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扎根基层30年 坚持做“新时代”群文工作的排头兵 ——记成都市郫都区团结街道综

一个扎根基层30年 坚持做“新时代”群文工作的排头兵 ——记成都市郫都区团结街道综

开颜 2007-1-2 05:08 1666人围观 学术评论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 ...

图片1.jpg 

钟良在团结街道“府河放歌”三下乡启动仪式现场表演曲目

(四川文化网讯:侯艳、刁宇/报道)“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而这座城,因为有他,变得多姿多彩、朝气蓬勃,让人流连忘返、全身心沉浸于地方文化。这座城便是享有“府河第一镇”美誉的成都市郫都区团结街道,这个人便是成都市郫都区团结街道文化站站长钟良。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钟良一直致力于发展群众文化工作,不忘坚持文化创新发展的初心,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使命。

初心与使命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府河源文化推动了团结街道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团结街道府河休闲生态产业和影视文化的发展催生一批批文艺工作者应运而生,而钟良的父母正是其中一员。钟良的父母能歌善舞,掌握诸多技艺,前些年常年活跃在各村的文化活动中。如今,钟良谈起儿时的记忆,总少不了说起父亲悠扬的口琴声,那时的他随着父亲的口琴伴奏又唱又跳。在浓郁的文化氛围影响下,钟良小小年纪便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现才艺、毫不怯场,赢得满场掌声。如今,钟良有空时就会手持口琴,吹起熟悉的旋律,或哼起川剧折子戏选段,心绪仿佛飘回到了当年的欢快场景。

除了幼年时期家庭艺术文化对钟良的熏陶,在青少年时期的郫都区文化馆培训对他也是意义深重。那年的钟良只有17岁,将满腔热血一股脑地投进文艺知识的求学之路,同时得到了当年郫都区文化馆老馆长悉心教导,从而深入研究学唱老山歌和文艺文学作品创作。经过培训,钟良迎来了文化事业的重大转折点、文艺生涯的正式开端。自此,在钟良不懈努力下,他的文艺能力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并正式开始自我创作研究。

钟良深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他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艺术和生活的实践,曾创作出优秀传唱歌曲《豇豆站站闪悠悠》、《菲乡童谣》、《我们是新时代的花朵》等。歌词贴近生活、融入当地文化,使得歌曲朗朗上口,传唱度高,广受群众喜爱。除了歌词创作,钟良还积极编排舞台节目。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陪同骨干文艺分子研究和排练节目,还经常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或购买一些零食,大家与他也自然亲密无间。2007年,钟良将“太和牛灯”进行改编,随后十年间在省内表演近百场。从2002年至今,钟良多次组织团结老山歌的创作及培训,先后带领老山歌队在省内演出50余场。2010年,由钟良组织并改编的歌伴舞《豆瓣出洋》先后参加了省、市、县的多场汇报演出,并登上央视。

为了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钟良查阅资料,以理论辅以实践,编撰出多篇调研论文。2011年其撰写的论文《怎样做好免费开放服务的宣传工作,提升文化站的吸引力、感召力》入选成都市“破解难题,推进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题研讨会;2012年由钟良撰写的论文《用好资源、搞好活动、文化站才能受欢迎》获成都市文化局第十一届群众文化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133月由钟良参与撰写的《“三个特色”打造郫县团结街道“七有”特色文化镇》论文刊发在中央经济日报全国两会特刊《经济》杂志上,并作为全国基层政府文化创新工作推广;201312月由钟良创作的《把握时代脉搏发展特色文化一一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宣传文化建设工作》入选成都市“新型化城镇中的文化建设”专题研讨会;2014年由钟良参与撰写的《以点带面把“文化养老”活动推广到最基层》一文获得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和中国文化报社颁发的论文征集三等奖;2016年由钟良撰写的《论镇乡“文化养老”活动如何更接地气》被成都市老年人体育协会评为论文一等奖;2019年由钟良撰写的《浅论论道和谐》获内江市和谐促进会一等奖。据统计,钟良二十年间撰写了关于乡镇文化发展调研的文章十余篇,大多发表在中国《经济》杂志、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报《四川文苑》、《四川群文》、《成都群众文化》等。

现在的钟良已经在基层文化岗位干了三十余年,有时也会想着要不要退了歇会,但转念一想,又舍不得自己热爱的文艺事业,转身又投入文艺的大潮之中。钟良对于文艺事业多年如一日,一直都没有忘记群众文化工作的初心,一直都坚持群文事业决心止于终老的心态。他常常说:“爱一个人,要相濡以沫,那么爱一份事业,也要终身与其相伴,这样才算不辱使命,方得始终。” 

