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
【题记】 “美需要标准吗”,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从古至今一直喋喋不休的被人谈起。尽管从亚里士多德,从康德,从罗素……这些西方的先贤无数次的为“美”作出种种诠释,但还是很难令人心悦诚服。现代李泽厚先生又试图从哲学的角度阐述“美”,但仍然没有为“美”提出一个标准来。当我把摄影家赵秀文先生的摄影作品发布在朋友圈时,一些朋友发出了疑问:“美吗?主题思想是什么?想表达什么?”这才引发我想起这个古老的话题。 美需要标准吗?仍然是一个不确定的话题,至少人们对美的定义,至今无法言说。所以,对我而言,美却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悟”。阅读摄影家赵秀文先生的摄影作品,在我看来至少应该去除两个层面的认知,第一是固有的中国式的认识,即主题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什么?刻画了什么?这些话题;第二是固有的摄影技巧的认知,即从构图到用光,从用光到画面感。这些固有的认知,在赵秀文先生的摄影作品里面完全被颠覆,先生的摄影作品是“心的历程”,是对美的“心证”,透过先生的摄影作品,我们仍然需要关照的是作品背后,先生的艺术心路,以及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摄影之美,不仅是技法的宣泄,技法的背后考量的是摄影家的人文修养。 一 说起与赵秀文先生相识,得益于四川曾默躬艺术馆馆长、著名国画艺术家陈宇康先生的引荐。今年八月,著名摄影家赵秀文先生的《汉风藏韵——金铜佛像主题摄影展》在成都举行,陈宇康先生邀我一起参加赵先生的影展,并有意介绍我认识这位在摄影界享有盛誉的老摄影家,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真切的关注赵秀文先生的摄影作品,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沉浸在先生赠我的影集之中,一遍又一遍的探寻赵秀文先生摄影作品背后的人文关怀,一遍又一遍的沉思先生摄影作品对美学的诠释。 因为与赵秀文先生只有一面之缘,我所了解的赵秀文先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先生友人的文章记述;二是先生作品所传递的美的感悟。作为摄影家的赵秀文先生,属于中国较早一批有先觉意识的艺术家,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先生就舍去了成都优越的工作待遇,赴东瀛求学,接触摄影学最为前沿的知识。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一度成为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一个跳板。从章太炎、刘师培、鲁迅等第一代赴东瀛留学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受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先进的政治理念,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如赵秀文先生这样的第二代赴东瀛学习的中国知识分子算起,前后经过近一百年。日本在现代科学技术、政治理念中成为亚洲的中心,也成为拥有时代抱负的中国青年人学习的榜样。赵秀文先生在出国之前,其实已经是成都地区非常有名气的青年摄影家,但是直觉的敏锐与天生对摄影的爱好,是促使他前往异国他乡学习的动力。 赵秀文先生在日本学习摄影长达九年时间,在这九年之中,他从零开始完全抛弃自己在国内学习摄影的思维,从理论学习到影棚中每一个环节的实操,再到摄影作品的拍摄,他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先后受到过日本著名摄影家秋山庄太郎、吉田昭一、小森曦昭以及美国摄影家Sam Haskins的影响,全新的摄影理念、一流的摄影大师、先进的摄影器材、完美的摄影实践,使得赵秀文先生能够系统的接受摄影学的训练。东瀛七年的摄影学习,奠定了赵秀文先生日后成为中国摄影界优秀摄影家的基础。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赵秀文放弃日本工作的机会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多载。他几乎经历了中国摄影人每一个重要的发展历程,而在每一个重要的历程之中,赵秀文先生总是能够站在前沿,探索创新,这一点对于一个艺术家而尤为言难能可贵。以“人体摄影”为例,当中国绝大部分摄影家在追求感官的刺激,以及画面的直白时,赵秀文先生在2000年就对自己关于人体摄影艺术进行了冷静的思考,而这一思考的成果物集中在他的人体摄影集《风轻轻地吹》里面,含蓄温柔的表达,蕴含动感与韵律的画面,以及较早的融入中国风的思考,使得这部影集在中国人体摄影界成为标志性的作品。 关于赵秀文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摄影体悟,还是待将来有机会再和先生交流。