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9
有人说,脱贫攻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举。多少人前往扶贫第一线,在中国最贫穷、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为他人的幸福努力奉献,书写了一曲又一曲奉献壮歌。笔者认为,千千万万扶贫奉献者当中有个普普通通的驻村工作队员值得一书。 之所以值得书写,原因在于这是个女队员,而且是个特殊的新婚女队员。 女队员名叫范烨,1990年3月出生,宜宾市江安县农业局工作人员。 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的范烨,曾经在宜宾一家媒体单位工作,特别关注农村发展。在农村采访中,范烨感到,农民要脱贫致富,无论是养殖还是种植技术都很缺乏,自己学的是农业养殖业,却“学非所用”干起了记者工作,想想确实是浪费知识。因此,她积极参加公务员考试,而且定向选择“只考农业部门”。最终如愿以偿,考上江安县农业局。 2018年端午节前,江安县农业局号召干部职工报名参加凉山州的扶贫工作,范烨当即心动,准备报名。 她一直就有个心愿,把自己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到了农业局,虽然经常下农村,但大都是走马观花,到了乡下只是指指点点,很难扎下根来做点具体实事。 她想,如果驻村扶贫,就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实实在在搞点项目,真正发挥自己所学知识的作用。单位号召去凉山扶贫,她觉得这是发挥自己专业知识的极好机会,所以打算报名 不过报名之前她也稍稍的有点犹豫——要不要先和丈夫商量? 毕竟,凉山不是普普通通的农村,以前自己从未去过凉山,只是听说条件艰苦,到底艰苦到什么程度,基本上是一无所知。自己一个女孩子,受不受得了苦,不仅自己得打几个“马耳朵”——即打几个问号;丈夫是否放心自己去吃苦,同样要打几个“马耳朵”。 最主要的是,丈夫是否同意自己去,万一不同意,又该怎么办?自己想去,但是丈夫这一关,如果有阻力,能否逾越,确实得打几个“马耳朵”! 范烨与丈夫的恋爱始于2014年。这年,范烨的闺蜜去部队与驻扎什邡市的某部的一名军人结婚,闺蜜的丈夫对自己的班长仝强佩服不得了,仝强已是二级士官,但还没对象。于是,闺蜜就想把范烨介绍给仝强。 闺蜜和她的丈夫都把班长仝强说得十全十美,范烨却十分为难——仝强的老家是河南信阳农村,且是独生子。别说河南农村,就是大城市,与四川的生活也有很大差异,不同生活地域的人,生活习俗也有很大差别,两人要在一起生活,肯定有很大的难度,磨合起来必定很困难。 闺蜜非常热心,范烨却很犯难。闺蜜的丈夫却一再说仝强这人多么多么好,闺蜜也从中激励鼓动,范烨“脱不了情”,表示可以交往交往。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交往,范烨觉得,仝强有军人的血性,人品确实很好,至于地域差异形成的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可以慢慢互相适应。2015年12月,两人便走进婚姻的殿堂,结成了秦晋之好。 婚后,由于仝强还在部队,而且转业后何去何从两人都还在磨合期。要说起来,仝强在家是独子,为照顾父母,转业后回河南老家应是理所当然。范烨还有个妹妹可以照顾父母,而范烨随独生子的丈夫去河南应是理所当然。 但是,范烨去仝强老家生活了几天,对河南的生活确实很不习惯,下决心不愿跟着丈夫去河南。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夫妻俩不得不“磨合”再“磨合”,因而一直没有要孩子。最终还是仝强做了让步,同意转业后留在四川。 2018年3月,仝强转业到宜宾市李端镇政府工作。夫妻俩商议,尽快要个孩子。 然而,端午节前夕,县农业局号召干部职工报名参加凉山扶贫,范烨突然来了精神,觉得这不仅可以施展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也是为贫困地区的村民脱贫致富做一份贡献、抛一腔热血的良好机遇。人生意义何在,能为社会做点贡献,感觉才有意义。 范烨要去凉山,最大的障碍,可能就在丈夫那里——丈夫刚刚转业来到宜宾,不仅仅是为了夫妻耳鬓厮磨在一起,丈夫的热情还在于想当爸爸。