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4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科技史专业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釜溪河畔的龙凤山下。1959年建成,馆址为修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西秦会馆。这是一座由陕籍盐商集资修筑的同乡会馆,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宗教艺术的实物标本。 2020年1月18-22日,为探索四川省自贡市传统盐帮生活,传承传统制盐文化,由四川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可盐可甜”队自发组织前往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线下的实践和采访,以及线上的宣传与总结工作。 做好前期准备,探索了解历史 1月18-20日实践前期,实践队员通过网络查询和专人实地访问充分了解博物馆的历史详细资料,与馆长做好沟通后,着手线上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是对网友去博物馆的参观目的、参观方式和观后感进行提问。其中人们去盐业历史博物馆最希望了解盐井的发展历史,同时博物馆自身发展历史故事和因盐而繁荣的自贡历史也吸引着游客。 亲身走进历史,寻觅盐的过往 1月21日实践期间,队员一早在馆口集合,与讲解员一同进入博物馆。 [attach]31044[/attach] 图为博物馆前门(图源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官网) 在博物馆讲解工作人员的讲述中实践队员了解到盐业历史博物馆的整个空间布局严谨方整、轴线分明,整个建筑平面呈矩形。沿中轴线布置一系列主要建筑,强调传统的对称布局。总的建筑组群则用山墙环绕,形成标准的封闭性布局。整个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团结紧凑、有张有弛、层次分明,不同形制的屋顶,大胆而巧妙地结合起来,建成复合大屋顶。构思奇巧,气魄雄伟,堪称盐业会馆建筑中的精品。而这建筑精彩不仅仅在于它宏伟的形制,复杂的结构,密疏相宜的空间布局,还有木雕石刻藏在建筑的每一处角落。雕刻内容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社会场景、花鸟静物以及秦腔造型为主,充满了生活气息。其中以秦腔为内容的戏雕,将几十出戏曲段子一帧一帧雕刻在戏楼、檐间,栩栩如生,精彩绝伦。 [attach]31045[/attach] 图为实践队员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述(四川农业大学陈凯靖摄) 队员们跟随讲解员一步一步地了解博物馆,从最初的盐的发现、博物馆的建设到现在工业制盐以及盐产品体会自贡人采卤、输卤、制盐的工具和方式的变更,最后在自贡盐税史陈列区域了解到自贡盐商发展,从最初的盐税变化到抗战时盐商以及自贡人民捐献的物资。队员们不禁感叹在如此艰难的时代里盐商们也慷慨地捐献出自己所拥有的,赞叹那些收入不多但却把自己的家产都捐献给军人的盐工们的家国情怀。 [attach]31046[/attach] 队员对打捞工具的使用进行模拟体验(四川农业大学李晓梦摄) 2020年1月22日,实践队伍中几名队员组成采访小分队进入博物馆进行采访,围绕“为什么、怎么样”参观博物馆和“继承传统制盐工艺的意见和建议”等核心问题对该日参观博物馆的部分游客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了现场采访。 在采访工作人员时,工作人员的这番话引起了队员们的深深感触, “其实在我看来博物馆的作用就是一种传承,因为博物馆就是展现大众那些不为人知的一些东西,在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东西,展现一些历史,所以他就是在我看来是我们传承的一个纽带。”同时队员们也采访了现场参观的游客,一位外地游客这样说:“我觉得这个盐业历史博物馆很不错,把很多传统的工艺这些都保留下来了。然后我就觉得原来人太智慧了,在原来各种机器设备这些都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够把盐挖掘出来,在我们看来是真的很不容易的,还能把这些工序都能逐步完善好了。这次主要想让孩子了解一下我们的原来传统工艺是怎么样做盐的,因为盐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嘛,让他知道我们吃的盐是怎么来的,包括了解这段历史。” [attach]31047[/attach] 图为队员正在采访博物馆工作人员(四川农业大学胡映霞摄) 传播盐业文化,弘扬家国情怀 很多人都知道自贡灯会,自贡恐龙博物馆,却鲜有人知道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就连自贡本地人也了解甚少,更不要说外地游客了。所以,在实践队员的眼中为了不让这美丽的盐业历史默默无闻,我们应当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用我们的实践去传播盐业文化,用我们的坚持让盐业历史重新绽放。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可甜可盐团队深刻体会到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将千年盐都缩影汇聚于此,吸引着现代人去驻足观看,串联着古代制盐精神、盐商们的家国情怀与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这个世界更加文明,更加积极。习总书记提出提升“软实力”才能提高凝聚力,而我们当代青年也应当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attach]31048[/attach] 全队成员(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摄)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