接下来,我需要回到文章的主题上来——美需要标准吗?赵秀文先生的摄影作品所带给我们的思考究竟是什么? 二 《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真正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在道的层面给人以愉悦之感,给人以美的体验。从照相机发明到完全成为一种学科艺术,这个过程经历了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作为摄影学载体的照相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胶片到数码,这场技术的革命对从事摄影活动的群体而言无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今天仍然有很多摄影人迷恋器材的先进,甚至以器材而论艺术成果,好的摄影作品一定是好的器材才能够做到的。这一点对于赵秀文先生这一代摄影家而言,最有发言权,他们的艺术实践告诫我们——器材并不能决定艺术创造,摄影艺术创作的根本来源于摄影家对生活的认识,对美的理解。 《风轻轻地吹》是艺术家赵秀文先生关于人体摄影思考的集大成者。我想通过先生的作品来回答“美需要标准吗”这个问题。本世纪初,人体摄影艺术成为摄影界的新潮,对于中国大多数摄影人来说,这个领域仍然存在很多禁锢,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澄清,比如:人体摄影的艺术语言是什么?人体摄影究竟能否为中国观众所接受?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诞生了一批知名的人体模特,一批人体艺术摄影家,大胆奔放的外露,以及呼唤人性的原始与自然的融合,都成为这一时期人体摄影艺术所表达的主题。然而,同质化的人体摄影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滥觞”,成为某些黄色网站的代言人,这不仅有悖于人体摄影的初衷,而且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摄影人关于人体摄影艺术探索的积极性。大约在2000年左右,赵秀文先生敏锐的发现了人体摄影存在的问题,他在努力地改变着人们对人体摄影的认识,努力地让人体摄影成为一种真正的艺术。 赵秀文先生是一位有思想先觉的摄影家,更是一位有着摄影情怀与担当的艺术家。他在《风轻轻地吹》的《后记》中写道:“裸体或是艺术,这是让我们摄影人冷静思考的分水岭,2000年我开始对人体摄影这个敏感的艺术领域进行尝试和探索。人体的线条充满了动感,忧伤,宁静,闪耀着魅力无比的光芒”,“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暗示性,能暗示着各种各样的物语,但你无法知道发生了什么,每一幅画面都但愿是你想象的延伸”。(赵秀文《关于风轻轻地吹》)这是先生对于人体摄影艺术的思考,中国文化中的“含蓄之美”为他的人体摄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依据,裸体不等于艺术,人体艺术也绝非是直白的裸体再现,没有思想的艺术创作,其生命力必然不能长久。赵秀文先生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的思想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生活本质的升华,来源于一个艺术家长期坚持不懈的艺术修为。 遵循美的本质,延伸美的想象,在人体之外寻求意象的表达,这是先生《风轻轻地吹》的核心。很久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即中心思想是什么?主体是什么?价值是什么?然而一旦陷入中国式的思维之后,真的艺术创作激情就会大打折扣。我认为赵秀文先生在《风轻轻地吹》这部摄影集中,首先剔除掉的就是中国式的思维,剔除掉的是刻意的表达,剔除掉的是迎合某种审美的眼光。他只是在遵循“象外之象”的美的再现,不必刻意渲染,在薄纱的舞动中,在朦胧的人体中,曲线所蕴含的张力,以及薄纱所带来的的动感,启蒙了人对自我生命的认知,对身体美的表达。 光是摄影永恒的主题,优秀的摄影家一定是驾驭光的高手。在《风轻轻地吹》这部摄影集中,先生的作品以光影的朦胧,人体的律动,轻纱的舞动之中,让每一幅摄影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呐喊,充满了淡淡的忧伤,更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千百年来,人们在追求外界美的时候,疏忽了对自己美的认知,疏忽了对自己的了解,压抑的生命在漫长的日子里凋零。《风轻轻地吹》中的身着轻纱,面目朦胧的模特,即是人对自己的欣赏,也是对生命的尊重。美从认识自己开始,认识自己却不是赤裸裸的向世界的袒露,我认为赵秀文先生在《风轻轻地吹》中,对这一问题处理的非常到位,也是先生艺术思考的表达。 阅读赵秀文先生的摄影作品,让我常常有一种感触,那就是赵秀文先生作为摄影人的探路者的形象日渐清晰起来。《风轻轻地吹》这部摄影集中,先生把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川变脸艺术融入到人体摄影中,传统与现代、束缚与解放、黑与白的对比、明与暗的关照,这一切构成了赵秀文先生人体摄影艺术的独特思考。