳不可惜!”
  毛泽东在湖南创办的《湘江评论》、《新湖南》刊登的文章,博得了《新青年》、《新潮》和李大钊主办的《每周评论》三家刊物的好评。1919年11月出版了《共产党宣言》,毛泽东读了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毛泽东从北京去上海见陈独秀,同陈讨论他读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1920年6月毛泽东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易培基兼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遂任命毛泽东为第一师范附小主事。毛泽东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同年冬天同杨开慧结婚。毛泽东在自传中称:“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西行漫记)131页。
  第八章立党为公
  毛泽东1920年冬至1921年春的活动,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0年初共产国际第一个代表维经斯基到中国同李大钊接触,李又介绍他认识上海的陈独秀。1920年3月在北京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9月在北京建立了共产党的核心组织。为配合北京行动,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发起成立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又着手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这两个组织,是毛泽东仿照其师长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做法而建立起来的。7月底又建立文化书社,发行各种激进书刊。毛泽东还说服新任都督谭延闿为书社写了招牌。
  1921年元旦,大雪纷飞,寒光询烂。长沙新民学会会员10余人在潮宗街文化书社举行新年大会。毛泽东报告开会的缘由,确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目的。第二天,一起讨论实现目标的方法与途经径。毛泽东介绍留法会友蔡和森的提议,并指明:“世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大概有下列几种:一、社会政策;二、社会民主主义;三、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列宁主义);四、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罗素的主义);五、无政府主义。我们可以拿来参考,以决定自己的方法。"在讨论中,毛泽东说:
  “社会政策,是补苴罅漏的政策,不成办法。社会民主主义,借议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议会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否认权力,这种主义恐怕永世都做不到。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如罗素所主张极端的自由,放任资本家,亦是永世做不到的。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多数人同毛泽东一道,主张采用列宁倡导的激烈方式。毛泽东的这个发言,同《湘江评论》的言论比较,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1921年春,中国国内有六个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北京、长沙、武汉、广州、济南各一个),巴黎中国留学生还成立了一个小组。国内六个小组每组有两名代表,还有一名旅日华侨代表,共13人出席会议。1921年7月23日晚上8点,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国民党时期改称望志路106号,解放后改称兴业路76号)李汉俊寓所的客堂里召开党的第一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也参加了会,李大钊和陈独秀未出席会议。会议临时推选张国焘为大会主席,毛泽东和周佛海作记录。出席会议代表有: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12名代表全国53名党员。除正式代表外,还有一名包惠僧。会议讨论和通过《共产党宣言》;讨论和通过《党章》;讨论和通过今后工作方针。一大的筹备工作最初由李达、李汉俊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商量进行。《党纲》规定:“本党采用苏维埃形式,组织工人、农民及士兵,宣扬共产主义,决定社会革命为本党的主要政策。”代表们正在上海法国租界一所女子学校举行会议,一个可疑分子突然闯入,全体代表除二人外均及时逃脱(此二人经审问后不久也获释)。为保证安全,最后一次会议在浙江嘉兴南湖的船上举行。会议纲领中提出的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并“采取无产阶级专政”以消灭阶级。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回到长沙,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1921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自修大学”,教员和同学展开讨论,毛泽东在参加各种讨论过程中,继续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基础。1922年下半年,毛泽东在湖南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宣传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和工农联合等问题。毛泽东还和李立三、刘少奇一起,在全省领导一系列罢工运动。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拥护同国民党联合的决定。毛泽东说,他曾去上海准备出席大会,但忘记了地址,找不到任何同志,只得又反回长沙。1923年在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被选入中央委员会,担任组织部长,代替了张国焘。毛泽东把全部心血投入革命,投向事业,要杨开慧克制过分依恋,给杨开慧写了一首元稹的《菟丝》相递:
  人生没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藤。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砍将去,柔蔓与之并。
