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2
四川文化网讯:近日,邓代昆著《圆荷泻露》出版,该书为成都博物馆2019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之一,由四川美术出版社最新出版。文怀沙先生题赠书名;李明斌(成都博物馆馆长)为该书作序;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为《邓代昆书法篆刻艺术展》作序。 文怀沙先生题赠书名 陈孟熙先生赠语 何应辉先生题赠展名 成都博物馆馆长李明斌《序》释文 成都博物馆自1958年创建以来,在传承与保护巴蜀璀璨文 明、展示与发扬天府恢弘文化的同时,还致力于培养馆内人才, 建设梯级人才队伍,有层次、有计划地推进馆内学术水平的发 展。六十多年来,成都博物馆逐渐涌现出了一批专家学者,在学 科内多个领域都颇有建树,使得成都博物馆在参与城市文化建设 的道路上有了更加深厚的底蕴和长足的动力。新馆落成开放后, 为加深学术研究的水平,提升成都博物馆在学科内的影响力,决 定出版馆内学术研究丛书,将馆内专家学者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向 业界推出,也借此鼓励后进人才们努力向前辈们对标看齐,为成 都博物馆的发展添薪助柴。 邓代昆同志是我馆书画领域的资深专家,主持我馆书画藏品整 理与研究工作长达数十年。在这期间,他运用自己厚重的学识积淀 与丰富的专业经验,深入研究金石书画类文物,发表了多篇相关学 术论文,积极推动了我馆文物研究工作的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知名的书法家,邓代昆不仅追求书法造诣上的 卓越,更致力于将书法看做中国艺术史的部分而钻研其理论方法, 并从其擅长的文物角度独辟蹊径考据经典名作,拓展研究的宽度与 深度。 本书中收录了数十篇邓代昆同志关于艺术考古方面的研究文章,包括碑石、书画、牌匾等,展现出了他广博的研究方向与精深 的知识架构,更显示出成都博物馆学术研究领域的专业性与多样 化。除了研究文章与艺术随笔外,本书还收录了邓代昆同志的书法 代表作品,它们不仅是他豪放洒脱的书家个性与卓越的书法成就, 还是成都博物馆文化底蕴的侧影,也是巴蜀之地文风昌盛、人杰地 灵的有力证明。 本书的出版不仅为致敬邓代昆同志多年来夙兴夜寐、磨穿铁砚 的不懈工作与研习,更为进一步发展成都博物馆的专业人才体系而 树立榜样,以期邓代昆先生不俗的能力水平能激励馆内青年人才向 着专家学者而努力工作与学习。同时,本书也期待着能彰显成都博 物馆业务工作背后强大的学术力量,能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 断的动力,并成为学术创新的新园地。 2019年1月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曾来德为《邓代昆书法篆刻艺术展.序》释文 “逝者如斯夫”,时间真的就象流水一样不舍昼夜,我和代昆 的相识不知不觉间竟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是我第一次在成都 举办个人书法展,他给我的印象是:散性、豪爽、热情。展览研讨 会中,他对书法的一些看法,和我很有那么些合拍的地方,这使我 开始注意到他。五年后,我又在成都举办了第二次大型书法展,代 昆对展览作品表示出很大的赞赏和惊讶。这次,除了正式的研讨 外,我们还作了私下的四人切磋对话。那些不休的争论,碰撞的快 乐,现在回想起来,清晰得就象发生在昨天一般。事后,代昆专门 为我写了《凤凰涅槃》的评论文章。 以后的日子中,我对代昆的了解多了起来。他有着一个“沒有 鲜花”的童年,在“文革”中度过了他的全部青年时代。特殊的岁 月使他爱上了学习,爱上了书,借书抄书,冒险寻师,成了他重要 的生话内容。无章无序地他读过很多书,文、史、哲、艺都有所涉 足。当时有人对他的所学所得作过一个排次:文一、印二、书三、 画四。我很看好代昆书法,既有传统的功底,又有自己的想法,我 到北京后在电话中和代昆还专门谈到这一点。我曾经写过一件八尺 对联:“炖山煮海;昆天囿地”,表示过我对他的欣赏。 代昆对篆隶真行草各体书法,都有过认真的研习,成都武侯祠 刻有他六千多字的楷字《先、后主传》,非楷非隶,颇富功力和异 趣,很能说明问题。