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代昆 Deng Daikun 邓代昆,四川省新文人画院首席顾问。 四川省成都市人。历仼成都市博物馆研究部主仼、学术委员会主仼,现为成都博物院书画艺术院院长,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员,成都市“非遗”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对外交流文化礼品创作特别指定书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第二届书法精英班、学术理论班结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囯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草书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美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顾问,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书法专委,成都市政协画院艺委。 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 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第七届书法展、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世界华人书画展、“冼夫人杯”全国书法大展、全国二届草书展等展览22次(获奖4次)。西冷印社主办的首届手卷楹联 扇面大展等展览2次(获奖2次)。书画篆刻等作品及有关文章长期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艺术作品及文章被收入多种专集。有个人艺术专著、艺术作品集及合作、参予编著书籍多种。 八方评说邓代昆 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少能诗善画兼长书法的名家,被称画坛三绝。近代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家亦具这些特点而使人折服。当能同时兼长诗、书、画、篆刻的人更是寥若辰星,而邓代昆 君则继承我国优良艺术传统,在这方面苦心钻研,取得可喜成绩,实属难能可贵。读他的作品虽然不多,以余之管见,他的篆刻推第一,书画次之,因其诗少见,未敢置评。由于邓 君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直接发挥其篆刻才能,他从秦汉入手而兼研究近代名家之作,所刻之印高雅大方,格凋清新,讲究刀法,布局严谨而不板滞,奔放而不松散,并能根据内容不同而求变化,使作品达到和谐统一而富于艺术魅力。论其画则取法于近代大师黄宾虹,而画风更多受当代陈子庄之影响。其书法较画有更深的研究,尤其草书,得力于怀素,张旭、孙过庭等人之启迪,起点较高,不入俗套,此乃与其学养有关。综观其艺术才华,则其成就之可观,是可以预期的。邓 君正处盛年,以他一贯好学之精神和谦逊之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必能攀登艺术高峰。谨此共勉。 —— 摘自黄笃维《我所认识的邓代昆艺术》 沈曾植论书语楷书横条(局部) 133cm×34cm 伯英府君帖 当今篆刻推能手,蜀国文才有邓君。 ——陈孟熙(陈毅元帅大哥)题邓代昆《自读楼印存》 从来篆刻重西泠,完伯风神亦足称。此日代昆能继武,开函满且彩纷呈。 ——吴丈蜀题邓代昆《自读楼印存》 韦应物诗《长安道》行草书中堂 180cm×80cm 汉家宫殿含云烟 李商隐绝句诗二首草书单条 180cm×29cm 无事经年别远公 李商隐无题诗二首草书单条 180cm×29cm 来是空言去绝踪 ……代昆仁弟,授余以《广艺舟双楫注译》书稿。缘其文字,多为笺释康有为此书者,文字明白易晓,此为其一。有可称道者,为所作注释能不夺康氏原书之主旨,更于译文中能将其不可通达其意之文字,以现代汉语译出,畅畅其说,变康氏原著之不易为人所解者,解之以输于人,可谓功德无量,此语并非过誉。……而如今代昆仁弟所注译之《广艺舟双楫》,则大可无障无碍,直抵彼岸。 ——摘自殷荪《广艺舟双楫注译》书序 邓代昆书法融合碑帖,博采众长.其小草书严谨而自由、章法奇倔多变.风格偏于飘逸一路。 ——摘自 李铎《共写华章 且行且砺》 陈子昂诗《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楷条幅 186cm×60cm 峡口大漠南 杜甫《吹笛》草书中堂 186cm×93cm 吹笛秋山风月清 李白诗《前有樽酒行》行草书横条 136cm×34cm 春风东来忽相过 书法篆刻均臻嘉妙。小章草笔法地道,如过涧流水潺潺淌泄,可谓远胜于古人:篆刻精绝淳雅,有的也自有新意,这就是“创新”,实际上应为创好,因为新不等于好,还是提“创好”好。这是时下所谓创新派的痞子书法望尘莫及的。 —— 摘自邹德忠《致邓代昆》 邓代昆先生的草书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线条婉转多姿,用笔含蓄老辣,章法随心所欲,别具一格,大小相向,欹正兼得,一气呵成,生意盎然,显示出对草书语言独特的感悟力和表现力。其独创的小草体制,尤为人称道。盈尺之中,纵横捭阖,一派天机,点画精到,诸法悉备,极尽变化之能,以此参展,屡获大奖。其书风飘然如仙,故人称“仙草”。 —— 摘自黄纯尧《道相近而迹相远“蜀中三草”书法评说》 欧阳修文《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草书长卷670cm×50cm 修既治滁之明年 程颢诗《郊原即事》行草书中堂 77.3cm×49.3cm 芳原绿野恣行时 邓君代昆,少以立雪之诚,得天槎之渡。诗书膏肓,翰墨痼疾,一至今日。盖用力非轻,故所获非薄。建树渐丰,名亦随之。 ——摘自曾来德《蜀中十二雅士记》 邓代昆研习碑帖多年,草书犹为见长,疾徐枯润疏密浓淡中见其不凡才气。 ——摘自方辉《蜀韵天成》 李白诗《登峨眉山》草书条幅 170cm×48cm 蜀国多仙山 杜甫五言古诗二首行草书条幅 136cm×47cm 江汉思归客 李白诗《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行草书条幅 136cm×33cm 张翰黄花句 李白诗《送储邕之武昌》行草书条幅 136cm×33cm 黄鹤西楼月 邓代昆创造的“小草”,无论从美学特征还是从符号系统看,较之古代“小草”更自由、更灵活,更富于表现力和多样性,同时也就更具有艺术的震撼力。 邓代昆创造的”小草体制”有哪些美学特质? 一是高度的自由性。邓代昆小草书用笔自由灵活,章法随心所欲,显示了一个艺术家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大渴望。 二是自觉的整合性。邓代昆的“小草体制”,综合融汇了古今多种草书大家的创作成果,揉合了阴柔与阳刚两大美学特征,故而显得形态多样,刚柔相济,飘逸中见沉著,老辣中见简拙,悦目赏心,耐得咀嚼。 三是成熟的技巧性。邓代昆的小草书将书法技巧中的各种对立范畴尽现其上,在章法式形上创造出一片新天地。他的作品完全打破了传统章法程式,而以一种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迹可循的姿态跃出于纸面,让人心旌摇动,叹为观止。 四是能动的转换性。邓代昆笔下的小草极尽变化之能事,这种变化是多方位多视角的,不仅表现在每件作品中的行笔过程中的变化、结字的变化、布局章法中的变化,更重要的还表现为多种风格的互相转换。 至于说到邓代昆“小草”的生命形式特征,可以概括成这样几句话——草法为体,楷法为用,化繁为简,避熟就生,随机布势,酝酿无迹,沉着飞扬,文质相生。“草法为体,楷法为用”言其笔法特征;“化繁为简,避熟就生”,言其结字特征;“随机布势,酝酿无迹”,言其章法特征;“沉着飞扬,文质相生”,言其风格特征。 邓代昆“小草”的总的形式特征,可以这样概括——“多变的笔法,简约的点画,内敛的字势,遒劲的笔力,自由的章法,朴厚的书风”。此外,我们注意到,邓代昆的小草几乎毫无例外的均是长篇巨制.常常在很小的幅面里书写泱泱大文.动辄数以千字,此种功力当今书坛十分罕见。 邓代昆独具一格的“小草体制”,给我们展示了他生命的两个基点——百炼干锤、融汇贯通的用世之心和飘然若仙、踪迹难觅的出尘之意。所以就艺术形式来说,它是精傲的、深邃的、高强度的,而就艺术精神来说,它又是豪放的、自由的、高难度的。儒家“修”的理念和老庄“游”的精神有机地融为一体。因此,这种生命形式看似古典主义的,而实则是浪漫主义的。 