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期见地沙龙:叶舒宪(大历史与大传统的知识更新) 自我与利他 我们的文化里总是宣扬一些楷模,他们是舍己救人、乐于奉献的典范,他们在集体利益面前甘于牺牲小我,这里是没有“自我”存在的。现代性最大的价值是从普遍的人性到个体的人性,个体的真实生命感受不容忽视。我在想,一个连自己都活不好的人,怎么能够做出真正利他的举动呢?利他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之中,收获的反馈和幸福感,不断驱使着我们做出利他的举动。 第67期见地沙龙:刘彦湖(一簇三关:百年中国书法由古典到现代再到当代的基本路径) “自私”和“自我”是不同的,“自私”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思考与他者的关系,“自我”是不断对“我是谁”的确认,自我是建立在对自由的体验之后的,对于自我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确认。自我的确认过程,是“主体性人格”建构必须经历的过程。有了自我和主体,我们不再幻想某种人身依托和依附的关系,我们不再幻想外在的救世主来拯救我们,我们开始真正依靠自己的生命力在这个世界存活,这样的生命才开始真正觉醒。 因为有了自我,我们不再活在世俗的眼光里,我们不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我们不再活在他者的命运掌控里,我们开始勇敢的与自己真实的内心相遇,我们开始遵循自己的内心而活,我们开始接纳自己的不足、缺点,我们开始承认自己的局限,开始接纳生命时长的有限,我们不再以某一种世俗的成功作为自己奋斗的标尺,我们的内心开始丰裕起来,这个时候,往内求的倾向产生了,往外求的力量就会逐渐慢慢消解。 当我们真正建立了自我,我们开始对身边的飘零的个体有了真正的悲悯和责任,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分享自己建立自我的过程,我们开始尝试着与他人共享“自我”建立后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愉悦,我们开始有意识的对身边的人进行力作能及的帮助,这是利他行为的起点。当利他行为收获了正面的回馈,这种正面的能量会不断向外扩散,我们会慢慢地帮助到更多的人,这是利他行为得以持续的原由。 第50期见地沙龙:黄裕生(中华文化的本原性及世界性使命) 分享与共享 互联网社会激发了个体的表达潜力,正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大家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见解,互联网才真正把我们连接在一起。互联网所形成的连接不是把人与人接上就是连接,而是建立在接上之后的互动,这个时候连接才会真正发生。 我们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分享是共享的前提。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分享,而只愿意共享大家的成果,那谁来生产这些供大家共享的分享成果呢? 分享与推销是不同的立场。分享是站在他者的视角,是一种利他的举动。而推销是为了显示我的与众不同与卓尔不群,这是一种利己的行为。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获得。我们分享的时候,才能获得回应和共鸣,我们分享的时候,往往不是我们给予了别人什么,而是从反馈中获得的更多。如果我们紧绷着自己的神经,死守着自己的秘密,我们失去的是不断迭代自己认知的机会,失去的是提升自己的机会。创造性来自于多样性的信息流动,关闭自己,其实关闭的是创造的可能。 第60期见地沙龙:黄永松(味在民间无尽) 分享可能意味着局限,分享甚至意味着犯错,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怕犯错而保持沉默。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局部,没有人可以成为全知全能者,但是当一个个局部汇合在一起,多样性的世界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为每一个个体丰富自身提供了可能。见地希望倡导一种勇于分享,乐于共享的文化,通过分享,我们在不断地进行思想的操练,不求最好,但求一次比一次进步;通过分享,我们为这个共同体实现共享贡献了一种可能;通过分享,我们会收获反馈,这就为我们丰富自己带来了可能。当然,分享的前提是真诚与敞开。 友爱与互助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友爱和助人的功利化思想倾向,是非常要命的。