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画家向维果先生作品欣赏

四川文化网 2020-4-8 22:19 2017人围观 艺术名家

向维果 字木邨,千头利木奴主人,小字司也;一九四二年九月生,四川成都人。斋号:半砚楼、二方堂、借楼、天授石室、大方堂、窗含九天楼、云邻居…著名书画家;美术研究者、评论家;时尚隐士;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 ...

 
 
【 艺 术 简 介 】

  向维果 字木邨,千头利木奴主人,小字司也;一九四二年九月生,四川成都人。斋号:半砚楼、二方堂、借楼、天授石室、大方堂、窗含九天楼、云邻居…著名书画家;美术研究者、评论家;时尚隐士;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早年为中学教师,曾受聘于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中囯画焦墨研究会会长;《大蜀美术》主编;陕西汉中《蜀汉画院》艺术顾问;岷山画院顾问;《华夏大家》杂志顾问…少年时即受家学承传研习绘事,后得益于蜀中名流吴一峰、刘既明、陈子庄诸先辈,研修绘画史论及诗文,并涉及诸类学术讨论…主张革心向道,以文养画。


 
 

【 写 生 感 言  】

向维果

      “收尽奇峰打草稿”这句话在近现代中国画家中并非只是一种口号。绝大多数的画家在长时期的深入生活中均做出了不浅的成就。二十世中的张大千、赵望云、石鲁、吴一峰、陈子庄诸人,就是以西部山水为主创题材的代表人物之一。老一辈画家坚持在深入生活中寻找中国画的创新,其众多神采不无影响着今天的一代画家。     

      深入生活,是画家生存之道。就生活而言,人们不可能没有它。凡生活中没有过的东西包括人的思想,不是没有,是我们要去寻找、探求,新事物就是通过反复不断的追求、发现到开创发展。每一个画家在从学习绘画的那一天开始,就在思想着有一天能找到某种新的途径,悟得某种智慧而最终总结出某种前人既无,后人又可得以启迪的东西来。生活是漫长的,加强学养,改造自我也是漫长的,更是艰辛的。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只有有心意的人才愿下苦功夫。功夫不是“花架子”,毛泽东曾经说:“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关键是扫帚到不到,这句话涵义是深层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到位”似乎也是这个道理。这话对于那些不愿意下功夫的人来说,很有针对性。作为一个画子丹青需要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和树立正确的学术思想,中国画是一种高素质的文化,没有文化,缺乏知识,莫言画家。知识源于读书,文化源于生活。要具备扎实的功夫,非一日之寒。不要假借创新而把中国画作简单化、肤浅化的理解,如果只要玩点新花样,搞点特技,表面看来这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的话,则是一种极大的悲哀。只有艰苦的走深入生活的路,才是中国画创新的正道。只有找到了新的内涵、新的意境、新的情愫,才可能产生新的思想与风格而决定新的形式、新的手法。

      大西部的开发,带给了画家的思想开放。由于今天交通的便捷,画家们深入生活非昔日所难。好水乐山者接踵而至,给美丽的西部山水带去了人文因素,无名之山因此成为名山;险滩恶水因画家之笔墨传媒,因而大大的张扬了某山某水之雄姿。本来就有险、雄、奇、秀、幽之称的西部山水,又给画家呈奉了更多更新的题材,新的心情,新的印象,洗眼画家,帮助画家大开思路。这使人与自然的互动,更多地得到了融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传统而知道何以为新。新事物的出现,是人们通过对事情的重新认识后,分辨出来的过去没有发现的事物。一个新的因素亦然可以成为一位好的老师。若寄情于山水,山水的精灵即为我师,喜玛拉亚、青藏高原、洱海苍山、西双版纳、天山、华岳、剑南、岷峨、金沙江……雪山铺银,戈壁流金,彩色光炫海子,翡翠烟湮蜀山……吾师丰采!既美不胜收且数不胜数。如果把读历代名人画作和破译真山真水双双并举,用以时俱进的目光去认识、比较、分析,是能够让人们明白旧与新的差距的,何况青山常在,要与日新日日新自然不难。有好山好水,画家又好斯山水,莫愁画不出好作品。大好河山,爱她,走近她,敬重她,她是永恒之师,古人的老师,今人的老师,也是未来人的老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语),“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范宽语),“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饿看,而历历罗于胸中”(郭熙语)。这些都是历来画家选择师长的经验,也是他们成功的经验。明人王履在他的《华山图序》中更是直言不讳,坦白的说出了他贴近大自然感悟绘事的心得。他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一语道出了物(大自然)、人之间的情感与绘画的联系。可见其师事的学问。

