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军:周蕙——读书探取圣贤心

孙亚军:周蕙——读书探取圣贤心

新文人画院 2020-6-13 11:53 5827人围观 艺术动态

先生崛起于行伍之中,阐洛、闽绝旨,以振颓俗,远迩乡风,贤愚钦仰,思蓭薛子不远数千里从之学,每晨候门,躬扫坐塌,跽而请教,事之惟谨,卒得其传,为一时醇儒。其后,吕文简公又问道于薛,以集关中大成,渊源所 . ...
“以学术立身·重塑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


周蕙——读书探取圣贤心
文/孙亚军

关学肇始张横渠


1875年夏,左宗棠进疆收治,
途中留宿山丹,访小泉后人于小东门,
书“周小泉故里”,勒石为记。

明 王绂(竹石) 边景昭(仙鹤)
竹鹤双清图轴 纸本设色 109cmx46.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题 记】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作为一个真正有思想、有抱负、有追求的人而言,生而是有使命的,大凡历史上留有其名的君子,他们大多数都率道而行,不计生死。莫不然,孔子何以如丧家之犬周游列国?太史公何以受宫刑之辱而以《史记》著焉?张载又何以晚年病危之躯赴任礼部?蓝田“三吕”又何以推行“吕氏乡约”?皆是因为心中有道,天降大任。本文所涉及的关学人物周蕙先生,便是一朝悟道,终生相随,将“程朱理学”的薪火传到关中大地,从而延续了道脉。他的一生先为军事,再为儒,又再为师,他的使命就是在布道。“道在民间”这句话,对于关学人物而言,非常适合。他们无一不是真理的捍卫者,所以也常常被边缘化;因为被边缘化,所以也常常将道义根植在民间,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时空的穿透力。


  一


  今天兰州市庆阳路东段电信局附近,这里之前的名字叫做兰州市段家台,顾名思义这里是兰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段氏家族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公元1454年,明景泰5年,陇上鸿儒段坚在这一年等进士及第,这在当时甘肃地界而言是一件大事,振奋了所有有志于科举之路的学子,同时也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条出人头地的路子。当地乡绅巨贾纷纷登门向段坚祝贺,同时他们希望段坚能够教授学生,培养更多的甘肃陇上才子。于是,一件在甘肃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事件诞生了,段坚和大家商议之后,决定修建一所书院,在他未上任之前可以讲学授课。“容思书院”——明代甘肃历史上最有名的书院诞生了。
  史书记载,段坚在容思书院讲学,传授《五经》之学,慕名听讲者众多,书院一时成为陇上学术高地。就在他讲学之际,一位身在军营却满腹经纶的军人,对他的大名仰慕至深,希望能够在书院听段坚讲圣人之学,这位年轻的军人就是临洮卫戍军的周蕙!
  在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子,兰州城内风和日丽,容思书院一如往常明经开课,城内有志于学的青年人,早早地在书院内等待段坚先生讲课。就是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周蕙放下了手头上所有的工作,他按耐不住心中的向往,决意去书院聆听儒者之声。周蕙,字廷芳,号小泉,世居山丹卫,即今天甘肃张掖山丹县,因先祖迁徙定居在秦州(今甘肃平凉),冯从吾先生在《关学编》中记载周蕙,二十岁时听《大学》章句,愤然感动,开始读书识字。但这不影响他后来的治学之路,人生往往就是在一瞬间才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比如他和段坚的相识,对周蕙而言就是人生命运的转机。
  那一天,段坚讲学,慕名而来的军人周蕙对他的学问心悦诚服,于是在后来的很多天,他几乎每天都早早地前往容思书院听讲。直到有一天,段坚讲学提问间,年轻的周蕙对答如流,而且分析精辟,段坚遂对这位年轻人刮目相看,决定以后若是周蕙来,便坐在一边可以参与讨论,他们开始逐渐熟悉起来,学问之路不分老幼,况且彼此都是稀世的天才,争论思辨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成为“畏友”。段坚劝他旁书不读,一门心思精研圣人之学,他日必有精进。周蕙对此非常赞同,他也深信只有圣贤之学才可以提斯人心,改变风俗。他们彼此在学术上认同,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自此而后,周蕙不但穷究五经之理,而且笃行于言行举动之中,史书上说他慨然以程朱自任,发奋砥砺其中,当时兰州城内的儒生以为是“二程”再世。
  历史总以惊人的相似在传递着同一种道理,那就是学术的传承需要一批特殊的人担当大任,他们与生俱来就是做这件事情的。当年,年轻的张载也是心有报国之志,总想建功立业,当他向范仲淹递交他的戍边之策时,范仲淹却教导他,你生来是做儒生的,回家研习儒学之书,必有可造之处。正是范仲淹的这句话,张载回到眉县之后,摒弃其他杂学书籍,一心只读圣贤之书,才成就了张载的学术道路。段坚和周蕙在容思书院的际遇,明代内阁学士何大复(何景明)先生说:“先生(周蕙)与容思先生,其始于张横渠之于范仲淹,其后若蔡元定之于朱紫阳也”。


