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时民 如果这都不是爱 谈梁时民之艺术人生 文/赵文溱 雨后的夜更显寂静,突然,一阵音乐声冲破楼层,穿透我的耳膜,以至于我能清晰的听到歌词:如果人生没有遗憾,没有波澜……我是个歌盲,对于这首歌,也只会唱这一句而已。不过,有时候,一句已足够。是的,如果人生没有遗憾,没有波澜,那是怎样的心情,我无法懂得。 看到黄亚琼曾经对梁主席做的采访,当梁主席讲到孙老去世的瞬间,我明显看到他那眼角闪烁的泪光。一个男子,如果不是触及到心底最深层的情感,是不会轻易在外人前落泪的。他的真情感动了我,于是乎,我关注到他们之间更多的交往。时光定格在“等待毕业分配留校”的那个年代,可老天总喜欢显露他的特权,把梁主席分回了三台文化馆。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当时梁主席留校,是否还会有今天的画坛娇子,是否作品会搭神州飞船游太空?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梁主席自幼喜欢绘画,从六七岁开始,便喜欢在报纸上画素描。11岁跟随齐白石弟子、李苦禅的同学郭明甫先生学习国画,两年后郭老师病逝。便受孙竹篱老先生颇多指导,梁主席和孙老的感情特别深厚。 梁主席曾说:“一次孙老师在三台文化馆画画,来了十几个当地的画家,孙老很快画了几十张,让大家自己拿。我站在旁边没有动,孙老就问我,咋不拿?我说您画的太累,不好意思拿。孙老师见我实在,便提笔赠予我一幅对联,内容是‘老蔓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努虚空’。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孙老对我一生的寄予。到现在,这幅对联还挂在我家中。” 或许,在梁主席心里,这是儿时与孙老的交往记忆。而在我看来,一则是梁主席的真性情,他对绘画有着天生的爱,所以对作品尤为珍视。二则对孙老的敬重,在他看来,“君子之爱,不夺人之爱”,所有的付出都应该受到尊重。三则看到了梁主席对孙老的无比怀念,以至于几十年,作品步陈于家。 梁主席的人生百转千折,充满波澜,无数次的转角。从高中毕业当老师,到恢复高考后考入四川美院,毕业分到三台文化馆,再调到成都市红旗商场从事美工工作。企业改制后,开始经商,承包装修工程,开办过迪吧和石膏厂,后来到四川省美协,才算回归到艺术的正轨。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始终还是画画的料,还是得回归原点”。 我看到梁主席的作品,是在2005年,刚毕业到诗婢家,开始做展览。因为展览,看到了很多他的作品。也因为展览,见到了梁主席,第一印象他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温温和和。2006年,我们开始做拍卖,也就是那时,我才知道当时梁主席的画作价值极高,是许多藏家极力追捧的对象。 在后来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不但亲和力强,而且还很细腻。我记得:“刚到单位不久,去借展作品,随手写了个收条,便把作品拿走。退还时,他马上把收条找出来给我。”在他眼力,我是个艺术界的新人,他对我工作的支持是出于对新人的肯定和培育。我在想,这正是因为梁主席足够的爱。所以,与绘画界相关的一切,都细心的呵护。 梁主席擅长画花鸟,同样能画人物和山水,只是不常显于外人道而已。在他看来,画花鸟有种对孙老的缅怀。在我看来,这是爱得深层后的一种无言。他的花鸟,如清代金农在《冬心画跋》中谈到:“先民有言,同能不如独诣”,即画中有自己的情思,有自己的风格和面貌。 梁主席喜欢把艺术、把绘画当作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对宇宙奥秘的求索,对生命意义的寻觅。他喜欢看书,我记得他提到过《生活中的博弈论》。与他而言,生活中对绘画的爱,包括学业上的求进,工作的顺境或逆境,都面临着选择,都在博弈的范畴。他说:“作为艺术家知识面要丰富才行,画画只是手上的功夫,真正要在艺术上有所成就、那必须具备高深的思想和深刻的内涵,以及丰富的学养。” ,在我看来,所有的画作皆为其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皆是内心的外化。 梁主席的作品,得力齐白石、吴昌硕最多。用笔点画飞动,亦勾亦写,用墨浓淡干湿兼而用之,墨气淋漓,耐人寻味,设色则厚重浓艳,随意点染,色墨浑融,传达出一种大美,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明明是花鸟,你却能看到山水的气魄,那些山水中才有的皴染,都在他花鸟画中有所体现。他的绘画还吸收了潘天寿的花鸟画布局,以势为主:“气要盛,势要旺,力求在画面上造成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以达到中国绘画特有的生动性”。至于布局则“搜尽奇峰打草稿”。所以,能奇中有平,平中有奇,既讲究全局气势的呼应开合,结构的严整性,又十分注意局部的严谨安排。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作画亦然。 张彦远则说:“始于立意,归于用笔。”梁主席的早期作品,则如此,有立意,有为象,有笔墨。透出一种循规蹈矩的师从和拟古,呈现出一种古代文人画传统的审美情趣和笔墨精神。宋代沈括有言“奥理冥造”,观梁先生中期作品,恰如其是。不按物理画,而按艺术规律画,大胆的想象和高度的艺术幻化。作品用色彩和笔墨相结合的光感, “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设色鲜明浓艳如生。如同生命一般,正是最为浓烈的时候,尽情挥洒。现在,已到中年的他,随着审美情趣发生变化,自身阅历与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他开始把目光,重新返回到了传统文人画上。作品有种“象外之意”之感,既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又结合文化积淀,给予新的表达。意在象外,余味无穷。窗外的歌声再度响起:“如果这都不是爱……” 本文作者赵文溱 成都诗婢家美术馆馆长 成都诗婢家画院秘书长 成都市美协理事 成都市书协会员 成都市评协副秘书长 梁时民作品欣赏 |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