  1924年毛泽东刚过30岁生日,1月20日,在广州参加了孙中山主持国民党一大。他第一次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出现在演讲堂上。他参加会议讨论时,强调共产党对孙中山主义的支持。1924年12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选出的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局没有毛泽东。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的名字成了同共产党合作的象征。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暗杀,以蒋介石、戴季陶、胡汉民为代表的新右派崛起。
  1925年9月,以左派面目出现的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召毛泽东在广州替自己代理宣传部长。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明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中国大约四万万人,其中两亿人是赤贫的农民,一亿伍千万人能够自饱。只有一百万和依附于他们的四百万人占据着中国的上层,这个金字塔看上去很结实,其实是底层人民没有行动起来。一旦底层人民不再接受上层统治,中国社会就会大变样。中国人自己养不活自己,外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压,内因是中国社会上层的贪婪与压榨。只要把大部分人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劲,就将改变中国乃至世界。毛泽东已经找到了关键支点,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发动群众,尚未找到杠杆。
  在国民党"二大”毛泽东再次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继续代理国民党宣传部长。蒋介石快速上升,手握军队的蒋介石成了苏联和英美两国看好的香饽饽。孙中山时代,实力大增的蒋介石已露峥嵘,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随后又被选为常务委员。蒋介石在投奔孙中山之前,他热衷于混迹十里洋场。蒋介石是留学日本学过军事的,孙中山圈子里最缺的是军事人才,蒋介石开始组建黄埔军校。有了军队就可以打倒军阀,得到军阀的地盘,就可以产生红利。蒋介石通过军队的建设和买办及江浙财团建立联系,蒋介石的力量就一步步扩大了。中国其他力量只有阎锡山有资格与他抗衡,但阎锡山所依赖的华北财团财力比不过江浙财团,这就使蒋介石最终胜出。英美势力选择了蒋介石作为他们的代言人。于是蒋介石开始与共产党翻脸,与苏联闹翻。这时陈独秀采取退让政策,更壮了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的胆。国民党“二大”结束才两个月,蒋介石就制造了“中山舰事件”。面对挑衅,苏联军事顾问和陈独秀不敢反击,主张妥协。毛泽东和周恩来提议反击被拒绝。蒋介石把尚在观望的国民党将领们收服了,不到两个月,他就在国民党二届二中会上强行通过了《整理党务决议案》。共产党人被罢职,毛泽东也丢了代理宣传部长的官。中国人你死我活地拼杀,不过是外国人利益的角斗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外国人不在乎中国人生死,可是中国当时的高层也不在乎,这是为什么?
  蒋介石靠着黄埔军校起家,却以背叛苏联的方式与英美勾搭,得到的是美元和武器,失去的却是外蒙古大片土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蒋介石比毛泽东早一步掌握了枪杆子,靠着买办联手,得到中国财主们的支持,爬上了中国统治者的宝座。他用中国的利益作为抵押品,获得了英美财团的金钱支持,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他的提案,逼得毛泽东开始培养自己的力量,这是任何反动派都没有想到的。
  年轻毛泽东的打扮总是一袭长衫,头发中分,颇有名士风度。他在寻找隐藏在农民中的力量。1924年12月,毛泽东离开上海回湖南老家养病。他创办夜校,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发展中共党员。农民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引起土豪劣绅的忌恨。他们提议逮捕毛泽东。毛泽东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安然脱险。1925年初,毛泽东在长沙湘江边橘子洲头,回想当年的师范生活,写下了有名的《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帐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九章救命恩人
  国民党“二大”后,毛泽东的新工作是担任国民党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蒋介石搞黄埔军校,毛泽东抓农民运动。毛泽东请周恩来、彭湃来讲课,毛泽东亲自讲“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三门课。毛泽东经过长期探索,认识到只有借助农民的力量,只有依靠占绝大多数深受压迫的农民群众,只有把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放在革命的中心问题上,才有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他明确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路线。这时,他还缺少一个关键步骤,那就是枪杆子。此时,北伐开始了。蒋介石已经可以组织力量来验证自己的成功之道,各种左派力量也在积极贡献着。这时的敌人是共同的,那就是各个军阀。摊牌的时刻已经临近,陈独秀也在中共会议上提出要争夺领导权,不过要限制农民运动,农民的武装“不要超出自卫的范围”。在这种自相矛盾的指示中,谁也不知道陈独秀拿什么来和蒋介石争夺领导权。
  韶山冲的张有成,住在韶山通往湘乡的山坳上。毛泽东儿时常和他一起放牛、砍柴、玩耍,相互建立了深厚友谊。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期间,有一次突然遭到国民党枪兵追捕,匆忙之际,他跑到张有成家躲了起来。枪兵寻到张有成家时,张有成不荒不忙,应付自如。张有成告诉枪兵,刚才看到一个穿蓝长衫、蓄西式头的人,从山埂上往湘乡那边跑了。
  枪兵问:“你怎么不抓住他?”
  张有成说:"一个教书先生,我干嘛要抓他呀?”
  枪兵说:"他不是教书先生,是共产党!”
  张有成说:"他额头上没写字,我怎么晓得他是共产党呀?”
  枪兵骂骂咧咧地走了。其实,毛泽东就藏在张有成家的木匠棚里。随后,张有成找来轿子,佯称轿子里坐的是一位郎中先生,才把毛泽东送走。分手时还给毛泽东一些盘缠钱。1951年,毛泽东邀请张有成和毛宇居赴京相叙。张有成一到北京,毛泽东立即把他接到中南海。
  毛泽东握着张有成说:"有成兄,一别20多年,想不到我们还是见了面。这要感谢你。那一次若不是你胆大沉着,掩护了我,我差点命都没了哩!”