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又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矛盾性在先生的摄影作品中彰显的淋漓尽致。但就这一点而言,赵秀文先生在同一时期的人体摄影艺术中就已经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的摄影家。先生深信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一定具有心灵的穿透力,一定具有美的感官的愉悦,一定具有弦外之音的表达,《风轻轻地吹》不仅完成了一次艺术上的探索之路,更是对人体艺术的思想性的一次大胆的梳理。 不入俗谛,突破认知的限制,全新的视角,美的无言的阐释,让读者观众对真美的标准形成自我语言的解读,正是赵秀文先生摄影艺术的魅力所在。 三 一般意义上人们对摄影的理解等同于照相,一般的相片是平面化的展示,尽管有时从新闻摄影的角度出发,会有某种深刻的寓意在里面。但是绝大多数摄影就是对平面上的艺术表达。赵秀文先生作为有着丰富的摄影经验,以及深刻的美的理解的摄影家,他所追求的摄影之美,一定是超越了平面物象的艺术表达,进而追求的是动静之间的结合,追求的是空间之中所流动的气韵带来的视觉享受。这在先生的《汉风藏韵——金铜佛像摄影集》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汉风藏韵——金铜佛像摄影集》的出版,成为赵秀文先生摄影作品中的另一个里程碑的标志,奠定了先生在佛像摄影中地位。关于先生是如何结缘拍摄佛像系列作品,收藏家李巍先生在《汉风藏韵——金铜佛像成都展》的发言中提及,一位有着大爱情怀的收藏家,需要一位顶尖级的摄影家用他的摄影技术,完美地再现收藏品的文化价值。十几年前,两位知交因为佛像拍摄而结缘,从此在长达十几年中赵秀文先生和他的团队,不遗余力地致力于佛像拍摄的探索中,而且成就斐然。 阅读《汉风藏韵——金铜佛像摄影集》给读者的第一感觉是摄影家对“佛像”的虔诚,因为有了虔诚之心,才有了对佛像深刻的理解,因为有了深刻的理解,才有了对美的把控与创造。在这一系列作品的背后,我们似乎能读懂摄影艺术家深厚的佛学修养,在一缕沉香中,在云山雾海中,在禅院静寂中,佛的庄严与慈悲,佛的宽宏与关照,在摄影家的作品中被展现的几近完美。先生把自己对于禅思、禅定、无言之美、意向表达的理解,融入到闪耀着佛的光芒的作品之中,如果说每一尊佛像堪称绝代艺术精品的话,那么赵秀文先生则是通过摄影艺术赋予了这些艺术品以灵魂。拥有了灵魂的艺术品,已不再单单是一件佛像,而是能够与人心灵对话的象征。 赵秀文先生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塑造作品的灵魂,在平面与立体之间寻找对话的可能,在物象与人心之间架起一道艺术的桥梁。阅读先生的佛像摄影作品,充盈的不仅仅是佛的悲悯,更重要的是在光影之间,在韵律之间,在动静之间,寻找一面与灵魂对话的镜子。如此,每一幅作品才有了直入人心的震撼,才有了无限的艺术遐想,才有了安定我心的禅境。金铜佛像系列作品的成功拍摄,在一定意义上说明真正的艺术家是没有艺术界限的,只要拥有足够的学养,就会拥有足够的思想内涵,就会赋予不同艺术拍摄以灵魂。 我常常阅读先生的这本影集,先生精湛的摄影技术完美地与一尊尊佛像融为一体,绽放的是美的想象。静的佛像,被先生的摄影技术赋予了动的韵律;静的佛像,也被先生的摄影技术赋予了空间之美。俨然,曾经作为收藏品的佛像经过先生的艺术创造,焕发出生的力量,焕发出美的愉悦,先生在遵循自然之美的同时,对佛像给予了艺术的升华,这是赵秀文先生的非凡之处,他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资料拍摄。 四 但凡阅读过赵秀文先生的摄影作品的人,大致都有相同的感觉,“美”在先生这里无需刻意的标准,一切遵循自然,方能一切赋予生命的可能。作为思想者的摄影家赵秀文先生,一直在路上,做着一个关于摄影艺术的思考者、探索者、创新者。 作为思考者的摄影家赵秀文先生,他对于摄影作品的理解,是带有思考性的。诚如先生在文章中所说那样,他希望每一位从事摄影艺术的摄影家带着思考去完成摄影作品,尤其是在当代摄影已经被泛化的今天,摄影家更有责任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作为探索者的摄影家赵秀文先生,他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永远不会满足于某种技法的娴熟,只要有思考,探索的脚步就不会停歇,作品的灵魂就永远被赋予新的高度。 作为创新者的摄影家赵秀文先生,一直保持求新求变的艺术创作的激情,永远不拒绝尝试,不拒绝在尝试中否定自己,重新构建艺术作品的高度。 当然,我对先生的理解也是肤浅之至,也很难从整体的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来把握先生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深刻,我希望将来有机会还能够和先生一起讨论关于“美”的话题。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