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潘光正 | 浅谈四川竹琴(川东派)

四川文化网 2020-3-17 22:33 5510人围观 四川演艺

竹琴艺术博大精深,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里跟大家分享一段我的亲身经历:我曾经获得过1973年万县地区青年象棋冠军。当时,在体委集训,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会了单马擒孤士这一盘残棋,当时我认 ...
  “一根竹儿青悠悠,长在深山老林头,果老仙制竹琴原本贵重,诗与竹乃八音词调不同。知音对着知音送,内外知音喜相逢。”
  相传,有一天,张果老驾着云头游历四海归来,斜着身子靠在竹林中的一棵竹子上休息,忽然一阵“咚咚咚”的响声惊醒了他,抬起头四处看,只见一只啄木鸟正用尖嘴啄食竹筒中的小虫子,鸟嘴敲击在竹筒上便发出了有节奏的“咚咚咚”的声音,飘忽在山谷中,幌若天籁。张果老虽是神仙之身,也被这空谷神韵迷住了,顺手取来一节竹子,蒙上筒皮,轻弹仙指,随意敲打,趁兴之际,再吟唱几句,顿觉神韵非凡,声声入耳,喜爱之及,于是张果老便将其携带在身边,形影不离,并用它来惩恶扬善。在电影《八仙过海》剧中,只要有张果老的形象,就可见到他身背竹琴的镜头。
  竹琴,是四川地方曲艺形式之一种,为群众所熟悉,据老艺人们所谈,它源出於河南,何时流入四川一时尚难查考,清初时四川已有鱼鼓筒,即竹琴之前称,清代记述白莲教起义时就有备置竹琴(湖北地区又名渔鼓),出现演唱者多为道人,往来於街道巷里间边走边唱。早先,道士在庙会期间演唱《韩湘子》《吕洞宾成仙》《二十四孝》等节目作为劝世的说教,是为了宣传道教教义。过去有很多讲述忠臣孝子、三纲五常、因果报应故事的竹琴节目。在光绪年间,始有在俗人演唱,并在剑板上挂有碰铃,由街道进入烟茶馆,演唱改名道琴。演唱的多是戏文,有列国志及三国演义的故事,如《百里认妻》《伍员滤卢》《借东风》《华容道》等节目。民国初年演唱的人去掉剑板上的碰铃,因所用琴筒与简板皆系竹子做成,故又易名竹琴。(剑板改名简板)因其原始的音响为“尺”(夹击简板发出的声响)“磅”(敲打竹筒发出的声响)磅”,故民间俗称“尺磅磅”。“尺磅磅”取名形象生动,它落地民间,具备了草根诙谐简明的性格。
  1927年,在梁平县召开了1000余人参加的四川竹琴大会,参加的人员来自四川省辖区各区县,演出后经过大众评选、评词、评调、手板(操琴的手法),只选出三根半竹琴,即杜成辉、赵高峰、孙成德、梁佩然(半根)四人。长期流传着“梁山英雄三根半”“沿江听唱尺磅磅”的民谣。杜成辉为清时举人,保留竹琴词本最多,对竹琴颇有研究,唱得虽然很好,但未曾公开做艺;孙成德为广安火神庙道人,评选后曾在川北一带演唱;赵高峰为艺人,以操竹琴为业,在重庆川东一带做艺;梁佩然人称梁半根,即他的艺术比前三人差些,只抵半根竹琴之意,虽然在茶馆演唱但并不收费。由於梁山竹琴大会的举行,扩大了竹琴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民国十一年,竹琴开始在固定的一个竹琴书馆演唱。
  早年间,川东竹琴在万州遍布每一个城镇乡村,辐射县市有湖北的利川、巴东、秭归以及川东(今重庆)的石柱、云阳、奉节、巫山、开县、梁平、城口、忠县等。
  竹琴的演唱一般是由一个人单独演唱,词中的角色生旦净末丑加以各种规定,思想与感情都靠演唱者一人从改变唱腔和声调来刻划和表达出来,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演唱者需要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优美的歌喉才能胜任的。它进一步体现了曲艺的特点“一人多角”。竹琴老艺人有这样一句话,“讲是君,唱是臣”。戏剧有这样一种说法,讲千斤,唱四两。意思是一样的,殊途同归。相声离不开“说”“学”“逗”“唱”,金钱板讲的是“三好”“两合”。而竹琴的艺术特点是:“打”“讲”“唱”“演”,缺一不可。
  一打:竹琴这一特殊的打击乐器,它能完成所有戏剧锣鼓的任何一种打法,能打出风云雷雨、千军万马、移步轻莲、高山流水。艺人们在演唱三国《临江宴》关公过江一段时,能利用竹琴打出长江的波澜、浪拍船头、风吹旗响的音乐来。在长坂坡单骑救主,又能打出千军突进、万马奔腾、刀枪剑戟混战时的音乐效果。在《月下盘貂》唱段中用竹琴能打出美妙女子貂蝉莲步轻移的姿态。又如在《伯牙抚琴》唱段中能打出俞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相遇、高山流水的情景,让人有身临其景之感。要达到以上效果,还需要千锤百练,有很高的技巧才能完成。这种技巧有助于环境和气氛的烘托,它丰富了表演的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对竹琴的各种技法能熟练的掌握,没有三、五年的功夫是很难完成。更重要的是要把竹琴的音质音色打出来。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达到炉火纯青,信手捻来,得心应手。