但他的长项仍是草书。他的22次中国书协主办展的入展和获奖作品,数十次的包括西冷印社、国家画院在內的、 以及全国各省书协主办展的入展和获奖作品,所用的大部分都是草 书。他的小草书,古雅精致,很能看出他的传统功力以及四川文人 所有的一种闲雅而又逸兴的情怀。他的大草书,开张放胆,颇见特 征,表现出代昆的豪放个性以及他对大草书艺术的理解。 除艺术创作外,代昆写过不少有关艺术的文章。他的一部50万 字的《广艺舟双楫注译》,可以看出他对古代文献的把握能力和文 字运用素养。书论家殷荪先生在序言中评述此书时用了六个字: “可谓功德无量。”足见此着对当代书坛的意义。 我与代昆的每次相逢中,代昆总是那么精力旺盛,乐观向上, 对艺术充满热情,对人生充满希望。 成都市博物馆将《邓代昆书法篆刻艺术展》作为其新馆开馆 后的首个当代个人书法展,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和庆贺的事。 展览的举办,足以看出该馆领导们的慧眼识才和对我国文化建设 方针的多角度理解。我深深地为这次展览的成功祝福,也深深地 为代昆祝福。 邓代昆:上册《后记》释文: 一直在为这本册子想个名字,有过很多,但觉得都不太妥贴。 命之为“圆荷泻露”,竟是在恭请文怀沙老人赐签、伯仲弟去京上 飞机前数小时突撞到我脑袋里来的。 不过,副标题“杂俎”似乎更符合这个册子的真实。它印证了 “家有蔽帚,亨之千金”这个古老说法。 人的一生总要经过很多的事,这些事不管是快乐的、伤感的、得意的、沮丧的、成功的、失败的,但都会在时间无情的、无意的浸渍吞蚀中渐渐淡化、遗忘、湮没,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正象那圆荷中的颗颗珠露,晶莹可爱,光芒熠熠,然而一但铿然泻地,也则蓦地“零落成泥”、“寂莫无人见”了。 把过往工作、生活中的关于创造、建设、友情和爱的篇篇页页,章章节节收集凝固起来,倒很有点象凝露固珠的工作。这里面饱含着一份美的愿望:希翼着能把自己的那一点点的晶莹彩色更久 一些地献给他的世界和世人。 我在大家的鼓动下做了这个工作,把以往岁月中早已散落的零星旧文字收集起来,筛选成册。由其太杂太乱,分类就是个很难的事情,有些文字真不好说该归在哪类,几经拈量,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在材料的择取上也常常存在捡起放下、放下捡起不能自已的情况。文章的排序,大体在一类中按照原文章发表时间的先后为先后,不以文章的份量、人物的份量为轻重。 设计成册后,仅文字部份即占去七百馀页,有朋友以为所收内容太过芜杂臃肿,建议将其中《随心信笔》《雪泥鸿爪》《非关律吕》《华章藻鉴》等属于文学方面的文字撤下,可待以后另行出版,经过思想也就这样做了。以后,为了平衡上、下册页码的原因,又在上册中撤下了近90篇页的文字。 此本册子的出版印行,自始至终都是在成都市博物馆领导的关心、督促、全力支持下完成的,我对他们表示我由衷的敬意和谢意。着名国学大师、世界汉诗协会终身会长文怀沙老人,以103岁高龄为我题写书名;成都博物馆馆长李明斌先生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曾来德先生均在百忙中为本书拨冗撰序,都是令我深表感激的。 邓代昆 2018年9月 邓代昆:下册《后记》释文: “丹青不知老将至”。春秋竞逐,岁月如轮,就这样,在沙沙的墨磨声中,不知被墨丸儿磨破了几茎须发,髯鬓斑白。 我生在四川,我长在四川,四川的黑土清泉是我生命的根本, 四川的山河草木是我性灵的源泉。风雨化育,人文陶淬,在这化育和陶淬中铸就了我的情性和我的艺术。我深爱着故乡的土地,是因为它不知把多少的爱怜都悄然地给予了我。这个书法展便是我和它情有独钟的爱的见证。 宇宙茫茫,而人生一瞬。艺术人对艺术的永无休止的苦苦追求,仿佛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去对抗那没有涯岸的世界永恒。象逐日的夸父,怀揣梦想,手握希望的拄杖,在了不知几何的欢悦与痛苦,亢奋与焦灼中,异想天开般地要摘下那高悬在天际中的太阳, 在渴望中燃烧生命,企图让手中那紧握的拄杖化为艺木邓林中的一抹绿色。 邓代昆 |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