  二


  在今天甘肃省清水县有一个村庄名字叫“小泉村”,几百年前,周蕙便隐居于此,潜心做学问,也因“小泉”为号。在于段坚论学那段难忘的经历之后,周蕙选择了避隐,平素着深色衣服行世,清代《甘肃通志》卷三十九《隐逸》记载周蕙“殚心五经,笃信力行,为一时学者宗之”。周蕙虽开悟甚晚,但天性很高,他深信学问的路上不仅需要段坚这样的名师指点,还需要系统的学习当世大儒的真学问,才能直抵学问的大境界。在隐居小泉村之后,他求学于秦州大儒薛瑄门人李昶。史书上说,李昶当时被举荐为担任清水县的教谕,周蕙常拜访李昶,执弟子礼,李昶将薛瑄之学的精髓传授于周蕙。
  周蕙的儒学声望传遍了陕甘两地,当时总兵恭顺侯吴瑾,听说周蕙学问道德高尚,这位明代功勋将领想为吴氏家族培养读书种子,求贤若渴,想聘请周蕙给他两个儿子做私塾先生。周先生婉言谢绝了,在他看来如果作为军人,要求他奔赴疆场他义不容辞,但是作为老师而言,必须要有师道。他说:“总兵若以军事差遣我,我召之即来,但您让我教子,我就不能前往府上”。《周易·蒙卦》中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应该是学生前来求教,而不是先生来主动教学生,这是理之应然。吴瑾尊重这位知识分子,亲自带着两个孩子前往小泉村拜师周蕙,周蕙按照师道之礼潜心教授吴瑾之子,他的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被一时传为佳话。
  地以人名,非人以地名,小泉村因为有了周蕙这样的大儒,才使其地成为儒学弟子的向往之乡。古有“程门立雪”的典故,说的是程颐门人游酢和杨时,在冬雪天拜访老师程颐。程颐在卧室里休息,两位学生不愿打扰老师休息,于是在雪地里等待老师醒来后召唤他们入内。那时候的小泉村,也有程子门前的“杨时和游酢”,这个是就是陕西渭南人薛敬之。这位关中汉子,身材魁梧仪貌端正,史书记载薛敬之,“生有异状,长大雄伟,鬚髯修美”,左胳膊上还有一块“文”字样的胎记,他五岁就能读书,十一岁便可以做文章,有古道之风。稍长之后,他听闻秦州周蕙先生学问高深品行操守堪为人师,慕名拜师周蕙。至今,小泉村还流传着“周门候起”的故事,故事说的就是薛敬之当年跟随周蕙学习时如何尊师重道,据成都张骥先生《关学宗传》记载,当年薛敬之求学周蕙时,每天鸡鸣而起,早早地在先生的门前等待开门,先生既开门,他便打扫庭除,一切就绪之后才“跪以请教”,如是数年执礼甚躬,遂成关西大儒,薛敬之后来的人生之路上,弘扬师道传续道脉,躬行实践凡几十年而不渝。师道的传承不仅是学术思想的传续,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履,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国文化才能化危机为转机,才能保持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
  公元1468年,明成化四年,小泉村。这一年陇上大儒段坚访学至小泉村,当年兰州一别数载未曾相逢,段坚晚年之际想起这位当年容思书院论道的后起之学周蕙,他们是畏友,是知交,更是心心相惜的同道之人,心中有道无论天涯在何处,常常挂念彼此,这是古人之间的友谊。一天,一路风尘仆仆的段坚来到了小泉村,由于事先没有通知,他来时周蕙远游,但这并没有影响段容思的心情,在他看来见与不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彼此都在弘道的路上,传续着他们心中的圣贤之学,这就足够了。他让周蕙的门人拿来笔墨纸砚,写下了两首诗,继续在路上……,这是两位大儒的见面,也是学术史上重要的一次会面,虽然没有见面,但段容思的诗被完整的记录下来。他在诗中说:


其一

小泉泉水隔烟罗,一濯冠缨一浩歌;
细细静涵洙泗脉,源源动鼓洛川波;
风尘些子无由入,寒玉一泓清更多;
老我未除尘俗病,欲烦洗雪起沉疴。

其二

白云封锁万山林,卜筑幽居深更深;
养道不干轩冕贵,读书谈取圣贤心;
何为有大如天地,须信无穷自古今;
欲鼓遗音弦绝后,关闽濂洛待君寻。


  三


  孔子说:“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像周蕙先生这样的人,一旦决定了毕生的追求之后,则轻易不会中途折返,而是一如既往地行走在“立人心正学术”的道路上。史书上说他事关生民教化关系学问大事,他无所不往,然而关系个人声名或钻营于场面之事,他均谢而不就。他就是一个布衣传道的古道先贤,我们不知道他生在那一年,甚至连他去世在那一年,我们都不知道。
  周蕙先生大孝,晚年闻得父亲在江南一带,他要寻找失联的父亲,准备接回来在有生之年侍奉。他穿着深色的衣服,面容憔悴,而仪态卓然,行走在江南的烟雨朦胧中,他在追寻父亲的足迹,他如同一个孤独的漂泊者,远方依稀可见的是父亲的身影,于是在江南的水乡之中,在扬子江上,他将自己的身躯化作一道烟波,希望父亲能够感受到这一缕烟波中的温情。史书记载,他行之江南扬子江上,不知何故,葬身于此。
  先生去世,一百多年后,关学在晚明的另一位大师李二曲读到先生一生行状之后,感慨万千,他这样评价这位先贤:


  先生崛起于行伍之中,阐洛、闽绝旨,以振颓俗,远迩乡风,贤愚钦仰,思蓭薛子不远数千里从之学,每晨候门,躬扫坐塌,跽而请教,事之惟谨,卒得其传,为一时醇儒。其后,吕文简公又问道于薛,以集关中大成,渊源所自,皆先生发起。有功于关学甚伟。然其初特一军卒耳,甚矣,人贵自立也。

<< < ◇>>>

孙亚军,青年作家、学者
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学术主持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孙亚军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