图片2.jpg

钟良在郫都区运动会带领团结街道参赛人员登场 

图片3.jpg

钟良及弟子和外国演员在“第65届龙舟会”现场

引领与示范

1988年,钟良因扎实的文学基础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应聘为郫县团结镇广播站工作人员。那时的钟良才二十出头,应该是有些傲气自负,会犯些意气用事的小错、对待个人感情不是那么细腻,但是他热烈、真挚、心底无私、老成稳重。钟良上班后马上摸清了团结镇文化和广播的现状,发现团结镇文化发展的道路大有可为。那时候,团结镇的广播站建筑面积占地较小,制约了总体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团结镇文化的建设没有对应历史文化的积淀,没有本地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群众参与性不强。这一切都让钟良难以下手,经过多次分析,钟良决定从自身出发,参加多方面培训会与座谈会,总结经验后开始带领众人逐一击破,组建了多支文艺团队、争取到了更大站设场地。

钟良强调要坚决克服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充分发挥带头表率作用,保持以上率下态势;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文化建设各项责任。2008年以来,团结镇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基层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切实落实每年年初制定的基层文化工作计划,专人负责文化活动档案的收集及信息上报,专人指导文体团队培训及镇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落实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在文化站场地满足的情况下,还配套设置党委班子会议室,让班子领导们在来开党委会的同时增加对文化站的了解和支持。这一切使得近几年来,郫都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多次到团结镇文化站调研,他们都对文化站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在群众文化事业上,钟良还强调强化宣传效应,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基层文体培训和活动开展前,不仅要将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公布在文化站内公示栏上,还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活动预告,并在结束后将最新动态发布出来。同时,邀请部分省、市、区媒体进行采访报道让群众及时了解活动开展情况,发动群众积极参加街道和村(社区)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增强归属感。

钟良深知乡镇文化的崛起,需要策划基层文化活动的专业化人才,才能带领群众发展优秀文化。比如基层文化工作者、中小学和高校教师、民间艺人、传统文化热衷者等,但他们多数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时间、精力把基层文化活动“做细做精做出彩”。当年的钟良为了召集这些文艺骨干,在那时交通和通讯没那么发达的年代,用自行车跑遍了团结镇的大街小巷,不知疲惫地找到那些文艺爱好者,面对面进行深度地思想交流,三顾茅庐盛情邀请他人出山坐镇,年轻的他有时激动时能连聊好几小时,说得口干舌燥也不愿放开别人的手,所有的人都被他的真诚所感动,答应试一试。后来这些队伍不断的壮大,在文化站成立并开设太极拳(剑)扇、舞蹈、瑜伽、形体走秀、器乐、声乐、书画、太和牛灯、老山歌等公益培训课程,实现文化活动精细化按需供给。

除了在文化站内开展一系列公益培训外,钟良还让站内各文体队伍指导老师和文化志愿者深入镇、村(社区),不定期对辖区内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工作开展指导服务、对业余文艺团队建设以及群众自办文化活动进行指导和培训。在基层图书阅览上,推行加强校地合作,资源共享,特别是鼓励当地高校开展送书下乡、宣传校外读者卡办理、积极参加镇、村组织的文化活动、推荐学生到社区参与实践,指导地方文化团队建设等。通过校地合作营造地方阅读氛围,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构建书香村庄,以此提升国民素质。

通过钟良的不懈努力,现在的团结街道文化站已经发展成为站舍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群众文化广场面积20000平方米,常年提供公共免费wifi、饮用水、沙发、空调、网球场、室外乒乓球场、篮球场、健身路径等良好基础设施。现在团结街道9个村1个社区均建有几百平方米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健身设施、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一应俱全。钟良知道做公共文化服务要有开放的理念,改革的意识。关起门来搞文化,会走进死胡同,把文化搞死。钟良以身作则,秉持文化开放的态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012年他被国家体委评为国家一级体育指导员,先后四次被成都市文化局评为先进文化工作者、曾被评为2018年第三季度成都市群文之星,被四川省社科联评为2016年四川省社科联先进个人。2018年,钟良带领山歌队参加了郫都区望丛赛歌会,并且此次山歌新唱由他作词、领唱;同年,他还参加央视七套《丰收中国》的节目录制;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几场活动中,由管乐团演奏、钟良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深受观众欢迎。

图片4.jpg

钟良在郫都区望丛赛歌会活动现场将老山歌新唱

图片5.jpg

钟良在文化产业联谊会现场与爱人同台献唱

创新与发展

在团结街道快速的文化建设发展中,钟良也清楚地意识到基层文化活动不应局限于文艺汇演、广场舞、琴棋书画展示,寓教于乐、流于形式的座谈会、交流会、朗诵会,应该多举办体现基层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居民们愿意参与的特色文化活动。

