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芋,人们并不陌生,芋是大家常吃的一样菜。口语称“芋儿”,川菜中有著名的“芋儿烧鸡”,是很多餐馆乃至“农家乐”必备的菜品。如果说“芋儿烧鸡”的口味还比较厚重的话,还有清淡的“芋儿白菜”也是大家喜欢的一道菜。 做“芋儿烧鸡”和“芋儿白菜”的芋儿,要求选用“红嘴芋”最佳,它是由芋的地下球形块茎,称为“芋头”或“芋母子”的,分生出来的小茎,所以称为“芋儿”,这是我们食用的部分。 而我们看到的地上的部分,高高直立的是叶柄,顶着宽大的叶片,与荷叶相似,于是我们又把这个叶柄叫住“芋荷秆”。这个“芋荷秆”一般是不能吃的,但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还是想办法把“芋荷秆”处理后凉拌了吃,我小时候(上世纪五十年代)每天清晨街上有一个卖“辣菜”的老妪,就兼卖这种凉拌的“芋荷秆”,二百钱(相当于二分钱)就可以买到足够一家三口吃一顿的了。 “辣菜”又称“冲菜”,制作方法很简单,把青菜薹,成都话又叫“青菜颠颠”,洗净、晾干、切碎,放在铁锅里炒,炒时不放油,称为“红锅”,这正是一种低成本的制作方法。炒热后起锅,放在碗中,覆上一张青菜叶子,放置一定时间就成了。吃时可按各人的喜好拌上各种佐料,放在口中一咬,一股“冲劲”直冲脑门! 说起简单,可是还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特别是炒制的火候和闷制的时间,没有一定经验是不行的,比如在下就没有炒成功过。所以有了专业人士,比如那位老妪,每天清晨便听见她那长声吆吆的叫卖声,只是不知她那“芋荷秆”是用什么办法处理的。 芋,为什么叫“芋”?《说文·艸部》:“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徐锴解释说:“芋,犹言吁,吁,惊辞,故曰骇人。”段玉裁注云:“凡于声字,多训大,芋之为物,叶大根实二者皆堪骇人,故谓之芋。”原来“芋”这种植物生长在西南山中,中原人没有见过,初一见到这么大的叶片、这么大的块茎(古人认为是根),惊呼道:“芋”,这个字后来写作“吁”。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这个字又有“大”的意思。 《诗经·小雅·斯干》有:“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这里的“芋”可不是名词,并非指称我们食用的“芋”,而是一个“惊辞”,如段玉裁所说训“大”。王引之《经义述闻》说:“芋当读为宇,居也。”朱熹认为:“芋,尊大也。君子所居,以为尊且大也。”所以专家把这段诗句翻译为:“筑墙夹板牢牢绑,杵头筑土橐橐响。从此风雨得免除,鸟雀耗子都走光,君子居住心舒畅。”住房宽大,当然会住得舒畅。 芋头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卓文君的祖上是赵国人,“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小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今广元)。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蹲鸱”就是芋头,张守节“正义”云:“蹲鸱,芋也。言邛州临邛县其地肥又沃,平野有大芋等也。”卓氏抵达临邛后,经过全家数年的努力,依靠开矿炼铁,“富至僮千人”。可见卓氏具有远见卓识,虽被迫迁蜀,但早已做足功课,把被迫迁徙变为主动找地方安家,“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不迁往近处葭萌,不像有的“迁虏”还低三下四向管理人员行贿,偏偏要去更远的川西临邛,为的就是川西盛产芋头,有芋头做保障,便可以不用挨饿。这成了卓氏先祖到临邛的动力之一,可见芋头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遇到灾荒年头,芋头确实还能起到渡荒的作用。《晋书》卷一百二十一《李雄载记》说,大约在公元304年左右,李雄攻克成都,但遇到了灾荒,缺少军粮,“于时雄军饥甚,乃率众就谷于郪,掘野芋食之。”郪(qi1)县故城在今三台县西南约九十里,菊河场附近,这里除了芋,还“出好枣”,都是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 上面前贤解释了蹲鸱就是芋,但芋为什么叫蹲鸱呢? 《本草纲目·菜部·芋》回答了这个问题,“盖芋魁之状,若鸱之蹲坐故也。”“鸱”chi1古代称鹞鹰,像猫头鹰一类的小型猛禽,它在站立的时候尾羽着地,像人蹲着一样。大芋头表皮有被毛,形状就像蹲着的鹞鹰,所以叫“蹲鸱”,可见古人的想象力是何等的丰富! 芋是个好东西,可“宽肠胃,充饥肤,疗烦热”,尤其是在饥餓的时候。但是任何好东西都不能多吃,记得我们当知青的时候,时值公元1965年春,同去的王君,体力极佳,无论是砍山,除草,挖地都是一把好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劳动强度又大,自然食量也大,鄙人在《关于吃的记忆》一文中说起那时我在为乡人代会服务时,曾一顿吃过两斤半米的饭,还外加五份回锅肉。而王君更胜于我,在饥肠辘辘的时候,他却幸运地在挖地时刨到了一小桶毛芋儿,个儿挺小,不及乒乓球大,真是大喜过望!收工时提了回来,匆匆淘洗一下,装在洗脸盆里(那时我们住在八人一间的集体宿舍,根本没有居家的锅碗瓢盆一类炊具)在地炉子上煮熟,一时香气四溢!