  张有成在京住了一个多月,离京时,毛泽东赠他一件呢子大衣、一双皮鞋、一口皮箱。
  毛泽东嘱咐他:"每年要给我写几封信,不写别的事,就写家中事,村里事,高兴的事和恼火的事。”
  张有成回到韶山,收集群众的各种意见,常写信给毛泽东,反映乡间情况。
  农民运动讲习所所作所为,毛泽东赢得共产党内的地位,随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他奔赴长江沿线一带视察,联络江西、湖南、湖北各省国民党省党部,商办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等事宜。疾风暴雨般迅猛兴起的农民运动,像一股失控的野火,威胁和烧痛了地主豪绅,他们站在共产党的对立面,投奔蒋介石阵营。蒋介石大受鼓舞,乐意担当旧秩序的维护者。陈独秀向蒋介石妥协,同时扶持汪精卫,以制约蒋介石的军事势力。共产党内许多人不同意陈独秀的意见。
  毛泽东提醒陈独秀注意:“右派有兵,左派没有兵,即右派有一排兵也比左派有力量。”
  这种见识高明之极,这是一个伟大的跨越。显然毛泽东已经在接近他所探求的大的本原了。这大概是常讲的螺旋式上升吧。陈独秀无视这种危险,他可能也没有听懂毛泽东在说什么。陈独秀对毛泽东有引路提携之恩,但此时的陈独秀已完全暴露出他只是一介书生,作为一位政治人物他压根就不合格。他没有自立的主张、概念、能力、魄力。作为一位党的领袖是不合格的。他做的只是服从苏联的意志。觉悟的前方在向毛泽东招手,他下到湖南乡村去考察农民运动,很快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央委员瞿秋白为这本书写了序言,称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王!”
  蒋介石旗帜鲜明地站在人民大众的对立面,亮出了明晃晃的大刀。1942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逮捕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南京的蒋介石与武汉的汪精卫分庭抗礼,再加上北京的张作霖奉系军阀政府,中国一时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实局势已经完全倾向了蒋介石。面对危机,陈独秀没有任何作为。
  1927年5月,毛泽东独步徘徊在武昌蛇山黄鹤楼前,预感到一场大劫难很快来临,他面对滔滔奔涌的长江水流,挥笔写出了《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莾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诗是马背诗人毛泽东最忧郁的一首诗词。面对危机,无法应对。虽然在诗词最后以“心潮逐浪高”收尾,但依然无法掩饰无奈。
  第十章跃马扬鞭
  一只巨手在召唤,奏响了大山深处的寂寞,像星星缀满湛蓝的夜空,摇动着骤雨初歇的黄昏。前进的路,沉在沙的帐幔里,像一条秋虫,蠕动着。生命的断句,终于划出了一个长长的破折号,直到窗前涌来曙光。看似一双钢铁般的肩膀,正是一个男子汉的责任担当。1927年毛泽东精心筹划湘赣边秋收起义,他急着赶往江西铜鼓组织第三团。牵着人世间的风,追踪着伸向无边的云彩,极像远方黎明里的一盏灯,同白鹭一起出没在群山之间。毛泽东正在赶至浏阳张家坊村时,突然遭遇了险情,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被捕的事件。毛泽东同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都穿一身白色绸褂子长裤,凉帽遮脸,商人打扮,各人背着一把油布雨伞,并肩走在山路上。两人一边说着一边走着时近中午,正当他俩顶着白花花的烈日,走近张家坊的一家供应膳食的小客栈,拉开本登刚坐下,一伙团防局清乡队的团丁,挎着长枪短枪,一路喧喧嚷嚷而来。
  团丁队长忽然看定毛泽东说:“你是吃肉的,你是专吃我们国民党肉的共产党!”
  毛泽东站起来说:“我是做棉衣生意的”。
  团丁又问:“你姓什么?"
