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6
“以学术立身·重塑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 李锦——挺然风尘·抱其贞璞 文/孙亚军 关学肇始张横渠 明 吕纪(1429~1505) 弘治间宫廷画师 花鸟 图立轴 【题 记】 其实,关学文献资料中关于李锦先生的记载及其有限,但是即便如此,冯从吾、黄宗羲、张骥等人留下的言简意赅的语言,也能让人感到这位终生“抱朴归一”的大儒,富有弘道使命的一生,是那样的感人至深。他五十一年短暂的人生,为人子孝义感天,为人友忠义肝胆,为人师诲人不倦,他穷困潦倒却心志如一,读完他的文字之后,我理解古人所说的“安贫乐道”究竟所谓何指?那应该是对有信仰的人而言,绝非是俗鄙之人所敢望。一部关学史,就是一部励志史,也是一部弘道史。人生而有命,他们在生命的长河中,为自己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思考。 公元675年年仅26岁的王勃在前往交趾的途中,路过南昌应邀参加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举办的中秋宴会,才华横溢的王勃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至今读起来让人感慨万千,其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着实让人感到人生而有志,岂能因时间和环境而轻易折曲对生命高度的追求。在读明代关学人物李锦先生的文字时,王勃的这一番话不断地在我脑海中浮现,李锦先生的人生也一如王勃所言,白首不移弘道之心,安贫乐道心中惟有——为天地立心的大旨,风骨挺然风尘,志向抱其贞璞! 李锦(1436年——1486年),字在中,号介庵,陕西西安人,一介布衣,慨然以弘道自任,毕生不渝。先生出生的这一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改年号为“正统”,此时明代赫赫有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政,朝野清明,重视儒学,设立提督学校官,国家暂时平定了北方鞑靼的侵扰,百废待兴逐步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就在先生出生的前一年陕西关中学派的另一位传人薛敬之也出生了,他们是同龄人,后来又是问学周蕙的门人。他九岁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培养他成才,把他寄养在舅舅韩智家中,舅舅看他警悟不凡聪颖过人,终日里就像大人一样端坐,也不随同龄人玩耍,于是为他请了私塾老师,他读书认真勤奋,史书上说他“读书识大义,日见英发”。当年秦州周小泉先生讲学西安时,年轻的李锦有一次听讲,周小泉讲述程朱之学,他对周先生的学问之境深为着迷,觉得自己之前的文章诗词实在是小道而已,真正的学问大道立世之本在夫子之学里面,史书上说他尽弃前学,“专以主敬穷理为事”,渐入学问之境。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焉”。人在求学的路上,能得一二如芝兰之好友,朝夕砥砺,实在是幸会之事。青年时代的李锦自从问道周小泉以后,小泉先生门下的薛敬之、咸阳人姚微之等人常常出入门庭相互论学。薛敬之是小泉先生之学进入关中后光大其学行之人,《明史·列传》《明儒学案》等均有记载,而姚微之也堪为一代鸿儒,史书上说他“仪观奇伟,刚正磊落,制行一以圣贤为法”,因寓居西安西廓,人称“西廓先生”,曾担任大明朝监察御史,景泰五年因弹劾宦官王振,名震天下。后被贬官山东,他在山东施政有方,断狱从不使用鞭挞,以理教之,深受百姓爱戴,当时百姓有歌谣赞颂他:“清如水,明如镜,齐东之人何其幸!”。他们三人志同道合,其学问道德传颂关中地域,时人见李锦以为“横渠”在世。 阅读李锦先生,我常常以为先生是豪士,是人杰,他有壮士断腕之决绝,有忠肝义胆。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公元1468年,李锦在北京城学习,在此期间,由于他素有关中士人的豪放性格,深得士人敬重。