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9
此稿同步封面新闻刊发 【导语】 自己亥岁起,四川省家宽文化艺术中心推出大型人文期刊《师道》以来,其精神旨趣,广受社会赞誉。作为发起人罗家宽先生,深受乃师郭蔓锄、陈无垢、蓝菊荪诸老的教诲,毕生以弘扬师者之道为己任,其精神气度着实让人钦佩。从即日起,四川省家宽文化艺术中心将陆续推出《师道系列文章》,以正师道精神!同时,也欢迎社会各界好友,提供稿件,一起弘道致远! 意由心生 · 境由情动 ○文/孙亚军 尚以为一切艺术的终极皆为彰显朴素生活之中的“真善美”,抛弃生活的“真”,便是伪造,这是艺术的大忌;探索人性的悲悯之心,便是艺术的扬善之心,这是一个艺术家的修为与本分;存真去伪,扬善去恶之后,对生活的升华便剩下了一颗纯正之心。一切皆因“心”而起,一切皆因“心”而动。故而,中国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便指的是以客体传神,主体达意的心灵化的艺术。书画家罗家宽先生大约从十几岁师从郭曼锄、陈无垢、蓝菊荪等巴蜀名家学艺开始,至今已有五十载。五十年来,他在用心感悟着、升华着自己对艺术的认知;五十年来,他在用心体悟着人间冷暖,又在用心恪守着一个中国传统艺术家的“温柔敦厚”。他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家,他没有科班训练,没有所谓“学院派”的背景,他的艺术根底来源于几十年的行走,来源于日积月累的耕耘,更来源于对“无我之心”的艺术坚守。“意由心生,境由情动”确是罗家宽先生几十载艺术生涯的凝练,无心便无情,无情岂能有催人心扉的作品?所以,罗家宽先生用真情在淬炼一颗艺术之心,他的作品也必然是走心之作。 屈子曾在《离骚经》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确是如此,艺术之路且修且求索,永无止境。但凡历史上那些有所追求的艺术家、学者,无一不在路上,穷尽毕生之力,探求艺术与学问的至臻之境。从老子西出函谷关,到孔子的周游列国,再到屈原的流放之路,思想大师在路上完成了自我对于生命的升华。艺术也是这样,唐代的王维深居辋川,方有汇融天地人心的“禅意之思”,苏东坡莫不是一次次被贬,也难以完成艺术上的心路之旅。宋元之后的艺术家,大致都在行走之中,与山水而同乐,与天地而共生,才有“以无着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的传世之作。所以,一个艺术家倘若不在路上,是很难完成艺术生命的升华。 因为罗家宽先生没有所谓的“学院派”的背景,也必然使得他在探寻艺术之境的路上,多了几分坎坷,几分艰辛。然而,这并非是一件坏事,诚因如此他有更多的时间来在路上思考人生,升华自我。如古代的先贤一般,寄情天地间,无我以尚情。罗家宽先生从十几岁便开始了人生的远行,从巴蜀蓉城到彩云之南的昆明,十几年苦心孤诣,足迹踏遍西南。知天命之年,变卖家资北上京城,荣宝斋学艺。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写生作品藏进了半个中国的山水。“明心见性”,心自宽博性本真。蓦然回首之间,那些纸上的山水虫鱼,铺满了来时之路,也融进了生命的历程。 带着一颗天真逸趣的心,行走艺术之路,完成探索真善美的历程,这是罗家宽先生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本分。作品是心的写照,作品更是人格的体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最为可贵的不是技法的娴熟,而是随时保持着对心的审视。罗家宽先生的可贵之处,便在于一辈子拥有了一颗“天真逸趣”之心,少了很多人事的勾心斗角,多了几分闲适烂漫之趣。别人在忙着攀附权贵,浪得虚名之时,他却走在路上远离尘嚣。别人在忙着买画,求得千金之财时,他却几十年来不走商业路子,依然在路上做个艺术上的“苦行僧”。所以,回眸之间看罗家宽先生的作品,惊诧的是作品中的那份宁静,那份安逸,那份纯正。他的作品满满的心动,满满的真情,这是他的可贵,也是他的不易。 因为罗家宽先生的心境是平淡的,也是天真的,进而他的思想也是传统的;因为罗家宽先生没有了学院派的天然优势,所以他尤其看重自民国以来久已失传的“师道”精神。他从乃师郭蔓锄先生那里,从陈无垢先生那里,从蓝菊荪先生那里学来的远远比技法更重要的精髓,那就是对传承的认知。中国文化的薪火,因为有了师道的传承,才得以广大,文化才得以延续。然而,自“五四”之后,西学东进旧的师道传承,早已变得支离破碎,以至于今天成为一种远去的风景。罗家宽先生正是延续了从谢无量到郭蔓锄的师道精神,准确的说应该是他们之间的那种对艺术的“天真逸趣”的追求。罗家宽先生五十年来在路上,用山水之浩然之气滋养心境,用师道的重量在为自我加持能量。所以,他的作品是心源与天地的造化。 当年,关中学人南大吉先生主政绍兴府时,向王阳明先生问道。阳明先生说:“昔镜未开,可以藏垢。今境明矣,一尘之落,自难住脚”。(《明儒学案·北方王门学案》)今以罗家宽先生画作观之,其心境澄明,已然不着一尘一垢,实乃意由心生境由情动!以画读人,可知心镜;以境读画,可知诚明! 云谷门人 孙亚军 己亥年寒露于长安贞人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