他们两人都快30岁了,生孩子是两人的共同愿望,从年龄上说,应该是“刻不容缓”了。如果范烨去凉山扶贫,生孩子的事,至少要推迟三年(去凉山属于省派,时间是三年)。 范烨想,如果丈夫反对去凉山,那么自己的热情就会泡汤,失去这次机会,自己所学的知识就可能一辈子都得不到充分的展示。要不要和丈夫商量,范烨真的很犯难。 思来想去,范烨决心不放弃这一展示自己所学知识的机会——先斩后奏,报了名再说! 她认为,如果先和丈夫商量,一旦丈夫不同意,那么要做通丈夫的工作就得费一番功夫;如果先斩后奏报了名,丈夫要反对也不会那么容易——因为,一方面范烨可以把“责任”推给单位,是单位点将,丈夫要阻止,那就叫他找单位去;另一方面,率先报了名,表明了我范烨已有去凉山的准备,丈夫要反对,就得使出浑身解数来做我的工作,我当然就处于主动的地位。 既要做单位工作又要做妻子的工作两方面考虑,丈夫要反对,要拖住范烨的后腿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深思熟虑后,范烨抢先报了名,要求去凉山。 单位领导鉴于范烨夫妻的情况,建议她慎重考虑。但是范烨决心已定,表示坚决要去。 回到家,范烨没有吞吞吐吐,非常爽快的告诉仝强:“单位动员干部职工去凉山扶贫,我也报了名,你的意见如何?” 仝强没有及时回答。整整两天,不仅没有回答,而且连话也几乎没有说。 显然,仝强心里很恼火——这么大的事,怎么不预先商量一下就先斩后奏报了名,报了名意味着什么?报了名就意味着板上钉钉,难以拔出了。所谓“你的意见如何”,还不就是“无论你的意见如何,我的意志已定”。 正是这样想,所以仝强两天都没说什么话,更别说表示什么态度了。 这种情况,范烨当然十分理解,但她却没有过多的对丈夫做什么“思想工作”,因为明摆着的问题是,两人都曾计划这年怀孕,然后当爸爸妈妈,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毕竟,两人都是快满30岁的人了,再不要孩子,过了30岁生孩子就比较困难了。仝强之所以这年转业,目的也是希望尽快要孩子。如果范烨去凉山,至少两三年都不能要孩子。仝强之所以心里“恼火”,也是为妻子着想——毕竟很快就要满30岁了,年过30岁生孩子对范烨的身体很可能有影响。 再说,范烨要去的地方可不是什么人间天堂,而是国家级贫困地区,生活条件很差,尤其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去了,身体吃不吃得消,那里的艰苦受不受得了,范烨毕竟是女性,比不得男子汉,许多的不方便,许多的不确定因素,都令人担心。如果把困难说得太多,怕给妻子造成心理压力;不说,又怕妻子没有思想和精神准备,到了现场适应不了闹点情绪什么的,反倒让人笑话。 正是心里纠结,仝强不仅没有表示态度,反而连说话都很少了。 谈不上是“冷战”。因为范烨虽然是女性,但却比较直爽,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不会吞吞吐吐、含含糊糊。丈夫两天没什么话说,她心领神会,但外表却若无其事,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把丈夫“没有表示意见”就是默认。因而积极的做好出发的准备,丈夫平时喜欢吃的东西,多多的买来储备起,交代丈夫,“我不在家,你要自己照顾好自己。星期天抽空常去看看我爸妈,也是代我多尽尽孝心!” 言外之意,不管你反对还是赞同,我范烨决心已定,无可更改了。 当然,仝强也是明白人。妻子的系列举动表明,阻挡肯定是不可能的了,那还不如“顺水推舟”,也算是夫妻和睦,免得妻子出征时心情不爽影响相互间的感情,更给将来的工作带去负面情绪! 所以第三天,仝强对妻子说:“我慎重考虑过了,阻挡你是不可能的。不过我提醒你,一定要有吃得苦的准备,去了,艰苦是肯定的,四川有句老话,‘就是一耙屎也要吃下去’,千万不要被人瞧不起!” 仝强的意思,既然自己选择要去,就要经得起考验,不能因为艰苦,中途当逃兵让人耻笑。 再说,凉山与宜宾相隔五六百公里,互相都有工作,星期天都不可能相聚一起。因此,遇到什么困难,除了通讯联络,口头上交流安慰,实质上的帮助几乎是不可能。 所以,一定要自我坚强,有困难自己克服;有苦头,自己咬牙忍受! 仝强话虽这么说,但妻子毕竟是女性,又是第一次去凉山国家级贫困地区,不说范烨心里没底,就是自己也确实很不放心。