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
[闫照忠(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创研部主任)庚子之春正月初三予孙亚军(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学术主持)的信函。] 中正之气从书法的规范开始 ——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的准备 ○闫照忠 (闫照忠国画作品) 昨日之信,我已拜读!分析深邃,的确,在那个时代,王铎与他的好友倪元璐、黄道周不可同日而语。试想一下,中国历朝历代不乏书法精到之士,然而一旦名节亏损,艺术之生命力必然结束。宋代的秦桧的字写得很好,明代的严嵩的字写得很好,为什么后世文人士大夫耻于谈他们呢?细思之下,古代中国自有其取舍审视之价值观,我想这个价值观就是“身兼正气,不损名节”。说到这里,我昨夜开始读您送我的刘传铭先生写的《一眼识大唐》,刘先生可谓学贯中西,以画读史堪为一绝!唐代的确是一个气度恢弘的时代,这个由鲜卑后裔创立的帝国,从一开始就延续着先辈的荣光与使命,开疆破土,中正包容,无论是军事、经济还是书法、绘画、音乐,均为后世所膜拜。以书法论之,那是一个立法度求中正的时代,唐楷就是这个时代的结晶。 说到唐楷,我想到初唐时期的那几个扛鼎之人,他们是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他们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风一路走来,在唐代变法立新,成为中国书法承上启下式的人物。他们三个人的年龄,虞世南和欧阳询相差一岁,褚遂良年龄小一些,他们都是隋亡入仕到唐,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亡国之臣”。其实,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朝代更替如演戏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短命王朝很多,自然亡国之臣也就比较多,比如写《颜氏家训》的颜之推,就是身经三个朝代。那为什么没有殉节之臣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导致对中国主流文化的弱化,强调杀伐征战,自然就很少有汉人的文人士大夫为其坚守气节。南北朝时期,常常被史学家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灾难,持续几百年的乱世,只有长江以南存续了中国文化的精英,长江以北基本荡然无存。所以,我们很难看到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精神,文人在夹缝中生存,经历着苦难的折磨。这里面,书法家欧阳询的经历足以说明。作为将门之后的欧阳询,早年因为父亲欧阳纥广州起兵反陈,兵败被捕,全家老小几十口人皆被杀害,只有欧阳询侥幸逃过一命。在那个杀伐无道的年代,很难出现尚气节的文人士大夫,隋炀帝执政更是荒淫残暴,所以由隋入唐很多文人都不愿意为一个失去民心的时代而捍卫士人的尊严!可见,在中国古代有着固有的价值理念。 (闫照忠国画作品) 虞世南、欧阳询和褚遂良,他们身上有着传统士人的精神,他们都是世家子弟,家学影响至深,他们深厚的书法修养,来源于他们对孔孟儒家文化的吸取。《唐书·虞世南传》载:“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他们三个人皆因学问修养甚高,而为唐太宗李世民倚重,其中褚遂良成为托孤重臣。我说这些,就是想说明,真正的书法往往在书法之外的学问修养。书法是人一辈子的修行,而检验这个修行的根本除了字以外,最重要的是对学问思想的汲取,由此而融合的独立的人格魅力!他们三个人都有着独立的人格魅力,有着刚毅耿直的性格,为后世所仰慕!虞世南,《唐书》上载其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但是他在唐代却是以直谏而深得太宗敬重,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太宗贞观十二年,虞世南病逝,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作为唐太宗的忠臣,陪葬于唐昭陵。虞世南的一生以“忠孝”闻名,他的哥哥虞世基是隋炀帝的内史侍郎,才学兼优,但是其品行却不如弟弟虞世南,他谄媚隋炀帝,收受贿赂专政独权,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之时,虞世基也被杀害,关于虞世基的功过是非史书上多有记载,且不必说。但是,这里我要说虞世南在宇文化及杀其兄长之时,他以孱弱之躯愿为兄而死,这不得不让人仰慕三分。《新唐书·虞世南传》记载:“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足见虞世南绝非贪生怕死之辈,只是不忍看到兄长被杀而已。他入唐之后,常常提醒唐太宗的过失,太宗李世民曾说:“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当年,太宗李世民为弥补杀兄而造成的父亲李渊的伤痛,在李渊驾崩之后,为了名其以孝治国的根本,主张厚葬李渊时,虞世南谏曰:“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孝文寤焉,遂以薄葬”,他言辞恳切的说动了李世民,他认为汉武帝厚葬,但是最后的赤眉军起义时大肆盗取陵寝。他在书法上有名的要算《庙堂碑》,宋人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学术渊博,论议持正,无少阿徇,其中抗烈,不可夺也。