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7
(此稿同步封面新闻刊发) 【导 语】 自己亥岁起,四川省家宽文化艺术中心推出大型人文期刊《师道》以来,其精神旨趣,广受社会赞誉。作为发起人罗家宽先生,深受乃师郭蔓锄、陈无垢、蓝菊荪诸老的教诲,毕生以弘扬师者之道为己任,其精神气度着实让人钦佩。从即日起,四川省家宽文化艺术中心将陆续推出《师道系列文章》,以正师道精神!同时,也欢迎社会各界好友,提供稿件,一起弘道致远! 大道至简 笔墨心灵 ——浅议罗家宽先生小品画的精神内涵 ○文/孙亚军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人历来从文修身的基本准则,而所载之“道”正是文人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文人寄情于道,或以诗歌,或以文章,或以书法,或以绘画,观其表达的形式,可窥见其精神世界的高远之境。所以中国传统文人,历来重视起作品的精神内涵,视其与生命同等重要。在传统国画的艺术领域当中,最能体现文人精神尺度的就是小品画,以小见大,小中蕴含大的哲学思想,但凡能文善画的文人多喜欢用小品画来传递着自我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之情。1953年出生于重庆的罗家宽先生,师从民国名流郭蔓锄、陈子庄等人潜心学画,又在青年时期受教于国学大师蓝菊荪先生,得其学问之真传,其学养深厚,是以治学之态度从事艺术创作的国画大家。先生五十岁之后,集学问与绘画功底于一身,发力于传统文人小品画,形成了清幽淡雅,禅意无穷,诗书画印,四者兼得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当代传统文人小品画的典型代表。本文试从儒释道的哲学内涵来浅析罗家宽先生文人小品画的精神内涵。 学承有道 奠定儒学功底 古人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人与义”,古人治学从艺,以道为重,重视以儒学起家。这一点和罗家宽先生不谋而合,先生师承有道,且受大师影响,儒学根底深厚。1953年先生出生在四川岳池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一代人在巴蜀之地颇具影响,且何氏家族在岳池当地是非常有名望的书香之家,当年何宗跃先生(家宽先生的大祖父)是主管岳池文教事业的地方官员。先生的父亲何绍明曾毕业于民国中央工业大学,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民国时期四川籍的名流多有交往。所以,先生自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具备了从事艺术的天然养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代国画大师郭蔓锄先生,因家境贫寒无力求学,得到岳池何氏家族的鼎力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为报答知遇之恩,七十年代文革动荡时期,为不耽误年轻的罗家宽先生学习,受恩人委托,教授家宽先生研习国画,正式踏上了从事艺术的道路。郭蔓锄先生,是我国现代学术先驱、社会活动家谢无量先生的得意门生,在书画艺术创作上堪称一代大家,与民国时期的张大千、何鲁、宴济元等人交往密切,解放后曾参与组建中国美术家协会。在教授罗家宽先生之余,他发现年轻的罗家宽古文功底不够,他深知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画创作是没有灵魂的复制品,做中国画需要诗画传情,才能达到精神的高度。所以他写信给我国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国学大师蓝菊荪先生,让他教授家宽先生古文,以弥补书画创作中的缺失环节。此时,蓝先生正从“南大荒”回来,赋闲在家,受蔓锄先生的举荐,收家宽先生为“耕石”门下弟子。在跟随蓝先生研习古文的几年当中,家宽先生一直侍奉左右,蓝先生对这位弟子偏爱有加,将其一生学问的真谛传之于他。几年当中,家宽先生除能自赋诗文以外,且能独立阅读中国古人的经典之作,这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儒学根基。 家宽先生聪慧勤奋,在跟随两位大师学习之余,他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博览群书,研读《论语》《周易》《孟子》等巨着,以儒家乐道至善的思想理解艺术创作中的文人情怀。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把艺术家的个人修养放在艺术创作的首位,以平和之心待人待物,以仁义之心怜悯弱者,成为家宽先生一以贯之坚守不懈的做事风格。先生以为一个艺术家只有心灵至善,才有可能发现艺术的大美之境。失去了善恶之辩,所做之艺术也只能是哗众取宠,难以长久。