      造化造人。绘画的不同风格,强烈的个性,离却了天、地、人的因素是不可能独立的。天之道为明,明则多彩;为变,变则有四季,旱而枯,雨而润。地之道为运,运则山高水徊;为育,育而植茂,万物生矣。人之道为定,定其志也;为移,移为思维,审时度势也。中国画的多变性源自天道。规律性源于地道。人类随着大脑的发达进化,思想的进步,在接受大自然改造的同时,也试探着去改造大自然。顺从与斗争的矛盾,派生出人类的决心、性格、智慧的强与弱。画如其人或者人如其画,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找生活,还是贴近生活,深入生活,总之,有生才能活。说文解字曰“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很明确,生就是进。进,生命才能得以延续。绘画主张写生,石涛和尚高呼“搜尽奇峰打草稿”,无论说他们所用的是感受法、记忆法还是手追法,用脑用手或以其它,皆是手段而已。目的是面对大自然以“写”求其“生”。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山水资源非常丰富。对于画家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国的山水画,可查者源于公元6世纪,隋唐时,已经克服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早期幼稚阶段,人与山有了适当的比例,远近关系有所解决。因此,唐人评展子虔《游春图》有“远近山水,咫尺千里”一说。公元10世纪的荆浩亦重视写生,主张面对真山真水“携笔复就写生”北宋时期的范宽山水以《溪山行旅图》为例,可以看到画面描绘的关中景色,重山叠峰,草树蒙茸,山石坚硬,具有真实感。北宋中期的郭熙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他反对因袭守旧,主张在“兼收众览”的同时师法自然。宋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对大自然的壮丽多姿所作的真实而理想化的描述,可以看出画家丰富的想象力与勇于实践的精神。公元12至13世纪间的马远、夏圭则从山水画的构图方面有所突破,夏圭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构图更加简练集中,在表现技法上以“拖泥带水皴”演进传统笔法。清初的石涛更是一个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他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强调独创精神,“深入物理”、“我用我法”……列举这些例子,不是谈“借古开今”,是强调时代性。是时代要求我们要“用今开今”,凡物皆有形象,凡形象皆属大自然。绘画本是取象置形的产物。历代有作为的画家都是通过观察,取象时代的,在不断体验与创作中提炼出新。每一个时代有他不同的气象,对生活的认识自然有新旧之比。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他们的作为,追溯当时是正确的,用今日的目光去审视,很多东西又落后了,因为时代在进步。“用今开今”是否今日时鲜或许古人早已试过了?历代画家尚且如此重视时代因素,我们更当重视今天的深入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唯一源泉,没有人愿意把这个源泉丢掉,一旦失去,就没有了创作。脱离生活就可能脱离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脱离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关系;脱离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关系,造成艺术创作落后于时代。

      中国西部山水较之东部山水若用“别开生面”一词,当首选西部山水,多年来,因交通经济等因素,人们对于东部山水熟悉的多。大西部的开发给画家深入生活带来了机遇,新的山水等待着我们去写照。发现新生活,此时不待。开生面,更是西部画家的责任,我们首当其冲,当仁不让。
 

 【 作 品 欣 赏  】



 道在深山

90cmx60cm


 广元写生

68cmx68cm



 
味江宿雾

180cmx98cm 



 山中写生 (1)

90cmx60cm

 


  秋山图

68cmx68cm

 


  沱江写生

180cmx98cm

 



 山中写生(2)

90cmx60cm



川西无冬日


68cmx68cm


 
崇州写生归来

180cmx98cm

  



  柳江写情

90cmx60cm


 

 西岭写生 得稿

  68cmx68cm

 




金堂山居图

180cmx98cm

 



  游走蜀山

90cmx60cm

 


 密林雅居

68cmx68cm



  村居写生

180cmx98cm



雅州小黄山


90cmx60cm



  秋山写生

68cmx68cm

 


  溪谷深处

180cmx98cm



  山中写生(3)

90cmx60cm



  山居(2)

68cmx68cm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