故其为书,气秀色润,意和笔调,然而合含刚特,谨守法度,柔而莫渎,如其为人”。 再说说褚遂良这个硬臣,褚遂良出身名门世家,他的父亲褚亮入唐之后为“唐十八学士”之一,与虞世南、欧阳询为好友。虞世南逝世之后,唐太宗十分痛心,认为以后无人可与他议论朝事。魏征将褚遂良推荐给唐太宗,褚遂良不仅文章写得好,官做得好,而且书法在当时数一数二,他的书法起初学习虞世南,后来学习“二王”,终成一代书法家。相传唐太宗十分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当时有很多人向他进贡王羲之的书法,褚遂良能够鉴别真伪,无人敢送伪作,由此深得唐太宗器重。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弥留之际,召褚遂良、长孙无忌托付后事,《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中记载唐太宗的原话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而且他对太子李治说:“无忌、遂良在,而毋忧。”褚遂良成为唐太宗的托孤重臣。 改变褚遂良命运的事件是关于是否立武昭仪为后一事。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废后,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强烈反对废除王皇后立武昭仪,朝堂议事之时,他长跪不起,力陈废后一事不可行,甚至将头碰出一地血来,高宗一怒之心,令人将褚遂良强行脱出宫外。自此之后,褚遂良的人生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一路被贬,先是被贬广西桂林,最后被贬到越南的清化,客死他乡,他死后武则天将他的后人悉数流放,一代名臣以无比凄惨的结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亚军贤弟,你我研习书法,如上所述书者的胸怀与气度,不可不知,在我看来,书法乃是一生之修行,这种修行观乎人文,观乎家国情怀,绝非仅此为艺术耳!古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一生之所愿,每一个读书人都在用一生的精力在努力实践着这一伟大的人生抱负,至于书法、绘画等皆在实现这一抱负的过程中,逐渐淬炼而成。 (闫照忠国画作品) 唐代的气象宏伟至大,包容会通,乃是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象征也!回过头来,在看看虞世南、欧阳询和褚遂良,他们这一批人的书法,他们承上而启下,在书法的变革之中,他们在自觉的完成了他们身上的文化使命,楷书在他们手上进行了改头换面,虽然我们今天看来,他们似乎还有魏晋南北朝的影子,但从整体而言,他们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蜕变。后世论述唐代书法,多以求其工整,了无新意之说而诟病唐代书法,持此论者近代有康有为、祝嘉等人。我却以为,正是因为唐代的盛世气象,它要为诸国邦候立法度,文字的统一范式是必然的,唐楷的出现再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文化身份,唐楷的通行以至近日都不能被忽视,依然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基础。同时,我又认为唐楷中的方正、雍容典雅、规范等依然在彰显着中国文字的中正之气,写字如做人,堂堂正正,干净利落,就是这个意思。亚军贤弟,书法绝非是求得荣华富贵之技艺,书法真正的精神是游于书者胸中的学气,是道的坚守。苍苍数言,以廖我心,谨祝安好! 简琴楼主人 闫照忠 庚子之春正月初三 国画艺术家、青年学者闫照忠先生 青年学者、作家孙亚军先生 作为四川省新文人画院的两位学者,以学术的高度,文化的视野,文学的笔触,回望了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的发展脉络,其主旨以孔子所言“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基础点,阐释叙述了中国文化的本源在于“道”。这个“道”是充塞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是横贯文化艺术的根本,文化艺术缺失了“道”的根本以后,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值一提。两位学者在书信中,试图还原文化历史人物本来的真性情,从而让读者深切去感受,艺术其实小道而已,真正的大道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使命与担当。 疫情是最好的教科书,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瘟疫面前,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家国情怀?疫情面前,我们也感受到了我们的艺术家们的苍白与无力。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当代的艺术,严格的说已经没有了作为“自然人类”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激情,都是简单取巧的做作,重复的模仿、抄袭,都是追逐商品利益的商品,全无生命力可言。谈艺录,是从另一个角度在向读者阐述——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用生命与鲜血铸就之灵魂的所造,经历时间的淬炼、检验之后,成为一个民族自强不息永续向前的精神的指向。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