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简琴楼谈艺录 · 关于中国文化的十二封书信(选一)》

新文人画院 2020-3-18 14:36 2156人围观 艺术动态

闫照忠,当代青年学者、书画艺术家,柬中文化导师、李可染画院院聘画家,“研字会”学术委员,河南省书画收藏协会重点推介中青年艺术家、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创研部主任。自号简琴楼主,师心堂主,古韵山房主人。幼 ...

  闫照忠,当代青年学者、书画艺术家,柬中文化导师、李可染画院院聘画家,“研字会”学术委员,河南省书画收藏协会重点推介中青年艺术家、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创研部主任。自号简琴楼主,师心堂主,古韵山房主人。幼承庭训,习诗文,喜翰墨,慕圣贤。2003年初躬身于岭南,隐于喧嚣,浸淫于书画艺术和传统文化之学习及研究,十年如一日,曾六赴京华,问道于李庚、范扬、王海昆诸先生,深受裨益。2015年参加李可染画院首届高研班学习,发古人之幽思,探宋元之精微,历名山游大川,以自然造化为师。
  2011年主持并参加“月满侨乡”全国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2012年秋赴景德镇学习研究陶瓷画艺术并举办个人陶瓷书画展览;
  2013年6 月参加李家山水走进中原李庚、王海昆、谢大川、闫照忠河南省四人邀请展;
  2015年受邀参加北京墨韵三昧李庚、王海昆、闫照忠三人联展;
  2016年举办珠山寄梦陶瓷书画特展,并出版闫照忠陶瓷艺术一书。
  2019年闫照忠先生书画集出版发行。

王铎与黄道周二先生
(之一)

  (书信对象:孙亚军,著名青年文化学者。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学术主持,四川文化网副总编辑。文中书画作品系闫照忠创作。)

亚军贤弟:

  近安!疫情数日以来,我每日目睹各种资讯,心境沉闷至极,似有千言万语,堵之于心,便拿起笔来写下我连日来的一些思考,以释心怀!庚子春节前,你我关于中国文化中的“尚气”交流了很多,其实一切学问、思想、艺术、文化说到底就是“留得真气”,倘若胸中没有了这一股真气在流淌,再高的学问似乎只能流于肤浅!
  亚军贤弟,我认同你之前说过的,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守气节的文化精英,其实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今天仍然令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了在危难之际守得住气节的民族脊梁,才使得我们感受到一种弘大的气度,这种气度,我把它叫做——家国情怀。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人,他叫王铎,一个让今天无数研习书法的同辈膜拜的人物。

  关于王铎的记载,史书上比较多,最为详细的是《明季南略》一书。他是河南孟津人,少时家里很苦,父亲王本仁是一个小知识分子,以耕读持家,教子甚严,可惜去世过早。少年王铎和他的母亲、兄弟姊妹相依为命,饱受饥寒。史书记载少年王铎一家的生活一贫如洗,“钏珥链柎鬻之市,以供朝夕”。“麦稻缺,买犄饼,不能遍诸儿。半儿饱,母略茹藿,则腹饥矣” (《明季南略》)。他生活在晚明这样一个畸形的社会之中,一方面上层社会腐败不堪内忧外患,一方面底层社会的寒门子弟,依然想通过读书来改变人生命运。王铎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底层社会的寒门子弟,他的唯一出路就是读书出仕。纵观王铎的一生,他有几个贵人:舅舅陈具茨、同乡绅士乔允升、岳父马从龙以及和他同甘共苦的妻子马氏。王铎十六岁跟着舅舅正式学习科举教育,十八岁进入山西蒲州河东书院,曾得到乔允升的资助,才不至于在万历四十年的河南饥荒中饿死。1622年,王铎殿试排名58名,赐进士出身,这时王铎才完成了自己的脱变。他的一生在艺术上是一个孜孜以求的艺术家,在官场上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落者,关于他如何在官场上失落沉浮,想必学者早有详述,我这里就不提及了。我想说的是,王铎这位书法大家的艺术成就何以被当代人高高举起,以至于成为“神”一般的人物。
  其实,我仔细看王铎在“变节”之前和“变节”之后的书法成就,显然“变节”之后的书法成就,受到了后世的推崇。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们在他晚年的书法之中,找不到一个意气风发的王铎,却看到了一个心灵扭曲,极度矛盾的王铎的影子。因为“变节”,让他无疑被载入清代“贰臣录”之中;因为“变节”,让他受到当时遗民的鄙视;因为“变节”,让他沦为工具之后,又被遗弃,心里的落寞无以言表,深陷自责等等,从而让他在晚境穷困之时,创作的作品才有了另一番气象。当然,当代很多人对王铎的评述,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说“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这一点我显然是不认同的,所谓“骨气深厚”更是无从谈起,王铎的一生前期是有点骨气,他敢于和宦官魏忠贤斗争,以“东林党”自居。后期,在民族存亡之际,他和钱谦益镇守南京城时,打开城门迎接清兵的那一刻开始,他的书法艺术中的“骨气”就失格了。
  所以,我看王铎的书法艺术并非如当代人的眼光,王铎以文入仕,以艺术成就其终生,自信看王铎的年表就能知道,他的一生其实关于家国社稷的“事功”没有多少,绝大部分做的是应人之词,写字作诗,天启六年,竟然迎合魏忠贤意,修纂《三朝要典》。他生逢乱世,作为国家栋梁,本该坚守自己的文化人格,却在晚年一次又一次的人生遭逢之中,改变了他的初衷,明崇祯十五年十一月,结发35年的妻子马氏病故于江苏桃源的小舟中。明祟祯十六年,三妹和幼子王无争、四子王无技都死于逃难途中,明崇祯十四年二月,李自成攻陷北京,他又率全家乘舟飘泊在丰、沛、清江浦一带,此时的王铎饱受着国破家亡之痛苦、贫困潦倒之艰辛。他是大时代的人物,又是大时代的落寞者,更是悲剧式的人物。
  王铎降清之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其实这些王铎最清楚,都是虚职,只不过是新的朝代粉饰太平,拉拢人心的方法而已。王铎的人生究竟如何,恐怕“如鱼得水冷暖自知”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好友钱谦益在给他写的《墓志铭》中有一段文字值得玩味,钱谦益说:“既入北廷,颓然自放,粉黛横陈,二人递代。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欢间作。”其实,王铎又何尝不知呢?要不然他怎么能留下遗命:“用布素殓,垄上无得封树”,作为贰臣,他又安敢堂而皇之的为自己树碑立传!

  亚军贤弟,我说这些并不否认王铎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但有一点您需要注意,那就是我们研习书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究竟是什么?文章再好,书法再好,终究抵不过“失节”所带来的文化人格上的塌陷,这种塌陷既是对自己无法弥补的遗憾,也构成了对民族精神巨大的伤害。中国古人之所以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想这个“道”应该就是我们民族所倡导的人之大道——家国情怀!今天,我们把王铎推崇的如此之高,俨然已经掩盖了他在历史上的“贰臣”事实,这是值得去思考的问题。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复兴的不仅仅是我们失传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复兴我们民族固有的精神气度,书法的复兴也不能例外。举目之下,唯王铎而尊者,不在少数,我就在想艺术如果失去了“道”之所载,何其轻浮!尽管有人是为了艺术的艺术,不论出身,那么我就不知道这样的艺术的品相格调究竟在哪里?
  聊聊数语,与君倾之!但为我思,能与君益!祝好!
简琴楼主人 闫照忠
庚子春节初一于江门简琴楼
(书信选自闫照忠先生《简琴楼谈艺录》)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原作者: 简琴楼主闫照忠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