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孙亚军:萧维斗——学行从一贞敏士

新文人画院 2020-6-9 00:19 3317人围观 艺术动态

观其措词典雅,立意精深,言近而旨远,词约而理明。盖先生当代鸿儒,士林雅望,故其立言传世,足以仪式于来学。刻梓流传,诚为盛事,亦不负昭代崇儒尚德之美意也”。先生之学、之为人、之操守,诚可谓是:学行从一贞 ...
“以学术立身·重塑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


萧维斗——学行从一贞敏士
文/孙亚军

关学肇始张横渠




故宫博物院藏
萧维斗隶书《无逸篇》

  【题 记】
  关学人物当中,是清风,是明月。阅读先生的《勤斋集》,文章如若日月星辰,气势恢宏;诗词如同竹兰梅菊,仙气怡人;先生是大隐,是像陶渊明那样的魏晋人物,不为权贵而折腰,隐居终南三十余年,与清风明月为伴,布衣传道阐明义理教化风俗,是元代百余年来之醇儒。阅读维斗先生,知道什么叫做文人士大夫的气节,更知道从一而始,从一而终,不变其性的人生坚守为何?
  一
  陕西秦地自古多豪杰之士,多性情耿介之文士,也多隐匿终南之隐士。前者如大将军白起、马援、班超等,皆有建功立业之大才,而自太史公司马迁始,文士性情耿介无畏权贵之风兴,历代不绝,渐遂为我关中地域风土教化之本色;后者如秦末汉初隐匿商山之“四君子”,天地闭、贤人隐,孤守气节不辱其身。维斗先生便是生于秦地,素有“悠然南山”之志的君子,以学行道德名重有元一代的醇儒。
  (1241年——1318年),字维斗,号勤斋,陕西西安人。明代陕西大儒冯从吾先生在他的《关学编》中记载,维斗自幼至孝,翘楚不凡。二十多岁,郡守以维斗学行堪为表率而推荐他出仕。他到任老郡守离职,新郡守西域人,常出口谩骂下属,萧先生不惯其无德无行,留下一纸“如此尚可仕呼”于案牍之上,辞官归去,至终南山凿一土室定居。从此隐居终南山三十余年,不问政事,一心以孔孟程朱之学砥砺自己,潜心读书传道授业。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记载:“初出为府史,语当道不和,即隐退。读书终南山者三十年。制一革衣,由身半以下,及卧,辄倚榻玩诵,不少置。学者及其门,请业日众”,另据元代大儒苏天爵在《萧贞敏公墓志铭》记载先生当年居终南读书之盛状:“隐居终南山下,凿土室以居之,尽得圣贤之遗经以及伊洛诸儒之训传,陈列左右,昼夜不寐。始则诵读其文,久则思索其义,如是者余三十年,义理融会,表里洞彻,动容周旋,咸中礼节,由是名声大振”。自古终南多隐士,然而绝大多数属于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如萧维斗先生这般不慕富贵安贫乐道,潜心治学教化风俗的真儒,实在少之甚少。
  先生有魏晋人物的气度,平生喜爱冲淡无欲,曾赋诗以述其志,“小草有远志,结根在深山”(萧维斗《偶成》)、“学陶本无心,中庭数从菊;行止有时义,吾岂同草木”(萧维斗《菊花》),心爱芳菊行有止义,一心追求圣学大道,心迹在宏宇之间,“亭上曲肱叟,有道出皇墳;出可弥六合,歛之不盈分”(萧维斗《溪亭午憇》),先生古道君子,表里如一,元代国子监丞李黼在《勤斋集序》中说:“夫声实相须犹形影相依,桴?相应,先生规行矩步,躬滔实践,真积力久,大节凛然,终身不少夺,所以享大名于天下”。他终身不出仕,元代皇帝倚重儒学欲以教化子民,数次征召见均谢而不就。元世祖忽必烈当年掌管秦地之时,听人说萧先生学问高有品德,想在官邸一睹先生风貌,派人邀请先生,先生以身体不适而不赴请。后来,忽必烈授予他陕西儒学提举一职,省府大员为表祝贺备下宴席,让人请维斗先生赴宴。那位手下仆人不识先生,到了终南山下萧维斗石室之地,先生正在浇灌田地,便让浇地“老农”为自己饮马,先生也不拒绝,听从使唤,后来省上大员着官服亲自迎接先生时,仆役才知道给他饮马的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萧维斗,仆役心生害怕,先生以“人不知而不愠”不加怪罪,即便这样,萧先生也不赴任。先生以为道在民间,行圣贤王道于民间,教化一方百姓,是儒者真正的学术践行之处。元武宗在位时大力推行儒教,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人心,以巩固元帝国统治,当时下诏书请萧维斗担任太子的老师,先生不得已抱病进宫,不久即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却,先生真乃高士,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在先生处最为真实。
  元代散曲作家、大学者刘致认为:“圣王之治天下也,必有所不召之臣。盖志意修则轻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蝉脱尘埃之中,遨游万物之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者以之”,萧维斗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不事王侯,视权贵为浮云的“不召之臣”,气节昭昭,不改常度。
  二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萧同诸儒学案》按语中说:“有元立国,无可称者,惟学术尚未替,上虽贱之,下自趋之,是则洛闽之沾溉者宏也”,由杨奂所开创的“奉天之学”便是“阐关、洛之旨”,“更笃信程朱,躬行礼教,尤重践履,(萧维斗)显然是奉天、高陵之学风延续,四库馆臣说‘惟元儒笃实,不甚近名’,这一点在关中学者身上亦有突出的体现”(刘学智《关学思想史》第201页),笃实践履不事名利的萧维斗先生,一生所治之学实乃阐明孔孟程朱之道,教人以礼、教人以德、教人以实,以言行学问赢得世人的尊重。我读先生《无欲斋说》、《地震问答》两篇文章,最能体现先生一生治学大旨所在。