钟良走街串巷了解文化、查阅资料探访历史,再现了团结街道中鲜为人知的文化宝藏,那便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征,与群众文化的联系与生俱来。为了宣扬南萧,钟良专门邀请非遗传承项目“南箫吹奏”传承人李国东到文化站开展“南箫吹奏”公益培训讲座。同时钟良对蜀绣高度重视,至今有多个蜀绣坊设在团结街道,使得团结街道被叫做“蜀绣的窝子”。另外团结街道当地的太和牛肉曾是四川牛肉三杰,也被申报为非遗项目,还有牛角工艺品、糖画、金丝楠工艺品等一批非遗项目。为了将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发挥出它们新的生命力,钟良在举办某些活动时,会邀请团结街道牛角工艺品制作、蜀绣、金丝楠木工艺制品、南箫制作等文创产业负责人到场进行产品展示,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到本地的文创产品,主动投身到文创产业的建设中,融入到成都影视城的建设中。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钟良还通过公益培训有效地召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建特色文体队伍。现在的团结街道已经拥有豆瓣歌舞队、拉丁舞表演队、大学生演出队、中小学文艺演出队、中青年合唱团、老山歌队、太和牛灯表演队、府河艺术团等16支优秀队伍。在2019年的国庆文艺汇演前,豆瓣歌舞队新编排了民俗情景舞蹈《薅秧丰收曲》,钟良不但天天陪同大家排练,给大家鼓励,而且还买水果给大家解渴,在一个周末晚上,文化站内突然停电,钟良就打开自己的汽车大灯,一些群众还打开手机电筒,让大家在坝子里排练,最后该节目在区上的决赛中名列前茅;在201912月的主题教育合唱比赛,钟良又积极参加到七十人的合唱队里,抽出两周下班时间来排练,最终在区上总决赛荣获两项大奖。这些特色文体队伍在钟良的指导和带领下,不再单纯依靠熟人相传,而是结合网络媒体宣传走出团结街道,曾多次参加兄弟镇、乡、区级、市级、省级甚至央视等各类演出,赢得满堂喝彩和荣誉,有效地宣传了团结街道的特色文化。

特色文体队伍在不断壮大后,钟良又着手创建属于团结街道的品牌文体活动。钟良根据打造“音乐之都·诗歌之城”的城市特质,推进音乐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围绕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目标,注重继承文化传统,发扬本土文化精神,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充分依托驻地各大高校、中小学校、幼儿园及艺术培训学校等优势资源,同时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加快推进都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围绕“建大公园、建大景区”的工作要求,提升“大千泼墨地、影视大学城”的整体形象,一直坚持策划举办一年一度的“一镇一节”城市名片——“府河源•乡村音乐节”系列活动。在钟良的大力支持下,“府河源·乡村音乐节”已经连续举办11年,每一年的歌声和舞蹈,都意味着团结的繁荣和蜕变,有力助推了成都影视城功能区及成都影视硅谷的建设。以此同时,“府河放歌”“音乐消夏”“全民运动”三个品牌文体活动也在当地连续举办十余年以上。同时各村也形成“一村一品”文体活动。每个村一年一个品牌文体活动也持续五年以上,各自特色分明,各村每次开展后,街道都给予适当补贴。为此,品牌文体活动也更具生命力,也更具品牌效应。

钟良说:“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所差异,因此能够形成各自独特的地方文化。正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个地方的历史传说、古迹遗址、名人轶事、特色产品都可以加工创作成文艺作品搬上舞台,这也正是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基层文化人积极参与到基层的文化活动中去,跟群众一块唱歌、跳舞和表演,群众也就越有劲,我们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在我们加入文化活动的同时其实就已经倾注了我们自己的热情、激情和感情,就是真真切切在做这个基层文化工作。”20191211日至15日,钟良受成都市文化馆邀请,参加了2019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成都文化志愿者走进普洱市区域文化交流活动。钟良用半天时间结合团结文化站工作实例,开设专题讲座,用郫县民歌、望丛老山歌、新时代的歌等原创范唱加视频和图片演示的授课形式,作了《建阵地,搞培训,抓特色,创品牌—乡镇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精彩授课,赢得了在场普洱市一区九县三百余名基层文化干部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对于钟良而言,文化站站长不再只是他的一份工作,而是一群人对未来文化愿景的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钟良将不负韶华,做一个扎根基层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开掘者和坚守者,传播基层文化建设经验,同各阶层群文工作者共创美丽的文化风景线。

图片6.jpg

钟良在成都文化志愿者走进普洱市区域文化交流活动现场开设讲座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