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
今天(3月3日),电视新闻中反复播放:3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当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这释放了以科研攻关来防“疫”作战的积极“信号”,为我们战胜疫情注入了强劲动力。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瘟疫从未停止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瘟疫记载,是甲骨文中 “疟疾”等字样,《山海经》中也提到了“疠”字,也是瘟疫的意思。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妇孺皆知。而瘟疫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却很少有人知晓。在《三国志》中就有记载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所以说,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失利,但这并不是曹操军队败走的原因,瘟疫才是曹军北走,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可见,当时瘟疫之盛,不费一兵一炮,便击垮了整个军队。 明末清初是一个恐怖的大瘟疫时代,这一次的流行病种比较明确,除了天花之外,还有鼠疫。可以说,明代亡于天灾,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鼠疫。1644年春,鼠疫蔓延至北京地区,在北京达到了流行高峰,城内军队溃散,一番黑暗景象。闯王李自成的军队轻而易举地攻下北京城,却也因此糟了祸,瘟疫如幽灵一般侵入到他的大军之中,可怕的肺鼠疫短时间内便导致战斗力大减,很快就输给了气势汹汹的清军。 有学者研究发现,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在这2154年里,我国发生重大疫情共352次,平均6.1年发生一次。每次瘟疫爆发,导致几万、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死亡。特别是明末至1949年前,我国平均每年有1.29起疫情。如,万历皇帝和崇祯皇帝统治时期的三次大规模瘟疫在河南、山西和河北死了1000万人。1932年,霍乱蔓延至18个省,造成40万至50万人死亡。 疫情与人类始终相伴,威胁着人类健康,影响着社会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人类只要恰当使用科学武器,就能最大程度降低生命代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科学防治,他说:“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支撑,也是战胜困难挑战的有力保障。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改变,为我们增添了战胜疫情的底气。我国从控制传染源、救治被传染者,到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正是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让人类面对传染病不再束手无策,拥有了守护健康的法宝。 中国科学家们以一种令全球业内惊叹的速度,在第一时间就测出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并上报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同行分享,赢得国际同行的交口称赞。这种快速的响应,正是源于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技术的迅速提升。在获取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后,我国多家科技公司很快就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为病毒检测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由武汉市政府、华大基因等单位共建的“火眼”实验室,更是实现了每日万人份的检测能力。而在前几年,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的核心设备还以国外品牌为主。 在疫情防控一线,一系列新技术派上了大用场。针对公共场所发热筛查的痛点,采用人脸识别、红外线等技术的人工智能测温系统,让群防群控有了智慧手段;针对病患轻重程度判断的难点,借助医学影像大数据,新冠肺炎筛查有了人工智能辅助系统;针对人员接触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一些无人超市保证了物资的供应;我们还看到,药物研发融合了智能算法,社区消毒用上了无人机、自主移动机器人,人员迁徙有了精准的大数据;5G、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协同办公等前沿技术的价值,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检验。这些科技成果应用到抗疫战场,极大地提升了疫情防控的战斗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搭建的远程医疗系统,让北京等地的专家通过视频连线,共同为病患会诊。远程诊断得以顺利开展,离不开5G通信、云平台、存储等技术的有力支撑。各种高科技的灵活运用,让这两座由板房搭建、看似“简陋”的医院变得格外硬核。 我们相信,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淬炼的中国科技,必将拿出战疫的“硬核”成果。我们坚信,向科学要答案,我们必将书写战疫的高分“考卷”! 吴向东,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资中县人民政府总督学。文学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有散文集、教育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