当时,邢让主管京城士子的学习,对李锦的才学十分器重,时常让士子多从学于李锦。邢让,字逊之,山西人,明正统年进士,一代直臣。成化二年,邢让担任京师国学教官,《明史》记载他:“让在太学,亦力以师道自任,修《辟雍通志》,督诸生诵小学及诸经。”邢让对李锦有知遇之恩,但是当时朝局复杂,邢让又力主旧皇回京,与新皇而言心里极为讨厌邢让(史书上关于明英宗和明代宗的记载非常详实,此处不加论述),邢让后来得罪有司,关进大牢,一时间京城士子哗然,以李锦为代表的士子阶层向皇帝请愿,要求赦免邢让,冯从吾《关学编》中记载:“先生(李锦)率六馆士伏阙抗章,明其无罪,虽于事无益,而先生之名重京师矣”。邢让最后还是没有被释放,而李锦却因为此事而被记录在案,以至于影响了他的仕途,据记载后来他多次参加会试均落第。但这并没有影响李锦问道圣贤的决心,虽未入仕途,然心有壮志,又岂在庙堂之上能全呼?青年时代短暂的游学之后,李锦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西安度过,他布衣传道慨然自得。他仰慕诸葛武侯,尝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座右铭,悬挂书室,朝夕参正自己。 陕西是中国的礼仪之乡,两千多年前,周公旦在岐山制礼,遂有《周礼》而成化天下,形成了中华礼仪的基本框架,至此之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皆以此为纲常,中国社会才得以有序传承。李锦生于斯长于斯,深受自周秦汉唐三秦文化的熏染,况且他笃志于理学,自然侍亲至孝极为合乎礼仪之法。先生避居乡里期间,如同当年张载在横渠,恢复礼教,一言一行均按照三代之治,那时候民间佛教盛行,大凡家里有人过世之后,子女均叫来高僧做法事超度亡灵,以求得平安。自北宋张载之后,未改变日益颓靡的世风,他和他的弟子们一直矢志不渝的致力于乡俗礼仪的改变,关中地区比较有名的是张载弟子蓝田吕氏兄弟,自发乡民颁发的“蓝田吕氏乡约”,风俗为之一正,由元入明之后,佛道之风在民间依然昌隆,作为传统士大夫而言恢复《周礼》中的丧礼是他们的责任,遂有历代大儒不遗余力倡导礼仪之风。李锦作为儒学的笃信者和践行者,他母亲去世之后,他严格按照丧礼之仪安葬逝者,一如他的同道凤翔张杰,据张骥先生《关学宗传》记载,李锦“侍亲色养备至,执丧尽礼,力绌异端。至今省会士大夫不作浮屠事,寔自先生始”。李锦母亲病故之后,在家守孝期间,陕西巡抚余肃敏听说李锦素有儒学之德,想聘请李锦教授儿子,先生说自己正在服孝期间,不便入巡抚家门,余肃敏听后甚为尊重李锦,认为大孝莫过于李先生。他在服孝期间,读书无一日而中断,笃行圣人之言愈加诚敬,秦州周小泉在此期间多次来陕讲学,均要到李锦家看望他,两人亦师亦友,辩解学问之道。史书上说他解经“平正通达,且善诱后学,淳淳忘倦”。 公元1484年,四十九岁的李锦在数次参加会试不第,朝廷有人见他学问秉性堪为人师,推荐他到直隶松江府任同知(相同于知府的副手),他到任松江之后,夙夜勤于政务,不敢丝毫懈怠,终因积劳成疾,公元1486年死在任上,享年51岁。 我们现在经常说“勿忘初心”,初心是什么?初心是一个人的本心,一个知道自己为何来到这个世上,又以何种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一如既往无论东西。李锦先生短暂的一生,少年孤苦,青年怀志不遇,中年矢志于诸子之学,晚岁穷尽一生之力,践行士大夫之操守,真可谓“抱守归一”。冯从吾先生在《关学编》中对李锦的人品做如是评价: “先生性刚介,不妄交接,不苟为然诺,义之所在,确然自信,不以一豪挫于人,尤重取予,所居僅蔽床席,茹淡服疏,虽至屡空,终不轻有所取。学务穷理性,体之身心,不好立言语文字,故殁之日,遗稿无存”。 先生苦心孤诣学而一生,死后聊寂,至十年之后,他的好友许襄毅担任陕西巡抚时,思及李锦先生生前儒者之风,遂令表其墓,以砥砺后学来者,陕西督学杨文襄称赞李锦先生:“挺然风尘之表,不苟简迁就,与世低昂,抱其贞璞,卒以完归”,先生之风行,之操守,之人品真如文襄所言,实为关中学派之人物也。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