拿起来皮一撕,一口一个大快朵颐,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不想却吃成了“胃扩张”。后来才知道这可是一种有可能危及生命的重症!但当时大家都对此认识不足,幸亏当时驻场的全科医生李光普先生,不动声色,居然手到病除。后来场领导还在全场大会上严厉批评,说是出现如此严重的事情都不报告!好在有了李医生高明的医术而没有大碍,加之人又年轻,王君很快便康复了。时间过去五十多年,但此事却记忆犹新。 四川种植芋的历史很长,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有“蜀汉既繁芋,民以为资”,说的就是四川大约在汉代,便有大面积种植芋的情景,芋的生产在当时已经十分繁盛。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是送他的朋友李君赴梓州任地方官“使君”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有“汉女输橦(tong2)布,巴人讼芋田”的句子。梓州,唐时辖今三台、盐亭、射洪等县,“州城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冲要”(《元和郡县志》)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要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花织成的布即“橦布”;而且由于芋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那里的人们又常会为芋田发生纠纷。征收赋税,处理争讼,这些都正是“使君”要处理的政务啊! 由于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也经常出现在诗文中。 杜甫《南邻》诗有:“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也有作栗的,版本不同之故,我取粟)未全贫。”可见在这个北方诗人心中,芋和当时北方的主要粮食小米,有着同样的地位。杜甫先生安贫乐道,只要收获了芋头和小米就会觉得日子不算坏了。 他在《赠别贺兰铦》一诗中又说“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杜甫在成都送别他的好友贺兰铦,说他要回到他的家乡,早就思念家乡的莼菜了。而杜甫自己还不能回乡,所以说“我恋岷下芋”也是强作欢颜,聊以自慰了! “悲莫悲兮生别离”,古代交通困难,通讯不发达,分别是非常痛苦的事! 宋代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诗云:“榾gu3柮duo4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飣ding4,笑指灰中芋栗香。” 诗人在冬天与老伴一起围炉取暖,漫漫长夜,地炉中燃烧着疙兜柴,酒壶放在地炉边上温着,不比用开水烫差。不要埋怨老妻没有准备下酒菜,她早在地炉下的灰里埋着好些芋儿哩,还有板栗!真是其乐融融啊。 八大山人的《题芋》也是妙趣横生:“洪崖老夫煨榾柮,拨尽寒灰手加额。是谁敲破雪中门,愿举蹲鸱以奉客。” 八大山人名朱耷da1(1626-1705),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写意画艺术大师。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他从小聪慧异常。又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八岁能作诗。这首《题芋》写他在冬天烤芋头,正在灰中扒拉烧熟了的芋头,满手是灰,有客人敲门进来,他举着手中烧熟的芋头对着来客:要不要来一个?是不是有趣得紧! 芋(学名:Colocasia esculenta (L) . Schott)又名:芋艿、芋头,属天南星科植物的地下球茎,形状、肉质因品种而异,通常食用的为小芋头。多年生块茎植物,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叶片盾形,叶柄长而肥大,绿色或紫红色;植株基部形成短缩茎,逐渐累积养分肥大成肉质球茎,球形、卵形、椭圆形或块状等。母芋每节都有一个脑芽,但以中下部节位的腋芽活动力最强,发生第一次分蘖,形成小的球茎称为"子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芋儿”。 芋头性甘辛、有小毒、性平,归肠、胃经。具有益胃、消肿止痛、宽肠、解毒、补中益肝肾、散结、调节中气、化痰、通便、益胃健脾、添精益髓等功效。芋头中富含钙、磷、钾、钠、镁、铁、B族维生素及维C、胡萝卜素、烟酸、皂角甙等多种成分。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具有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的作用。 芋耐运输贮藏,能解决蔬菜周年均衡供应,是一种重要的农产品。政府也很重视,比如广西的“荔浦芋”很是有名,2005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而四川的“红嘴芋”也很有名,不知有没有得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二○一九年十一月二十日改毕于成都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