市场经济的发达,让很多人潜意识里把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用商业指标和利益标尺来衡量,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爱人”和“助人”作为获得回报的前提,作为一种交易的条件,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对我们的观念侵害。我给你了几分爱,你就得回报我几分,我给了你一丝帮助,就期待你回报几分。否则,就觉得自己亏了,愤愤不平。然而,友爱和助人并不是一个可计量的单元,经济学上的交易原则在这里并不适用。 “友爱”不是一个会折损、会消耗的存在,不是我们对他人施加了友爱,我们的“友爱”存量就会减少。而恰恰相反,我觉得友爱和互助是不仅不会折损,反而是一种越施予,越增长的能量增量,它是源源不断的,它是一种带有扩散性和弥漫性的非实体,它会增长我们个体的正向能量,也会增长我们集体的正向能量。 2019见地年度感恩晚宴现场 我更愿意把“友爱”和“互助”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文化能量的存在,它就像一团气,会慢慢升腾,当一个共同体中的每个个体慢慢来加持这团气的时候,这个共同体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空气和氛围,当新的加入者进来后,他会去“读空气”,他会感受到这团空气的存在,同频者会很容易融入进来,不同频者就会浑身不自在。而且,这团气会不断向外传递,向外传染,会渐渐扩散甚至影响社会的能量转向。 当我们在解决了自己的生计之余,都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爱人、助人,它最终会由一个共同体扩散到另一个共同体,最终会改变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价值尺度,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暖、向善,充满人情味,而不是到处充满冷漠、利益、交易。 现代社会,我们个体的心灵空间不断被外部的物质世界、商品世界、信息世界所挤压,这就需要一个值得信任和心灵交付的压力疏解出口。见地沙龙希望倡导一种友爱和互助的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人生中经历几次危机,如果共同体能够在你无助、彷徨的时候伸出友爱之手,我困难的时候你拉我一把,你困难的时候我拉你一把,也许危机可能成为人生的转机。 在这里,我们没有怨恨、嫉妒、攀比,只有信任、支持和友爱。 平等与尊重 当代社会的不平等意识,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因为阶级、地位所造成的不平等现象,也体现人与人之间因为性别、种族等因素所形成的不平等现象,也体现在成年人与老人、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代际鸿沟和固化父权意识所造成的不平等现象,更体现在人类普遍的地球中心主义意识对动物界、自然界的不平等对待。 平等首先是一种自我意识,不是他者意识,不是渴望他者平等地对待我,而是首先意识到自己没有高人一等,也没有低人一等。平等甚至是一种人类“动物性”的觉醒,也就是人类在地球上并不比动物高一等。平等意识更多地应建立在精神和思想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地位、权力和财富之上,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是制造不平等意识的源头。 平等意味着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不管是弱势的生命,还是纤小的生命,不管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他存在的理由。平等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赶超思维,放弃训诫思维,只有我们以平等的态度与他者相处,我们才有可能发现,再边缘的生命都是一个宝藏,都是智慧的源泉。 尊重首先是一种自我意识,不是他者意识。尊重他人的前提首先是自尊,只有有了自尊、有了平等意识,有了对自己无知的觉悟,有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人类之渺小的觉悟,我们才能做到内心的谦卑,才能学会尊重他人。 我们倡导在平等与尊重的前提下展开交流与对话,这里没有种族、性别、年龄的不平等偏见,这里没有权力的压迫,没有试图碾压的冲动。 第64期见地沙龙:青山周平(打破常规:设计改变生活) 信念与信用 这是一个信念普遍消解的时代,意义虚无、娱乐至上、绝对性价值的坍塌,人类不需要对某种更宏大的意义和价值而活,人只需要对自己有限的生命体验而活。这种普遍信念的坍塌,往往是个体生命虚无、焦虑、抑郁、无意义感的源头。 信念意味着相信,相信有某种绝对性的价值和真理需要遵循,相信人类的有限性和大自然的伟岸和无限,相信人之为人不仅需要过好自己的生活,还需要关注他人的生活;相信人之为人不仅需要习得一门谋生的本领,还需要经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一个有历史感、命运感、悲悯感的个体;相信人之为人不仅仅是活着和生活,还需要为更美好的人类未来去创造新的可能。 