  毛泽东说:“敝人姓石。”
  "石老板,隔壁就是衣店,请!”团丁把毛泽东推到布店门口。让毛泽东接过尺子丈量布匹。无奈手势笨拙,片刻尺子咣当落地。
  团丁队长一把揪住毛泽东的衣领:“你做屁个棉布生意,分明是做军火生意的!你是共产党中秋暴动分子!给我抓起来!”两个团丁一前一后挟着他走。 毛泽东说:“我实在太冤,行个方便”。又给团丁两个银圆。潘心源作出要跑的架式,小头目忙一边看住潘心源,团丁队长走在前面"山妹子情妹子”吼着,毛泽东趁机蹿过路旁树丛,奔向上山坡,跑到塘边,躲在水沟里。一轮明月升起,山色朦胧,清风徐徐。毛泽东踏着皓月,迈开了大步。毛泽东赶到铜鼓,亲率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向浏阳东门进发。三团的第一仗是打白沙镇,在路上第一排枪,就撂倒八个敌兵。毛泽东义旗到处,开监放人。
  1927年5月17日,进攻武汉的反共军队和叶挺部队开战,毛泽东组织中共农讲所四百余人参加战斗,表现出只要有力量就要反抗的勇气和决心,表明自己决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6月10日,汪精卫撕下伪装,和冯玉祥、蒋介石携手,反共反苏。中共中央常委蔡和森提议毛泽东担任湖南省委书记。毛泽东立刻赶赴长沙,决定用武力来对付反动军队,这为他后来的秋收起义做了准备。过了11天,汪精卫宣布共产党非法,到处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在腥风血雨中,共产党人做出了三个反映:1、准备南昌起义;2、组织秋收暴动;3、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彻底反了吧。这时的毛泽东很难过。他看到了他追随的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巨大缺陷,他们不能够预见危险,不能防范危险。这样素质的人没有资格充当领袖。关键是毛泽东看见了血,那是成千上万农民的血。这使得毛泽东丢掉了一切幻想和犹豫。心力交瘁的毛泽东做出了最后的抉择,活不下去只有"上山”,《水浒传》中的"逼上梁山”再现。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率领国民革命军贺龙、叶挺部两万多人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一”起义部队最后被打散了,只有后来赶到的陈毅帮着朱德带领数千人坚持打游击。毛泽东眼睛盯住基层人民,力量来自抢杆子,道路在广大的农村。当年佛陀经历数十年的苦修,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毛泽东经历了集会结团,再到组党。他按照大知识分子南陈北李指引的道路,热情地组织工人运动,只是锻炼了一下,没有取得成功。随后,毛泽东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引,与国民党联合,为讨伐军阀呼喊效力,这一努力与刀枪一相遇就烟消云散,连生命都受到了严重威胁。数年中努力的心血都化为乌有。震怒中,毛泽东发现威胁他和他的同志们生命的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大本原:枪杆子。
  1927年8月9日,毛泽东以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毛委员、指航程”的歌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毛泽东拿笔作武器,是敌人的枪杆子逼迫他拿起了枪杆子。从不会打仗到学会打仗,这需要一个过程,关键是第一步他已经迈出。因为国民党的旗子已成了军阀的旗子,只有打出共产党的旗子才是正理。南昌起义时,打的是“国民党左派”的旗子,“八七会议”做出的是同样的规定。秋收起义要打出共产党的旗帜,毛泽东此时已经站出来,为自己的党指方向了。毛泽东开干了,他制定了五条秋收暴动纲领:1、同国民党决裂;2、建军;3、没收土地财产;4、高举共产旗帜;5、组织政权。
  毛泽东秋收起义拉起来的队伍是:一支是共产党员卢德铭手下的一个团;一支是平江、浏阳等地的工农义勇队;还有一支是准备起义的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这几支部队就是毛泽东秋收起义时的主要力量。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二、三团。起义前又收编一部分原黔军武装为第四团。9月初,毛泽东先送妻子杨开慧回板仓,要她照顾好老人和三个孩子。这次分手成了他们夫妻的永别!毛泽东赶到安源做好安排后,又赶往铜鼓。在途中被民团抓住逃脱,毛泽东躲过了这一劫难。毛泽东这个震撼世界的巨人,差一点被几个民团团丁给捉起来毙了。好在毛泽东跑了,跑了就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他发出命令,形成三路推进的态势。这时,毛泽东举奋地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1927年8月18日,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的湖南省委会议上,毛泽东坚决主张“我们应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以共产党自己的名义领导人民革命。9月初师部参谋长何长工同副官杨立三、参谋处长陈树生,根据前敌委员会指示,三人经过反复研究,在修水设计并制定出带有镰刀、斧头、五角星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和臂章。军旗样式确定之后,师部决定连夜赶制一百面。裁缝出生的班长张令彬购买来布匹,县总工会委员长徐光华请来了裁缝和会针线的妇女,一面面旗帜、一个个红色领带、一个个红色袖章在飞针走线的手工制作中完成。