  二讲:讲的技巧:(一)气息:正确的呼吸方法决定了发声的对错,吸气、呼气,吸饱气后,气沉丹田,使气像细水长流一般慢慢呼出,出得均匀,控制时间越长越好。(二)吐字:发声要求语音准确规范,发言圆润响亮(举例:楼下吊刀,刀倒吊起……,粉笔墙上画一个绯红绯红的肥凤凰……)。(三)气场:有生命就有气场,它是我们身上无形的精神符号,气场可以是吸引力,是魔力,它使人们的目光总是被你吸引,让你受人关注。要做到有气场,必须声音圆润,有大有小,语速有急有缓。(四)贯口:“贯口”的贯字是一气呵成,一贯到底的意思。贯口,是一种高难的语言技巧,说好了洋洋洒洒、美妙绝仑,给听众美的享受。贯口练习,主要在于节奏和气口的把握,努力做到:字清意明,流利俏皮,慢中藏紧,紧中蕴慢,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出气平和,吸气悠然,“流转如弹丸”。
  怎样才能做到抑扬顿挫:画家挥笔走墨,没有浓,就没有淡,没有深,就没有浅。四川竹琴在唱腔中没有高,就没有低,没有轻,就没有重,没有缓,就没有急,没有抑扬顿挫,就没有变化,就会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抑:就是发声要有抑制,音声轻柔低沉。扬:就是声音高昂飞扬。顿:就是声音间歇停顿。挫:就是声音婉转迂回。
  讲,要口词清楚,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抑扬顿挫,语言表达准确。
  三唱:字正唱圆。(一)字正:每个曲艺演唱,不论你是专业,或是业余,首先必须让听众听清楚你唱的是什么,并且使听众感到唱得美,乐意听。倘若做不到这一点,听众连内容也不知道,听起来很难听,那怎能抓得住观众?更谈不上宣传作用与美的享受了。
  要想做到吐字清楚,那就必须字正腔圆,做到:字头要分清,字腹不变形,字尾要收好,声调要念准。
  (1)字头要分清:一个字刚出唇那一霎那之间的声音叫“字头”。
  (2)字腹不变形:一个字出唇后延长的音叫“字腹”。
  (3)字尾要收好:字头、字腹出唇舌的余音叫“字尾”。凡是唱功好的演员,都很重视韵味。不管怎样唱,音律都得归到本身的韵上,即字尾要收好。当然不能完全收成细水长流、漫无边际的尾音,也不能全收成象刀切斧断一样整齐的尾音。(4)声调要念准:掌握了字头、字腹、字尾的吐字要领以后,还要念准每个字的声调。汉字一般是一字一音,在长期使用中,人们赋予每个字以四种不同的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全”,用上声念“犬”,用去声念“劝”。在吐字时,该念什么声调就一定要念准,念不准就要闹笑话,或者使听众莫名其妙。熟练地掌握好每个字的音位,念准每个字的声调,就能“吐字”而“字正”。
  唇弓舌箭:“行腔如秤,吐字如钉。”是四川竹琴一句重要的艺术谚语。它要求演员在行腔时要象秤称物体那样准,吐字时要象钉木头那样稳,把每一腔、每个字清清楚楚地送进听众的耳朵里去。要做到这点,那就必须要有“唇弓舌箭”的功夫。唇弓就是口形张闭正确,开合完全控制;舌箭则是舌头位置端正,灵活准确有力。当然,口形、舌头和口齿舌的运用,都同每个字、每句词的发声要求分不开。演唱咬字吐词,就象猫咬耗子又稳、又准、又灵活。
  声情并茂:四川竹琴的主要表现手段是通过演员的声音(即吐字行腔)来描绘书中人物的外表行为与内心世界、人与事、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要想把书中人物刻划得毫厘不差,栩栩如生,要求竹琴的唱法必须传神、声情并茂。也就是说它的任何行腔、念白、眉眼、手势、身段、板法都要求合情合理地安排处理。情不离声,无声不能传情,声不离情,无情的声就只剩下卖嗓子了。单纯的卖嗓子是不会有艺术感染力的。
  声,包括怎样用气、发声、吐字、行腔与润腔等等技巧,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情是带动声音的根据,应占主导地位。任何激动人心的唱腔,催人落泪的曲调,要使听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都要把情摆在首要地位,通过演唱技巧,给听众以艺术感染。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演员要有正确的立场,健康的感情,情不正是带不好声的。其次,要熟读词本,理解内容,认真分析作品要表现的时、地、人、事,细致地解剖角色的身份、年龄、职业、经历等等外在和内在的特征,深刻地领会角色的共性和个性。最后,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确定使用哪种唱,哪种曲牌,什么板式,怎么表演……方能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声情并茂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一定要在自觉学习,努力观察社会,提高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上狠下功夫。