  《无欲斋说》是萧维斗为人题写斋号“无欲”,进而申明大意的文章。他在这篇小文中阐明天地人本“一”,做学问做人要“从一而为”。他说“人与天地本一,私欲间之则二。惟静无欲,惟刚无所屈挠”,人载天覆地,立于天地之间,上通天之气,下接地之形,天地人实为一体,然而私欲膨胀,将人心的天地割裂为二,欲望使人永远看到物象的大,永远觉得不满足。他主张人要在静中修心,修心莫过于寡欲。他说:“圣学以一为要,一者,无欲也。”人只有没有太多的杂念,才能精心做好一件事,不论治学还是做事,一动私欲杂念百出,必然做事不够纯碎。然而,无欲或者寡欲,不等于不要欲望,萧维斗先生反对那种极端偏执的想法,他认为饮食男女,正常的欲望是天理所存,不然人们都信佛奉老,形如枯槁,社会便无法进步,他说:“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明者即此为治心修身,造端切要,昧则流为大欲耳”。他阐明古人所说的“无欲则刚”,他认为“刚”有两种,一为“血气之刚”,一为“义理之刚”,他认为“血气之刚”最不能持久,“血气之刚能施于朝夕,或辍于持久;有见于少壮,或衰于暮年”,然而圣人之学最能见“义理之刚”,它是天地之正气,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鼓励人从义理之刚,“义理之刚本乎浩然之气,从道不从物,为善不为利,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提出了精修义理之刚的方法,那便是“要在日用间精察力行耳”,把从古人圣贤所学到的义理应用在日常之间,这样学问发乎于情止于道义,最能持久。我读《关学编》、《关学宗传》等著述所记载的先生一生德行,隐居终南三十年,无欲而求真,践行而贞一,将著述与做人统一起来,成为一代宗师。
  公元1303年9月18日,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山西洪洞、赵城一带发生里氏8.0级地震,《元史》记载:“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阳尤甚,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平阳赵城县范宣义郇堡徙十余里。太原徐沟、祁县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孝义等县地震成渠,泉涌黑沙。汾州北城陷,长一里,东城陷七十余步。”此次地震,萧维斗先生在他的《勤斋集》中也有记载。此时,有人借地震妖言惑众、蛊惑人心,进而从中谋利,先生召集学子做《地震问答》以正人心,关于这篇《地震问答》,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当然先生的释义是不对的,但是这篇释疑问答,却从哲学的角度给出了“人心正,天地自正”的大道义理。面对大灾大难之时,人更应该懂得“仁义礼智信”,更应有廉耻之心,也应有恻隐仁爱之心。此篇虽说为地震问答,实则是一篇阐述学问之道的文章。我读先生之文,至少释疑我心中之困,关于“为天地立心”之说,张载有“四为”之教,首言“为天地立心”,何为“天地立心”?先生在文中说:“天地人,一也,岂有二乎?天包地外,地居天中,人生天地之间,受气于天,受形于地,乾为父,坤为母,故人之一身,气则天也,形则地也,心则人也。故礼记曰: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本无心,人心似宇宙,所谓为天地立心,就是立人心,人心立天地乾坤自然而立。萧维斗先生此说完全是对张载学说的阐释与发挥,具有着现实意义。萧维斗先生在地震之后,以天地人心为宗旨,教人从善敦化风俗,敬天畏地,敬畏自然,对于借天灾而蛊惑人心者起到了警示作用。
  三
  一时代必有一时代之学人,一时代之学人必有一时代之使命!宋末元初动荡之际,人心不古学问尽失,世风日下之际,正需要有责任有担当的儒学之士,以圣人之学提斯人心,以正风俗。杨天德的高陵之学,杨奂的奉天之学,为元代儒学开启了新的风尚——崇尚实学,淡泊功利,不近事功,潜心为学,教化风俗,以振时风。萧维斗正是延续着先儒的学行,在人心垂危之时,以毕生之力践行所学。
  1318年,萧维斗病逝,享年七十八岁,赐谥“贞敏”,门人将其葬于终南山下少陵原上。刘致在《谥议略》中说:“(先生)累徵而不起,暂出而即归,不既贞呼?以勤自居,其好古好学之心不既敏呼?按谥法,清白守节曰贞,好古不怠曰敏,请谥曰:贞敏。”可谓是对先生一生操守之褒扬。先生去世后,皇帝颁发诏书在全国刊行其著述,皇帝在诏书中说:“予尝暇日读书,因览勤斋萧先生文集,观其措词典雅,立意精深,言近而旨远,词约而理明。盖先生当代鸿儒,士林雅望,故其立言传世,足以仪式于来学。刻梓流传,诚为盛事,亦不负昭代崇儒尚德之美意也”。先生之学、之为人、之操守,诚可谓是:学行从一贞敏士,风节卓然昭古今。

<< < ◇>>>

孙亚军,青年作家、学者
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学术主持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孙亚军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