9月9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在修水县城紫花墩操场集会,第一面工农革命军军旗在修水县城冉冉升起,正式宣布起义,打响了秋收起义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马背诗人毛泽东真正上马了。毛泽东领兵打下了莲花县城,这个胜利鼓舞了将士们,大家非常振奋。但是寡不敌众,又加之起义时没有了干柴烈火,一点点火星子,遇到的是湿草和暴雨。起义军在强大的敌人反击下,败退下来。农民运动在高温情况下是一种表象,到了严寒冰雪的时节又都猫了起来。这一桶冷水没有浇灭马背诗人毛泽东革命的热情。毛泽东当机立断,下令撤退。原来是五千多人锐减到一千余人。马背诗人毛泽东手下就这么多人,怎么办?怎么干?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毛泽东主张放弃进攻长沙,奇上战马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去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这是毛泽东奇上战马立志的开端。在困境中做出最正确的决断,表明马背诗人毛泽东是最合格的世俗领袖,总支挥卢德铭支持了毛泽东。
  第十一章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下午2时,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第二天清晨,毛泽东向他的将士们发表演讲: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缺!这个讲话,大大鼓舞了受到严重挫折的起义军的士气,罗荣桓等将士们相信毛泽东,义无反顾地追随毛泽东。队伍撤退途中抵达江西萍乡芦溪时,部队遭到敌人伏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部队情绪十分低落,士兵逃跑变成了公开的事,起义部队剩下不足千人。就在这时,马背诗人毛泽东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毛泽东宣布愿留则留,愿走的发给路费,将来愿回来的还欢迎。毛泽东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
  毛泽东宣布他的这支军队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为了打天下的目的之后,所有留下来的人就成了有政治理想的中坚力量。大家将接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样苛刻的规矩。是什么因素让七百人留在这样一个几乎不发军饷的队伍里呢?真相就是中国当时残酷生态,就是中国有大量恹恹待毙吃不饱饭的人民。马背诗人知道中国不缺人,缺的是能够带来胜利的领袖。“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是:官兵平等,党指挥枪。“三湾改编”是建设人民军队的开端,他把建军的荣誉给了“八一”领导人,但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却是秋收起义的这支队伍,是从经历“三湾改编”开始的。
  人还是这些人,但这些人被毛泽东注入了思想和灵魂,他就脱胎换骨,成了新人。中国从此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队。它的参与者不再是拿命换钱的雇佣军,而是为了政治理想而战的强力团体。后来毛泽东将这支军队塑造成人民子弟兵,决定了中国国家的政体,其意义非凡而深远。可见,马背诗人毛泽东一出手,就完全独立了。毛泽东创立军队时,没有上级的指示,这一切完全来自一位思想家的独创,他的思想超越了他的上级和同时代的人。在三湾,毛泽东给秋收起义的将士们讲了他的全盘打算和路线图,用官话说就是武装斗争要同建立根据地结合起来的思想。毛泽东手中握紧了枪,眼睛瞄向地盘,他第一步是先和井冈山的袁文才部取得了联系。
  1927年10月3日,在部队从三湾出发前,毛泽东给誓死跟随他的这些忠勇之士发表讲话说: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现在有两营人,七百多条枪,还怕干不起来吗?毛泽东几句话就起到了激扬将士斗志的作用。可见语言的力量与实力是相辅相成的。起义军继续往深山里面跑,以获得喘息立足之地。10月13日,工农革命军到达酃县水口井冈山下的小镇时,前来同起义军联络的是袁文才部文书陈慕平,他是毛泽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这是一个好兆头,至少可以说服大伙儿,我毛泽东的将士不是无目的地瞎跑。10月15日晚,毛泽东在水口叶家祠亲自主持了陈士榘、赖毅、刘炎、欧阳健、李恒、鄢辉等6个士兵的入党宣誓仪式。会场墙上挂着写有“CCP”的红布。毛泽东带着6名党员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毛泽东指示各营、各连党代表抓紧物色、培养入党对象,在士兵中发展党员,迅速在各连队建立党支部。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抵达井冈山。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第十二章党指挥枪
  井冈山,自古就是土匪出没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这个地方是起义军的一块理想的落脚点。现有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式的农民武装,各有一百五六十人,人多枪少。1927年,袁文才和王佐就涉及革命的目标、方向、方式及政策和策略等诸多方面,他们参加了大革命,袁文才还是中共党员,王佐同袁文才是拜把兄弟。有人说:工农革命军要在井冈山落脚,不得到袁文才、王佐的允许是根本不可能的。说这话的人,他们压根儿就不明白毛泽东高明在哪里。毛泽东是什么身份?他是国共两党最高层的领导人,他上山不是为了占山为王,当土匪。而是立住脚跟,寻求发展。