  唱:要字正腔圆,轻重快慢,强弱对比,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以心唱情,深情并茂。
  四演:四川竹琴这门说唱艺术,也是很重视表演的,它不但要绘声,而且要绘色,才能使所说的故事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演唱者加上了表演,因为听众都不是闭着眼睛来听的,就要使他们既有听的,又有看的。好的表演就有助手加强竹琴的艺术魅力。
  任何一段竹琴的唱词,都有着若干人物,他们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行动,从而产生他们各人的故事情节。倘若没有表演去突出人物和显示情节,不仅把人物唱不活,还会因为节拍进行较快,唱词交代简略,舞台上始终是一个人在呆板地叙述,纵使唱词也好,声音也好,长久地、呆板地叙述下去,也会使人昏昏欲睡,哈欠连天,不等终场,听众就会“抽签”。因此,有经验的、善于表演的演员和没有基本功的演员唱一段相同的段子,由于表演艺术的深浅、高低不同,就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这里没有什么各有千秋的说法,只有高低之分、粗细之分,加强表演,尤为重要。
  身段:在身段形体上,要能分出文、武、老、少、男、女、丑角等人物。表现文人、文官宜于腰杆挺直,这叫“文直腰”;表现武夫、武官宜于将肩头抬起,不要缩颈项,这叫“武平肩”,老年人时常弯着腰杆走路,这叫“老弯腰”;表现少小孩提时,把两腿弯曲,以示小孩的矮小,这叫“少曲腿”;表现妇女侧身的形态是秀媚的姿势,这叫“女侧身”;表现丑角时常仰起面来喜怒朝天,这叫“丑仰面”。
  眼:“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诗人们常把眼睛称为“灵魂之窗”。眼是不用文字、不用语言而最能传情,最能传神,最好的、最妙的表演器官。一个好的曲艺演员就是通过眼睛来传递给观众谁是张三、谁是李四,让观众有一个清晰的图象。
  现在四川的竹琴有两大派:扬琴调(又称成都派或川西调)和中和调(又称川东派或正宫调)。
  川东派中和调则为竹琴的老腔,艺人称中和调是竹琴的正宗,板式严格规范,唱腔清楚,优美和谐,口语化的特色较重,容易听懂,流行在四川川东一带,故称川东派。
  川东派竹琴唱腔曲牌大致分为九板十三腔
  九板:一字板   二流板   三板   数板   倒板
  摇板     剁板    彩板    赶板(含抢板)
  1、一字板:4/4节奏主要用于舒慢、平稳场景剧情的描述。
  2、二流板:2/4节奏比一字板稍快,用于表达故事情节,及人物内心的变化。
  3、三板:1/4节奏,节奏较快,主要表现激烈的战争场面。
  4、数板:琴筒与简板同击,表现一种欢快、诙谐、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
  5、倒板:场景沧桑,人物内心凄凉。
  6、摇板:紧打慢唱,人物内心活跃。
  7、剁板:又称开场结尾板,同于开场、结尾剧情转换时的一种特殊打法。
  8、彩板:轻快明亮,表现人物风趣的情绪。根据情节的转换而定。
  9、赶板:又称抢板,比三板节奏更快,能够表达强烈的情绪及激烈的战争场面。
  川东竹琴十三腔:“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大放腔”“小放腔”“傲腔”“收腔”“尾腔”, 使我想起一副对联:(上联)管他山珍海味离不开酸甜苦辣,有盐才是味;(下联)任你达官贵人终难免喜怒哀乐,无情不叫人。所以原来的八腔没有酸、甜、苦、辣,是吼、喊、谈、笑。我感觉不太贴切,因此把它改为酸、甜、苦、辣,供大家研讨。川东派竹琴除了十三腔以外,根据情节的需要,还借用了一些姊妹腔。几十年来,我在传承教学中创作了不同风格的川东派竹琴音乐,如:《情深四海》《赞三峡》《家住棉花地》《三袋米》《我是山里娃》《唱支山歌给党听》《唱万州》《红岩奇人华子良》《红梅赞》等,既保留了传统竹琴的基本唱腔,又有很大的创新与发展,来完善竹琴艺术的表现力。如创作的四川竹琴《情深似海》,柯香的一段唱:“普天下受苦人同仇共愤,他推车你抬轿,同怀一腔恨,怎忍心旧伤痕上再添新伤痕”,第一句“受苦人”采用了川剧的“高腔”,“怎忍心”采用了“四川扬琴调”,把柯香内在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在场的赤卫队员们深受感动。又比如:《月下盘貂》中貂婵的唱段:“尊一声二君候,细听奴言”采用了川剧丝弦的“四平腔”。我为反映三峡移民的竹琴《家住棉花地》设计了唱腔并演唱:“舍不得青瓦屋夏凉冬暖,舍不得石板路曲曲弯弯,舍不得黄桷树翠绿一片,舍不得古井水清醇甘甜……”为表现三峡移民难舍故土的感情,运用了传统的竹琴苦皮腔和清音的“夺子腔”,紧扣移民依依不舍地离别家园的画面,深情而厚重,带有浓浓乡音的竹琴演唱声时起时伏,优美婉转,让人听了无语凝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三峡移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情怀。