因此,家宽先生在笔者看来是“有道有艺”之人,如今他的每一幅小品画,所配诗文皆以我心为文,一去大抄唐诗宋词而牵强意境的做法。也正因为如此,构成了家宽先生在当代小品艺术创作领域当中显着的特点,符合中国文人画的基本元素,是思想与艺术合二为一的典型代表。 与佛结缘 寓作于禅意之中 中国文人的精神祈求,无外乎于思想的自由和个体生命的绝对解放。自佛从东汉传入中土以后,倍受上层社会的推崇。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佛的思想渐渐地被中国传统文人所接受,文人士大夫大都喜欢谈玄悟道,沉浸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自身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从而领悟佛家思想和山水自然的和谐之处,如谢安、王羲之等。唐代诗人王维,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山水诗人将魏晋文人思想发挥到了极致。王维在辋川修佛悟道,终得自然之妙,他的山水诗透露着天地之间的空灵之气,又有佛家的高远之境。王维的诗,入得画境,他的画,又有诗意,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宋代文人在理学思想的束缚之下,文人画的格调略有下沉,而明代中晚期的文人,在仕途不济和上层社会的极度不认可的情况之下,却将文人画的精神内涵发挥到另一个新的高度,如明代的唐寅、徐渭等人本身拥有着极高的才气,却因为仕途屡屡受挫,他们的书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文人对精神世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极度不满。晚清民国这一代文人知识分子,既有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都留过洋,他们学贯中西,深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看重的是书画艺术当中的思想境界,而不仅仅局限于意境的追求上,除却技法的考究之外,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对文人画融入了学术思想。他们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是学术与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 罗家宽先生的文人小品画,是对中国传统文士文人画在当代的有效继承。既有从郭蔓锄、蓝菊荪、陈子庄等人那里一脉相承的理论根基和国学素养,又有佛家思想融入其中。家宽先生,本人是佛家虔诚的俗家弟子,号真如居士。先生十几岁时经常出入于成都的寺院当中,帮助寺院在修复壁画的同时潜心领悟佛学思想,同时也对自己在人物壁画方面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在后来的史料梳理当中,笔者发现这一时期的罗家宽先生每天除了完成一定数量的壁画修复之外,还在晚上根据记忆画出了很多佛像素描,这对他后来从事巨型佛像和唐卡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十几岁时,先生在云南创业,心中有难以割舍的佛家情缘,又在筇竹寺写生,画佛像结善缘。正如先生在后来所说:“我从事佛教艺术有两个基本立足点:一是基于宗教信仰,在此基础上通过笔墨表达自己对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信仰和理解。二是基于对艺术人生的理解,其中一方面以艺术的源泉在民间,符合自己追求洒脱、自然、纯真、质朴的艺术理念;一方面以为工笔艺术可以磨练心性,佛像艺术的本真是心性的写照。以上两点互相包容,彼此促进,水乳交融的关注在每一幅佛像造影当中。”先生古文功底甚好,在习画之余,广读佛经,以求彻悟其理。与佛结缘,守住内心的一片安宁,在佛的世界,禅的意境当中,寻找属于自我以及艺术的安身立命之处。 罗家宽先生几十年来所追求的正是在书画之中,融入个人独特的人文思想情怀,以禅的意境之美,营造出空灵和谐的知守天地的气度,向世人传递着淡雅宁静的唯美的艺术观。先生一直走着传统文人画的路子,欲在画外求得思想与艺术的高度统一,这种情怀在当代已实属难得。与佛结缘,心灵相知,更要本性为善,实践佛家大义,如此才能达到艺术与人格的统一。数十年来,先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结善缘也是不计其数,受先生资助的友人、贫困学生心存感念。先生曾一度担当中残联的爱心大使,参与其中,以艺术家的名义为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募集资金。先生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担当与其艺术生命同等重要,这关乎艺术家之于当下的良知和责任,若无这般勇气,心中有佛也难通佛性。 