  井冈山的绿林好汉们最看重枪,袁文才部一百五六十人,只有六十支枪。毛泽东向前委提议,准备一下子送他们一百支枪。毛泽东多出来的枪是三湾改编时放走的不愿意接受新规则的动摇分子留下来的。前委成员听到这个大胆设想,差点晕过去。有人怀疑,有人反对。经过毛泽东反复说明,才以多数通过。这只有毛泽东才能有这种大手笔。见面就送一百支枪,这份诚意感动了袁文才,毛泽东队伍里的伤病员就有了歇脚的地方。袁文才认可了毛泽东。说:“毛委员,那可不是普通人”。立住脚的毛泽东从报纸上看到南昌起义军在广东失败的消息,知道自己是对的。
  毛泽东分兵向着王佐的地盘进发,由于人生地不熟,被地主武装打散。这时湘军依然在追捕他们。毛泽东带领工农起义军退到井冈山南麓,最初集合的失散人员只有四十多人,部队状况很狼狈。虎落平阳被犬欺。毛泽东率领这几十人继续向井冈山转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湾改编的效果这时候悄然展现。由于事先每一个士兵都知道奋斗目标,队伍行进到井冈山脚下,几乎全员归队。这时王佐派人接应毛泽东的队伍上山,毛泽东送了七十支枪给王佐。
  从这时候起,毛泽东开始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在井冈山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军队和地方的建党工作。一是原来军队中没有党员的,要发展。二是原来地方党组织要汇集重建。毛泽东事业的核心就是人。所以,毛泽东把这件事看作一切的根本。三湾改编时,明确了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军队要在党的领导下,确定“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毛泽东主持了罗荣桓连队的六名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不久,各连的党支部先后建立起来,从此这支军队就有了灵魂。
  这就是著名的党指挥枪的原则。这一原则就这样一步步实施到了部队基层,为今后的指挥,打下了基础。许多人不明白罗荣桓为什么能够成为元帅。罗荣桓在元帅里学历最高,是正牌大学生。他随毛泽东上了山,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是党指挥枪这一原则落实到组织上的关键人物。拉起来一支队伍不难,关键在于制定行为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决定成败。草鞋无样,边打边像。毛泽东一向能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准方向。他是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去寻找发展的方法,集聚各种力量,使目标和理想变成现实。
  毛泽东上山了,虽然多次被他的同志剥夺了军队的领导权,但他自己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军队。在1935年以前他并没有真正到达领导地位。但作为建军者,他的地位截然不同。他是当仁不让的建军者,从工农红军到人民解放军,构成这支军队的一切要素都来自毛泽东。其他的开国元勋无论贡献多大,都是建军的参与者。毛泽东在井冈山一立住脚,就召集各县原党组织负责人,寻找发展。军队党组织帮助地方党组织发展,据说是贺子珍的建议主张,就在这时贺子珍走进了毛泽东的心。
  蒋介石“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屠杀政策,使得共产党人决然地走向统治者的对立面。所以一旦有了主心骨,力量就又开始集聚。袁文才、王佐接受毛泽东召唤,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和袁、王部队正式合为一体,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毛泽东作为一位政治家,他悟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作为一位革命家,他必须进行土地革命。作为一位军事家,他的战无不胜的方法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一计,超越了《孙子兵法》,因为它是可以直接使用的,而且屡试屡爽。《孙子兵法》中最高境界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事实上,两军对垒,谁能做到知己知彼呢?而一个“走”字,就能做到不失败。《孙子兵法》中没有必胜之道,毛泽东却找到了战无不胜的方法。
  毛泽东这一战争方略,深入到革命者心里,就引发物理学上的共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毛泽东一代人最终完成的革命用实现裂变聚变来形容也不过份。这场20世纪发生的不可思议的变革,即使到了几千年后依然会令人神往。它是人类历史上某个特殊人物的出现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奇迹。如同1500年前的穆罕默德,800年前的成吉思汗那样。而最神奇的是,这一进程发生在20世纪,这就成了世界绝唱。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后发制人”这样的哲学思想将闪现出恒久的光芒。毛泽东上井冈山不是当山大王,他已经找到了革命的路线图。