为了看看妻子将要工作的地方到底是“怎样的艰苦”,过了端午节,仝强还是决定,亲自送范烨去扶贫地——凉山州普格县特补乃乌村。 夫妻俩到了特补乃乌村,为特补乃乌村新貌所感动,觉得特补乃乌村并不是来之前的所谓贫困得一塌糊涂。没想到特补乃乌村居然美若“人间天堂”。 原来,特补乃乌村2015年12月列为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定点扶贫村,历经两年艰苦努力、实行整村脱贫,已然全村脱贫,并被四川省树为脱贫攻坚模范村。 开始的时候,范烨都不明白,特补乃乌村已经这么漂亮了,已经脱贫了,怎么还来这里扶贫?范烨心里大大的犯疑,仝强倒又是另一番想法——特补乃乌村美如仙境,妻子在这里不会吃什么苦头,看来可以放心了。 因此,仝强没有在村里多住,第二天就回宜宾去了。 仝强走了,处于新奇心态的范烨,感到特补乃乌村外观确实很不错,在四川省烟草公司的全新打造下,整个村子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翻天覆地的蝶变。各方面硬件设施,可以说比起一般县城都还先进——太阳能路灯在夜里形如一条金色长龙在半山中辉耀,自来水、地下排污管道、家家户户理想的洗澡堂应有尽有,完全改变了范烨来之前的艰苦想象,可以说根本不为生活艰苦不艰苦而担心。 不过,优良的外部环境并不代表优质的生活。从小生活在甜蜜中的范烨,初初来到大山里,水土还是不服,吃的东西不丰富,自己喜欢吃并且想吃的东西,在当地几乎买不到——这里离国家4A级风景区螺髻山镇仅仅几公里,镇上有自由市场,也有超市,但是各种货物还是不尽人意,而且离着特补乃乌村好几公里,没有车子,来去就很不方便。驻村干部住的也较分散,没有集体“开伙食”,男同志对于吃饭不怎么讲究,有时候自己整点方便面什么的,大多数时间是“搭到”村幼儿园,由山下的一家食店送盒饭。 盒饭的质量不言而喻。一开始范烨很不习惯,菜少,色泽不入眼,看到都难以下咽,只好自己想办法,烧开水烫方便面,慢慢的适应这里的生活。 曾有人笑话她,细皮嫩肉、白白净净、仙女一般的姑娘,跑到大山沟里来扶贫,恐怕就是带着某种理想主义色彩,来镀金来看看风景,要不了多久就会吃不消而打“退堂鼓”! 然而,范烨心里却并不是来看看风景然后就打“退堂鼓”的。她是真心来扶贫,而且是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村民做点实事的。她至始至终积极支持第一书记的设想,村民发展养鸡、养羊、养蜂以及各种种植业,她不仅出主意、找资源,更多的是从技术上帮助种、养殖户科学养殖,良性发展,尽自己的努力减少种、养殖业的病虫灾害,保障村民种、养殖的最大收益。 在种养殖业的发展上,范烨绝对称得上“专家”,这方面也就不必细说了。每天辛苦工作之余,范烨还有一项工作——走村入户,照顾留守儿童。 作为女性,范烨具有很强的慈母般的爱心。留守儿童在凉山贫困地区极为普遍。因为生育政策原因,凉山彝族普遍生两胎三胎甚至四胎五胎,孩子多,父母外出打工,很多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村民者次日即是特殊的一家。 前些年,者次日的妻子吉友子力外出打工,丈夫在家照顾四个孩子。2019年彝族年过后,者次日和吉友子力夫妇认为,两个双胞胎长子者海聪,者尔聪(2005年出生)已经14岁,生活能够自理了,于是,夫妇俩带着最小的女儿者么友歪继续外出打工,留下三个孩子(小的孩子者日聪,2011年出生)在家,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者海聪,者尔聪同读六年级,者日聪读四年级,学校离家几公里,每天早出晚归,生活上总是饱一顿、饿一顿,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范烨知道这家的情况后,就主动担负起照顾几个孩子的担子。没想到的是,除了者海聪、者尔聪、者日聪三弟兄外,另外还有一个叫五作的孩子,大概也是八九岁,父母也是外出打工了,居然就把五作安排与者家三弟兄在一起生活。 范烨工作之余,常常为孩子们洗衣服、做家务,自己掏钱割肉买营养品改善孩子们的生活。 还有一家,也是四个孩子,父母也都外出打工,虽然这一家有个奶奶,但是奶奶年龄大,而且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生活卫生方面根本不管不问。对此,范烨也经常去这一家,帮助洗衣洗被子、料理家务,指导孩子们讲究卫生。