邓代昆创造的“小草体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是 传统书法功底和现代审美意识的高度结合的产物,是作者凭借学养、阅历、识见、才思、情怀、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非常S4e/可贵的生命形式,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形而下的“技”,又是形而上的“道”;既是理性的结晶,又是感性的产物。邓代昆曾经用“带上传统的镣铐跳现代的迪士科”这样生动的语言表述他的创造。邓代昆用自己的创造实践回答了长期困扰艺术家的难题——如何在继承中创造,既尊重传统又张扬个性,既充分保留中国书法的传统文化精神及其视觉特征,又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主观创造个性,使传统书法的特有生命形式转化为当代艺术中的“这一个”。就这个意义上说,邓代昆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个案。 ——摘自田旭中《生命百的形式 形式的生命》 赵构《翰墨志》草书团扇 43cm×43cm 余自魏晋以来 司马迁《平原君 虞卿列传 》行草书团扇 43cm×43cm 平原君赵胜 无疑,邓代昆是这些面壁者们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拥有常人所难以拥有的寂寞和难以想象的毅力。确切地说,邓代昆并非天才,也非什么祖传。但他具有天才的灵性和造就天才一样的悟性,可以说.一个“悟”字和一“勤”字,铸就了他今天不俗的业绩,铺就了他今天的辉煌之路。 ——摘自章夫《邓代昆:一个写入联合国金奖的名字》 陆游五律诗二首行草书单条 136cmx34cm 濯锦沧浪客 岑参诗《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行草书单条 136cmx22cm 晓笛引乡泪 邓氏的小草用笔自由灵活,章法随心所欲彰显了一位艺术家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大渴望。可贵的是,这种自由并没有破坏草书的基本法则,所以它是严谨中的自由,是有法中的无法,进而达到了有限中的无限这一生命追问形式。二是自觉的整合性。“小草体制”一如作者诗风,独而不孤。它综合融汇了古今多种草书大家的创作成果,既有“二王”的洒脱,又有张旭、怀素之狂放;既含傅山、王铎的诡奇,又藏赵子谦、王蘧常的古朴,是自然之大美阴柔与阳刚的大整合。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都不拘于前人的“典型形象”中,却全部统一在邓式独有的浪漫主义风格里。三是能动的转换性。观邓氏笔下的小草,可谓极尽变化之能事,这种变化又是多方位、多视角的。邓氏的小草以变见长,不仅表现在每件作品中的行笔过程中的变化、结字的变化、布局章法中的变化,更重要的还是多种风格的多重转换。同样是小草书,有的刚劲有力,有的朴拙奇逸,有的奔放激越。仔细研究“小草体制”,不难发现它至少有四个系统:一是章草系统,这类字带有浓厚的章草笔意,用笔方硬,书风古拙朴茂。二是今草系统,这类字多以中锋行笔圆转流畅,气息飘逸。三是行草系统,这类字用笔中锋侧锋互为表里,方圆兼得,行中兼草,备极自然。四是大草系统,这类字中锋运笔,以气贯之,气势恢宏,这使得他的作品完全打破了传统“意趣”的章法程式,而以一种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迹可遁的姿态跃然纸上,让人心旌摇撼,叹为观止。 ——摘自孙 可:《从书法“小草体制”看意境的特定范式》 严武诗《军城早秋》行草书条幅 136cm×33cm 昨夜秋风吹汉关 李贺诗《秦宫》行书中堂 136cm×68cm 越罗衫袂迎春风 作为一个有多方面建树的艺术家,邓代昆取得的成就当然不止于草书。一部49多万字的《广艺舟双楫注译》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而他为友人黄奇逸先生《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一书所作的校订,则表现了他制学的谨严与学识的广博。他又长于诗词(古体今体新体皆擅),精于音律,工于瞩对,时有佳制.篆刻也是邓代昆的强项,所制印章布局天然,线条流美,刀法精湛,多有奇趣,蜀中书画家的用印,大多出自邓君之手.他不常作画,但乘兴濡毫作山水花鸟,也能尽得真妙,具有很浓的文人意味。 就笔者认识的艺术家中,邓代昆的文才是少见的。