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
明明没有接触史,就是怀疑自己染病了,短时间里到医院检查好几次; 一天之内频繁量体温,明明数值都在正常的范围内,但只要咳嗽一声,就觉得自己符合新冠肺炎的症状; 每次外出,就会在脑海里仔细回忆行动路径和接触到的人; 反复洗手、消毒,纠结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停不下来……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影响了许多人的正常生活,面对关乎生命的大事,我们感到焦虑和恐慌,这是极自然的事——危机不止影响身体健康,也必然会带来糟糕的情绪。 自战“疫”打响,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及时成立防控心理应激干预小组,开通了多条免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为普通市民和前线医护人员做好“心理防护”。 尊重、倾听、理解、共情 在引导过程中给予关怀 “发生此类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时,人们可能因为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产生认知偏差,出现担忧、害怕、焦虑、无助、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以及失控行为、安全感缺失、抑郁、急性应激反应等身心症状。” 采访中,医院临床心理科心理咨询师张伟向记者介绍了一个案例。李先生在接受了询问接触史、旅游史、入院检测等一系列判断后,均指向其患病的可能性极低,但他却一直很怀疑,甚至到了焦虑、失眠、恐惧的地步。 耐心听完李先生的讲述,张伟首先从普及医学知识入手,将传播途径、症状、高危情况进行了一番全面讲解。接着,通过逆向推理,让其找出可能染病的证据,逐一分析、疏导。最后,提出一系列建议。“简单的说,我们坚持‘尊重、倾听、理解、共情’的原则,在引导过程中给予关怀,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 据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自1月25日,医院第一条新冠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热线028–87577510开通,后又陆续开通了两条专家热线19102687862、19102687863,以及短号“96008”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每天接到不下30条咨询来电。 统计显示,医院现已派出心理专家200余人次,通过热线、广播、网络、现场等多种渠道服务群众200万人次以上。 疫情带来启示思考 如何跟自己相处和对话 除了本地的咨询与帮助,医院还牵头选派了12名心理专家,随四川省第七批和第十批援湖北医疗队出征执行任务。 “我曾电话给一名重症患者做心理治疗,持续1个多小时,整个治疗过程中,虽然患者带着两层口罩,说话有点费劲,但还是有很强的诉说欲望。”医疗队员刘芳讲述了一个案例。 “整个交谈过程中,患者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尽可能把自己的事情说清楚,曾一度哽咽。随着渐渐把痛苦说开,就开始谈及自己的儿子、孙子等情况,更多的开始面对未来的生活。”刘芳说,这种情况她们遇到了很多,都会尽可能的让患者表达情绪,让他们诉说,而不是自我压抑,“诉说的过程就是情绪释放的过程。” 医疗队员聂小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场疫情除了给我们带来生命的威胁,也有一些启示,让我们有机会好好审视自己,思考有什么地方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她建议大家—— 这一时段,在减少跟外界联系的时候,可以思考如何跟自己相处和对话,发现其中的乐趣; 当疫情过去,是否可以更加丰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 手卫生,戴口罩,保持适当距离这些有益身体健康的新行为习惯也有保留价值,可以思考如何融于当下的生活。 小贴士 *普通公众:首先应关照身体,远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自身免疫力。其次应当关照心理,可以尝试减少关注频率,避免因信息过载引发的心理负担;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做好规划,并认真执行;处理负性情绪,允许自己表达负面的情绪,积极自我对话。也可以打电话给信任的亲人、朋友,尝试与亲密可信任的人进行沟通。 *一线医护工作人员:首先,同样应当抓紧有限的时间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其次,学会接纳。接纳我们自身给予帮助的有限性、接纳周围环境、接纳自己生理和心理可能出现的不适应;第三,善于用社交软件、运动、独处、哭泣等方式释放情绪;第四,多尝试与自己有相同境遇经历的同事同行交流、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积极为自己寻找支持;最后,可寻求专业帮助来恢复自身心理平衡。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