  1927年10月,国民党李宗仁和唐生智两集团之间暴发战争,井冈山周围各县国民党兵力空虚。毛泽东抓住这个机会,攻打茶陵县城,打下茶陵后,立刻成立工农兵政府,工人出身的谭震林被选为主席。这是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并组织了赤卫队。毛泽东当时因脚溃烂,没有随军前去,但他控制着整个局势。当团长陈皓不执行他的政策时,营党代表就写信向毛泽东报告,党指挥枪的原则开始发挥作用。毛泽东下令处决了企图叛变的陈皓等人。这时,毛泽东制定出了红军三大任务: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做群众工作。这是毛泽东的发明创造。他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队,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军队。这使得毛泽东的军队不再单单是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而是政治灵魂的强大躯干。
  毛泽东为军队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毛泽东用强有力的纪律约束了自己的军队,用行动证明一支全新的军队的诞生。他建立的军队是为人民利益而建、而战、而存的,这是确保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第一要素:保存自己。
  1928年初,毛泽东建立的人民军队接连占领几座县城,使国民党江西当局大惊。于是出兵,对井冈山进行第一次“进剿"。这是毛泽东第一回临敌,前面的战争都属于抽冷子给敌人一下。马背诗人毛泽东的军事天才就是这个时候展现出来的。毛泽东提出了战争的取胜之道是“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作战原则。毛泽东针对进剿的两路敌军较少的那一路展开攻击,利用晨雾发动袭击,围三阙一的作战方针。这一招就是将敌人赶出阵地,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制胜法宝。这是马背诗人毛泽东了不起的悟性。
  毛泽东第一次与国民党正规军作战,全歼敌军一个营和县靖卫团,俘虏敌人近300人。就是这次战斗后,又一个克敌制胜的法宝被天才制造出来了。我非常叹服毛泽东作为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他的多才多艺发挥到军事领域,使军事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是毛泽东领兵对国民党正规军的第一个歼灭战。毛泽东发现俘虏押送途中出现打骂俘虏、搜俘虏腰包的行为,提出了优待俘虏的政策。这是个新鲜事,他向部下解释是,国民党军队中许多人是被作为壮丁抓来的穷人,不应该打骂他们。而应该说服他们,教育他们反戈一击。马背诗人毛泽东明确宣布:工农革命军不杀、不打、不骂俘虏,不搜俘虏腰包。对伤病俘虏给以治疗,经过教育、治疗后留去自由,留者开欢迎会做革命军战士,去者开欢送会并发路费。
  国民逮到共产就杀,这一政策只能叫共产党人拼命,宁可战死也不投降。毛泽东菩萨心肠,逮到国民党的军人却是优待。毛泽东告诉将士,这不仅仅是阶级立场和感情问题,这也是消灭敌人的好方法。毛泽东这一策略,使国民党军队面对共产军队时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投降。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只要处于劣势,就一定会举手投降。赣军的《九师旬刊》上,对这种做法发出了“毒矣哉”的哀叹!毛泽东制定的这一政策以及其他一系列制胜法宝,使得革命军队变成了国民党军队的天敌。天敌的关系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就是雄鸡和蜈蚣的关系。
  毛泽东写出诗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浪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人们说毛泽东是蒋介石的天敌是有根据的。你只要看看这两个人交手的全部历史就会同意这一说法。战争的第一要务是保存自己。这时候中央做出了开除毛泽东中央委员的决定,这是印度人共产国际代表罗易的杰作,结果特派员误传为“开除党籍”。这使马背诗毛泽东成为了“党外人事”,不能再担任前委书记和党代表,只能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面对这样的撤职,毛泽东没有放弃。这个党包含了他全部的家人、朋友、同学和一切。打击固然沉重,但不可能动摇他的意志,他积极地担当起师长的职务。
  第十三章朱毛会师
  在黑夜的冥想中,毛泽东选择了没有修正的群山。用化解风险的澎湃,打磨心的纹理和隐喻。湖南省委命令他将部队开向湘南,配合湘南暴动,毛泽东却在途中把队伍停下来整训。上级的这种瞎指挥,造成红军主力外出,井冈山根据地遭受很大损失。这时候传来两条好消息:一是看到中共中央的文件,毛泽东只是被开除委员而不是“开除党籍”;二是在湘南暴动的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被敌人追着正向井冈山方向撤退。毛泽东成了湘南暴动的接应者,他阻击追敌,掩护朱德部撤退。
  1928年4月28日,天气十分晴朗,巍峨的井冈山像被水洗过一样,显得特别清新。满野葱绿的稻田,散发着清香。太阳喜洋洋地挂在高空,照得溪水盈盈闪光。在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竖立起来了第一面鲜艳的红旗。何长工记录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会见地点是宁冈砻市龙江书院。毛泽东快步走进书院时,朱德抢前几步,毛泽东早早把手伸出来,两只手掌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使劲地摇着对方的手臂。毛泽东说:
  “这次湘粵两省的敌人竟没有整到你!”
