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年轻姑娘被富豪伤害的消息。 一则年轻姑娘被精英伤害的消息。 一则年轻姑娘被暮年男人伤害的消息。 一则年轻姑娘被高知男人伤害的消息。 一则…… 面对这样的老故事,反反复复,巴蜀君表示非常疲倦。 何时,才能消停?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姑娘们到底怎么了? 整个社会,弥漫着浓浓的“拜金”气息。这种令人作呕的“味道”,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可怕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明明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男人,甚至邋遢沧桑举止猥琐,但只要贴着“成功人士”“有钱男人”的标签,立马就在人群中金光灿灿光芒万丈,姑娘们的眉风、秋波会如定向标一般朝他们刷刷飞去。 情爱审美取向,总是犀利地暴露了某个时代的群体意识——三观。 显然,当下人群对“成功”“精英”“优秀”的定义,已经滑入了唯“物质”论的“不堪”水准。优秀,它应该包括的品质德行、情趣修养,包括对社会的贡献,都被人们故意忽视。当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扭曲时,“金钱”“成功”“精英”这些标签便拼接为一张张可怖的“恶狼羊皮”。各种匪夷所思的故事便发生了。 恶狼们,无论他体貌如何、德行几何、高龄几许,只要他披着一张光芒万丈的“羊皮”,他就能招摇撞骗,祸害女性。而让人心碎的是,女性大多心甘情愿地被这张“羊皮”诱惑!她们甚至向往!向往“与狼共舞”欢度人生!她们深深为“羊皮”的金属光泽吸引、沉醉,至于光芒后面是否有凶狠和黑暗,她们不愿正视!更不愿相信。 如此,一出又一出年轻姑娘被男人祸害的案件,便不知疲惫地发生了。从未间断。 当社会在谴责那些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时,指责他们令人发指的罪行时,用法律、道义加以惩罚时,人们是否应该思考教戒,向姑娘提出以下问题。 “如果,他是一个穷朋友,或者资产平平的朋友,你会让他如此轻易地接近你吗?” “如果,他是一个工薪男士或者打工青年,即使他绝对善良,绝对不可能伤害你,你能快速地对他产生好感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一个清贫男人,或者有钱男人发迹之前,要让社会上普遍的女性对他产生亲近感,着实太难。 实质上,披着羊皮的恶狼有多可恨,温柔可爱的小羊羔就有多“幼稚”!恶狼们在现实中的成功或者伪装的成功,使他们身上闪耀着铜板的炫目光泽,让姑娘们放松了警惕。姑娘们骨子里对金钱和物质的崇拜,让她们不知不觉走向狼群虎口。 崇拜,总会让人失去理智,放弃了对人性恶、狼性狠的防范。可惜伤害总是没办复原,刺穿身心的遭遇,终生不可逆转。 谴责了恶狼,还得谴责自己。茫茫羊群中,哪些是羊,哪些是披着羊皮的狼,怎么辨别?辨别不了,怎么防止伤害? 古人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为了安全,只能预设:每只“羊”可能都是“披着羊皮的狼”! “防狼”意识,是每位女性的终身必修课!真、假羊皮,通通别管,全部预设为狼!只有如此,姑娘们才能把可能发生的伤害几率降到最低!怎么做呢?现代社会的女性和男性一起参与社会活动、创业工作,行走江湖,如何才能全身而退? 净化心灵,远离铜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西汉刘向《后汉书》) 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充满兰花香气的屋子,时间长了,自身会因熏陶而充满香气,于是闻不到兰花香味了;和素质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进了鲍鱼市场,时间一长,连自己都变臭了,反倒不觉得鲍鱼恶臭。环境影响人、造就人,力量巨大。 故,读好书,交良友。培养理性思维,树立正确三观。批判拜金主义,杜绝恶俗朋友。净化心灵,远离铜臭,不要动辄邀约着“买买买”“嗨嗨嗨”。唯有如此,才是踏入超凡人生的第一步。 培养志趣,提高品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人。很多姑娘滑入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往往是从奢侈消费、浮华用度开始。但北宋大文豪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真正的美、持久的魅力只能来自于内心。年轻姑娘应该尽力培养高雅的志趣,提升审美品味,通过常读书、勤思考、习雅趣,脱离低俗追求,塑造高雅气质。 内心拥有志趣和品味,大脑具有精准的辨识能力,又怎么可能轻易陷入狼口呢? 洁身自好,谨言慎行中国古人以洁身自好为荣,视人格、名誉为生命线。对趋炎附势急功近利的言行,极度鄙视。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洁身守道;不同世人陷乎邪。” 《朱子家训》:“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见到有钱、有势的人,便去巴结奉承,这是最可耻的行为;遇到贫穷的人,就轻视傲慢,再没有比这更低贱的了。 年轻姑娘,如果你在生活中有“嫌贫爱富”的言行,你在男性心中就贴上了“低贱”的标签,哪怕他自己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没有人会看重你尊重你或者爱护你,只会有“狼”来伤害你。 姑娘,请与任何男性保持身心距离,无论他身家过亿,还是一文不名!请不要觊觎你亲爹以外的其他任何男性的钱财!(也可以,但必须有充分奉献的思想准备。) 自尊、自爱、自立、自强——“防狼秘籍”,别无他法!姑娘们,务必慎之! 作者高小丁系四川省文联作家、编剧、法务工作者,系列家教文化项目“巴风蜀韵论家风”主讲人、文案主笔。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