他博学机敏,雄辩、诙谐、尤善文辞,倚马可待。不论是写恣肆汪洋的论文,还是独抒性灵的散文,不论是用凝炼精致的古典语,还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都能得心应手,各臻其妙。这种学养和功力,恰恰是当今一班书画家最欠缺的.这又正是邓代昆艺术上的支撑点和得力点。 广厦之下必然是牢固而坚实的基础。 ——摘自田旭中《创造不朽的生命形式》 李白《拟古十二首》章草书八屏 234cm×52cm×8 青天何历历 扬雄《蜀都赋 》草书八屏 180cm×46×8 蜀都之地 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草书中堂 188cm×66cm 千古江山 邓代昆的草法结体受其笔法的映带很深,他在“用笔生结构,结构生章法”、“平正、险绝、平正”之间走出了一条“道”,满眼放之,其结字既峻秀、生动,而又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他的字态造型在回展右肩或长舒左足或峻拔一角中晾晒着自己的心迹,这常让观赏者的心绪竟也跟着他蹁跹的结字造型壹起激荡。古人云“草贵萧散”,但从邓代昆先生的作品中可看出,其绳墨规矩并不合于此理,他的草书结体更多的是以疏散为风神,以严密为老气,而结密又为构形法则的主流,这正是他草书结字风格的个性。 ——摘自何朝波《邓代昆草书作品蠡评》 杜甫五律六首行草书横条 373cm×33cm 锦里烟尘外 范仲淹文《岳阳楼记》草书横幅 136cm×68cm 庆历四年春 飞文 援笔联 136cm×33cm×2 其书画篆刻作品获国内外金奖(含一等奖)至今达183次,艺坛罕有其匹,书画界誉之为“金牌冠军”和“金奖大户”。其作品以国礼身份礼赠韩国总统李明博,2009年草书作品被习近平同志收藏。他的古意书画集草书和古意山水、花鸟为一体,博古喻今、古为今用,彰显古今合壁的大雅意蕴。 ——摘自曾策《金牌大户、全才大师》 在才艺上,邓代昆书、画、印、诗、文均为上品,可谓“五绝全才”,在当今书画界堪称凤毛麟角。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黄笃维先生在《我所认识的邓代昆艺术》一文中就曾称其为当今中国书画界“寥若星辰”的全面发展的艺术家。 艺术的美,展现着艺术家人格力量的美。与邓代昆交往是一种快意的享受,他那艺术家的坦诚和天真会让人感到一种纯粹本真的美,而观看他的艺术,又会让人引发出一种来自生命底层的激情共鸣,让心灵得到空前的振奋和焕发。虽然,邓代昆拒绝了我们给他的“艺术大师”这个称谓,但不可否认,“邓代昆”这个笔墨飞彩的名字,正宛如艺术天宇中—轮冉冉托起的朝阳,闪射出迷人光芒。 ——摘自曾策《飞墨书锦绣 点彩写风流》 李白诗《草书歌行》草书中堂 136cm×68cm 少年上人号怀素 李白诗《扶风豪士歌》大草书横幅 136cm×68cm 洛阳三月飞胡沙 邓代昆先生,当今蜀中艺坛之佼佼者,诗词歌赋无所不能,真草隶篆诸体俱精,其草书奇诡多变,随心所欲,当属上乘境界。小草体制更是当今独创,尤为时人所重,与田旭中、刘雅楼二君被评论界以“蜀中三草”冠之,已成为时下四川文化界不可多得的推广品牌,公众为之深所嘉许。篆刻于身为成都博物院书画院院长的邓代昆 先生而言自称是诗文书画创作、文博著述研究之余事。 ——喻志强《婆娑两手生霞彩》 邓代昆先生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作品在我眼中是非凡的,称之为“西蜀第一草”。当我想就邓代昆其人、其书说点什么的时候,闪现于脑际的却是这样两个字:“无常”。人生苦短,命运无常,其实命就是一帧狂草,一些人与一些事会在偶然之间相逢,却又给人永久的回味,像一种命中注定的必然。我与 邓代昆 先生从相逢到相知,便是这一帧命运狂草中的墨迹。 ——摘自孙建军《诗人四说邓代昆》 我之草书观 文 | 邓代昆 一 当代著名书法家潘伯英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说:“以草书的艺术和技术论,草书是最高境界。因之,学书者不能以草书服人,终不能为最卓绝的书家。”考诸历史以来的大书家,可以知道潘先生的这番话不是在夸大其辞。凡历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不管他是以哪种书体称名称胜于世的,但仿佛都没有不能写草书的。事实证明,草书的那种让书家们放怀纵情的自由性和抒情性,就是任何一种书体不能比望的。