  川东派竹琴自形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历年发展,现形成以下特征:
  1、道具简单,轻便,表演者可多可少;
  2、不择场地。婚丧嫁娶、田间地头、院落、茶馆、酒楼、舞台均可表演。
  3、唱腔韵味浓郁、独特动听,唱词讲究押韵、对仗、排比、字数统一。
  4、可单独表演,也可与其他民乐一道混合演出。
  川东派竹琴在万州、巴渝乃至全国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长篇竹琴《华子良传奇》由原万县市曲艺团副团长华国秀演唱,经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被众多音乐界权威人士称作是四川竹琴(川东派)在改革与创新上的一次划时代革命。1995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与香港凤凰卫视先后对川东竹琴“奇绝大观”“川东奇葩”录制专题片向全国播放。2018年我中心主任何菊芳演唱的四川竹琴《生日礼物》一举夺得中国曲协第十届牡丹奖表演奖,由此可见四川竹琴(川东派)的艺术魅力非同一般。
  艺术价值:在中国说唱史中,常见的有相声、评弹、快书、快板、金钱板等,而四川竹琴川东派却另有一番韵味,它的调式、唱段优美动听,雅俗共赏,是说唱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一种。
  在我们这个行当中,有四句话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第一句:拜师学艺是最正规的;第二句:良师益友是最高尚的;第三句:偷师学艺是最聪明的;第四句:欺师灭祖是最卑鄙的,遭天杀的。
  当下人应该有崇高的信仰、博大的情怀、敢于担当、弘扬真善美,鞭打假丑恶,作一个德艺双馨的曲艺人。
  竹琴艺术博大精深,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里跟大家分享一段我的亲身经历:我曾经获得过1973年万县地区青年象棋冠军。当时,在体委集训,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会了单马擒孤士这一盘残棋,当时我认为我会了。1982年,我到重庆去巡回演出,在九龙坡茶馆遇见了当时重庆市的冠军,姓杨,经人介绍,我们认识了,当时提出切磋单马抓士这一盘残棋。我对他说:“马从正马出来,十一步抓死士”,他回答说:“要十三步”。2004年,我重新研究了单马抓士这盘残棋,确实要十三步才能抓士,那为什么十一步又抓士了呢?是因为对方产生了错误的应着。通过这件事,使我进一步懂得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回想起十多年前,在四川竹琴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片中我主唱了九板十三腔,当时感觉良好,现在看来,甚是惭愧。可见竹琴艺术的博大精深。“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我同意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我知我之不知”。一种方法、一种声音、一种流派、一种风格、一个缺乏变化的艺术“面孔”,难以感人。笔者酷爱竹琴艺术,让竹琴作为一件不可思议的秘密存于我心,我将继续努力去探索这个秘密。
  怀揣匠心,身背竹琴,朝着一个永远也望不到顶峰的山攀登,决不“回头”。
2019年7月10日

       潘光正,男,中共党员,72岁,重庆市万州区人。国家二级演奏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曲艺家协会顾问,万州区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四川竹琴重庆市级传承人,原三峽曲艺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万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库专家,重庆市民间文化文艺之星。
原作者: 重庆三峡艺曲传承保护中心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
  • 何忠华 2023-3-21 13:29
    潘光正先生四川竹琴传承人认真教学,为培养众多的学生做出了贡献!值得学习借鉴!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