信念是照耀自己前行的那一束理想之光,当我们拥有了信念,我们才会感慨时光的飞逝;当我们拥有了信念,我们才会真正摆脱孤独、彷徨、虚无、焦虑、无所事事的困扰;当我们拥有了信念,我们才能在巨大的灾难和挫折面前,不卑不亢,砥砺前行。在信息繁杂的当代社会,没有信念的支撑,我们很容易在各种机会、诱惑面前飘摇不定,最终迷失自己。 第44期见地沙龙:孙歌(如何把握明治维新) 信用是言与行的统一。说到做到,不说大话,不说空话。坚持应该坚持的原则,划定自己行为的边界,认知自己的局限和有限,有所为有所不为。信用是对自己的苛刻,对他者的宽容。信用是一诺千金的承诺。 正是因为信用的缺失,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斥着机关、算计、谋略和谎言。正是因为信用的缺失,我们失去了相互信任的基石。在这个信用廉价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坚守信用的价值。外部世界的瞬息万变往往成为我们放弃信用和承诺的理由,但这不是原因,“言而有信”应该成为我们基本的价值遵循。 重复与热情 以资本驱动的互联网平台在追求一种快速迭代的产品文化;庞杂的信息,多元的机会在勾引着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无从选择;高度碎片化的时间切片让我们不断跳转我们的兴趣,爱好,不断跳槽和尝试不停的职业。然而,个体生命是极其有限的,而尝试和探索的边界是无穷的,越多元复杂的外部环境,越需要我们聚焦和定力。我们不仅需要探索新的事物,我们更需要专注一件事,以长期主义的心态来耕耘、培育和成长。 我一直坚信上帝给了每一个人一件特别的礼物,关键是我们是不是用心去寻找。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上帝给我的那件礼物是什么?我有什么独一无二之处和不可替代之处?有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是我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在力量就可以独立完成的?我把这件事定位为我们的生命原点,只要找到我们的生命原点,我们才能真正安定下来。面对新的事物,我们仍然要保持好奇,要去了解和熟悉,但不是扑上去,而是寻找自己的原点和新事物的接口。 绘本作家、艺术家熊亮在2018见地年度感恩现场发言 没有一个理想可以轻易达成。基于原点的重复、重复、再重复,以长期主义的心态度量生命的长度,这是每一位有所成者共同的生命特征。 “重复”意味着我们必须以时间的长度来度量生命的价值,不能计较一时的成败。“重复”意味着我们不能东张西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保持专注。“重复”对于旁观者而言是重复,对于践行者而言,重复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践行者必须在外在的重复中找到内在的进阶方式,把重复行为作为步步为营所必须跨越的阶梯。 在重复中保持热情是检验我们的事业理想的标尺。如果当我们在不断的重复中,始终能拥有热情,保持热情,那说明这是你真正应该付出一生的事业。坚持不是为了坚持而坚持,坚持是因为深刻理解坚持背后的意义和希望通达的港湾, 热情不是一时的冲动热情,那种热情很容易衰退。热情是建立在不断重复之后仍然持久的热情,那样的热情就是基于一种信念和使命的热情,它不会轻易熄灭,它带着灵魂的味道,它也必然有着感染、感化和感召的力量。 见地策划之腾云文化论坛(1):敦煌:生命探索与文化创造 世俗与超越 现代社会,正在打破精英与大众、贵族与平民、艺术与非艺术、崇高与庸俗、专家与普通人的界限与壁垒,知识无处不在,知识无用论甚嚣尘上。传统已过时,传统无用论成为新知识分子的批判主题。个体表达、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共创时代,我们似乎沉醉于世俗主义的狂欢之中。哪有那么多意义需要去追寻?反思是一件多累的事呀?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享受当下,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这是现代世俗社会的普遍文化景观。世俗社会正在以一种平面化、全民娱乐、享受当下的价值观念对于意义、深刻、严肃、反思、光晕、超越进行消解和嘲弄。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离世俗世界的家长里短,世俗是一个大染缸,世俗世界也是我们人生不得不经历的功课。人往往活在世俗之中,而又试图超越世俗。如果我们沉溺于世俗,声光酒色只会让人陷入物质的泥潭。然而,没有世俗的洗礼,如何实现真正的超越呢? 