草书的概念不必尽为今日所指“草书”,以宋代张栻“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书札以来便自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的观点来看,是任何一种书体都有其草书的。近、当代书坛上出现的“草篆”。“草隶”很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通过此观点,可以悟出一个事实,即最初草书的产生,都是对汉文字某一书体简化,也即是出于实用上的便捷化。正是这种简单化和便捷化使汉文字的结构更加概括,字形更加抽象,书写的自由度增大了,艺术性也随之益加丰富。书家们往往在这无拘无束,不知不觉中,悄然地把自己的情怀和天性注入在笔下的点线中,让这些点线表现出一种本真的、率性烂漫的抒情美。 杜甫诗《山寺》草书扇面 21cm×56cm 野寺残僧少 陶渊明诗《读山海经》行草书扇面 18cm×56cm 孟夏草朩长 二 在一般概念上的草书,是指现存的章草、小草(今草)和大草(狂草)。有人说章草是隶书变化的,小草是行书变化的,大草是小草变化的。这种说法虽有道理,但是太绝对了一点。其实任何一种新书体的产生出现都不能看成是某一书体的纯粹转变,他都必然地包蕴有多种书体的因素。如果学习者不悟此理而执有上面的法,对书法的学习和创造都是极不利的,尤其是对创造的危害显得更大些。只有认识到草书在递变过程中和其他书体的多因素关系,在学习中才会有所联想,在创造中才不会拒斥其它书体笔意对草书的渗入,才有可能出现真正的创造。在事实上,篆、隶、真、行,乃至草书之间各体的笔意也都是可以借来互为影响的。但要注意的是要能用化,要能掩住痕迹,不能生搬硬套,不能让作品成为“百衲衣”。汇涓涓为巨流,融百体为一体。这很有点象蜜蜂酿蜜,采来百花为用,当蜜酿成之后,就只有蜜,而再没有百花之迹了。 宋之问诗二首草书条幅 200cm×66cm 鹫岭郁岹峣 陶渊明诗《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草书中堂 136cm×68m 草庐寄穷巷 三 草书的“草”,如前所说,应当是指对书写载体——汉文字的一种简化,是对书写自由度的一个放大形式,而绝不是胡乱潦草的意思。草书一样是具有规范法度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做法,永远也写不出一个草书家来。在事实上,对墨色的把握、点线的驾驭、笔势的酝酿、结字篇局的“骤谋”,其技术和心力都是难于任何一种书体的。凡是初学书法者,一开始便涉脚草书的,为什么都不能写成器,其原因就在于草书在技术上的高难度。明人谢肇淛《五杂俎》中说:“作草书难于作真书,作颠、素草书难于作二王草书,愈无蹊径可着手处也。”草书比真书难,狂草又为草书中之至难,因“草书不难于狂逸,难于狂逸而不违笔法(佚名《六艺之一录》)”故也。笔一狂驰,点画难全,笔势难周,鸦栖蛇窜,心乱手盲,蹊径难寻,没有一点点韵致。故学草书必应先在篆、隶、楷三种书体中各选一、二种以固基础,精熟其笔法,熟谙其笔、墨、结字、章法等的取势变化,如此循序渐进,然后再选数种行书名迹学习,此时要更加强调对笔墨节奏感的体味,谋篇构局的应变把握等等。只有完成了以上过程,学习起草书来,才能认识到古人草书的精妙处。才能得心应手地把这些精妙处拿过来作为己有。既然我们知道草书越是放逸便越是高难,那在选择学习草书时,也应该依次而行,先章草、再小草或先小草、再章草。章草多隶意,小草多楷法,参而习之,各有裨益。然后可以学习大草,大草多变化,故也就多奇姿异美。而奇姿异美的产生赖之心灵,奇姿异美之表现,则是赖之技术的。技术的获得,在于学习要博,用功要勤,取之要精,博而后约,约而后精,精而后化,便自然用之无碍,得于心而应于手了。 王安石诗二首草书中堂 180cm×98cm 鲁公之书既绝伦 四 前贤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此处的“取法”二字可以理解为“寻师”。五分的老师,可能教出的只是个三分的学生,三分的老师是决不可能教出五分的学生。老师有二义,一为能言之师,-为无语之师。能言之师,当然是指活人,无语之师,则是指书本,这是跨越时空的先贤的声音和无法某面的时贤的声音。学习书法,能有一流的好老师固然为好,但这样的老师不是人人能得之的。人师不得,还不如就尽求于无言之师。由古而今,先贤名迹浩如烟海,名迹无语,但也无欺,只要能悉心研求,心慕手追,待之岁月,也自可能修成的。由此来看,范本的选择至关重要。有人引路开目当然很不错,但也不一定正确,因引路开目之人很可能是按照自己的水平眼光,自己的喜恶爱憎来取舍的。