  朱德说:“我们转移得快,也全靠你们的掩护。”
  双方谈了一阵军情后,毛泽东热情地说:
  “趁‘五四’纪念日,兄弟部队和附近群众开个热闹的联欢会,两方面的同志和大家见面。”
  就这样,中国土地革命的两大主流汇合了。合兵之后部队简称为红四军,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教导大队队长,毛泽东任军委书记。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主力是北伐战争劲旅叶挺独立团,有一批毕业于黄埔军校的习武军人。这就使毛泽东多了一批将领,也使毛泽东有机会了解科班出身的军人们对战争的观点以及作战的方法。朱毛会师后,他们打败了敌人第二次“进剿”。战斗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以第四军军委书记名义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成立湘赣边界特委。此时在中央主持工作的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于6月4日写了回信,赞同这个方针,并确定成立前敌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书记。这封回信多年以后才到毛泽东手里,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丢了权力,革命受到损失。在这一阶段,毛泽东主要做了争取陈毅的工作。陈毅没有立刻接受毛泽东的召唤,陈毅更多的时间是倾向周恩来。朱德赞成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原则,那就是党指挥枪。但一旦中央和毛泽东有了不同意见,朱德自然听上级的,这让毛泽东很搓火,也很受伤。对毛泽东来讲,朱德到来壮大了毛泽东的军事力量,朱德的高尚人格对于实行新的纪律,也有巨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所以军队总司令这一殊荣归于朱德是理所当然的。
  朱德同毛泽东总结了前面的战斗经验,把“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提升成"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十六字诀。在井冈山初期,朱德遵循毛泽东制定的游击战争军事原则,打退两次进剿的姓杨的指挥官。根据地军民兴高采烈,奔走相告:
  "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
  此时红军力量已经可以消灭江西军阀朱培德主力,地盘进一步扩大,控制人口达到了50万,这是井冈山斗争的最辉煌时期。基层的英才已经向着毛泽东靠拢,林彪、罗荣桓、粟裕这些后来的大人物,在战火中被快速提升。敌人的三次“进剿”都被毛泽东打败了。但胜利只是让红军站稳了脚跟,大革命失败后的挫折感依然弥漫在军队中。1928年10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七百多人上井冈山,误杀了袁文才和王佐。陈毅率领数千红军到湘南后,先胜后败,结果多数自行解散回家。这只能说明毛泽东的建军原则在朱德、陈毅领导的队伍中并没有得到彻底贯彻执行。结果很伤心,原先打下的地盘全部丧失。这次惨痛的教训史称“八月失败”。这时林彪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1928年秋,毛泽东给打蔫了的陈毅鼓气说:陈毅是个好同志,打仗就如下棋,下错一步马上就得输,取得教训就行了。”陈毅决定主力返回井冈山,离开了毛泽东就会失败。这一近似魔咒的东西,大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发作的。留守井冈山的一个营凭借黄洋界天险抵抗国民党军队四个团的猛烈进攻,后来用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打中敌军冲锋密集区。敌军主力以为红军主力已回井冈山,立刻命令部队撤退。毛泽东听到这个喜讯,挥毫写下《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就是马背诗人毛泽东,他在经历失败后,写下的诗篇却是洋溢着胜利的激情。鼓舞将士们奋勇前进。在发展过程中,要一手拿枪,一手分田,慢慢造成革命的波浪,最终掀起巨浪,就能达到革命目的。这就是毛泽东,他先于党内同志尝试,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马背诗人毛泽东一生中令人眼花缭乱,他在拥有实力之后,几乎都是保持主动性,也就是后发制人与主动性在他身上是统一的。
  1928年11月一天,毛泽东与井冈山军民一起去宁冈挑粮上井冈山,往回走到黄洋界时,他就同大家一起在一颗大槲树下休息。毛泽东利用这个机会给大家讲:
  “我们为什么要背粮?是为了对付敌人的`围剿'。现在大家多流汗,将来就可以少流血,敌人的`围剿'就会被我们打破。”
  毛泽东说完,就站在槲树下问大家:
  “站在这里,能看到什么地方?”
  一位战士说:“可以看到江西和湖南。”毛泽东教育大家,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1929年9月1日,陈毅写给中央的《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强调:"在9月至1月,四月中红军经过空前的艰难。在隆冬之际,边界丛山中积雪不消,红军衣服饮食非常困难,又因敌人封锁,红军未能到远地游击,以致经济没有出路。”红军将士在根据地非常艰苦,又要打仗又吃不好饭,衣食住行无一有保障,冬天时战士们还穿着单衣单裤,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最基本的盐油都很难保证,战士生病也无法得到及时治疗。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部分人思想上产生了动摇。31团3营党代表杨岳彬说“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糙米饭来南瓜汤,餐餐吃的精打光”,“天天吃南瓜,打倒资本家”这些琅琅上口的标语出现在他的手上。杨岳彬负责制红旗,31团营教导员请他制两面旗,杨岳彬不耐烦地回应道:“置什么红旗?这红旗还不知道打得下去么?”
  员一民一听大怒,瞪着双眼斥责道:
  “什么?你说革命的红旗打不下去了?”
  杨岳彬连忙改口说:“哪有?我没有说打不下去,我是说到底能打多久?”
  员一民怒道:“你……你这个人思想有问题,比那个都右倾!”
  杨岳彬见员一民走远,小声对曹嵘等人嘀咕道:“我又没说错,难道目前不是这个情况吗?"
  几天后员一民在1928年5月16日攻打茶陵时壮烈牺牲。1934年杨岳彬被俘叛变,1949年被蒋介石以"勘乱不力”的罪名处死。
待续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