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加快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中,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世界各民族天然药物的使用与发展历史更是源远流长。传统药物作为天然药物重要组成部分,毒副作用较小,安全系数较高,用药历史悠久,一直为中华民族繁延昌盛和世界各民族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全世界是多民族共同体,各个民族对传统医药发展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民族的特色药材针对于本民族人们的生活特点和常见疾病给出了较为明确的治疗方案,同时也丰富了世界医药宝库。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天然药物的综合性学术体系,是全世界医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药在我国古代被称为“本草”。古埃及用纸草制作的文书即纸草书(papyrus)来记录药物,古印度的吠佗经(veda),巴比伦亚述的古碑文和埃伯斯伯比书(Ebers Papyrus)中,以及玛雅文明史迹对草药的記述均记载了当地民族传承和使用的药物。这些古典药学史记,奠定了世界天然药物发展的雏形。到了古罗马时期,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以及其后的戴欧斯考利狄斯(Dioscorides)编著的《Demateria Medica》一书,收药500余种,该书被认为当时药物学的主要著作。古罗马杰出的医学家格林(Calen,公元130~200年)对植物制剂技术创造性的研究工作,被称为药剂学的鼻祖等,这些学者,特别是世界各地区的劳动人民,对古代医药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了中世纪(约3~15世纪),阿拉伯人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医学遗产,博采兼收了中国、印度和波斯等国的经验,编著的《医典》总结了当时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部分药物知识,对后世影响颇深、被奉为当时药物学的经典著作。 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以个体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包含了药学、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 “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则集东汉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全面、系统、详实的记载了数百年的临床用药经验,书中记载中药365味,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全书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到了东汉时期,我国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论热病,全书共113方,用药80多种,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科学分析研究,这些药物被认为大部分是有疗效的。《金匾要略》是《伤寒论》的主要部分,共分为3卷,25篇,包括40余种疾病,载方剂262首,总结了汉以前治疗杂病的经验,对世界内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撰著《神农本草经集注》共7卷,载730药种,为本草学和天然药物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659年唐朝政府主持修订颁布了《新修本草》。全书共54卷,载药890种,内容丰富,取材精要,是我国和世界第一部由国家政府编撰颁布的第一本药典。在方剂学方面,葛洪《肘后备急方》是我国方剂学的奠基著作之一。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同样对我国医药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到了明代,医药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理论与实践的进步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主要有《本草集要》、《本草品汇精要》、《滇南本草》和《本草纲目》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了。该书以病原为纲,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全书共有五十二卷,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附方余11000个,分列于相关药材之后,详细说明该药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本草纲目》集本草之大成,对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总结,为后世本草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与经验,是我国和世界药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到了清代,以赵学敏为代表的本草学家编撰《本草纲目拾遗》,这是补充修正《本草纲目》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药学著作,代表了清代本草学的最高成就。 到了现代,在卫生部的领导下,由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汇同全国九省、二市有关单位共同协作,开展《全国中草药汇编》的编撰工作。全书文字部份分上、下两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分别于1975年和1978年出版。正文收载中草药2202种,附录1723种,连同附注中记载的中草药,总数在4000种以上。每项下设有药名、别名、来源、形态特征、生境分布、栽培或饲养要点、采集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处方、制剂、附注等,附图余幅。197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药大辞典》,该书由江苏新医学院编纂,分上册、下册、附编三本。全书约1000万字,收载中药5767味,附有原植物及药材图约5000幅。 《中药辞海》是由中药辞海编辑工作委会编辑的一部划时代中药巨著,分四卷,1993年起由中国医药科出版社出版。全套书约二千万字。 《中华本草》是建国至今最为辉煌的一部本草巨著,《中华本草》有全集本和精选本两种版本。全集本共34卷,其中前30卷为中药,中药部分包括总论1卷,药26卷,附编1卷,索引2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幅,约2200万字,引用古今文献1万余种。 2001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本草纲目》,该书由黄泰康、丁志遵、赵守训等主编,该书是一部系统性的中药本草工具书,共收载条目7871条,每一条目由药名、概况、生药、化学、药理、药性、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组成。全书所收载条目体现了新、全、精、实用的特点,对澄清品种混乱、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的药材资源、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均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为了更进一步总结人类天然药物的发展历史,拓宽天然药物典藏的使用范围,凝练和整理出代表世界天然药物发展的综合研究成果,造福人类身心健康,在前人大量的科学研究、临床用药资料和历史典籍基础上,编撰《天然药物藏》。《天然药物藏》由大国学编撰工作委员会主编,对典籍编撰进行统一策划和指导,同时汇同全国50多个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的1200余名专家,历时十余年,共同协作和参加了这一天然药物学分典的宏伟工程。该典藏也得到医药学界的高度关注和社会多方面的大力支持。 《天然药物藏》共3960万字,41卷,收入天然药物达10500余种,涉及730个科,其中数量最多的前十个科分别是菊科(512)、豆科(488)、蔷薇科(337)、毛茛科(297)、唇形科(271)、百合科(245)、禾本科(227)、兰科(181)、大戟科(172)和伞形科(168)种,而?科、鳐科、螲蟷科、攀雀科、鹪鹩科、鳕科、鳗鰕虎鱼科、鯙科、鸊鷉科、鱵科和鲻科等300余个科多为冷背药材收入典藏里面种类较少。《天然药物藏》多数药材都配有原植物图或药材照片插图,便于读者查阅。在编撰过程中,编撰人员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医药典籍和文献,结合现代医药研究成果,对所列药材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和整理。内容涉及天然药物的基原、种植、化学、药理、炮制、制剂、临床应用等医药学科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实翔实,体例设置全面,充分揭示天然药物的本草学地位和历史地位,客观地体现了世界天然药物的学术思想,是对世界医药发展史的重要总结。 通过本典藏的编撰研究,不仅对中国传统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特别是对世界人类繁衍与健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典籍中所列的这些药材,有的具有明确的药效物质基础、有的有民间用药历史的详细记载,这为天然药物的应用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西并重任重道远,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发挥好中西并重的各自优势,才能彰显其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健康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贡献力量。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