还不如来个闻风趋附,先取众所周知的历代大家名迹,在未能辨认真伪良莠以前,又最好不取旧时刻本,而用近、当代享有声誉的出版社所出之影印本来学习。但习性因人而别,所以古人范本又不一定就尽能与学习者相符,需要学书者自己择取,经过弃择之后,被选中的也一定是上品,用而习之,持之以恒,必然获得大收益。手上工夫高了,眼睛的判别力也自然会高上去,在此基础上再扩而大之,尽选佳作名迹学习,大而后深之,深而后精之,待百炼钢成,化为绕指柔矣。那时,成一已之貌,立一家之言,便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苏轼《放鹤亭记》 章草书条幅 180cm×51cm 五 草书决不是狂奔乱啸,鬼画桃符,而是有章有节。要做到狂不乱章,奔而有节,让人感到点画彰彰,情性飞扬;使转宛凝,有形有质。一点一画,起收使运,也必须做到照顾周全,一丝不苟。此种要求朱履贞《学书捷要》说得最是明白。其曰:“草书之法,笔要方,字要圆。夫草书简而逸,简全在转折分明,方圆得势,令人一见便知,最忌扛肩阔脚,体势疏解;尤忌连绵游丝,点画不分。”所以初学草书,必须要依样画瓢,维肖其形,不可以率心任笔,稍加己意,这就如前人所说的“有人无我”。就这样地逐字写去,不厌其烦,一直达到使转虚实都能一一尽理,到那时创作起来才可能“有我无人”。而是“至兴到之时,笔势自生,大小相参,上下左右,起止应带,虽狂如旭、素,咸臻神妙”了。(冯班《钝吟书要》) 就草书的书写技术也不是可以一概而论的,章草、小草、大草在笔墨谋章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章草、小草的艺术取向更多还是在形式美上,而大草的艺术取向则完全是在抒情美上了。故章草、小草的注重点尚在点线的完美表现和点线的完美布置经营中,有着相对的预构性,而大草(狂草)注重点则完全在点线的抒情。在音乐般的旋律流动感上,毛笔完全被作者的情感的“势”在趋动,几乎失去了一切预构的可能。此时,最能体味出前贤“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留”的那句话的真义。由于毛笔受着情感的趋使,自然就有可能大起大落、大收大放、大疾大徐、大精大粗,而要在如此对立变化之中不失笔法的周全,在如此矛盾的形势中求得合谐的统一,正如吴昌硕说的那种“奔放处不要离开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的境界,真书法中之至难也。假如没有纯熟的技术锤炼和高深的心灵修练是绝不可以实现的。如果说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那大草书就应该是这个境界上的一座高标特出的奇峰的。 王昌龄诗四首章草大斗方 132cm×132cm 蝉鸣空桑林 六 前贤论书以为:“有功无性,神彩不生;有性无功,神彩不实。”此语用在草书上更显得贴切强烈。功力的获得,在于刻苦和岁月,情性的获得,在于读书和修德。诗人陆游论诗歌时说:要“诗在工夫外”,仅在诗中求诗,是不可能妙造高境界的。学书也一样,也是书在工夫外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句话就正是大书法家苏轼道出的心得之言。书法和学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必然关系呢?因为只有读书,让胸中充盈满书卷气象,挤尽脱去其中的尘嚣俗浊,这种书卷的气象便自然会溢于字里行间。读书一多,人的气质会发生变化,人品也会随之高尚起来。“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人品对于书品的高下是至关重要的,切不能只注意功夫技巧的修练,而忘记了对人品的修练。当然对人品的修练,绝不仅止于读书,还包括着对它种艺术的学习、工作事业的热爱、人际情感的交流、人生社会的观察、生命宇宙的思索等等,都是有所获益的。 下检录旧作《咏书诗》一首,以概全文: 天地有道兮道无形,心笼天地兮道化情, 情注毫端起风神。闪电震雷崩云黑,曼舞轻歌新秋月, 酿于心兮信手法。 道生书兮书衍法,三代于今乱如麻。 龟角金石呈不朽,真草隶篆龙蛇走。 昆仑细水流涓涓,化作掀天雷霆吼。 轮扁有法不可传,庖丁不目声砉然; 可怜学步邯郸子,何异胶柱挥五弦。 遵法无法法无法,学古不古古不古; 是蝶是我两忘情,筌兮鱼兮谁是主? |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