2020见地·创造者分享季:新家园—重塑与安顿 我始终认为一个沉迷于世俗和当下的民族,没有超越意识和超越精神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超越精神意味着一种抽离、一种远眺、一种重启。如果我们具有一种超越意识,当我们在世俗世界遭遇到挫折和困难,也许能把我们拔出被现实困境所束缚的目光,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如果我们带有一种超越意识,我们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时,也许就会看得长远一些,不会拘泥于一时的成功,不会满足于短平快的获得回报;如果我们带有一种超越意识,我们就不会陷入自己的情绪和弱者心态之中,总是一种渴望被拯救和怜悯的心态,而是更能肩负起更大的公共责任和使命;如果我们有一种超越意识,我们就能远眺看到远处的冰山,在合适的时机调整文明的航向,不会重蹈“泰塔尼克号”的覆辙。 超越必须要建立在世俗的基础、经历过世俗的洗礼之后,这样的超越才是真正的超越。世俗世界永远无法让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延续,只有超越意识,我们才能有可能让生命超越有限的时长,实现灵魂的升华和高贵。 美好与未来 未来主义正在成为时下的时髦语汇,突然间,中国这片土地开始普遍关注起“未来”了。可是,我们有没有反思,到底如何才能真正有能力思考和透视未来呢? 过去、当代和未来从来不是割裂存在的。人是一个非常有限的时空存在,我们无法回到过往,我们也无法抵达未来的异域之境。正是这种时空的有限性,让过去和未来充满着魅力。记忆和过往让我们成为一个时间性、历史性的存在,正是因为历史和文明的沉淀,让我们的思想、生命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当下和此刻,是我们唯一的存在,它是我们活着的唯一证明,也是选择的唯一真实,因为有当下,我们才能感知到生命的存在。未来是一个充满想象、可望而不可及的它者,正是因为它充满未知,又充满可能性,我们才会始终对它葆有热情。过往和记忆塑造了我们的当下,过往和当下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我始终认为未来不是一个想象的乌托邦,未来也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未来是受我们当下的集体心念和行为所影响和塑造的。当我们此刻就采取行动,改变我们的心念,每一个人都能有向善、向美、向真的心念传出来,这个社会的集体心念就会发生改变,这是我坚信的一点。 2020见地十日谈 技术的突飞猛进,似乎为我们昭示了一个极其不确定性的未来,乐观主义者认为未来的我们是一个被技术所彻底解放的“新人类”,悲观主义者认为未来的人类将被自己一手创造的技术所规训与毁灭。不管我们对未来有多大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我们仍然主张在残酷的现实上活出诗意,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和苦难,我们都能保持一颗火热而浪漫的心,仍然有爱的勇气,把追求美好作为一生的信念去践行,把传递美好作为一生的使命去践行,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期望未来更美好的心,未来就会以美好的姿态向我们走来。 我愿意把见地这些年所探索的这些精神旨趣写出来,希望能够与参与见地沙龙的同仁一起来讨论、共建这个精神共同体,也会作为一种自我督促和相互督促。我最近一直很警惕,见地有一天的精神资源会走向枯竭;我最近也一直很警惕,我的个人意志的局限性会让自己蒙蔽而不自知。 什么样的人是一个精神卓越的人呢?一个能接纳孤独,不断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的人;一个向自己敞开,也向世界敞开的人,追求童真,而不是追求陈腐的人;一个追求自由的人,不是跪着活一辈子的人;一个把有限的心力用在物质满足上,更多的经历追求精神世界丰裕的人;一个不仅仅关注自己,更关注“大家”和社会共同体的人;一个珍惜每一个生命,对美好的事物充满感恩的人;一个把学习和求知作为毕生旨趣,并不满足于学习,希望通过创造来改变世界的人;一个对文明、历史、思想充满敬畏,有志于成为历史中人的人;一个不非此即彼的看待问题,不走极端的处理问题,以更为宽容的心态面对他人和社会的人;一个不屈服于命运,在不公面前甘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不求明哲保身的人;一个面对虚无,仍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始终保持生命力的人。也许这样的人就是精神卓越的人吧。 追求精神卓越之路是一条积极漫长的道路,也许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无法真正抵达,但我们不能放弃追逐。 希望见地能成为大家共建的精神家园。 当代文化学者、见地沙龙召集人 肖怀德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