尚情无我 追求艺术的灵动之感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罗家宽先生,童年生活几乎是伴随着红色中国的政治运功走过来的。父亲何绍明是旧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建国之后被划分为右派分子,受到历次政治运动的折磨。童年时的家宽先生几乎是在无人监管的境地之下成长的,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天性当中对于艺术的那份纯真的感觉才没有遭到破坏。他爱读书,几乎读遍父亲的藏书;爱自由,整天在新奇的事物当中寻找着兴趣。父亲对他所表现的艺术天赋,支持有加,从不干涉孩子选择兴趣的自由,而且加以指导,这对童年时的罗家宽先生艺术天赋的养成是一个极大的帮助。青年时期,赶上知识青年下乡运动,他又被下放到农村做了三年知青,这期间他坚持绘画与读书,在艰苦的生活之中,寻找精神的支柱。期间,他因为父亲的政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政审不过关与大学失之交臂,求学心切的家宽先生回城之后,索性做起了四川美院的旁听生,由于本身的天赋和跟随郭、蓝两位大师的学习,他得到了美院很多老教授的指点,并和他们结成忘年之交。改革开放初期,已近而立之年的罗家宽先生只身奔赴云南,去追求自己的艺术寻梦之旅。不畏艰难,坚守艺术的纯净,在云南少数民族采风,感受中国艺术的原生态。评论家张威先生说:“罗家宽先生在构建当代中国画的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行走在川藏高原,走进寺院,学习唐卡,用佛的思想感受艺术创作的真谛。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不断在自然之中,生活之中提炼创作的元素和激情,一九九四年在成都举办的个人画展当中一举成名,被巴蜀境内,乃至全国的诸多名流高度认可。家宽先生对待艺术,是以无我之心去感受艺术世界的美学体验,对待人生的名利也是以包容之心,淡然处之。上世纪九十年代,先生富甲一方,名利双收,却不为名利所累,1993年由他发起成立眉山残疾人基金会并捐赠首笔资金18万元,组建四川艺缘艺校,广结善缘,在孩童稚趣当中感受童真与快乐,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之后,他即与京津地区的名画家一起奔赴灾区,义捐书画作品。2011年5月汶川地震三周年时,先生在成都举办“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个人义卖画展,所得善款,全部无偿捐献……,体现出一位艺术家高贵的人格魅力和文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先生崇尚自由,与佛结缘,大道至简,笔墨心灵,力求在艺术创作当中体现真情、善良、唯美三者合一的境界。 尚情无我,是一种对待艺术的一种忘我的精神,也是一种独到的人文情怀,只有心灵澄净的人,才可以做到。家宽先生属于传统的知识分子,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为艺术而艺术,实属不易。 国画大师陈师曾先生认为:“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据此四者,乃能完善”方可称之为文人书画。以此而论,家宽先生与佛结缘,心性为善,不与人争,坚守自我,足见人品极高,又得诸多民国大师教诲,深受儒学思想熏陶,在艺术领域当中有着自己独到的学问见地,且秉性淳厚,少成才气,对艺术有着天生的敏感,生活阅历丰富,心中有画,在无画之处求画,注重作品的精神高度和思想内涵。所以在当下探讨罗家宽先生小品画的精神内涵时,将其定位为中国传统文人书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家宽先生的文人小品画,在当代中国传递着一种高古的文人气象。众所周知,时下的艺术领域,人才济济,却是良莠不齐,如先生这般有着严格的师承关系,又具备深厚的学术修养的艺术家,少之又少。更何况,先生的艺术作品数十年来从未定位为市场化,而是严格的走着一条纯正的艺术之路,所以才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他的小品画中展现的清雅之气、灵动之气,高古而不媚俗,天真而不做作,以禅意入画,以妙趣为动,具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他的小品画诗书画印四者俱佳,完美和谐的统一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画外之音,传递着对生活、人生的真性情,是中国传统文人书画在当代的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