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喻志强意象人物画的综合学习探索路径:入清凉境,生欢喜心,得大自在

新文人画院 2020-5-24 12:36 1603人围观 艺术动态

史料所载,大写意画最早见于唐代以泼墨著称的画家王洽,到了南宋出现了写意画大家梁楷,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北宋山水画出现具有文人情趣的米氏云山,大大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揭开了写意 ...

艺术家喻志强

  史料所载,大写意画最早见于唐代以泼墨著称的画家王洽,到了南宋出现了写意画大家梁楷,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北宋山水画出现具有文人情趣的米氏云山,大大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揭开了写意山水画的序幕。明以后,徐渭的水墨大写意花卉画开启了大写意画的新途径,这种写意的美学主张已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绘画史上代有传人的写意画派。
  在崇尚“郁郁乎文哉”的历史演化过程下,文人士大夫作为维护统治的主导群体,不仅强化着自我意识,将儒、道、释兼涉,文、史、哲齐备,诗、书、画贯通视为修身的要义,而且为审美实践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建构了优渥的基础条件,致使个体精神意识上的审美感受性活动心理过程所涉及的深广度,在较大范围、较深层次上得以接受和传播。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总体就是“意象”思维。
  作为中国画的一种艺术观念,写意的主要特点是讲究意象造型,重笔墨神韵,把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追求“气韵生动”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大写意画以草书入画,强调书写性、突出抽象性、呈现主体性,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既是高度自我也是高度忘我的艺术,在有我与无我的矛盾中实现对立统一。大写意画更要有坚实的造型能力作为依托,其“意”是建立在理性绘画的基础之上,需要画家对事物敏锐的把握、高度的概括和恰当的表现。传统画论崇尚“神似”和“意象”,注重情感和气度的“形神观”,为从事大写意绘画的开拓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值得重新认识和认真把握。
  大写意画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是以黑与白为主构成的艺术,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色彩变化,有其深刻的哲学内蕴,充满神秘与遐想。其次,大写意由于水墨的透明性和交融性,加之生宣纸奇妙渗化的不确定性和魔幻般的可遇不可求的唯一性,其笔情墨韵往往带给人们一种出其不意的愉悦。再次,大写意画在形式上以高度单纯而洗练的艺术语言,通过随机裂变、偶然天成的墨像,表达最丰富而深刻的意境,已成为现代绘画追求的终极目标。



  寻觅着历代大写意画大师的先声和当代写意画大家的足迹,喻志强在学习绘画技巧和研究语言表达方面,无疑借鉴了梁楷的简约洗练、徐青藤的纵横恣肆、吴俊卿酣畅淋漓、李世南的豪放浑厚、彭先诚的清俊爽润等大家的艺术经验,又以花鸟画法的意蕴情趣和草书的笔墨语言相结合进入意象人物画的探索实践,推动自身绘画从传统跨入当代,并从中寻找新的表现形式。喻志强悟想透过先贤大师们的传世佳作浸淫于其艺术思想和精神境界,视绘画不仅是造型和笔墨的审美,而是心性和精神的升华。


  非“美术科班”出身的经历,固然使喻志强深知自身在艺术创作上的短板、不足和劣势,而同时,又使他首先在意识上形成了同流行和时尚的天然隔断。对艺术史、美学史的学习和对艺术现状的认识,使他在渐行渐远的艺术活动中保持着一种与众不同。艺术首先是艺术家个人难以抑制的欲望和冲动,不随时风,不附他言,并用才情和信念执着地维护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一路挣扎又快乐地走来。艺术需要孤独和狂狷来支撑,画家往往是个执着的人,一介儒雅书生的内心却激荡着奔腾的火热;画家也是个矛盾的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地选择,不断地否定。喻志强认为,对时尚有意无意的回避疏离,可能是一个艺术家最佳的状态。
  喻志强笔下的人物是他自己的情感符号。他在思考和践行人物画的探索表现是否还可以从摆脱“形”的束缚,从“形”中解放出来,实现艺术观念的更新而不是艺术手法的更新,从而到达精神世界的自由。他作画时,或色墨混用,或连泼带写,随想见形,随形见神,全凭性情流露,几无蹊辙可求。画中似佛禅亦如高僧又像众生的形象,实则是艺术家物与神游的内心诠释。他的意象人物画尺幅不大,但表现出来的雄浑与博大、凝重与苍凉、幽远与古朴、激越与精微,执著地对人物神情到位描绘的高质量追求,可以感觉到一种人格独立和自由精神。
  为避免感觉的麻木和语言的僵化,喻志强时常自省自醒,总是在努力选择合适艺术手法的路上,避免以周遭熟悉的旁人和习以为常的固化方式去表现一切。他也尝试有意无意地摆脱种种限制,借助虚化的对象,向自己内心世界的空灵处,外部世界的深邃处行走。他其实是位书画艺术道路上的行者,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的否定和选择,每一次的决断中,总能看到其绘画面貌的转变,或者说是一次更大的自我否定和超越。