范烨已经30岁,自己没有孩子,却对留守孩子怀有慈母般的感情。孩子们不叫她阿姨,而是叫她姐姐,每每听到孩子们叫她,她就感到十分亲切,感到心满意足! 对于其他需要帮助的家庭,范烨也是力所能及给予帮助。在她看来,扶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脱贫,精神上的帮扶应是同步进行。能够关心更多的留守儿童,不仅从物质上帮扶,更是精神上、生活习惯上比如从讲卫生入手,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不卫生带来的各种疾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将来他们的子孙后代,一代一代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代一代逐步提高生活质量,那么扶贫工作就算没有缺项,上千年形成的生活陋习渐渐地也就会彻底改变。 除了帮扶村民种养殖业技术,范烨经常性的工作是协助村委做好各种资料上报工作,加班加点已是工作常态。对于村里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也是义不容辞。所以一直以来都很忙,经常忙得给丈夫打电话的时间都很少。丈夫仝强很理解她,所以老家有什么事,也是尽量的不告诉她,不让她分心。 采访中范烨有一段时间默默地停留了至少三分钟,强忍住不让泪水流出来,但是最终还是流泪了。 原来,范烨父亲从宜宾李庄镇纸厂下岗后自谋职业打工为业,每天要骑摩托车上下班。2018年12月3日不幸发生车祸,不仅摔断了六根肋骨,鼻骨、两个眼眶骨也断裂,几乎危及生命。 12月正是特补乃乌村各项工作迎接检查的紧要时刻,仝强为了不影响范烨的工作,更不愿意范烨为父亲的伤情担忧,所以一直没有把父亲发生车祸的情况透露半句,同时也要求亲朋好友一律保守秘密。直到2019年元旦放假,范烨回到宜宾时,父亲的伤情都已经基本痊愈。范烨心里愧疚于没有照顾受伤的父亲而流泪,但却更感动于父母、丈夫以及亲友对她工作的支持,她也为自己能在扶贫攻坚的伟业中有所奉献而欣慰。所以,她感慨万千,忍不住流下了不能自控的泪水! “脱贫攻坚战役,需要更多的力量,需要更多人关注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脱贫攻坚的前线,不需要数字脱贫,不需要表面功夫,需要的是每个脱贫人带着自己的真心去帮扶每一个需要帮扶的人。我的一生不可能惊天动地,但是我能加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尤其是智与志的脱贫帮扶战役中来,基本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凉山脱贫人’,为凉山彝族同胞脱贫奔小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就是我一生的欣慰,也是我终生的幸福!” 范烨在自己的空间里如是说。 范烨,好样的! (本文图片除作者采访照之外,均为范烨提供) 杜先福简介 杜先福(笔名:巴夫,别名:杜先富),男,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大专文化,军旅12年,司法警察10年,之后从事公安工作20余年直至退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七届专委会委员,资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个世纪70年代起,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河南群众文艺社、四川广播电台及全国社会类期刊等发表小说、曲艺、广播剧、报告文学500多万字,电视连续剧《雁城下的农民们》、电影《军人的妻子》投入拍摄并公映。扶贫攻坚电影《雁江欢歌》2020年4月16日开机,已完成拍摄。(以上均为编剧) 著有长篇《李可夫奇传》、《苌弘演义》、《圣茶祖师王褒传》、《董钧外传》、《商海春秋》、《抗日名将饶国华》、《闻香传奇》(该书已出让版权给影视公司)及160万字非虚构文学集《行者在路上》(上、中、下)。电影《军人的妻子》获四川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