喻志强在工作室

  喻志强特别注意对书法的学习和训练,努力寻找笔、墨、纸之间接触的变化和感受,往往在作画前要翻阅几页书、练习几帧书法,使身心舒展,达致写意随性。从他意象人物画的风格和形态看,作画过程多是情绪在当下的一次性体验和释放,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式,不可重复,不搞批量。就水墨形态和笔法而言,有时高古、有时苍润、有时粗野、有时简洁、有时精谨,使水墨的特质和宣纸的性能得到空前展开,并不断强化水墨媒材的丰富性和视觉感受的多重性。
  中国画是靠“养”出来的,阅历、修养、心态都是“养”的一种方式,有很多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正的画家应该“功夫在诗外”,应该保持一颗安静的心灵。 受母亲供职文教系统工作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喻志强对中国古典文艺有特别的偏好,有着传统文人独特情怀,绘画艺术与其说探索的梳理和沉思,勿宁说是情感的回归和着陆。
  在创作时喻志强会将自己整个情感都融入到所想象的先辈大师的状态之中,链接到他们之间内在情感上去寻求自由张扬的枢纽。从他的意象人物画中,可以看出一种既要切合情感,更要超乎物外的努力追求。在笔墨语言的探索方面,喻志强试图用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统领调适,把山水、花卉,甚至人物的“结构”收拢组合、打散分离,再赋予绘画以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但艺术还应该超越时代。为此,画家应有对社会、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以及对大自然内涵的深切体悟,以保持对社会的适度“超越”。作为现代的中国画家,思考问题、观察世界和考量事物的方式应当是既要有坚定的中国立场,也要有宽阔的世界视野。国画的大写意的笔墨程式充分反映了中国画形式美的独特趣味和民族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笔墨的价值与意义,就是尊重中国画的民族立场与艺术本质。大写意画应在保留中国画最基本的笔墨特征的大前提下,从现代艺术中汲取营养,不排斥借鉴西方艺术观念、创作方式的运用。事实上,大写意画由于其神韵的营造、节奏的把握、旋律的运构、黑白灰的调度以及造型的意象性、画面空间的平面感、用笔自由挥洒的表现性,早已步入“现代”艺术形态。


  喻志强出生在民风淳朴的边远彝族地区,是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陶冶了他对艺术的爱好和向往。准确地说,他艺术的起步得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化馆系统对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引导、传播的蓬勃发展时期,他被学校选出参加县文化馆组织的全县“五人美术创作组”,每天放学后就径直去县文化馆工作室,在张洪海、曲别木前等一批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的高材生指导下练习基本功。
  此后,喻志强不仅代表县里外出参展,还被派到川美观摩学习,也结识了到彝区写生的嘉州画派创始人之一、著名书画家李道熙先生,从此结下了30余年的师生情缘,直到老师去世后多年也还不时去探访故居。18岁那年毕业留居成都,因替同窗好友家藏“扬州八怪”黄慎所作《折枝花呤诗图卷》寻鉴家识定,经收藏家毛永寿引荐开始了与成都书画界的交往。
  喻志强有着“扶君上马、送行一程、无谋名头”的随意闲适心态。成立于1946年的“丙戌金石书画研究会”在建国前的成都书画界颇有些影响,谢无量、黄宾虹、冯灌父、江梵众、陈亮清等一大批著名书画家曾活动其中,建国后曾中断活动多年,21岁那年的他,随同并协助张聚星、龙国屏、李国瑜、洪志存、葛墨安、游丕承、白允叔、毛永寿等书画界名流恢复重建该会,邀约各路媒体广为宣传报道。
  24岁那年,喻志强又参与创办四川电视台艺术类专题栏目“文化多棱镜”,撰稿、拍摄、编辑,大力介绍推广蜀中书画届人士。四川省草书研究会于1996年成立,是当时国内唯一以草书命名的书画团体,创办了国内第一本以草书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术型刊物《草书》,他是首任主编,集筹资、约稿、设计、校核、推广于一身。成立于2007年的四川戊子书画院是近年来成都地区引人瞩目的民间书画团体,他爽快地应约参与创办并首编了《明月藏鹭》书画报。大凡这类书画团体一旦为公众所关注时,他却渐渐远离也仅游学请教在其中几位艺坛名宿之间。


  尽管拥有便捷丰富的媒体资源,但多年来几乎很难见到他热衷于自我的宣传包装推广报导。诗婢家画院院长、画家刘德扬先生曾撰文对他数年不厌其烦的工笔画研习和其后又固执地投身到市场效应不佳的书法创作中的行为,称之为“文化的本能坚持”。他不想也没有刻意要去博取甚嚣尘上的“知名等身”,更没有固定的图像形式,但一问圈内名家又多少知道他一些,这种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疏居状态,由此获得一种冷静和反省,自觉地守护着作品的文化人格与艺术品格。在一些代表性、典型性的书画展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前后也会偶尔见到他面对作品沉思琢磨的身影。
  无意于“成熟”后的立竿见影,多年来一直叩问于书法与绘画之间,在历练书画修养的行程中,喻志强毅然选择了国画中的工笔花鸟和大写意人物、书法中的篆体和草书,一静一动,一个求工致一个在挥洒,看似截然不同的两种形式,在他看来是锤炼技能基础上心气的表达。在经历绘画的寻求到书法的探究路上,历代大师的经典图式中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笔墨技巧。
  喻志强在画工笔时将思考付诸文字的《刍议中国工笔画》受到四川省工笔画会会长、画家郭汝愚先生的肯定,等他的工笔画上路了,他又搁置一旁留下了百余张没有上色的线描,他的解释是工笔画代表的是一个阶段的艺术锤炼,而还暂时无法表达他的心绪。
  同时,喻志强在研习书法时发表的《线条—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得到四川省草书研究会会长、书法家田旭中先生的认可。应该说,他是一个勤于思考又古道热肠的人,每每看到值得学习借鉴的书画同行,他也会“捧场”,带着思考写些评论推荐性的文字。对治学严谨、处世平淡、不擅经营的前辈,他会慷慨相助,四处筹资,印集办展。遇见好的作品,无论对方名气大小、年纪长幼,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解囊收揽用于观摩学习。他说生活的深意还有很多需要时日、需要站在高处去发现、提炼、转化,他对中国书画始终保持不同寻常的定力和韧性,这与他持续30余年从事同一职业,不间断地与繁缛、琐碎又严谨的数据整理、市情分析、民意监测打交道却依然保持不停顿的激情、追求和创新如出一辙。


  名利可以看淡,艺术却不肯失去坚持;为人可以随和,并不意味艺术上的附和;待人可以没有棱角,创作却不能失去个性;生活的常态可以宁静,内心的艺术冲动却不能抑制。 一个繁缛的快餐文化盛行时代,艺术的意趣很容易堕落为审美的时尚化和品格的世俗化。他仍然一意孤行地以其自身的艺术表述着一种生命和文化的厚重与朴实。
  成都博物院书画院院长、书法家邓代昆先生评价喻志强的作品时撰文写道:“工致者易于精巧而病于拘滞,挥洒者易于放逸而病于粗俗。无豁达畅朗之怀用笔必拘,无儒雅蕴藉之气用意必俗。寻其病由,当在笔墨,究其根本,实在胸怀。笔墨不济在苦练,胸怀不济在苦修。笔墨不济,书法为先,胸怀不济,读书为要。作品须要满目琳琅,步入佳境,务必仗书法之恃,依学养之靠。”田旭中先生在观赏其佛道人物系列时,欣然题跋鼓励:“没骨画难在以形求神,盖因略其笔墨以神韵为佳,此小品人物色淡而神态全出,高僧情态毕现。徜循此路径,悉心研习,试可开出一格。佛道人物画,重在内涵,以虚写实,以简驭繁,以形写神,此是正路耳”。
  对于刘德扬先生的“坚持本能!这样,一直往前走,怕个鸟!”这句调侃式的勉励,喻志强似乎十分会心,觉得很为过瘾。也就像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油画家何多苓说的一句名言“本能使我对潮流和时尚具有天生的免疫力”,这句话也启发和驱使喻志强继续往前走,永远在路上。

原作者: 雅昌艺术头条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